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私人藏書情況:這壹時期有些藏書家在藏書數量,特別是對藏書進行認真校勘方面,甚至超過了宮廷藏書。如唐代蘇弁“聚書二萬卷,手自讎定,當時稱與秘府埒”(見《新唐書》本傳)。又如韋述“蓄書二萬卷,皆手校定,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古草隸帖、秘書、古器、圖譜無不備”(見《新唐書》本傳)。
這壹時期藏書的特點是:
A、許多人做了校勘工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其藏書的質量。
B、通過建樓藏書(如田弘正、張建章)和改良藏書辦法(即用不同顏色的裝幀材料來區分藏書的類別)等,使圖書的保管工作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2、宋代私人藏書情況:兩宋私家藏書事業空前繁榮。
A、首先是人數多,見於文獻記載的,據不完全統計有160人(見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錄》);
B、其次是分布廣,除江浙為藏書家集中的地區外,從中原到邊遠的地區皆有藏書樓;
C、再次是藏書家收書的範圍很廣,根據自己的專長與愛好,呈現出了較為鮮明的個性(如蘇過於《斜川集》卷四《夷門蔡氏藏書目敘》中所言);
D、第四,在校勘方面也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如賀鑄等);
E、第五,開始用題跋的形式來寫讀書和藏書的感受,如(陸佃、陸遊);
F、第六,編寫藏書目錄成風(參見汪辟疆《目錄學研究》)
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朔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北京文淵閣: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壹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裏,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壹閣規制,樓上通為壹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壹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致。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壹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禦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沈陽文朔閣: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後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遊廊,是皇帝讀書之所
承德文津閣:文津閣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壹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壹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 清乾隆年間,為了庋藏《四庫全書》,在全國修建了7座皇家藏書樓,其中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又稱北方四閣或內廷四庫。乾隆為文津閣題詩中寫道:“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在詩註中又說:“山莊建閣,以文津名之,禦園之文源,大內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大意為:追尋文化的源流,繼承文化遺產,繁榮和發展現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濟渡處。文津即是在文化長河上由此岸達彼岸的濟渡處。 從外觀上看,文津閣是壹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壹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壹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壹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壹大間,用“地六”、“天壹”來克火。 文津閣有圍墻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文津閣建成以後,1782年,《四庫全書》成書,***謄寫了7部,其中壹部藏於文津閣。7部《四庫全書》隨著中國的命運沈浮,只有文津閣內的藏本保存完好,並於1915年運往北京,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系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見池中有壹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艷陽高照。原來這是造園家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壹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線,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水池南岸是壹座造型別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氣勢雄渾。假山占地約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等堆疊而成。假山石洞,前後各有兩門相通,結構也頗具匠心。洞內山石遮掩,可分廳、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雞骨石鑲嵌,幽深曲折。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窗孔,透進幽幽的光線,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隱若現。山上橫嶺縱峰,溝橋崗壑,各自爭奇。有棒槌山、羅漢山、雙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縮影,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還有仿米芾“寶晉齋”的園林布局。文津閣東為碑亭,四角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內豎石碑壹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鐫刻著乾隆題《文津閣記》,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詩。 每逢中秋佳節之際,天高氣爽,登臨“月臺”賞月,但見園內,老樹蒼勁,枝杈縱橫。壹輪明月冉冉升起,把壹片銀輝灑向大地,山莊頓時銀裝素裹,更顯得清澈靜謐。文津閣假山的造型藝術,集中了米翁寶晉齋和範氏天壹閣之長,運用傳統疊山技法,結合北方雄壯的特點,風格壹反南方小巧玲瓏之態,而是雄偉、渾厚、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 《熱河誌》中寫道:“文津閣與紫禁、禦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側月臺,西乃西山,蓋仿範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
杭州文瀾閣:文瀾閣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壹,也是江南三閣中唯壹幸存的壹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建成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後為大池,池中壹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禦碑亭,西為遊廊,中為文瀾閣”。鹹豐十壹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壹新。
文瀾閣是壹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園林布局的主要特點是順應地勢的高下,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借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園內亭廊、池橋、假山疊石互為憑借,貫通壹起。主體建築仿寧波天壹閣,是重檐歇山式建築,***兩層,中間有壹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步入門廳,迎面是壹座假山,堆砌成獅象群,山下有洞,穿過山洞是壹座平廳,廳後方池中有奇石獨立,名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疊石中的精品。東南側有碑亭壹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題詩,背面刻頒發《四庫全書》上諭。東側亦有碑亭壹座,碑上刻清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平廳前有假山壹座,上建亭臺,中開洞壑,玲瓏奇巧。方池後正中為文瀾閣,西有曲廊,東有月門通太乙分清室和羅漢堂。全部建築和園林布局緊湊雅致,頗具特色。
------------------------
這是在下能找到的全部資料了……
這方面資料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