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裏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裏,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墻基址、黃帝臺、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淒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壹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臺,黃帝臺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壹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誌》、《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裏處的南莊頭村北,發現了壹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莊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壹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誌著黃帝時代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裏,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壹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壹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莊(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500余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壹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派出昆侖五色流,壹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壹個民族的深沈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遊***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壹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壹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裏?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壹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壹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壹種黃河文化現象。 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壹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臺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壹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觝,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壹壹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臺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臺、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壹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妳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妳知道嗎?中央電視臺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裏就是壹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裏沒有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