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在壹個有限的地域內保存著數量如此之多的客家圍屋,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2007年10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龍南“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稱號。
龍南縣保存著年代最早, 歷史 最悠久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明代中後期(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歷史 ,龍南縣楊村鎮烏石圍、武當鎮田心圍、關西鎮西昌圍都是圍屋發展初期的典型代表。
關西圍景區位於龍南縣關西鎮境內,距縣城15公裏,景區包含關西新圍、西昌圍、鵬臯圍、田心圍、圳下圍、大書房等圍屋。
景區的核心景點——關西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 歷史 。該圍屋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圍屋。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第壹批省級 歷史 文化名村,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AAAA 旅遊 景區。
關西新圍,是龍南縣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與老圍“西昌圍”相對映,俗稱為“新圍”。關西新圍占地總面積7426平方米,呈正方形,四角建有炮樓。其整體結構像個巨大的“回”字,中間是祠堂,圍內建築對稱布局,形成九幢十八廳的典型建築。圍內百余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其采光、通風、排汙考慮周到。關西圍繪畫、裝飾之美也令人贊嘆,正廳大門前有壹對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獅;廳堂廂房都鑲嵌有龍、虎、麒麟等。
南客家圍屋
龍南客家圍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 歷史 。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壹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壹處圍屋。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特點
龍南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之壹,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築藝術,不僅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跡,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 歷史 學家、民俗學家、藝術家及眾多的遊客為之陶醉。
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實物載體,它保存了中原遠古風情習慣、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築形式。它集家、祠、堡於壹體,墻體由青磚或花崗砌成,易守難攻,非常堅固。贛南以方圍為主,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保存之完好,龍南為全國之最,並於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項為“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壹般有三至四層,大的有九棟十八廳,內有糧倉、水井、排汙道、草坪、戲臺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 歷史 。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壹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壹處圍屋。目前正在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關西新圍建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迄今有200多年 歷史 ,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費時二十九年、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與圍屋配套的附屬設施有10000多平方米。圍屋呈長方形,四角布有四個炮樓,外墻高10多米,壁厚1米。圍內曲徑通幽,軒廊飛檐,畫彩鎦金的精致風格與圍外格調形成“外剛內柔”的景致。整體建築五組排列,前後三進,***十四個天井,正中為祠堂,對稱分置十八廳,圍內通道貫穿各列建築,百余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不僅具有安全防衛、防風、抗震、調節陰陽、冬暖夏涼等實用功能,而且承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是該縣目前 歷史 最長、保存最好、建築高度最高、最為堅固防禦功能最齊的壹座客家圍屋,其考研價值和觀光效果遠在其他圍屋之上,且當地還保存著比較濃郁的客家風情。圍主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寄深謀遠慮、榮昌子孫的願望。燕翼圍高大堅固、形式優美,***四層14.3 米,高度為贛南圍屋之冠,出眾的防禦功能也是燕翼圍的最鮮明特點。燕翼圍坐西南朝東北,面闊41.5 米,進深31.8 米,占地面積1367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對角四邊有守閣炮樓,是座四層樓高、層層環通的磚木結構方形圍屋。燕翼圍可謂楊村的“村堡”。它立於楊村西北方向的高崗之上,俯瞰全村,監視橋頭,盡得當地險要。燕翼圍三面環河,大門正對案山,左右砂山屏立,東南方還有壹口15 畝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舉行的劃龍舟活動遠近聞名。 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周長789米,面積68畝,墻厚0.6米,2層,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有圍中圍,圍屋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布局科學。圍內主要建築布局以“壹祠三廳”為核心。歷經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甚為恢宏,堂內雕梁畫棟,鏤刻抖拱。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 歷史 故事彩畫鑒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 歷史 。栗園圍不僅具有客家圍屋普遍具備的防禦功能,而且依風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強了生產、休閑、文教功能。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壹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八卦型圍屋,恢宏的建築規模和厚重的人文 歷史 使其成為贛南客家圍屋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楊村烏石圍 典型的前方後圓的圍屋,中央電視臺曾多次在此圍屋拍攝反映客家人生活的節目,現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 “客家酒堡”位於裏仁鎮新裏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裏。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壹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 歷史 的原生態古村落。漁仔潭圍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年 歷史 ,是由李姓先人種植澱坊(壹種染布原料)發家致富後興建。圍屋南北長55米,東西寬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墻四周布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 歷史 底蘊。至今,家家戶戶都保存釀酒的傳統風俗。依托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嘗、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米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 旅遊 收入,打造成集品嘗、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 旅遊 觀光為壹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之最。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客家文化 旅遊 資源,提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壹顆璀璨明珠。 沙壩圍坐落在龍關公路旁,距龍南縣城12.5公裏。是龍南縣裏仁鎮境內的壹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註目。此圍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均為李姓,圍屋始祖從裏仁粟園遷入。至今,已有14代。圍屋的規模較小,只能住十幾戶,100多人。此圍正方形建築結構。圍屋四角有4座三層炮樓,居屋均為二層。縱橫約30米。大門左側,用壹間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樓。右側居屋3間,炮樓1間。左棟、右棟6間居屋,後棟5間。屋中心,只有壹間小廳廈。其余皆為院落。圍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門前濂江河。正是這樣,每年春水、洪水猛漲時,沙壩圍的老人、小孩、婦女,可在圍屋大門前的坪子裏坐著聊天看大水。而男人們守在河岸看濂江河裏是否有柴、竹、木淌下來。據老人介紹:先前,他們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撿大水柴就足夠燒壹年。同時,還可以撿到許多的木材,從中增添經濟收入。圍大門的左側地勢低窪,建圍時因地制宜將左側壹棟壹層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側的地下室和防禦地道高約壹層樓,正好與圍屋內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墻上,布滿槍眼,既做防衛用,又可做通風口,地下室也作為圍屋人的豬、牛欄,有利於圍屋的環境衛生。 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百姓稱這座圍屋為石圍。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壹塊“龍光圍”正楷的圍名石牌。龍光圍全圍均為譚姓,由本地老屋子遷此,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古時建造圍屋,壹般采用青磚或卵石,或泥磚或用“三合土”夯墻。采用條石建造圍屋的,在贛南也屬為數不多的壹座。此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口,距縣城15公裏,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現在縣城至清源均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圍采用青磚,靠人挑,投資大。左坑坑口,正好有壹座石質優等的石山。譚德興就地取材,圍屋堅固而又投資較少,壹舉兩得。這壹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壹著。龍光圍坐西朝東,寬52.6米,深47.7米,圍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層樓高的炮樓,顯得特別的雄偉。四周外墻,也即圍墻高10米,均用長1.6米,寬和高0.3米的長方形麻條石築成。靠外墻房屋為三層,圍屋內,走馬廊與炮樓層層通。房屋倚外墻而建,***64間。圍屋開有壹大門、壹小門。大門直對廳廈的中央。大門寬2米,高3米,門頂為半月形。大門為三重門。外層門頁厚10公分並釘鐵皮。內兩層為木門頁,還加有橫木杠,有扣環、杠槽,層層把關、極為牢靠。門楣上設有註水孔。圍屋右側,有壹小門,門寬1.2米,門高2.5米,門頁外包鐵皮。圍內建有壹門二進大廳廈壹幢,分上廳和下廳,雕梁畫棟,建造工藝精湛。圍屋旁,有兩條寬8米的碧溪,溪水從左坑分支流出,環繞圍屋左側的圍墻腳下和圍屋的正門前。像是護圍河。圍背是層疊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腳。青山層疊、碧水多姿、梯田層層,龍光圍如若“世外桃源”。 位於楊村烏石村,又稱盤石圍,建於明代萬歷年間,迄今已有390多年 歷史 。圍屋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烏石圍占地約4500平方米,圍屋正面長約60米,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米,圍墻高約8米,分2—3層樓。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米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墻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圍屋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圍屋***有3道門。大門設在圍屋正面的中間,大門兩邊分別立有壹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邊各刻有壹只石獅,表示圍屋內曾是官宦之家。走進大門是三進三廳的大廳堂,這是圍內客家人活動的公***場所。大廳兩側是由6間兩層房屋組成的6個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間偏房和3個寬敞的大廳組成的蔚為壯觀的方形建築體,這是烏石圍的核心建築。環抱著方形大廳群體建築的是62間房屋構成的半圓形外圍屋,朝大廳內的二樓用木板做成走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應,而朝外的墻上則從上至下分布著許多深邃幽暗的槍眼和炮洞,與圍屋前面兩邊的炮樓壹起,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在烏石圍後半圓左側設置有壹口水井,供圍內生活之用。三百多年來,清澈涼爽的井水滋養著壹代又壹代圍屋裏的客家子孫,人們至今仍然是飲用這口古井裏的水。烏石圍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圍屋內到處有雕琢精美的裝飾物,有色澤艷麗的廊圖壁畫,顯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築工藝,漾溢著濃郁的客家文化韻味。
關西新圍,是贛南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圍屋。
栗園圍,曾經的老大,占地68畝,因外圍已不清晰,現難稱第壹。
烏石圍,具有典型“三進三開”的民居特征。
漁子潭圍,因主人從事客家釀酒,故又稱為客家酒堡。據說此處風水甚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壹探究竟。
燕翼圍,高大堅固,當年日軍飛機轟炸亦未能摧毀。
龍光圍
展開全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 歷史 。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壹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壹處圍屋。目前正在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關西新圍建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迄今有200多年 歷史 ,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費時二十九年、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與圍屋配套的附屬設施有10000多平方米。圍屋呈長方形,四角布有四個炮樓,外墻高10多米,壁厚1米。圍內曲徑通幽,軒廊飛檐,畫彩鎦金的精致風格與圍外格調形成“外剛內柔”的景致。整體建築五組排列,前後三進,***十四個天井,正中為祠堂,對稱分置十八廳,圍內通道貫穿各列建築,百余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不僅具有安全防衛、防風、抗震、調節陰陽、冬暖夏涼等實用功能,而且承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是該縣目前 歷史 最長、保存最好、建築高度最高、最為堅固防禦功能最齊的壹座客家圍屋,其考研價值和觀光效果遠在其他圍屋之上,且當地還保存著比較濃郁的客家風情。圍主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寄深謀遠慮、榮昌子孫的願望。燕翼圍高大堅固、形式優美,***四層14.3 米,高度為贛南圍屋之冠,出眾的防禦功能也是燕翼圍的最鮮明特點。燕翼圍坐西南朝東北,面闊41.5 米,進深31.8 米,1367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對角四邊有守閣炮樓,是座四層樓高、層層環通的方形圍屋。
燕翼圍可謂楊村的“村堡”。它立於楊村西北方向的高崗之上,俯瞰全村,監視橋頭,盡得當地險要。燕翼圍三面環河,大門正對案山,左右砂山屏立,東南方還有壹口15 畝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舉行的劃龍舟活動遠近聞名。 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周長789米,面積68畝,墻厚0.6米,2層,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有圍中圍,圍屋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布局科學。圍內主要建築布局以“壹祠三廳”為核心。歷經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甚為恢宏,堂內雕梁畫棟,鏤刻抖拱。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 歷史 故事彩畫鑒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 歷史 。
栗園圍不僅具有客家圍屋普遍具備的防禦功能,而且依風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強了生產、休閑、文教功能。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壹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八卦型圍屋,恢宏的建築規模和厚重的人文 歷史 使其成為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楊村烏石圍 典型的前方後圓的圍屋,曾多次在此圍屋拍攝反映生活的節目,現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 “客家酒堡”位於裏仁鎮新裏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裏。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壹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 歷史 的原生態古村落。漁仔潭圍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年 歷史 ,是由李姓先人種植澱坊(壹種染布原料)發家致富後興建。圍屋南北長55米,東西寬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墻四周布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
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 歷史 底蘊。至今,家家戶戶都保存釀酒的傳統風俗。依托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嘗、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米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 旅遊 收入,打造成集品嘗、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 旅遊 觀光為壹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之最。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 旅遊 資源,提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壹顆璀璨明珠。 沙壩圍坐落在龍關公路旁,距龍南縣城12.5公裏。是龍南縣裏仁鎮境內的壹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註目。
此圍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均為李姓,圍屋始祖從裏仁粟園遷入。至今,已有14代。圍屋的規模較小,只能住十幾戶,100多人。
此圍正方形。圍屋四角有4座三層炮樓,居屋均為二層。縱橫約30米。大門左側,用壹間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樓。右側居屋3間,炮樓1間。左棟、右棟6間居屋,後棟5間。屋中心,只有壹間小廳廈。其余皆為院落。
圍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門前濂江河。正是這樣,每年春水、洪水猛漲時,沙壩圍的老人、小孩、婦女,可在圍屋大門前的坪子裏坐著聊天看大水。而男人們守在河岸看濂江河裏是否有柴、竹、木淌下來。據老人介紹:先前,他們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撿大水柴就足夠燒壹年。同時,還可以撿到許多的木材,從中增添經濟收入。
圍大門的左側地勢低窪,建圍時因地制宜將左側壹棟壹層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側的地下室和防禦地道高約壹層樓,正好與圍屋內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墻上,布滿槍眼,既做防衛用,又可做通風口,地下室也作為圍屋人的豬、牛欄,有利於圍屋的環境衛生。 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百姓稱這座圍屋為石圍。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壹塊“龍光圍”正楷的圍名石牌。龍光圍全圍均為譚姓,由本地老屋子遷此,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
古時建造圍屋,壹般采用青磚或卵石,或泥磚或用“三合土”夯墻。采用條石建造圍屋的,在贛南也屬為數不多的壹座。此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口,距縣城15公裏,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現在縣城至清源均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圍采用青磚,靠人挑,投資大。左坑坑口,正好有壹座石質優等的石山。譚德興就地取材,圍屋堅固而又投資較少,壹舉兩得。這壹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壹著。
龍光圍坐西朝東,寬52.6米,深47.7米,圍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層樓高的炮樓,顯得特別的雄偉。
四周外墻,也即圍墻高10米,均用長1.6米,寬和高0.3米的長方形麻條石築成。靠外墻房屋為三層,圍屋內,走馬廊與炮樓層層通。房屋倚外墻而建,***64間。圍屋開有壹大門、壹小門。大門直對廳廈的中央。大門寬2米,高3米,門頂為半月形。大門為三重門。外層門頁厚10公分並釘鐵皮。內兩層為木門頁,還加有橫木杠,有扣環、杠槽,層層把關、極為牢靠。門楣上設有註水孔。圍屋右側,有壹小門,門寬1.2米,門高2.5米,門頁外包鐵皮。
圍內建有壹門二進大廳廈壹幢,分上廳和下廳,雕梁畫棟,建造工藝精湛。
圍屋旁,有兩條寬8米的碧溪,溪水從左坑分支流出,環繞圍屋左側的圍墻腳下和圍屋的正門前。像是護圍河。圍背是層疊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腳。青山層疊、碧水多姿、梯田層層,龍光圍如若“世外桃源”。 位於楊村烏石村,又稱盤石圍,建於明代萬歷年間,迄今已有390多年 歷史 。圍屋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烏石圍占地約4500平方米,圍屋正面長約60米,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米,圍墻高約8米,分2—3層樓。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米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墻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圍屋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
圍屋***有3道門。大門設在圍屋正面的中間,大門兩邊分別立有壹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邊各刻有壹只石獅,表示圍屋內曾是官宦之家。走進大門是三進三廳的大廳堂,這是圍內客家人活動的公***場所。大廳兩側是由6間兩層房屋組成的6個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間偏房和3個寬敞的大廳組成的蔚為壯觀的方形建築體,這是烏石圍的核心建築。環抱著方形大廳群體建築的是62間房屋構成的半圓形外圍屋,朝大廳內的二樓用木板做成走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應,而朝外的墻上則從上至下分布著許多深邃幽暗的槍眼和炮洞,與圍屋前面兩邊的炮樓壹起,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
在烏石圍後半圓左側設置有壹口水井,供圍內生活之用。三百多年來,清澈涼爽的井水滋養著壹代又壹代圍屋裏的客家子孫,人們至今仍然是飲用這口古井裏的水。
烏石圍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圍屋內到處有雕琢精美的裝飾物,有色澤艷麗的廊圖壁畫,顯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築工藝,漾溢著濃郁的客家文化韻味。
龍南是贛州下的壹個小縣城, 旅遊 業似乎還處於溫火的開發階段,網上基本搜不到攻略。沒有前人的指點,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路線。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壹,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壹種。
著名之壹:烏石圍
烏石圍:建於明代萬歷年間迄今已390多年,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2001年2月4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直播 中國 現場直播了烏石圍全貌和詳細情況。
著名之二:燕翼圍
著名之三:關西新圍
龍南客家圍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 歷史 。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壹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壹處圍屋。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龍全是客家聚地,處處可見客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