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斌,原名毛之,生於農歷大年初壹,又名元極,因怕十祖元極之名,故改名,字簡。有許多綽號,尤其是洪斌。原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祖籍浙江金華。
黃的壹生跨越了兩個世紀、兩個時代,最終成為壹位名垂青史的國畫大師。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實踐,有著深刻的世紀之變的印記。面對社會劇變帶來的精神文化困境和藝術發展的諸多困境,黃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從探尋民族文化之源入手,以“健碩華美”,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精誠剛健的改造精神,作為藝術創作的審美方向,幾十年如壹日,孜孜以求。因此,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繪畫體現了他對藝術史傳統的深刻熱情和洞察力。體現了他對中國畫發展前景的獨特見解和創造。這壹創作的意義在於為中國繪畫史進入現代樹立了壹個新的裏程碑。同時,他的創作精神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在時代洪流中執著而智慧的樸素而偉大的壹生。
“畫意之高,在於人品”,黃壹生勤勤懇懇,謙虛謹慎,誨人不倦。他從年輕時起就是壹個愛國者。在他九十大壽時,華東文化部授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畫家”稱號。洪斌大師去世時,要求家人將他所有的2283幅古今名畫、青銅器、瓷器、玉器以及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交給國家,可見洪斌先生對祖國的熱愛。
2.齊白石
原名春之,字,後改名黃,字平生,名白石,另壹名借用山亭主人,派平老老、杏子塢老民、、木菊等。,來自湖南湘潭。他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稱號,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國際和平金獎,在1963年他誕辰100周年之際當選“世界文化名人”。白石上有詩有草,白石上有草印,有齊白石文選,有齊白石傳世作品。
他早年從事雕刻工作,隨後向當地文化名人陳紹蕃和胡沁源學習詩歌、篆刻、書法和繪畫。他靠賣畫和雕刻謀生。中年曾多次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人生活在樊增祥,對古老的民歌充滿真誠和興趣。印取、漢陰、漢碑,迅捷有力。他學習書法,包括賀子珍、金東信、李北海、天壇奇觀和三山。晚年,他加入了曹子建紀念碑。在陳師曾的支持下,繪畫有壹個“衰退定律”,介於寬泛和微妙之間。我做過很多是“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木匠黃奇是壹位擅長詩歌、書法、繪畫和印刷的偉大藝術家。他的藝術經歷是傳奇的。他認為篆刻第壹,詩歌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
3.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父親是著名畫家。北虹少年時,隨父學畫。20歲時,他在上海賣畫。1918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繪畫研究會導師,次年赴巴黎學習,後轉學柏林、比利時學習素描、油畫。他非常喜歡歐洲文藝復興及以後的古典繪畫,廢寢忘食小心翼翼。1927回國後。曾任北平藝專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抗戰後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直至去世。
4.張大千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深厚的學術素養、深厚的人生積澱、廣泛的師友情誼是分不開的。除了繪畫,他還涉獵詩歌、古文、戲劇、音樂、書法和篆刻。與齊白石、徐悲鴻、黃、、於飛昌等國內外著名大師畢加索交過朋友,技藝非壹般。張大千是壹個著名的人,也被稱為紀和紀靈,他的名字是大千,他的綽號是大千巨石,或“張數大千”。生於1901年,卒於1984,四川內江人。張大千年輕時,受到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老虎聞名的二哥張善子的影響。還師從名師曾農作、李美安學習詩詞書畫。除了臨摹歷代名勝古跡外,我還走遍天下,以自然為師,經過刻苦學習,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在壹起。二十多歲在日本留學,學的是染織。回國後壹度迷上佛教,到寧波天通寺“皈依佛門”,想出家。據說他怕頭上燒了九根香,只好告別弘筏大師,回到現實世界。65438年到0932年,他家搬到蘇州網獅園,專心畫畫。1940後,歷時兩年半整理數字,臨摹中國敦煌石窟,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移居香港,後在印度、法國、巴西等國生活。1978年定居臺灣省,1984年4月卒於臺灣省。享年84歲。現在,他生前在臺灣居住的“莫也精舍”被建成“常大千紀念館”。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來自江西省新余縣。年輕的時候,我熱愛繪畫、書法和篆刻。1933年受徐悲鴻贊助赴日學習東方藝術史,畢業於東京帝國藝術學校。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長畫風景和人物。崇尚創新,頗有建樹,創造了根直、折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的山石鼓法——持石鼓法。受陳老臉的影響,人物畫可以不加變化地使用,形成自己的風格。用筆洗,講究韻味,達到入迷的效果。他的筆法結構不落俗套,獨具匠心,線條飄逸,色彩平淡而優美,擅長水、墨、色的交融。意境深遠,畫壹幅像仙女壹樣的畫令人陶醉。他的作品非常豐富,包括傅抱石的《美術作品集》和其他幾十部作品。影響深遠
6.潘天壽
潘天壽的繪畫題材有鷹、蓮、松、四君子、山川、人物等。每幅畫必有奇情,在結構風險中尋求平衡,形式簡潔,寓意深遠;茍氏方長荸薺;墨韻厚重,焦淡,用筆凝練健康。
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有人物作品。妳擅長畫鷹、椋鳥、果蔬、松梅。大膽落筆,小心染。墨色縱橫交錯,構圖清新秀麗,瑰麗有趣。畫面靈動,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獨樹壹幟,成就斐然。有大量這樣的作品,如夏青、何柱、方鑫等。,指的是墨花,而且都是“荷花映日”,潑墨,荷葉抹掌,線條勾指尖,有著筆力所不及的生動韻味。潘天壽作畫時,每壹筆都要仔細推敲,壹絲不茍。在“常事不忘”的思想指導下,他取長補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繪畫材料是普通的題材,但他開始畫的畫卻能產生非凡的藝術感染力。比如他的《小龍壹角》,尤其是畫面主體小龍被壓到壹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到靈巖山的雄偉,再欣賞龍水。這種方法與那些使畫面“壹覽無余”的方法形成對比,既顯示了畫家驚人的構圖能力,又表達了畫家對於平凡事物的內在本性。
潘天壽藝術的價值主要在於他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怪石,草中有花。雖然沒有特別普通的區別,但有智慧有技巧的人會得到最好的。”他的書法功底也很深。他早年學鐘、嚴,後又取魏晉碑刻、古璽之精華。他還擅長詩歌和篆刻。平時作畫、作詩、題字、印刷,非常認真、講究,從不馬虎。他還精通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田歌亭聽詩》、《談絲印》。還收集了《聽田歌畫隨筆》等。
7.林·
林是壹位現代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原名林,廣東梅縣人。自幼酷愛繪畫,19歲赴法國勤工儉學。他先在蒂傑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深造。1925回國後,任北平藝專校長、教授。1927林風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創辦國立藝術研究院(後為浙江美術學院),任院長。解放後,他在中國畫院當畫家。林風眠70年代定居香港,65438-0979在巴黎舉辦個展,大獲成功。
林風眠擅長描寫仕女、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女性人體,以及各種靜物畫、有房山水畫。從作品內容看,有悲涼、孤獨、空寂、抒情的風格;從形式上看,壹個是方形構圖,壹個是無題。他的畫很有特色,觀眾壹眼就能看出來。他試圖打破中西藝術的界限,創造壹種通用的藝術語言。他不愧為創新的藝術大師,對很多年輕的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藝術界的精神領袖。
8.吳冠中
吳冠中是中西藝術的集大成者,幾十年來,他壹直在探索中西繪畫藝術的結合。
吳冠中,1919,江蘇宜興人。起初,他是學工程的。因為壹次參觀當時畫家林風眠主持的杭州藝術學院的機會,他立刻被五彩斑斕的藝術之美迷住,下定決心轉行搞藝術,奉獻壹生。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了杭州藝術學院。大學畢業後,吳冠中獲得了1946的法國留學學費。畢業時新中國成立,於是毅然回國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後成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他致力於融合中西藝術,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他的精神可以用他的壹本書的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藝術不是致命的》。
吳冠中最早的畫作大多以江南水鄉為背景,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註重點、線、面的組合與搭配。近年來,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變化,在壹些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經常使用粗線條,形成壹種意境。最近,他得到了什麽?quot法國文化藝術的最高榮譽”。
1992年3月26日至10年5月26日,大英博物館推出了壹場史無前例的展覽——吳冠中個展,展出44件作品,包括他自1970年以來創作的油畫、水墨畫和素描。這次展覽被稱為“史無前例”,因為這是吳冠中在歐洲的首次個展,也是大英博物館在中國首次為在世畫家舉辦的展覽。因此,此次個展不僅是吳冠中繪畫生涯的又壹次突破,也意味著東西方藝術交流的向前發展。吳冠中說,我的畫體現了西洋畫在中國畫中的優勢。我畫點和線,每壹筆都包括壹個像樣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無論大還是小,長還是短,都是嚴格使用的,不是隨便貼上去的。有時候不能多也不能少,想法太多對畫面沒有幫助,所以我盡量掩蓋。線的長度也是壹樣,不是隨便畫的,而是剛剛好。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出生於江蘇徐州。13歲時師從家鄉老師仙前史鷙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滬私立藝校。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學院,考取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教授學習西洋畫。1943受聘為重慶民族藝術學院講師,從事中國畫的教學、創作和工作。1946被徐悲鴻聘為國立北平藝專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致力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和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他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以“有價值的是勇氣,想要的是靈魂”和“以最大的技巧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戰鬥”為座右銘,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柯然先生的山水深邃凝重,博大精深,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推動了民族傳統繪畫的演進和升華。隨著柯然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出現了活躍在畫壇的“李柯然學派”。他不僅是壹位辛勤耕耘了70多年的繪畫大師,也為藝術觀念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影響力早已超越藝術界,受到各方高度評價。
他的許多作品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畫冊有李可染的畫和李可染的畫。(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