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恐懼癥不僅僅是否認同性戀。
否定同性戀的常見理由可能是“不自然”或“不合理”,恐同者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包含更多的情緒反應。他們不僅會反對和排斥同性戀,還會產生更多厭惡、恐懼甚至仇恨的情緒。
在同性戀平權運動的幾十年裏,科學家和社會學家證實了同性戀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同性戀者從未被進化淘汰,同性戀家庭養育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長(閱讀更多:同性戀:永遠在進化,永遠不會被淘汰)。然而,這些分析仍然不能消除同性戀者對同性戀的歧視和厭惡,他們負面情緒的存在使人們對同性戀更加偏見。因此,了解同性戀恐懼癥的來源也是消除同性戀歧視不可或缺的環節。
妳為什麽害怕同性戀?
相對於單純的偏見,恐同者的處境似乎更難讓別人理解——同性戀群體通常不會對他們構成任何現實威脅,為什麽他們還會有如此明顯的負面情緒?同性戀恐懼癥的機制也壹直困擾著心理學家,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得到壹個明確的結論。然而,這些想法中有些確實值得思考。
論點壹:“不要把我當女人”
雖然“恐同癥”不是官方認可的診斷,但它確實與其他類型的恐懼癥有壹些相似之處。在DSM中,判斷恐懼癥的壹個重要標準就是“個體所擁有的恐懼遠遠大於事物的實際威脅”。就像怕蛇的個體相信蛇即使隔著玻璃窗也有致命的威懾力壹樣,恐高癥患者站在保護良好的立交橋上也會害怕橋被破壞,恐同者也對同性戀群體持有壹些不合理的信念。
基爾馬丁教授在《男性的自我》中提到,男性同性戀者在數量和程度上都超過了女性同性戀者,男性同性戀者對男同性戀者的恐懼很大程度上可能來自於性別刻板印象。換句話說,對於壹些男性來說,與男同性戀的交往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男子氣概”受到了威脅[1]。
在現代社會,許多男人和女人仍然被性別刻板印象所禁錮。男孩子被灌輸了“男子漢不要輕哭”、“男子漢要獨立”、“男孩子不要感情用事”、“男孩子要傳宗接代”等等思想。獨立、理性、進取、肩負繁衍大業,這些都是男人不能輕易撕掉的標簽,否則就要承擔被視為異類的風險[2]。同時,社會對男同性戀也有特定的偏見。她們往往被認為“娘娘腔”,被貼上類似女性刻板印象的標簽[1]。有研究表明,男性對刻板印象的嚴守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很多男性已經習慣於把女性刻板印象的對立面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忽略了兩性之間原本可以存在的* * *關系。當他們與男同性戀接觸時,感覺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從而產生不安全感、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同時,男性同性戀者也害怕被同性戀者“像女人壹樣對待”,無論是從友情角度還是愛情角度[1]。仇視同性戀的態度可以“保護”他們免受“同性戀行為”的威脅,從而保留他們的“男子氣概”。
由此看來,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成為減少恐同負面情緒的重要方面。下次妳再聽到“男人長得不像男人!”在等待評論的時候,不妨試著問壹句“大家都是人。為什麽男人不能這樣?”
論據二:“恐同癥是壁櫥”是真的嗎?
對同性戀恐懼癥的另壹種常見解釋叫做“同性戀恐懼癥是壹個壁櫥”。這種觀點認為,很多恐同者其實是有同性戀傾向的,只是否認和壓抑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恐同癥”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恐懼癥。
這種觀點估計會讓恐同群體感到相當憤怒,但似乎與之相符的案例確實時有發生。2013年,美國最大的同性戀治療組織Exodus International宣布關閉。原因是該組織主席艾倫·錢伯斯(Alan Chambers)最終沒能壓制住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宣布出櫃,解散了該組織[3]。高調宣稱反對同性戀的傳教士被炮轟牛郎去歐洲度假[4];北加州* * *和恐同政客被爆。10年前,他們在同性俱樂部公開“變裝女王”[5];此外,公開反對同性戀的公眾人物,如參議員、著名律師、浸信會教徒等,都曾被曝有同性戀傾向[5]。這是巧合還是潛在規律?
為了證實恐同癥是否真的存在,研究人員還消耗了大量腦細胞。壹項支持這壹觀點的重要研究發表在1996 [6]。亞當斯和其他研究人員用問卷區分了35名男性同性戀恐懼癥患者和29名男性非同性戀恐懼癥患者,讓他們分別觀看同性和異性色情電影,並測量了受試者觀看電影時陰莖的勃起程度。結果顯示,恐同者在觀看同性戀電影時比非恐同者有更大的勃起。研究者認為,這可以看作是“反應形成”的壹種表現。被壓抑到潛意識的同性戀在不斷尋找機會憤怒存在感,以此來降低個體的焦慮,而個體采取的方式就是偽裝自己的真實想法,將其轉化為相反但更容易接受的想法和行為——對同性戀的恐懼和排斥。
2012,另壹項研究也為有同性戀傾向的恐同者提供了壹些解釋[7]。通過實驗,他們找到了那些潛在性取向與主觀報道不同的個體,並調查了他們的童年家庭教育環境。結果表明,那些隱藏和否認自己真實性取向的被試更有可能處於惡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他們的父親大多是同性戀者。而那些內心有同性戀傾向,卻標榜自己是異性戀的人,也表現出更強烈的“恐同”傾向。權威型父母不支持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想法,而是把自己的價值觀作為“絕對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當孩子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支持,為了繼續得到父母的愛,不得不選擇隱藏真實的自己,接受父母的想法(閱讀更多:為什麽有些同性戀者反對同性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恐同癥是壁櫥”的觀點。2006年,邁耶等人指出了1996實驗的缺點。他們認為,男性在焦慮時也能獲得勃起,所以用勃起的程度來衡量性喚起和性取向並不那麽可靠。這組研究人員首先提出了用閾下刺激(受試者感覺不到的刺激)測量受試者潛在性取向的方法。結果表明,恐懼癥與被試主觀報告的性取向和潛在性取向壹致,未發現“潛在性喚起”[8]。之後雖然後續研究壹直在進行,但仍然沒有壹致的結論[12]。
總的來說,同性戀者確實有可能排斥同性戀,但“恐同癥深藏於衣櫃”不能視為所有恐同者的普遍現象。
我們離消除同性戀恐懼癥還有多遠?
直到現在,傳統的婚姻觀和性別觀仍然深深影響著很多人,在它的影響下,對同性戀者的排斥甚至厭惡可能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不會完全消除。人害怕和別人不壹樣,因為代價太高。被歧視、被冷落、被指指點點,這些成本導致人們主動、被動、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刻板的性別設置,詆毀其他壹切可能。
現在,我們對恐同者產生種種偏見的原因還需要進壹步深入分析。當我們明白了人為什麽會害怕,同性戀平等才會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