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文化的起源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常常被作為我們民族的象征,出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築物上刻它塑它,工藝品上鏤它繪它,影視戲曲裏演它唱它;衣食往行,吃喝玩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座名勝;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悅,或盤旋,或騰躍,或怒怖的容顏,或奮飛的身影。
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在心中構造了壹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征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覆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辟地的神,幫助黃帝統壹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在封建時代,龍象征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成為了壹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提龍燈等,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
龍的文化除了在中國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最多和最引人註目的飾物仍然是龍。
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蝸捏黃土造出來的。女蝸創造了人類,那麽女蝸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蝸最早應該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麽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壹種標誌。圖騰信仰是壹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蝸、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臺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壹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壹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神”、“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蛇神。
相傳,軒轅黃帝經過五十三戰,打敗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壹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壹個有***主的國家。他將各個部落的圖騰結合起來,參照他們的特點,制定了這樣的壹個圖騰:蛇的身,魚的鱗,馬的頭,獅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須,鷹的爪,狗的尾。給它取名為‘龍’!既能騰雲駕霧,又能翻江倒海。”從此以後,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吉祥權威的象征物。誰也不能侵害它,就連黃帝也帶頭崇敬它。這就是‘龍’的來歷。
軒轅黃帝逝世後,先民們壹致認為黃帝功大無邊,應該乘龍升天。盡管黃帝屍體埋葬在陜西黃陵縣橋山之巔,人們都習慣認為橋山只埋著黃帝的衣冠。不忍心把黃帝說成埋的地下。因此,“古老中國壹條龍,龍的祖先在黃陵”,就成為世代歌頌的民謠。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征,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龍是中華民族審美的壹個重要表征
在文學中,龍是壹種神聖、巨大而意義雋永、激情飛揚的藝術意象。在被稱為中國“準詩歌”之淵的《易經》中,所謂“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這何等的豪邁與富於想象!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偉大人格的寫照,是充滿了陽剛之氣的人格之美;“天行健”者,龍也。所謂“水就濕,火就燥。雲從龍,鳳從虎。聖人作而萬物靚”。這是以龍喻人與環境的和諧、統壹之美。所謂“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這是講蓄勢待發、有實德真才而不張狂招搖的人格謙卑之美。所謂“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這是生命原樸之美的歌唱!
在《楚辭》中,龍被想象成為神人駕車的神獸,“駕飛龍兮北征”,“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湘君》),以及“乘龍兮轔轔”(《河伯》)等等詩句,使我們同享《易經》關於“時乘六龍以禦天”似的巨大快感。在歷代《龍賦》中,雖然大量堆砌了為帝王頌的陳詞濫調,但也有寫得精彩的。唐代白居易《黑龍飲渭水賦》“龍飲渭水”的雄姿,有“聞之者心駭而易色,睹之者目而改觀。呼吸而聲起風雷,宛轉而勢朝雲漢”之句,令人讀之難忘。
龍的宏偉雄渾、剛健有力、飛動無靜,是中華民族陽剛之美的代表性意象。這種意象,往往出現在中國傳統的宮殿、壇廟建築上。北京天安門城樓的屋頂的壹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餞脊,其正脊兩端與垂、餞脊端***有十個彩色玻璃龍頭形飾件,即所謂“龍吻”,被稱為“九脊封十龍”;天安門的棟梁枋柱上,滿是“金龍和璽”彩畫;金水河畔,又高聳經壹對華美挺拔的漢白玉華表,那華表柱身雕刻以騰飛於朵朵雲彩之際的龍象,盤旋曲折,十分富於美感。北京紫禁城裏,到處可見的是龍像。
太和殿有專供皇帝禦坐的雕龍寶座,殿內有六根蟠龍金柱,高約三丈,其柱粗兩人合抱。太和殿的金龍藻井可謂天下無雙,殿內所有天花板上都繪有龍的圖案。故宮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前的雕龍石階無比精美。九龍壁名聞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塊彩色琉璃拼湊而成,由九龍、雲氣、海水與山石造型所構成,其主體龍紋強烈起伏,大有震壁欲騰飛之勢。在天壇祈年殿、十三陵之長陵棱恩殿的建築上,也有眾多藝術尤佳的龍的造型。北海有九龍壁與五龍亭,西山有龍王堂,頤和園有龍王廟,就連雍和宮的佛龕上也雕著龍。至於在曲阜孔廟,還有別具壹格的石雕蟠龍柱。中國傳統建築上的龍的藝術,首先是政治、倫理與政權的象征,然而作為藝術形象,它也掙脫壹般政治倫理的觀念域限,走向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