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這種喪葬惡習,最早出現在什麽時期?

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這種喪葬惡習,最早出現在什麽時期?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那麽,在中國,真正的“始作俑者”到底始於那個時代呢?

按照考古發掘的碳十四檢測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現存最早的俑應該出現在殷商或者更早地壹些時期,現在發現於殷墟商代王室墓(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中的壹組與人殉葬的奴隸俑,是我國考古證實最早將陶俑用於殉葬的喪葬先例。這兩件陶俑高15-16cm,其陶質為灰陶質,在陶俑面部塗朱色朱砂,手戴桎捁,他們的手或鎖於胸前,或反鎖背後,這樣的陶俑子此次墓葬中***發掘出了7件。除這幾件陶俑外,我國考古學家尚未見到有關商代陶俑的其它發掘記錄。

殷墟王室墓出土奴隸俑

當然,所謂的收藏在民間,民間收藏家中不乏有壹些珍貴的文物,陶器也是如此。作為壹名文博方面的研究者,近幾年,我也曾多次接觸到了很多位民間藏家大家,見過他們所收藏的壹些類似藏品,其陶質、做工、風格與上述幾件非常接近,如出壹轍,可以推斷為同時期陶俑,甚至有些陶俑要遠早於殷商時期。可惜民間藏品終歸是民間藏品,這些從任何角度鑒定都沒有任何造假痕跡的珍貴藏品,雖然作為文物而言彌足珍貴,但是它們的來路大多不對,它們要麽來自於哪些所謂的“壹線鏟地皮”文物商販,要麽屬於自己在遺址區“撿”到的,這樣壹來就會導致這些藏品缺失了它們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文物正規的出土記錄。這樣壹來,它們所特定的學術價值就大打折扣,同時也就很難得到學術界的認同。但我們由此可知,殷墟陶俑並非孤例,也未必就是最早的陶俑。

商代灰陶人面像(私人藏品)

那麽,商代以前到底有沒有人俑?最早的人俑究竟出現在哪個時代呢?

在學術界有這樣的壹個普遍認知:那就是陶俑,它是屬於奴隸社會時期的產物。就其材質而言,俑大多是以木、石、陶、青銅等材料制成的人或者動物的形象,墓主人將它們替代了原本用於殉葬的活奴隸、活家畜等等私人財產。這樣壹來就為奴隸主節省了勞動力、養息了人口,積累了財富,就這種喪葬的改革措施而言,殉葬制度的改革無疑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展。但是用陶俑充當殉葬品的這種方法卻被後世傳承了下去,並且愈演愈烈,發展到漢代時,這種隨葬制度已經儼然成了阻隔社會發展的壹大惡習,這種惡習使得大量的財富被死人帶到了地下。

考古發掘現場,墓主人身邊有大量陪葬品

很大程度上講,後世尤其秦漢之際“事死如事生”的這種惡習,大都源自於原始奴隸社會的這種陶俑殉葬,按照陶俑殉葬的這種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近幾十年來,在各地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大量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人形偶像,都應該被算作人俑。它們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於替代活人殉葬的,但是考古學界對此尚未做出結論。

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殉葬坑

俑所代替的人殉制度應該是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現代考古發掘中,仰韶文化(B.C.5000~B.C.3000)、大汶口文化(B.C.4300~B.C.2500、龍山文化(B.C.2350~B.C.1950)、齊家文化(B.C.2000~B.C.1900和二裏頭文化(B.C.1800~B.C.1500)等遺址都已經發現了人殉。從仰韶到殷商,這壹制度持續了3000多年。這麽漫長的歷史時期,沒有產生人俑殉葬這種結論不科學,況且在這段時間裏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很高超的陶藝制作技藝,他們已經能夠很熟練的掌握拉坯制造的工藝,還會在陶器上繪制出精美的圖案,更有甚者還會生產出令世人為之驚嘆的龍山文化——蛋殼陶,絢麗多彩的馬家窯——彩陶。

馬家窯文化彩陶尖頭瓶

所以,筆者認為,這種用陶俑代替活人或者活的家畜殉葬的可能性應該早在原始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存在了。並且出於某種角度的考慮,筆者甚至認為,陶俑的發明者很可能來自於奴隸社會底層的勞動者,而不是奴隸社會的部落首領,或者是奴隸主貴族。試想,其發生的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的,有壹位技藝熟練的陶器制造的奴隸在他的主人將死之時,他深知奴隸殉葬相關的習俗,但是他想活著,於是他按照自己的模樣燒造了陶俑,並將這件陶俑抱到了將死的奴隸主面前,他希望用這件陶俑來替代自己去殉葬,而這位將死的奴隸主深知自家奴隸本就不多,多方考量後他就采納了這位奴隸的建議,後來他的這壹舉動因為能夠使財富繼續積累的緣故,所以被壹些小奴隸主所效仿,再到後來,思想開化後的人們越來越覺得拿活人殉葬是壹件極不人道的事情,於是活人殉葬就逐漸在人們的口誅筆伐中作故。但是在歷史上,活人殉葬的這種殘忍可怖的事情偶爾也會死灰復燃,但是這種活人殉葬往往是出於政治爭奪和利益角逐的過程之中,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的殉葬就摻雜了太多的政治爭奪和利益的角逐。

大汶口文化陶罐

毫無疑問,人殉從產生的那壹天起,就只是極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特權。這些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和巨大的財富,可以剝奪他人的生命,享受隆重的葬儀。孟子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數人的特權必然引來普通人的羨慕和仿效。但他們卻並不具備這樣的權利和財力,只能尋求替代品,來滿足心理上的需要。於是,他們會用草木、泥土或其他材料制作人偶,代表活人殉葬。這跟今天的購買仿冒奢侈品、A貨包包的心理需求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1985年戚墅堰圩遺址出土陶塑人面像

事實上,在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類型的墓葬中,出土過很多陶制或石雕人像。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兩件仰韶文化陶塑人頭像(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重慶三峽博物館所藏大溪文化石雕人像(公元前4400~前3300年),國家博物館所藏紅山文化後期孕婦像(公元前4000~前3000年),戚墅堰圩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後的陶塑人面像,山東濰坊姚官莊出土龍山文化陶塑人面像(距今4000年前)等等。另外,壹些民間收藏中,也時常可以見到類似陶塑人像。

松澤文化陶塑人像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人面像

這些人像基本都是完整器,應該是有著獨立的用途和含義的。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與殷墟出土奴隸俑壹樣,這些用於隨葬的陶塑人像,同樣是人殉的替代品,同樣屬於陶俑的範疇。“始作俑者”,並不始於商代,而是始於至少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 上一篇:墨玉是怎麽賺錢的?
  • 下一篇:中秋節應該是給孩子們的禮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