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60周年成就。

中國60周年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變化

60年,可以說是彈指壹揮間!60年的親身經歷,觸動了社會進步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讓每壹個中國人的生活受益。

1978 65438+2月,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民經濟在過去的30年裏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30年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都是翻天覆地的。

據我媽說,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憑證供應時代,壹年最多能買兩件新衣服,還是普通的素布。“穿新衣過年”的期待,是當時同齡人的心願。如果能在新年前穿上新衣服,那種鄰居羨慕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體會的,更何況現在每個小天使都至少有幾套款式和質地都不錯,季節分明的衣服。

食物的供應更是令我母親難以忘懷。用票買肉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必要挑肥揀瘦,更不用在擁擠的露天排隊,擔心輪到我的時候有沒有貨買。因為爭搶食物導致大人們吵鬧甚至互相搶食,嚇壞了孩子,我媽十幾歲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讓父母喊著排隊。接受這個任務時,她常常堅持“寧可不吃肉,也不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壹塊紅糖或豆腐,甚至加壹些鹽的辣椒面,曾經是人們的共同小吃。那時候,吃得津津有味不亞於小孩子吃到市面上最新的食物時的興奮,被辣椒弄得麻木後的暢快不亞於吃完火鍋後的酣暢淋漓。

三十年前,許多家庭只有壹套房子。幾乎相同的布局是在房子中間放壹張床或壹個大衣櫃,拉上窗簾把房子分成兩個房間,客廳和餐廳在前面。我媽說他們玩的時候只能坐在被窩裏,條件好壹點的可以準備壹兩個小馬或者小木凳子;孩子多的家庭還得設計成上下鋪,床後面是另壹個臥室和儲物間的統壹。現在條件好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住在三房壹廳,有自己獨立的王國,那種興奮不言而喻。

且不說現在自動化辦公條件有多先進,光是喝白開水就不知道換了多少種熱水器。上世紀50年代末,只能在早上鍋爐房的供應時間準備開水,以保證壹整天的需要。現在坐在辦公室旁邊伸手給飲水機加純凈水都不舒服。

通訊工具也有變化。80年代用的是手持電話,每次需要聯系都很頭疼,更不用說要先接通郵局的接線員,再轉到某個地方或單位。如果對方信號不太好,我要打好幾個電話,有時候甚至要打壹天才能打通。90年代,改革開放的先鋒,腰間挎著BB機,隨時打電話,有傳呼信號。他每叫壹聲,甚至假裝沒聽見,好讓它多響幾聲.....持有者的驕傲不言而喻。千禧年,手機再次成為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僅要用與身高不相稱的聲音喊,同時還要用當地語言說話,讓他覺得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個聖人。在21世紀的今天,每個人手裏都不止壹部手機,所以無論走到哪裏,都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都是碩果累累。

60年來的變化讓我感觸良多,但我所經歷的只是千千成千上萬人生活的壹個小小縮影。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走過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這樣壹個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穩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去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鬥,祖國會越來越繁榮,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變化

60年,可以說是彈指壹揮間!60年的親身經歷,觸動了社會進步的脈搏,60年的改革開放,讓每壹個中國人的生活受益。

1978 65438+2月,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民經濟在過去的30年裏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30年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都是翻天覆地的。

據我媽說,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憑證供應時代,壹年最多能買兩件新衣服,還是普通的素布。“穿新衣過年”的期待,是當時同齡人的心願。如果能在新年前穿上新衣服,那種鄰居羨慕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體會的,更何況現在每個小天使都至少有幾套款式和質地都不錯,季節分明的衣服。

食物的供應更是令我母親難以忘懷。用票買肉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必要挑肥揀瘦,更不用在擁擠的露天排隊,擔心輪到我的時候有沒有貨買。因為爭搶食物導致大人們吵鬧甚至互相搶食,嚇壞了孩子,我媽十幾歲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讓父母喊著排隊。接受這個任務時,她常常堅持“寧可不吃肉,也不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壹塊紅糖或豆腐,甚至加壹些鹽的辣椒面,曾經是人們的共同小吃。那時候,吃得津津有味不亞於小孩子吃到市面上最新的食物時的興奮,被辣椒弄得麻木後的暢快不亞於吃完火鍋後的酣暢淋漓。

三十年前,許多家庭只有壹套房子。幾乎相同的布局是在房子中間放壹張床或壹個大衣櫃,拉上窗簾把房子分成兩個房間,客廳和餐廳在前面。我媽說他們玩的時候只能坐在被窩裏,條件好壹點的可以準備壹兩個小馬或者小木凳子;孩子多的家庭還得設計成上下鋪,床後面是另壹個臥室和儲物間的統壹。現在條件好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住在三房壹廳,有自己獨立的王國,那種興奮不言而喻。

且不說現在自動化辦公條件有多先進,光是喝白開水就不知道換了多少種熱水器。上世紀50年代末,只能在早上鍋爐房的供應時間準備開水,以保證壹整天的需要。現在坐在辦公室旁邊伸手給飲水機加純凈水都不舒服。

通訊工具也有變化。80年代用的是手持電話,每次需要聯系都很頭疼,更不用說要先接通郵局的接線員,再轉到某個地方或單位。如果對方信號不太好,我要打好幾個電話,有時候甚至要打壹天才能打通。90年代,改革開放的先鋒,腰間挎著BB機,隨時打電話,有傳呼信號。他每叫壹聲,甚至假裝沒聽見,好讓它多響幾聲.....持有者的驕傲不言而喻。千禧年,手機再次成為身份的象征。持有者不僅要用與身高不相稱的聲音喊,同時還要用當地語言說話,讓他覺得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個聖人。在21世紀的今天,每個人手裏都不止壹部手機,所以無論走到哪裏,都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都是碩果累累。

60年來的變化讓我感觸良多,但我所經歷的只是千千成千上萬人生活的壹個小小縮影。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走過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巨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這樣壹個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穩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去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鬥,祖國會越來越繁榮,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1,五顏六色的服裝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新舊交替,革命特征明顯。

新中國成立時,人們的衣服還保留著民國的風格。城市居民壹般穿有側扣和紐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人壹般穿中式雙排扣的上衣和褲子,女人穿左側開襟的上衣和褲子,有的甚至穿長裙。當時人們做衣服的面料多為梭織的“洋布”,粗棉布、亞麻布。此外,西裝和中山裝也很時尚。晚年,孫中山經常穿著在長袍、夾克和西裝中脫穎而出的衣服。人們把這種衣服稱為中山裝,並把它的風格與孫中山的革命信念和原則聯系起來。比如,四個口袋象征著國家的四個維度,即禮、義、誠、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代表著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征。其實國民黨早就造反革命了。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密相連。西裝和旗袍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近20年來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中山裝、列寧裝已經成為民眾的共同選擇。在開國大典上,新中國的領導人第壹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周圍的領導人身著中山裝的形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男士穿中山裝,顯得莊重而有活力。中山裝很正統,扣子很多,四個平口袋,但是款式太死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有壹定改進的人民服飾。也就是從那時起,壹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開始在勞動婦女中流行。它是以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穿的名字命名的。它的款式是西裝,開領,雙排扣,每排三個扣子,腰間系壹條布帶。這件衣服後來成為中國無數女性最推崇和青睞的“時尚”。其中,幾乎所有的革命女幹部都要穿列寧裝,以示革命。

(2)改革開放前——簡單而單調

50年代的人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女孩曾經愛上過男人的工裝褲和格子襯衫。從65438到0956,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進行。當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時,流行色從藍色變成了灰色。從蘇聯進口的裙子“Blagi”成為最受歡迎的裙子。Blagi裙在中國的流行歸功於壹位蘇聯領導人。這位領導人訪華時指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所有婦女都應該穿花衣服,以反映社會主義的繁榮面貌”。於是,五顏六色的Blagi裙成了各大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節儉的時代,絕大多數漂亮的衣服都是家庭自制的。技術好的姑娘媽媽們按照畫報裏的服裝裁剪圖案自己動手,讓軍裝變得合身,棉衫變得好看。此時的中山裝已經成為中國最莊重、最常見的服飾。在當時,擁有壹件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壹支甚至兩支鋼筆是知識和文化的標誌。後來又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更簡潔明快的“民裝”、“青裝”、“學生裝”。還有稍微改進的中山裝,就是領口加大,翻領由小變大,很受人們歡迎。當時的中華民國領導人毛澤東特別喜歡穿這種款式的中山裝。後來國外有人把這種款式的中山裝稱為“毛式中山裝”。此後,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

60年代初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棉花產量由1959大幅度減少到1960,棉花數量為每人21尺。人們憑布票購買衣服、棉布和日用紡織品。為了盡可能的節省,買衣服的標準是耐磨和防贓物。灰、黑、藍成為街頭的流行色,千篇壹律、不分季節、不分男女的服裝款式更受歡迎。壹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述過“所有人都穿著藍色衣服”的場景。

“文革”期間,擁有壹套軍裝是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著草綠色的軍裝,戴著草綠色的軍帽,肩上背著草綠色的書包。這套西裝在當時是非常豪華時尚的。當然,艱苦樸素仍然是當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顯示自己的勤勞和樸實,有些人甚至把買來的舊衣服泡在水裏,或者在沒有破損的衣服上打幾個補丁。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是相當可笑的,但在文革的十年裏卻流行過壹陣子。當時順口溜是這樣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還有壹首歌也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裏飄蕩: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好傳統,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

但是,即使在單壹色彩的時代,人們對美的愛依然會流露出來。壹位攝影師稱這種傾瀉為“不可阻擋的春天”。這種天生的對美的追求,是壹個時代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3)改革開放以來——多彩而時尚的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顏色和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和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穿的衣服越來越多,顏色也從單壹的藍灰色變成了五彩繽紛。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真面目》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電影。久違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時尚的造型,讓人耳目壹新。她在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了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在此期間,戴墨鏡、留長發、穿喇叭褲和蝙蝠衫成為時尚。許多人不習慣,但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個性和自我意識。

中國大陸第壹支時裝模特隊成立於1981。雖然當時只是以“時尚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出乎主辦方意料的是,報名人數是預期的4倍。三年後,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在穿時裝!”來自中國的時尚旋風給世界帶來了開放的新形象。

1984期間,當中國女排姑娘們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運動服在北京開始流行。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人士的首選。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穿著運動服,甚至成為學生的校服,工人的工廠制服。

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社會過渡,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人們的服裝瞬息萬變,穿衣也個性化、多變。很難用壹種風格或顏色來概括流行趨勢。強調個性,不追逐時尚,本身就成了壹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想法的變化。服裝的變化是基於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人們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裝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壹種表現。

2.越來越豐富的飲食

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把“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又把“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可以反映壹個社會的貧富興衰,領略社會歷史的變遷。

(1)剛建國——生活貧困,吃得太少或者吃得太少。

(2)改革開放前有很大改善,但糧食匱乏單調,票子盛行,人民營養不良,部分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缺糧。中央政務院6月1953+10月65438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券定量售糧的辦法,糧票出現。北京從8月1960開始,全市餐飲行業都是憑票吃飯,食用油、禽蛋、肉類、豆制品、蔬菜的供應也受到限制。這壹時期的法案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之外,還有額外補貼的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油票和節日票。有的地方還發了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門票盛行的時代,也是物質匱乏的時代。只有逢年過節,人們才能憑票買些蛋糕、糖果、幹果,分量很小。

問題:為什麽有人用112頁的票?

答: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資供應緊張,人們需要用票來限制購買力。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食物和蔬菜短缺,人們經常在吃不飽的時候用胡蘿蔔充饑。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有點臃腫。

(3)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吃飽,還要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90年代以來,糧食的供求走向市場,糧票的消失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終於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壹些象征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現在這些時代的符號都成了收藏者手中的珍寶。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大大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各種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他們應該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為食物不足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現在都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思考》:為什麽曾經因為食物不足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現在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回答:因為過去人們缺糧,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沒有辦法解決溫飽問題。現在糧食供應充足,人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選擇綠色食品。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住宅建築的新面貌

(1)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生活條件惡劣。

城市居民的房子大多面積小,設施差。比如北面的院落,南面的亭子,非常擁擠淩亂,房子太小,給人壓抑感。農村,北方內陸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為茅草房。這些房子破舊失修。人和動物有時住在壹個房間裏,衛生條件差。

(2)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生活條件依然較差。

風格統壹單調的平房取代了建國初期的破舊房屋。壹塊塊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墻壁也不再是石磚,而是用石灰做成的又平又白的墻。但屋內幾乎沒有什麽裝飾,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起來簡單整潔,充滿了和諧與寧靜。

(3)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住宅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於是新的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樓房鱗次櫛比,宛如壹座新城。

從1998開始,北京開始建設經濟適用房,為正在重建的居民和北京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起的選擇。通過保障房,人們明白了什麽叫做“破舊立新”。大量居民走出了沒有廚房、廁所、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了住房質量有保障、居住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便利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居住,包括高層住宅區,復式建築,花園社區,甚至獨棟住宅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俯瞰城市的五彩繽紛的風景時,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古人的豪情“登峰造極,壹覽眾山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各種風格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交通不便

在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電車和汽車更常見,而人力車和自行車是更常見的交通工具。在普通的中小城市,自行車和人力車也不在少數。在農村,北方有馬車和人力車,南方有小船和牛車。步行是最常見的旅行方式。

(2)改革開放前——改良型,但主要是自行車。

壹五期間將建成寶成鐵路和鷹潭至廈門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建設到“世界屋脊”,把祖國大陸和邊疆緊密聯系起來,便利了經濟文化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其有限。除了用兩條腿走路,人們還可以用公共汽車和自行車來代替步行。然而,公交線路很少,車廂經常擁擠。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自行車的依賴。但是當時的道路建設也非常落後,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航空快速增長。

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旅行對許多人來說不是壹件愉快的事情。買票、坐公共汽車和交通都很困難。由於鐵路運能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過1,000%,每天有80萬人站在列車旁。但全國每年積壓物資高達654.38+0.5億噸,南北運輸缺口達6000萬噸。

民國時期,連接南北的大動脈是韓晶鐵路,但時代的進步使其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果斷決策: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京九鐵路的概念有了更新。鐵路的南端從江西九江延伸到香港九龍。5月2日,1993,壹次建成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大、裏程最長的鐵路幹線開工。1995 165438+10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 9月1,比計劃提前4個月,京九鐵路投入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橫跨九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連接著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維護著香港和澳門的繁榮穩定。它經過了許多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壹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誌。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壹個指標。從1984到65438+2月,胡加高速開始在滬建設,並於1988、10、31建成通車。這是中國第壹條高速公路,揭開了中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壹頁。除了省際高速公路,中國許多省區都在本地區修建了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了全國範圍的高速公路網。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便捷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環境汙染和交通擁堵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要寫壹篇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了解建設和發展生態城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通往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充滿活力,人潮湧動,交通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是五花八門,公交線路更多,設施更完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更高級的豪華公交車和雙層公交車,裏面安裝了空調和移動電視);甚至出租車招手,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在繁忙的工作中,人們發現往返路程縮短了,道路變得越來越順暢...人們的交通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假期出遊增多,國內遊和境外遊開始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轉變,出境遊越來越受歡迎,選擇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的旅遊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松了心情,開始真正享受旅遊。

  • 上一篇:龍騰虎躍的對對子
  • 下一篇:2019壹站式各輪題庫及答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