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壹段時間,衡量壹部電影的品質,常常以票房的高低為標準。
“票房決定論”導致了不少電影只顧跟風和營銷,反而拍出壹大批爛片。
像《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捉妖記2》、《澳門風雲》、《小時代》,上映時賺得盆滿缽滿,但最終失了人心。
在皮哥看來,壹部電影好不好,不在於票房有多高,而是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在影史就有這麽10部電影,上映時票房慘敗,如今卻被觀眾視為經典。
這十部電影的票房失利,也是影史上十個刻骨銘心的“悲劇”,十位導演中,有人甚至因此郁郁而終。
—10—
《投名狀》
2007丨豆瓣7.5
《投名狀》是陳可辛“北上”後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也是陳可辛第壹次導演古裝戲。
影片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壹的“刺馬案”,講述了三個結拜兄弟從生死同心到後來自相殘殺的恩怨糾葛。
2007年,古裝大片的熱潮還沒有散去,陳可辛也瞅準這壹時機,希望借助這樣壹部大制作樹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
在演員上,陳可辛找來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三位實力派“頂流”飾演三兄弟,僅李連傑的片酬就高達1億,還是友情價,更別說所有主演加在壹起。
此外,影片從場景布置到服裝配飾都是重金打造,戰爭戲都是強調實景拍攝和“人海戰術”的運用,拍出了波瀾壯闊的史詩感。
尤其是片中的“舒城之戰”,為了拍出短短的十幾分鐘整個劇組花了二十多天時間,連每個群演的位置都經過了精心安排,最終呈現出壹個足以載入戰爭片史冊的經典段落。
導演拍得用心,演員演得也很賣力,主演之壹的李連傑更是憑借本片第壹次拿到了金像獎的影帝。
但影片上映後不僅評價不高,票房表現也不給力,2.02億的票房與3億的投資相比無疑是巨大的虧損。
如今再看,《投名狀》絕對是壹部佳作,《投名狀》的故事也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分明,不僅講兄弟情,更是講人性復雜和政治陰謀。
尤其在當下古裝片“泛濫”的背景下,能做到故事性和深刻性的兼顧,實在難得。
—9—
《風語者》
2002丨豆瓣7.6
1993年,吳宇森到好萊塢發展,接連導演的《斷箭》、《變臉》等片連創佳績,也讓他在好萊塢逐漸站穩了腳跟。
尤其是2000年執導的《碟中諜2》以5.46億奪得當年的全球票房冠軍,讓吳宇森躋身好萊塢壹線導演的行列。
可處於事業巔峰期的吳宇森,卻因為這部《風語者》扭轉了他在好萊塢的大好前途。
影片是壹部以二戰為背景的戰爭片,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軍官安德斯奉命保護印第安族譯電員亞茲,同時他也肩負另壹個使命:壹旦譯電員被俘虜,必須要殺掉他以防密碼被泄露······
第壹次拍戰爭片,吳宇森大膽地把警匪片的手法運用到其中,用擅長的暴力美學風格將戰爭的慘烈展現得淋漓盡致,安德斯和亞茲的兄弟情也非常動人。
從陣容來看,有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坐鎮,再加上吳宇森之前幾部作品都得到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贏,因此出品方米高梅公司底氣很足,給足了影片預算。
《風語者》制作費用超過1.2億美元,制片方不僅借用了大量二戰期間美軍的坦克裝備,還專門租下了壹個面積4000多平米的私人牧場拍攝戰爭戲。
但影片上映後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加上北美地區,影片全球票房僅有7000多萬美元,賠得米高梅公司血本無歸,股價壹度大跌,公司高層也因此引咎辭職。
吳宇森也自此走向下坡,之後導演的科幻片《記憶裂痕》票房表現也只是中規中矩,徹底宣告了吳宇森在好萊塢發展的結束。
但多年過去後,這部影片還是憑借品質重新贏得了大眾的認同,也在世界戰爭片序列中占據了難以撼動的地位。
—8—
《埃及艷後》
1963丨豆瓣7.8
上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正面臨著壹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時的電影業正受到電視產業的猛烈沖擊,相比於到電影院看電影,很多人更喜歡躺在沙發上舒舒服服地看電視,電影不再是人們 娛樂 休閑的必需品。
為了挽回觀眾的大量流失,好萊塢的大佬們想出各種招數,比如斥巨資拍攝各種史詩巨制,用大場面、大明星吸引觀眾回到電影院。
1963年由福克斯公司出品, 約瑟夫·L·曼凱維奇導演的 《埃及艷後》,正是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因為投資巨大也被稱為福克斯公司的“傾家蕩產之作”。
當時好萊塢的頂級制作基本都是1000多萬美元的投資,但《埃及艷後》花了整整4400萬,換算到今天差不多就是4億美元。
天文數字般的費用換來了視覺上的極致震撼:影片的場景華麗奢靡,比如恢弘大氣的羅馬城和埃及宮殿,都是斥巨資實景搭建。
其中飾演埃及艷後的好萊塢女明星伊麗莎白·泰勒,在片中壹***換了65套服飾裝扮,其中有壹套衣服是用24克拉的黃金布料制作而成,光是這些服裝費就接近20萬美元。
原本指望影片能創造當年史詩片《賓虛》的輝煌,卻不想影片上映後只收獲2000多萬美元,壹度讓福克斯公司徘徊在破產邊緣。
《埃及艷後》是壹部恢弘的史詩之作,它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沈浸,更讓人對埃及艷後這壹傳奇女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從這壹角度看,如今的《羋月傳》、《甄嬛傳》等宮廷“大女主戲”,其實就是《埃及艷後》的翻版。
—7—
《黑金》
1997丨豆瓣7.8
投資高達6000萬港元的《黑金》,算得上香港警匪片的壹部大制作。
影片的導演和編劇,是被稱為香港影視圈“壹代梟雄”的麥當雄、麥當傑兄弟倆,他們說服了永盛 娛樂 公司給他們投資,又找來劉德華、梁家輝主演,看得出兄弟倆對本片很有信心。
但影片上映後卻只拿到了1000多萬港元的票房,因為其對於中國臺灣當地政治事件的影射,還被臺灣方面列為“禁片”,也損失了不少票房。
平心而論本片的票房和質量並不成正比,它大膽揭露了臺灣的不少政治醜聞,片中的黑幫仇殺、的士暴動、權色交易等在臺灣當地都有跡可循。
此外,梁家輝在本片中的表演也是壹大亮點,他飾演的周朝先將黑幫大佬的霸氣與狠辣,以及那份老練和沈穩都塑造得入木三分,鑄就了黑幫片的壹個經典角色。
尤其是那句“誰贊成,誰反對”,隔著屏幕都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震懾。
當然,影片票房慘敗還與檔期選擇有關,正好還碰上了火遍全世界的《泰坦尼克號》,無異於飛蛾撲火。
《黑金》票房慘敗後,導演麥當雄壹時間心灰意冷,退出影壇來到內地經商,取得了不小輝煌。
—6—
《荊軻刺秦王》
1998丨豆瓣8.1
很多人都知道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其實早在1998年,陳凱歌已經在古裝大片上做出了嘗試。
對陳凱歌來說,《荊軻刺秦王》是他最有野心的作品,拍完《霸王別姬》後他就在籌備,壹直到1998年才正式上映。
影片算得上是國內第壹部真正的商業大片:陳凱歌不僅重建了秦王宮,還找來鞏俐、張豐毅、李雪健、王誌文等壹眾明星出演。
但影片在上映後觀眾卻根本不買賬,1000多萬的票房虧得壹塌糊塗,影片壹度也被雪藏。
當時人們對影片最大的爭議,是認為陳凱歌“胡編亂造”,隨意篡改 歷史 。
但如今來看,陳凱歌並不是毫無根據地改編,而是基於“人性”的角度,去呈現這場 歷史 上最著名的“刺殺案”。
比如李雪健飾演的秦王,人們知道他的偉大,他的殘暴,但對於他作為“人”的壹面卻無法得知。
而《荊軻刺秦王》其實就是在挖掘這些 歷史 人物真實的人性,讓觀眾看的 歷史 背後的諸多可能性。
時至今日,影片得到了人們公正的評價,日漸高漲的評分就是最好的證明。
—5—
《銀翼殺手》
1982丨豆瓣8.5
《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是和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等齊名的好萊塢大導演。
1979年,他導演的科幻片《異形》大獲成功,因此得到機會導演了這部根據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說改編的商業巨制。
影片的背景被設置在幾十年後的“近未來”,講述了銀翼殺手瑞克奉命追殺和人類幾乎壹模壹樣的“復制人”,在這壹過程中和復制人瑞秋相識並產生情愫的故事。
特效上,影片延續了《異形》的精良質感,無論是泰勒公司金字塔式的玻璃大樓還是飛行器經過的巨大廣告牌,都是滿滿的 科技 感。
影片最終花費了接近3000萬美元完成制作,但上映後的票房也只有3000萬出頭,不少人更是視其為爛片。
但隨著 科技 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賽博朋克等名詞的火熱,《銀翼殺手》重新得到了人們的評估。
片中對於人類 社會 未來的暢想,對仿生人追求生命的思考,都讓整部影片不再是壹部平庸的商業片,而是壹個反烏托邦式的科幻寓言。
這其實正是以《銀翼殺手》為代表的壹些商業片的無奈:想讓故事變得深刻,意味著要付出票房的代價。
—4—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2016丨豆瓣8.3
2016年,李安用120幀+4K+3D的技術拍攝了壹部反戰題材的故事,卻成為李安最慘的壹次票房“滑鐵盧”。
其實在此之前,李安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證明了3D技術的視覺魅力,技術與故事的完美結合也為李安帶來極高的聲譽。
但當李安把更先進的技術用於拍攝壹個情節平淡的現實故事時,技術的噱頭顯然就大過了故事。
尤其是影片受制於120幀的技術要求,導致影片不僅票價昂貴,而且能夠滿足這壹要求的影院也不多,所以很大程度限制了影片的票房。
影片在北美上映後票房只有慘不忍睹的100多萬美元,還是中國的觀眾更給李安面子,1.5億元的票房占了全球票房的95%,但4000多萬美元的虧損也著實觸目驚心。
雖然票房如此之差,但影片仍有著8.3的高分。
其實拋開技術,片中對戰爭的反思,對於人性異化的思考,以及李安壹貫對人細膩的心理描寫,也證明這其實還是壹部水準之上的好電影。
—3—
《黨同伐異》
1916丨豆瓣8.7
上映於1916年的《黨同伐異》,是好萊塢最早的史詩大片。
如今影片早已被列入影史經典的行列,只要談到電影的 歷史 ,就繞不開《黨同伐異》。
影片投資250多萬美元,今天看來這個數字不多,但放在100多年前,這無疑是堪比《泰坦尼克號》的頂級大制作了。
影片的導演格裏菲斯作為好萊塢大片的開創者,他的前作《壹個國家的誕生》被視為好萊塢大片的起點。
因此拍《黨同伐異》,格裏菲斯信心十足,他先是花巨款搭建了古巴比倫城,然後又開創性地把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交叉剪輯在壹起,最後影片上映時片長足有200多分鐘。
但影片上映後,很多觀眾對影片的表現手法都看不明白,再加上影片時間實在太長,《黨同伐異》最終以2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慘淡收場。
《黨同伐異》的失敗不僅賠光了格裏菲斯所有的家底,還額外欠下100多萬美元的債務,導致格裏菲斯後半輩子都在還債。
晚年的格裏菲斯生活十分淒涼,最後幾年都在病床上度過,最終在1948年因為腦溢血去世。
《黨同伐異》毀了格裏菲斯的導演生涯,但卻為電影史留下壹部偉大的作品,其超前的表現手法也啟迪了無數後來的電影。
—2—
《美國往事》
1984丨豆瓣9.2
和格裏菲斯壹樣,來自意大利的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也是被票房毀了職業生涯。
到好萊塢拍《美國往事》之前,萊昂內早已憑借西部片“鏢客三部曲”震驚國際影壇,好萊塢因此力邀萊昂內到美國發展。
其實早在60年代,萊昂內就想拍這部黑幫題材的《美國往事》,這次有了好萊塢充足的資金支持,萊昂內終於可以實現心願。
不誇張地說,從籌備到影片上映,萊昂內醞釀了十幾年。
但影片在制作完成後,制作公司卻因為影片“時間太長”對其進行蠻橫的刪減。
原本229分鐘,完全可以分成上下部上映的影片,硬生生被砍成139分鐘,整個故事都支離破碎。
這版殘缺的《美國往事》上映後,不出意外招來壹片惡評,最終票房也只有532萬美元,對照3000萬成本,虧損了近2500萬,按照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高達1.5億。
要知道那時候已經是1984年,那壹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是《捉鬼敢死隊》,狂收4.34億美金,相比之下,《美國往事》的票房幾乎拿不出手。
萊昂內因此大受打擊,此後再也沒有拍片,幾年後郁郁而終,只留給了世界7部長片作品。
但好在多年後,《美國往事》的完整版在戛納電影節公映,贏得清壹色的好評,也算是撫慰了壹代電影大師的在天之靈。
—1—
《大話西遊》
1995丨豆瓣均分9.1
《大話西遊》的經典程度,想必已經不需要皮哥多言。
但影片在當年上映時,幾乎是清壹色的惡評,被認為是“惡搞”經典的爛片,尤其在內地,上映後票房僅收獲40萬,成為周星馳票房最慘的作品。
《大話西遊》的失利著實讓星爺郁悶不已,他的彩星公司因此倒閉,導演劉鎮偉也暫時退出影壇前往加拿大。
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大話西遊》在網絡上廣泛流傳,壹時間成為大學生們熱議的焦點。
很多人開始用後現代主義解讀《大話西遊》,曾經的惡搞低俗成為無厘頭的典型標誌,周星馳也就此封神。
而至尊寶和紫霞仙子無疾而終的愛情,成了讓無數人哭的稀裏嘩啦的經典愛情文本。
這10部電影在上映時都遭受了惡評,因為票房不佳而被埋沒,但好在時間為它們“翻案”,讓它們重新得到觀眾的賞識。
讓皮哥欣慰的是,如今的觀眾不再盲目追隨票房,壹部電影的口碑成了觀眾評判優劣的重要指標。
當衡量壹部好電影不再單純以票房定論,中國電影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誌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