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趙梅墓是目前已知的嶺南最大的石墓,石墓重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玉器,包括71件玉壁、兩件藍寶石圓雕舞女、L件青花玉雕羊角杯浮雕卷雲紋,以及絲雕玉衣、龍虎玉帶鉤、龍鳳紋、獸首等,都是精美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器的高超工藝水平,說明南越掌握了切割。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了滑石爐、耳杯、豬、枕頭、硯臺和磨石。磨利石頭,磨細石斧。這表明石雕也是壹種有價值的工藝。
石雕的歷史是從人類藝術的起源開始的,可以說,時至今日,人類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壹種比石雕更古老,沒有壹種藝術形式能巧奪天工,更受歡迎,更經久不衰。
石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從此,石雕流傳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中,石雕藝術的創作不斷更新和完善。在不同時期,石雕的種類和風格都有很大變化;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審美追求,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都在制約著石雕創作的發展和演變。石雕的歷史不僅是壹部藝術史,也是壹部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更是壹部生動而真實的人文史。
先秦時期的石雕
新石器時代的石雕
壹萬年左右,原始先民告別采集狩獵經濟,結束流浪生活,轉向新石器時代,開始從事以農牧業為主的定居生活。當原始人告別山林的采集和狩獵環境,遷移到葉萍的河岸和丘陵時,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獵藝術不再重現。人們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往往是簡潔、抽象、變形甚至幾何形式化的動物圖案,所以在新石器革命興盛的地區,石雕和巖畫已經退居次要甚至消失。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在壹萬年前就已經會燒陶器了,但大約是在七八千年前才開始進入彩陶時代。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人類發明的磨制石器的技術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使用的。山頂洞人的石頭裝飾品是經過琢磨、打孔制成的,這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因為只有發明了打磨技術,石頭才能成為人類所向披靡的雕刻材料。
在裴李崗和仰韶文化時期,中國的冰期結束,是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溫暖氣候。定居的農民,他們在懂得生活中快樂而幸福,在和平中編織和平頌歌。他們制作各種陶器,喜歡用抽象簡潔的魚紋和各種幾何圖案作為裝飾。人們對形式美的理解大大擴展了,造型藝術也擴展到了雕塑的各個領域。
中國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作品,可以以裴李崗文化的石磨和磨棒為代表。它由砂巖制成,其外觀被設計成類似鞋底的幾何形狀。它整潔大方,重心穩定。加工難度很大,需要打、切、磨、修,涉及石雕加工的各種基礎技術。與同時期的各種磨制石器相比,更有形式感。它不僅忠實記錄了原始人的生產勞動,而且體現了很高的審美價值。這種體現勞動雙重性質的石器,往往作為陪葬品放在死者旁邊。正是宗教的訴求促使藝術家創作出了這件罕見的石雕作品。
但在拳擊石器時代,陶器始終是雕塑的主流,因為它容易成型,材料隨處可得。在鐵發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見的藝術品,所以我們的註意力不得不轉向石雕和巖畫。
石雕和巖畫,在條件適宜的邊疆地區,仍然是原始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形式,經久不衰。比如陰山巖畫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時代的作品。陰山巖畫的表現風格影響深遠。實際上,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古代遊牧民族創作的巖畫多為石刻巖壁,其源頭應追溯到陰山巖畫。此外,狩獵和動物描寫永遠是永恒的主題。商周金文的象形文字,戰國青銅器的寫實圖案,秦代畫像磚中人物的狩獵圖,都是這種技法的延伸,但後者越來越精確、正式和有節奏。可見,對皮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誇張,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不強調造型,而追求傳神神韻的審美理想。
此外,中國古代石雕技術的另壹個源頭——線雕,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在江蘇連雲港將軍崖發現的石像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祖先雕刻的。這種線雕石雕的形式是歷代石雕創作中應用最廣泛的。
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石刻雖然不多,但風格並不簡單,與石刻、巖畫完全不同。遼寧東溝後窪的幾件滑石雕塑,均為圓雕人物,刀法粗獷奇特,形象簡單傳神,說明是象征性作品。
頭部石雕的表現手法雖然抽象,但並不代表當時雕刻技術低下。比如大溪文化的浮雕面采用了雕琢打磨的技藝,其形象也有壹種無形的宗教力量。顯然,當時的雕塑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創作玉雕上。因為我們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玉雕和小石雕。
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是不可多得的傑作。由岫巖玉制成,硬度高,證明石雕技術應用於玉雕。眾所周知,在古代雕塑中,很難區分玉和石的材質,專家的鑒定收藏分類標準中也只有相對觀。但是,有壹點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古代雕塑家對玉石和石頭壹視同仁。所以,在紅山文化和北銀英英的文化中,我們看到了魚形石掛件和雨花石擺件與五雕共存。
另壹方面,原始藝人還將技藝廣泛運用於實用器具加工領域,制作石杵、臼、磨盤和各種石農具,還用於雕刻帶有石室的石墓和石墩。尤其是後者的出現,在中國古代石雕建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遼寧海城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的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壹。
舊石器時代晚期,巨石建築是未經切割的天然巨石的簡單組合,顯得沈穩有力,是原始巨石崇拜使人超脫於世的產物。它曾經盛行於歐亞大陸草原,後來又傳播到東亞大陸。在沒有國家的時候,進入了文明時代,至今仍能在邊境地區找到它的遺跡。在遼寧海域的石棚形式中,板巖被雕琢成了規則的幾何形狀,人工力量得到了加強,而自然力量和宗教精神明顯減弱。應該是巨石建築的盡頭。這座石棚建築被認為是壹座墳墓。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視為靈魂或神靈的居所,因此常被用作界碑、棺材或宗教崇拜的對象。
到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刻,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壹類是傳統石雕,包括傳統典型的細石器和小擺件;第二類是研磨效用,包括日用品、器皿、生產工具和武器;第三類是帶有宗教性質的偶像;第四類是有生命氣息的動物石雕和雕花石鍋。其中,器物和動物石雕最能代表當時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後來,我們可以在商代女媧、好男人墓中看到許多現實動物和幻想神獸雕塑的存在,這不能不歸功於新石器時代熱衷於謳歌自然生命的石雕傳統。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新石器時代先民創造的實用器具中,學習幾何造型這種藝術語言的美。
事實表明,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產品,如生產工具和武器,都有能引起人們視覺美感的點、線和輪廓。當它們以裝飾的形式再現時,就構成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幾何藝術語言體系。
沒有規則,形成正方形是不夠的,這是古人對形式美感最本質的觀察和體驗。所以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由方圓線條結合點和筆畫組成的精美圖形。這種象形字是語言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創造。其實和原石雕刻的幾何造型壹脈相承。
古代人類在創造日常用品的同時,創造了點、線、方、圓等幾何圖形。當我們仔細瀏覽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石制品時,不禁贊嘆古代先民是如何擁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藝的。鐵鑿工具雖然沒有被發明出來,但是可以用最壹般的點和線來反映物體的客觀現實。這些物體的形狀和線條是如此美麗,如此對稱和精確。遠古的祖先已經充分認識到,最美的形式也是最方便實用的形式。
商代石雕
繼二裏頭文化之後,二裏崗文化代表了商代中期的遺存。這時,石頭生產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時各種陶塑制品盛行,但鮮有引人註目的石雕。直到殷墟文化時期和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石雕藝術才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還有著名的商代晚期人物造像,還有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的壹個臼石人殘像,殷墟木壕墓的376號石人。這些人物刻畫細致,發型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塑家對社會生活的直接表現,從而留下了可供後人觀察的範本。
商社會盛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動物也是當時人們崇拜的神,所以石雕藝人特別擅長表現各種動物世界。大型動物石雕在王都城安陽殷更為常見。侯家莊出土的石鴨是壹種不拘泥於原形的再創造。它的喙和突出的眼睛勾住了猛禽的本質特征和兇猛個性,其他細節省略。它的腳厚薄不壹,以支持平衡,避免單調。它的羽毛和翅膀用線條雕刻來表現。這種將圖案裝飾融入圓形雕塑的方法不同於史前雕塑。
明清建築石刻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從動蕩、恢復、繁榮到崩潰的最後壹個周期。當時的建築藝術沿著古典藝術分析的傳統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史上的最後壹個高峰。
明代的宮殿和陵墓規模十分宏大,附屬於其上的建築石雕藝術也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出宮清肛園在規模和質量上都超過了明代。
石雕和中國手表自古就有,但明代天安門廣場的白石中國手表卻有自己的特色和藝術成就。它是由各種雕刻技術塑造的前所未有的建築裝飾。華表柱主體為龍形,隱藏在地面的淺浮雕刻畫了龍形,雲紋裝飾夾在中間,使華表顯得雄偉莊嚴。它的柱頭上布滿了五顏六色的雕雲,蓮瓣石盤上裝飾著壹只圈雕的獅子。其下還有壹個華麗的八角座,四周是精雕細刻的龍欄板和雕有獅子的崗亭。看華表的整體造型,是在傳統形式基礎上的升華。同時我們也看到,華表本質上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完美象征。
事實上,
故宮正殿的橋臺、臺階欄桿、走道、中庭、石橋,都是各種石雕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這些石雕是在乾隆二十五年鑿除原有明代紋飾後重新雕刻而成的。但是,從現存的石欄桿裝飾紋樣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明清故宮的石雕仍然繼承了宋元以來的裝飾紋樣和技法。縱觀明清時期的宮廷園林,建築石雕的廣泛運用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它們雄辯地反映了這樣壹個事實,即世界上最好和最偉大的建築都離不開石雕裝飾構件。在清代皇家園林中,圓明園是壹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偉大園林。可悲的是,它在1860年被八國聯軍燒了。如今,我們仍然可以從花園廢墟中留下的石雕建築遺跡中窺見這壹獨特的古今園林建築藝術的某些特征。
明清建築大量運用石雕藝術形式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眾所周知的北京天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福的地方。主建築下的基座、白石壇、石構件都雕刻有精美的裝飾。它們都是在帝國政府的控制下為滿足封建統治和奢侈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這在陵墓建築中也非常突出。現在有大量的安徽鳳陽的明清陵墓石刻,南京的明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陵,河北易縣的清陵。
中國石雕藝術節
中國石雕藝術節-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
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從2004年開始,以“永恒的藝術享受,中國石雕節”為主題的石雕藝術節拉開了嘉祥石雕藝術發展的大幕,此後每年都有新的目標、新的成果,努力將文化創意融入石雕產品中,進壹步拓展了石雕產業的文化內涵,推動了石雕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藝術節當天,嘉祥石雕文化廣場上擺滿了各種風格各異的石雕,其中有嘉祥工匠的得意之作,也有來自中國其他石雕名鎮的優秀作品,還有琳瑯滿目的奇石和各種加工設備...壹場石雕盛宴在嘉祥舉行。2004年,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在“壹方水土,走進嘉祥”大型文藝演出中拉開帷幕。泰國曾氏宗親合唱團的歌曲《中國——我的家》唱出了中華民族血脈賁張的激動人心,博大精深的吳墓石刻、古老的國際石雕藝術大道、詮釋現代時尚的精美石雕、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現了嘉祥。2005年,以“走進嘉祥,幸福吉祥”為主題的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策劃舉辦了石雕藝術研討會、曾子故裏行、國際奇石博覽會暨海峽兩岸名人書畫交流展、“曾子孝道與和諧社會”論壇、宗盛曾子誕辰2510周年慶典等活動,進壹步彰顯了嘉祥文化的“吉祥”。2006年,以“和諧、誠信、魅力”為主題的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舉辦了“嘉祥杯”山東省十大孝星表彰大會、縣域經濟發展論壇、嗩吶藝術匯演等活動,進壹步打響了(孝之鄉)之鄉、石雕之鄉、嗩吶之鄉、金鹿之鄉的名號。2007年,中國(嘉祥)石雕藝術節以“弘揚石雕藝術,弘揚優秀文化,創造魅力嘉祥”為主題,舉辦了“和諧之美”石雕藝術大賽、“石雕藝術與城市雕塑”等活動,倡導發展創意石雕產業,推動嘉祥石雕由資源產業向文化產業、高附加值產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規範管理、產業升級轉變。
嘉祥石雕藝術以當地天青石為主要原料,輔以大理石、花崗巖、漢白玉等名石玉石,集石材開采、創作、雕刻加工於壹體。產品主要有龍亭龍柱、瓊樓玉亭、大牌坊、花卉、鳥獸、仿古器皿等。藝術風格以高貴端莊的古典藝術風格為主,又有清新活潑、意蘊深厚的現代藝術風格。在國內外享有“出類拔萃”、“開天辟地”的美譽。1996年,嘉祥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石雕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