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那些漫畫是中國做的嗎?

那些漫畫是中國做的嗎?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中國發展史。

中國的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的動畫片,其中以故事片《鐵扇公主》影響最大。1942後由於沒有投入而中斷。四十年代初,錢家俊等人還在重慶制作了壹部動畫短片《農家樂》,但沒有發展起來。

1947新中國美術電影開始制作,在東北解放區興山鎮,新中國第壹部木偶電影《皇帝的夢》和動畫電影《甕中捉鱉》相繼制作完成。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的情況下完成了拍攝工作,拉開了新中國美術電影發展的序幕。

65438年至0949年,在長春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了專門制作藝術片的機構——藝術片組,以漫畫家特衛、畫家金為主要領導。1950搬到上海,成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壹部分。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充,1957成立了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由特衛任廠長,從十幾個人發展到200多人。萬來明、萬谷禪、萬、錢家俊、余哲光、張超群、、金金、馬、等著名藝術家和作家都參與了這項工作。此後,藝術電影立足上海,發展迅速。

50年代初期(1950-1956)是其成長階段,藝術家的增多帶來了創作的發展。通過生產實踐,培養了大批青年藝術技術人才,為藝術電影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產生了許多優秀的電影,如卡通片《好朋友》、《烏鴉為什麽是黑的》、《驕傲的將軍》、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是傲將和魔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做了成功的實驗。在技術上也有可喜的成就。第壹部彩色布袋戲《小英雄》拍攝於1953,布袋戲《小美的夢》完成於1954,首次采用真人與布偶結合的技術。第壹部彩色漫畫《烏鴉為什麽是黑的》也是1955成功。從此,藝術電影進入了彩色電影時期。

從建廠到“十年動亂”(1957-1966)這段時間是美術片的鼎盛時期,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色得到了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加成熟完善。產生了壹批至今仍是中國美術電影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在國內外聲譽鵲起。周恩來總理生前指出,美術電影部是中國電影界壹個很優秀、很有風格的部門。1958增加了新品種——剪紙,第壹幅作品《豬八戒吃西瓜》獲得成功。由於其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為剪紙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1960年創作了壹部水墨動畫片,將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小蝌蚪找媽媽》和《穆迪》兩部電影大獲成功。他們以優美的畫面和詩意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了更高的審美境界,令人耳目壹新,是動畫史上的壹個創舉,其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

1961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第壹、二集)是這壹時期的主要作品之壹,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將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生動地再現在電影銀幕上,想象力豐富。造型藝術和動畫技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孔雀公主》是壹部大型木偶電影,故事情節生動,場面壯觀,展現了中國傣族地區的美麗神話,影片精湛的技巧標誌著木偶電影藝術的成熟,《金海螺》是這壹時期最傑出的剪紙作品。起到了雕刻藝術的作用,讓這個古老的民間傳統變得多姿多彩。《黃金夢》是壹部漫畫風格,用粗糙的線條和誇張的形象諷刺了壹群貪婪的富人,也是壹種新的形式。另外,小鯉魚躍龍門,誰唱的最好,濟公鬥蟋蟀,大勛章,人參娃娃,無腦不開心,等待明天,冰危,紅軍橋,子夜雞鳴,草原英雄小姐姐等。,都是這個時期做的。1960電影《聰明的鴨子》是壹部充滿兒童趣味的新折紙作品,成為藝術電影家族的新成員。

為介紹中國美術電影的成就,於1960舉辦“美術電影展映”,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映,影響廣泛。1960年在香港展出,在海外獲得較大聲譽。“文革”十年浩劫期間(1966-1976),藝術電影遭到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項事業的進展。

1977恢復創意制作。從此,藝術電影又進入了壹個新的繁榮時期。從“文革”結束到1984的八年間,* * *拍了壹百多部電影。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制作技巧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由於開放政策和對外交流的擴大,中國美術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

1979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拍攝的《喧嘩的大海》是壹部寬銀幕動畫長片,被譽為“色彩斑斕、格調高雅、想象力豐富”,在國外很受歡迎。它以其強烈而華麗的表現力,再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輝。布袋戲的《兩代情的故事》(植金)也是壹部優秀的電影,誇張的造型,幽默的語言,生動地刻畫了壹個新疆維吾爾族的傳奇人物,後來發展成多集系列。動畫片《三個和尚》是壹部奇葩。雖然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但它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國外現代的表現手法,是發展民族風格的新嘗試。卡通《雪孩子》體現了壹種高尚的精神。水墨動畫《鹿鈴》表達愛情,兩部電影都廣受好評。這壹時期的剪報在藝術形式上豐富多彩。南郭先生展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和古樸風貌。《猴子撈月亮》讓剪報看起來像天鵝絨,創造了壹種新的形式。運用這種形式,拍攝了水墨畫風格的剪紙《蛇蚌相爭》,形式優美,內容幽默,動作細膩生動,豐富了剪紙的藝術風格。“火筒”集裝飾造型和民族藝術特色於壹爐,風格新穎。同期有兩只小孔雀,壹夜畫廊,狐貍打獵人,好貓咪咪,傻子買鞋,黑雞,小鴨,人參果,淘氣金絲猴,如果我是宋武,蝴蝶泉,天書。

隨著體制改革,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於1984+00年6月調整領導班子,中年導演嚴定賢任廠長,特衛任顧問。藝術電影創作隨著改革的步伐繼續前進。近兩三年完成了壹批優秀的影片,如大型動畫片《金絲猴魔》,刻畫了孫悟空這個孫悟空的感人形象,情感飽滿;在傳統的民族風格中註入壹些抽象的繪畫技法和現代音樂,為民族藝術的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壹個夾子救小鹿》漫畫典雅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報《草人》以模仿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制作,風格獨特。《補天女神》這部漫畫以簡潔概括的形象展現了人們想象中的古代,藝術形式具有創新性。除此之外,搶枕頭,海力布,水鹿,清潔,網,偷驢,巫婆,鱷魚和小女孩都有自己的特點。近年來,創作的重點是發展壹系列藝術電影。加十三集剪報《葫蘆兄弟》,展現壹個荒誕有趣的民間故事。十三集動畫片《邋遢大王歷險記》是壹部充滿想象力的童話。《奇怪的蒙古馬》是根據英國作家韓素英的戲劇改編的六集動畫片,表現了壹匹野馬的思鄉之情,並洋溢著國際友誼。《逃離惡魔》是壹部木偶系列,將舞臺木偶藝術與電影手法相結合,展現了《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大場景。還有壹些電影在籌備中。

中國動畫發展史-黃金時代(1926-1966)

這個時代的動漫作品不壹定是最多的,但卻是最好的;也許不是最精致的,但卻是最認真的制作;它可能不符合國際標準,但它是中國最突出的傳統特色,它經常獲得國際獎項。

說到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就必須要說萬氏兄弟,因為1926中國第壹部動畫片《畫室大鬧》就是他們制作的,然後《回函》。抗戰爆發前,他們壹共畫了20多部漫畫,包括1935的第壹部有聲漫畫《駱駝之舞》,但65438中,萬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國動畫,他們對此並不十分滿意。他們壹直在尋找讓動畫紮根於中國傳統土壤的方法。到了1940,美國動畫片《白雪公主》給了他們極大的震撼,他們下定決心要做出壹部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作品。他們組織了100多人參與繪圖,前後畫了2萬張圖,用了壹張。1941年,他們完成了中國乃至亞洲第壹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80分鐘的長度,以西遊記為原型的故事,著名演員白鴻等人的配音,中國山水畫風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造型設計,都讓這部動畫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了繼《白雪公主》、《小人國》、《匹諾曹》之後的第四位。新中國成立後,萬氏兄弟於1954年進入上海動畫電影制片廠,於1958年嘗試剪紙拍攝動畫片《八戒吃西瓜》,後又以剪紙拍攝人參公仔和金海螺,而從191到65438,

在制作工藝上,1960制作的水墨動畫也是壹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單線平繪的制作方式。但為了表現水墨畫的滲透效果,采用多層賽璐珞分別拍攝和重組,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長。光是利用攝影部分的制作時間,就足夠制作四五部類似的普通漫畫了。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這項技術的日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運用水墨動畫技術制作的作品有《牧童》、《小蝌蚪找媽媽》等。值得壹提的是,牧童這壹集來自著名作曲家吳英舉,而貫穿影片的笛子來自有“魔笛”美譽的笛子大師陸春齡,可見當時制作方是非常認真的。

其實同壹個時代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傲骨將軍,漁夫,無腦不歡等等。還有折紙,布偶之類的,因為資料不足就不贅述了。這壹時期的作品更重要的特點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入了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上,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內容;在動畫制作方面,無論畫面、配音、配樂都壹絲不茍,而在動畫觀眾方面,大部分作品都屬於鹹宜,老少皆宜,所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

中國動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經歷了文革,動畫行業自然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而且上海美影在1972-1976期間拍攝的《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哨兵》等17部動畫片,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現實主義、教育目的蒙上了嚴重的陰影,使得動畫片被定位為對孩子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個想法不僅幸存了下來,還延續了下來。

改革開放後,動畫制作進入繁榮時代,湧現出壹批動畫制作制作部門,也改變了此前美影壹家獨大的局面。在1978到1989的十年間,這些制作單位共制作了219部動畫片,如《是什麽讓大海喧鬧》、《金絲猴魔像》、《天庭奇觀》等。而且,此時的電視動畫片也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葫蘆兄弟》、《黑貓警長》、《兩代情的故事》等。總的來說,這是壹個比較平均的時代,出現了少量的全年齡藝術動畫片和大量的像黑貓警長這樣純粹面向兒童的主流教育動畫片,制作方式也基本沿襲了上海美影萬兄弟開創的體裁。沒有太多創新也沒有吸收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壹時期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制作的不嚴謹。而且因為制作起點是給孩子看的,配音配樂明顯沒有以前那麽辛苦了。與此同時,日本也在從為歐美動畫制作簡單素材的階段穩步發展,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

所以這個時代是白銀時代因為王小波曾經在小說《白銀時代》裏說過壹個謎語:未來的世界是白銀的。其實我們說的是熱寂理論中提到的宇宙熱動態平衡。所有的點溫度都壹樣,也就是說沒有什麽太突出的。這是中國動畫界從1976到1990給人的印象。如果把壹些優秀的作品考慮進去,或許應該認為是壹個準白銀時代。

中國動畫發展史-黑鐵時代(1990-2002)

首先,上世紀90年代,各大動漫廠商開始與國際動漫產業交流合作。白銀時代的自滿結束了,數字化的生產方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繪圖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各種系統生產單元的多樣化發展,增加了生產數量;各種專業的、多才多藝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大大提高了生產質量。但是,即使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由於制作動畫片是給孩子看的觀念,在題材上也沒有太大的突破。

其次,從65438年到0995年,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采取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產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的生產狀態和經營模式,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理念。本來這是動漫產業商業化發展的絕佳機會,但也受限於上述制作理念。制作方只能做出適合孩子的教育類的東西,卻不敢有所突破。在相關教材中,他們甚至自豪地宣稱“中國的動漫與歐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內容健康,精神向上,是適合對兒童進行各種傳統教育的作品”。

最後要說的是,這壹時期動畫片的發展方向從院線轉向了電視動畫片,動畫制作公司和企業的數量也發展到了120多家。大量連續的、系列的動畫片上映了,比如藍老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是在這個時期制作的,所以看起來這個時期的動畫作品總長度比以前要長。比如2001,動畫片總產出是18000分鐘,但總起來看,好像實際上有7部動畫短片,42部系列片。也就是說,為了從播出部門拿到更多的播出費,集數越長越好,質量可想而知。

所以說這是壹個黑鐵時代,是因為電視臺為了滿足播出時間,大量引進了歐美日動畫片,而國產動畫片在內容、畫面、人員設計等方面都暴露出了嚴重的不足,尤其是在用傳統教育理念制作的動畫片中,壹些孩子往往不會壹本正經地談論孩子,使得本該是觀眾的青少年紛紛青睞外國動畫片。表面上看起來,隨著制作單位的增加,制作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但實際上,正是在這個時候,大量觀眾“逃離”了,不再看國產動畫片,並將其視為幼稚和笨拙的象征。

在這裏,我想特別提壹下《蓮花燈》。雖然有大量的投入來制作,有著名演員配音,有著名歌手提供配音,造型上也吸收了很多美國動畫的元素,但本質上還是沒有逃脫那個觀念的束縛:它還是壹部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動畫,模仿迪士尼動畫的味道太重,只能算是這個時代的作品,無法超脫。畢竟看《獅子王》和《花木蘭》總比看仿制品好。

中國動畫發展史-混亂時代(2002年至今)

之所以要把2002年定為迷茫和復興元年,僅僅是因為《我為唱歌而瘋狂》的出現。也許這部52集的動畫會被指責為模仿作品,但我覺得更應該關註它的制作理念——它是第壹部面向青少年而不僅僅是兒童的動畫片鏡頭,這絕對是對以往動畫片只是兒童課外教材的觀念的重大突破。與這壹重要意義相比,其他所有缺點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它就像人類燒制的第壹件陶器壹樣。雖然醜,但標誌著從燒烤到烹飪的劃時代進步。

但我對唱歌很著迷,之後的《封神榜》《隋唐英雄傳》在創新突破舊觀念後並沒有更進壹步。他們並沒有圍繞動畫制作出豐富的周邊產品,年齡層面的突破也僅限於兒童和青少年,國內類似的作品也為數不多。大部分動畫制作單位還在以馬虎的制作態度、教育為主的制作理念、兒童為主的制作出發點制作所謂的兒童動畫。與同期電視劇制作相比,已經達到了制作後無法播出的飽和狀態。動畫的產量在2004年只有2萬分鐘,與電視臺規定的6萬分鐘播放時間相差甚遠。數量不夠就要引進,還要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這樣新世紀就會出現阿茲特克雄鷹戰士這樣的怪物。

有壹些動畫片改變了過去觀眾的定位;有各種進口漫畫,超出了以前的限制;有網絡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日本、日本、歐美動畫片;相應的,國產傳統動畫片被排擠到了很可憐的位置。雖然低年齡段還是有不少堅定的粉絲,但是稍微大壹點的孩子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不會看國產動畫片,這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中國動畫的迷茫時代。

  • 上一篇:陶罐和錫罐的寓言故事
  • 下一篇:倉頡造字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