答:“兩新工程”是指推進農房改造和集聚,加快現代新城和城鄉新社區建設(以下簡稱“兩新工程”)。
二、如何理解農村房屋分配到“1+X”?
答:從現在開始,農房的改造和集聚必須按照“1+X”來安排,這裏指的是新城社區,“X”指的是鎮外扶持農民共同居住的新社區。目前我們鎮上有14個“X”點。
3.農村住房集聚與征地拆遷有什麽區別?
答:農房集聚:不拆遷,不評估補償,但以農民自願搬遷為基礎。通過規劃指導和搬遷獎勵來促進農村住房的集聚。
征地拆遷:對城市規劃中心區範圍內的建設用地上的所有建築物進行征地拆遷補償。
4.農民聚集在“X”農村配送社區有什麽政策法規?
答案:1。基礎設施費每戶5萬元。選擇聯排別墅的,每戶獎勵1,000元。
2、困難戶(經民政部門認證的低保戶和今年有效登記的低保戶)建房等。,並降低基礎設施費用。
3.安置區塊征地:涉及的村(社區)負責征地,資金由嘉興市蓮泗蕩新城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支付,原則上采取養老保險安置。但征地後,人均超過1畝的,可以選擇綜合補償安置。
4.每戶總規劃用地面積控制在0.5畝以內(含場地道路)。
5.每棟建築的建築面積:120m2。
6.房型以兩戶聯排別墅為主,單體建築數量適當,可分為兩層或三層。
5.農民聚集新城鎮、社區有什麽優惠政策?
答:(1)選擇排位。
1.農村散戶可以跨村聚集到新城鎮和社區,減免基建費和選座費。
2、3戶以上遷入新城社區的,按合法建築面積樓房220元/平方米獎勵,平房110元/平方米獎勵。
3.建築面積:每戶65,438+065,438+00平米,以聯排別墅為主,2-3層,非獨棟。
4.建設方式:自建或代建,代建預付建設資金654.38+0.5萬元,竣工後統壹結算。
5.為了統壹新城社區的整體形象,不允許單個家庭搭建圍欄。為保證“統壹規劃、統壹設計、統壹監管”,項目完成後支付保證金10000元,全額無息返還。
(2)選擇多層安置
1.進入新城小區選擇多層安置的,可按原合法住宅建築面積等額置換。
2.重置價格按成本價(由地價、基本建築成本和公共設施配套費組成)收取。2010暫定中心價1200元/平米,超面積1800元/平米(最大超容量30平米),車庫600元/平米,層次不同。
(三)貨幣安置的選擇
自願拆除原住宅房屋及附屬設施,永久放棄宅基地安置區。同時簽訂永久棄耕協議(要求貴戶共同簽字18周歲以上),按農村戶口合法占地面積獎勵1.200元/平方米,非農村戶口獎勵1.000元/平方米。
(4)安置困難戶
經民政部門認定,今年登記有效的持證低保戶、低保戶居住在新城鎮、社區的,可在拆除原有房屋的基礎上租賃安置公寓(建築面積80平方米),享受望江景鎮城鎮居民廉租住房政策,住戶可按當年公布的成本價購買。
(5)農民在新城鎮、社區聚集居住的優惠政策時間暫定為壹年,截止時間為2010 12 31。
六、建造房屋可以辦理相關證件嗎?
答案:1。公寓可以辦理國有土地(劃撥)使用證和房屋所有權證。
2、聯排別墅可以辦理農村集體土地使用證(宅基地證)
7.農房聚集到新社區需要什麽條件和流程?
答案:1。農村住宅的集聚必須遵循“先拆舊房,後建新房”的原則。
2、凡搬遷到新社區的,首先由農民自願提出申請,報村(居)鎮“兩新”辦公室審批,公示七天,並簽訂相關協議,舊房拆遷驗收合格後,方可參與選址、搖號、建房。
八、妳的戶口“在宅”如何享受集聚政策?
答:農村房屋的聚集以登記的農業戶口為準,房屋到戶時農民不能享受建房,只能享受放棄宅基地面積的獎勵辦法。
九、開戶條件
答案:1。不要和父母分開。
2.已婚的戶口,遷了才開。
3.離婚家庭要開戶,必須經過同意或者離婚已經法院判決三年,可以向公安部門提出申請。
4.兩個孩子都是農業戶口,兩人都到了法定婚齡,可以向公安部門申請戶口登記。
10.想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房或者加層。我可以嗎?
回答:不能,新的規劃點以外的房子壹律停建,只能在規劃區內建房。嚴禁在原有宅基地上改建或加層。
XI。新建小區建房有什麽施工規範?
答案:1。建築必須服從社區的整體規劃。
2.樓主壹定要按圖紙施工,尤其是外墻和屋頂的風格、顏色、材質要壹致。
3、建築必須按照"安全第壹,質量第壹"的原則。
4、施工工匠必須持證上崗,並到城建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同時由施工負責人交納安全保證金,方可施工。
十二、農村住房遷到新的城鎮和社區後,現有工業住房怎麽辦?
答:妳家住戶進入新社區後,新城會規劃建設標準廠房。可以租廠房繼續經營生產。
13.農家樂搬到新小區後,怎樣做才能給承包農田耕作帶來不便?
答:置換戶入住新城後,承包土地可以繼續自行耕種,可以委托代耕,也可以整體出租,在土地、糧油、農機等合作組織中入股。或者承包土地在集體組織的幫助下承包出去,每年的回報不低於每畝400元的收入。
14.住在新城社區帶來了哪些環境變化?
答:(1)建立安置小區物業管理,加強清潔衛生安全。
(2)實現居住區道路硬化、環境綠化、照明等設施。
(3)完善公共* * *服務和產業支撐,建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科技、商業服務等公共* * *服務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