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了解古代的虎符

了解古代的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劈為兩半,其中壹半交給將帥,另壹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

 中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就是用黃金刻上壹只老虎,稱為虎符。

考古學家發現過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漢以後的虎符設計上又有了變化,

調發軍隊時,須有使臣持符,兩符相合,方能發兵。現代常用的“符合”壹詞,便源出於此。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采用銅制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壹地壹符,絕不可能用壹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漢錯銀銅虎符)壹枚,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壹”。西安市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也藏有壹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征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對象和範圍,制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壹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壹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壹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壹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現存最早的銅制虎符都是秦國的,***4件:

杜虎符

· 杜虎符: 據稱於1973年西安郊區山門口公社發現,現藏於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杜虎符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上有壹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意思是:“右半符存於君王之處,左半符存於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

· 新郪虎符: 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上有錯金銘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燔燧事,雖毋會符,行毆。”

秦國的國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稱“公”,惠文君即位時才稱“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裏,更在秦相張儀的慫恿下,緊隨魏、齊兩國國君的腳步,進壹步稱王註(2)。因此杜虎

陽陵虎符展覽圖片

符應是秦惠文君稱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郭虎符則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稱王與秦始皇統壹六國之間制作的了。

·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呈臥虎狀,高3.14厘米,長8.9厘米。相傳在山東省臨城出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虎符上刻有銘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是秦時的郡名,即今陜西省高陵縣。而秦始皇在統壹六國後才自稱“皇帝”,此件虎符應該是秦始皇統治時代的用品,並被中央政府授予駐守陽陵的將領。可惜因年代久遠,它的對合處已生銹,現在左右不能分開了。

東郡虎符

· 東郡虎符: 1953年陜西省周至縣文化館征集所得,現藏於周至縣文物管理所。東郡虎符呈臥虎狀,虎符長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錯金銘文,字體為小篆,左右兩半銘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從銘文上看,東郡虎符應該合陽陵虎符壹樣都是秦始皇時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認為東郡虎符是後人偽造的。

陜西省鳳翔縣還曾出土過金虎符。這件虎符沒有銘文,且體型較小,高僅2.3厘米,長僅4.8厘米,重

金虎符

35.6克,為金制。虎符也為臥虎狀,但造型誇張: 虎巨目大耳,張口露齒,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身紋飾為凸雕和陰刻,背面還有扣槽。可惜僅存半符。此件虎符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用品,而秦國首都最早在雍(今陜西鳳翔東),有可能它也是秦國所制。 此件虎符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銅鎏金虎符

戰國時期的虎符還有玉虎符和銅鎏金虎符,可惜這兩件虎符都沒有太多的資料。見下圖:

玉虎符  漢代在兵符上承襲秦制,但不同的是,漢代虎符上的銘文大多刻於虎背上,采用錯銀書,用篆書刻寫“壹、二、三、四、五”等字樣。同時字由中間剖開,因此只有兩個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發兵。但在漢代,要發兵除了對驗虎符,還要需要有璽書或詔書。虎符是發兵信物,詔書則是為了明確統兵長官的職權和任務。當然,漢代的軍隊調動並非只靠詔書和虎符作為信物,同時作為信物的還有“節”和“羽檄”

  • 上一篇:《風箏》裏的“鬼子六”真有其人嗎?
  • 下一篇:怎樣才能快速增加網站的外部鏈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