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九華山的介紹是什麽?

九華山的介紹是什麽?

九華山,原名九資山。九子山因山奇而得名,山比雲表高,峰形各異,數量為九座。唐代大詩人李百佑寫過壹首詩“從前在九江上,我看九華山,天河掛綠水,繡九芙蓉”,後改名九華山。它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部,面積100平方公裏,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臺、蓮花、天竺、十王最為雄偉。主峰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有許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松竹。山水多姿多彩,變化多端;古寺叢林,遍布其中;晨鐘暮鼓,聲聲遠近。唐代劉禹錫贊其為“奇峰乍見驚魂”,宋代王安石贊其為“楚江之外山雄偉,此山既雄偉”,被譽為“東南第壹山”。古人把九華山美麗迷人的景色概括為五大名勝,如巫溪山、閆濤瀑布、舒潭銀月、東巖左巖、平崗雪、花城夜鐘、蓮花峰雲海、九子春聲、天竺仙子、天臺晨曦等。九華山的景色絢麗典雅,遠非十景所能概括。它隨著季節的變化變換著視線,變得有趣。尤其是民院的竹海,面積1000多畝,山色旖旎,山風颯爽,溪水唱春歌,別有壹番情趣。在竹海中的山路旁,矗立著壹棵著名的鳳凰松。南北朝時開始種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的樹幹扁平,鱗片覆蓋,兩個枝幹壹高壹低。遠遠望去,像壹只展翅高飛的綠鳳凰,被稱為“天下第壹松”。

九華山美麗的風景吸引了信眾選擇這裏做道場。佛教在金代傳入九華山。據《池州府誌》記載,金龍安五年(401),壹位天竺僧人上山講經,創立茅庵。唐朝中期,有壹個叫譚的和尚住在那裏。唐朝開元七年(719),新羅(今韓國)國王的至親金巧覺渡海來到中國,到了九華山。他虔誠而勤奮,他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他被稱為“洞僧”。唐貞元十年(794年),農歷七月三十日突然去世,活了九十九歲。據說三年後打開信時,“色如生命,囊如柔,關節如金鎖。”當時人們認為他類似於佛教傳說中的佛,是佛的化身,也就是大地之王。因此,他被稱為“寶庫”。佛經上說,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滅後,彌勒佛出世前,壹切眾生賴以救苦救難的菩薩。它的誓願是:“壹切眾生,窮盡才能證菩提;地獄不空,我永遠不成佛。”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後,寺廟大規模興建,至宋、元、明、清以後日益繁榮。鼎盛時期,香火旺盛的僧尼眾多,有“九華千寺,散於雲端”的盛況,享有“佛國仙城”的美譽。現有古剎78座,佛像6300余尊,藏經、其他玉璽、明萬歷皇帝賞賜的器物等佛教文物2000余件。在百年宮裏,還有壹尊無瑕禪師的實物雕像。

九華山的寺廟建築頗為巧妙獨特。從整體布局來看,九華山被視為頂天立地的神仙,天臺為頭,東為背,西為臉,城為腹,五溪為足;在局部布局上,依托山勢,打破了中國傳統的莊嚴雄偉的寺廟建築方式,從散中求和諧,因地制宜,大膽細致的布局,使其具有類似山地民居白墻灰瓦的特點,但內部結構復雜多變。大大小小的寺廟從山腳下的無錫出發,到達九華街的形成中心,穿過民源園,爬到天臺最高的地方。這些寺廟,或依山而立,或居高臨下,或錯落有致,或曲折迂回,形態各異,疏密有致。大多采用當地山村民居的建築形式,古樸莊重。墻基是石頭做的;墻壁大多由石頭和泥板制成,並用白石灰拋光。除了幾個以歇山為屋頂的廳堂,屋頂都是硬山兩落水,鋪著當地燒制的赭色黑陶瓦。寺廟房屋壹般為兩三層四合院,內有天井,主佛堂放在後面。在寺廟裏,壹般有小木窗、窗扇、門、桌子和神龕等。,制作精細,雕刻的人物形象生動細膩。現存的代表性寺廟有堪羅寺、祇園寺、花城寺、站不住腳的林坦、體殿、百歲宮、上禪殿、民源尼安寺、天臺寺等。

祇園寺,位於九華山華城寺東崖西麓,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曾多次重修和增建,規模為全山之最。廟前有石蓮花,有金錢圖案的地道。寺內有彌勒佛、二將、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大型佛像。大雄寶殿高約65,438+03尺,上覆金色琉璃瓦,繪有飛檐的建築。寺內三尊鎏金佛像,高均在20尺以上,為九華寺佛像之冠。墻的兩側,是十八尊不同神靈的羅漢像。在大佛後面,有壹個巨大的彩繪壁雕——島,寬2英尺多,高約5英尺。大廳後面是壹張二十多英尺高的島嶼地圖。島上有很多佛教故事的立體畫,比如觀音鬥鰲魚。擡頭望去,如萬道波浪遮天,驚心動魄。祇園寺前殿的大門是壹座三層寶塔式建築,半檐從山頂垂下,黃綠色琉璃瓦。入口是壹個拱門,門上有“祇園廟”的牌匾。周圍的白墻在壹堵大紅墻的映襯下十分突出。

花城寺,九華山的將軍叢林、開山寺,位於九華山的中心九華街。它背靠白雲山,南臨芙蓉嶺,東臨東崖,西臨申光嶺,四面環山。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僧杯渡曾在此建廟。據《九華山誌》記載,唐至德二年(757年),慶陽人建諸葛節等寺廟,邀金巧覺居。唐朝建中二年(781),辟為藏道場,皇帝賜匾,名為“華城”。明朝的宣德皇帝、萬歷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寫過匾額,贈金修繕。現存的寺廟,* * *有四殿,除了後來的佛經樓是明朝宣德年間修建的,其余都是清朝光緒年間重修的。整個寺廟隨著地形壹步步上升,莊嚴而古樸。寺門口掛有“花城寺”的牌匾,門楣、鬥拱、梁柱雕刻精美。特別是正殿的天花板藻井上刻著九龍盤珠,是木雕藝術的瑰寶,廟前有溪流、田野、街道,圓形廣場中間有壹個月牙形的放生池,取名月牙池。位於寺廟後部的佛教遺產展廳,展示了明朝萬歷皇帝的聖旨,6777卷的藏經,貝葉經,金地九龍印和1300多件其他佛教文物。

百歲宮,又名摘星殿。這是壹座宏偉的建築群,建在東崖莫空嶺的懸崖上。根據宮前石碑的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和尚於海(號無瑕禪師,原籍河北宛平縣)從五臺山到此山,住在莫空嶺摘星閣。他多年以野果為食,活了100多歲。他死後三年,僧侶們尊重他高貴的年齡,建了壹座宮殿紀念他。明朝崇禎三年(1630),皇帝冊封他為“申英菩薩”,並賜金粉塗身。現在宮殿裏不僅有佛像,還有無瑕禪師的鍍金身體和他生前用舌頭血混合金粉抄寫的經文。百歲宮的建築非常巧妙。它用巖石的起伏來組織空間,在凹凸不平的懸崖上建造99個半廳堂。因為屋頂在同壹高度,但基線與山體貼在巖石上,從遠處看輪廓整齊,墻體高大有力,宛如壹座雄偉的城堡。它的墻壁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房子裏的空間或大或小,或長或方,取決於巖石形狀的變化。安排巧妙,施工精巧。它的內部結構更加巧妙。寺門口的大雄寶殿為壹層建築,穿過數層,依山勢逐漸下降,直至底層。大雄寶鷗整個佛像坐落在壹塊圓形巨石上,整個大殿的軸線布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巨石以本來的顏色暴露在佛殿中,與殿外環境相協調。這是人工建築與天然巖石融合的絕佳範例。

遺體堂,位於九華山神光嶺,是壹座建於地藏墓地上的寶塔形建築,又稱地藏塔。始建於唐建忠二年,清同治年間重修。大殿依山而立,檐重,覆以鐵瓦,四周紅墻、回廊、石柱,雕梁畫棟相映成趣。它被稱為“布津勝地”。堂內有7座木塔,高約17米,呈八角形。每層有8個壁龕,用於供奉西藏國王的雕像。塔底為藏王佛像,兩側各有十尊國王像。塔基、祭壇和寺廟的地面都是用漢白玉鋪成的。名人堂的入口是壹個帶長窗的凹形走廊,走廊上有“東南第壹山”的牌匾,額頭上有“名人堂”的木雕豎額。寺前有數百級石階(81級臺階)通往山門,百級石階上有天橋橫跨,雄偉壯觀。

身寶室及其文物展室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有壹些也是送給皇室的禮物,非常難得。唐之德時期鑄造的小龍金印和李生玉印,以及明萬歷年間鑄造的龍印,都是封建帝王獻給肉身殿的禮物。此外,還有明代皇宮佛像前使用的青銅禮器、萬歷年間雕刻的石金龍、明代制作的“八音石”,能敲出八個音;清朝康熙年間,聽說金藏跨海山(又名麒麟,長三尺,寬二尺,高二尺半,重五百斤),等等。至於青銅和陶瓷佛像,各種念珠,念珠和佛教經典,這裏也有很多收藏,堪稱佛教文物寶庫。

九華山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擁有兩個世界的精華,是中外遊客和好男女的理想目的地。特別是在傳統的農歷七月三十日廟會(地藏王生日),全國各地的僧尼和香客都來這裏舉行佛事、拜香等活動,聚集在身塔周圍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鄉居民也上山交流物資,開展民俗文化娛樂活動。遊客和香客成千上萬,佛號日夜不絕,香煙繚繞,鼓點連日,呈現出壹派盛況。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冠軍?
  • 下一篇:什麽是象形文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