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事獨山玉雕刻藝術的研究和獨山玉文化的推廣,所以,我們壹直關註著南陽黃山遺址。隨著南陽黃山遺址被評定為2021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它再次成為人們所矚目的焦點。近日,我們綜合了數年、眾多媒體學者關於黃山遺址的研究報導,將其梳理歸納,以期帶給大家壹個更為全面的黃山遺址全貌。
[圖片上傳失敗...(image-3a570f-1652066382958)] [圖片上傳失敗...(image-39767a-1652066382959)]
▲南陽黃山遺址考古現場 黃山遺址地理概況 黃山遺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東北部,離南陽市中心約12公裏、位於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100米處,東臨白河,北與蒲山、豐山遙遙相望,西南與中國四大名玉獨山玉的主產地獨山直線距離僅2.5公裏。黃山遺址是壹處極其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勘探確定遺址面積30萬平方米左右,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分布在壹處五級臺地組成的高17米小土山周圍,壹般高出地面約30米,文化層厚1-3米。[圖片上傳失敗...(image-8a3e82-1652066382959)]
▲南陽黃山遺址周邊地形圖** 黃山遺址大事記 ?1959年1月,南陽黃山遺址第壹次考古發掘,出土了5件獨山玉玉制品,其中號稱“中華第壹鏟”的獨山玉鏟距今約7000年左右,現藏於河南博物院。?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黃山遺址為河南省第壹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至2006年,以江富建為代表的專家團隊對黃山遺址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壹鏟土”的前提條件下,以地面采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制品碎片,揀選了壹批石制品和陶器殘片,與在獨山采集了獨山玉原材料標本進行比對研究,發表了壹些研究性論文。?2004年3月,中國獨山玉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南陽獨山玉文化階段性成果評審會在南陽師院舉行,國內著名的玉器、文物考古專家考察了南陽獨山玉礦、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研究團隊采集的遺物標本,並鑒定了采集的獨山玉制品和其他石制品。評審意見指出:黃山遺址發現的有打制、切割、琢磨痕跡的獨山玉制品,以及黃山遺址陶器上反映出來的仰韶文化早期的文化特征等,都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新石器時代的南陽已具有普遍采用獨山玉料打制或磨制玉器的條件;采取就獨山取材的方法,解決玉器材料的來源;黃山遺址可能是壹處黃河流域與江漢平原間較大的獨山玉加工場;南陽有悠久的用玉、治玉歷史……?2013年國務院公布黃山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馬俊才組隊對黃山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鉆探調查。經過壹年多的調查,確定黃山遺址以山頂為中心,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連續性主動考古發掘。?2018年4月底,“中原古代玉器制作技術研討會”在南陽開幕,南陽黃山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部分成果壹公布便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廣泛關註。負責南陽黃山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專家首次發布了“掏心法”壹說,並首度公開了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石手鐲成品、半成品全套實物證據,引發國內與會專家的濃厚興趣。?2019年3月19日,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黃山遺址後,欣然題字:“中華瑰寶,千年壹遇。”?2019年4月2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學部委員王巍為遺址題字:“獨山古玉,黃山天琢”,並題寫了“文明在宛”。?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余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內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歷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召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表示:“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50余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2020年3月9日,中央電視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跟蹤拍攝黃山遺址挖掘工作,播出《南陽臥龍史前墓葬》紀錄片。?2020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發布《關於切實做好黃河文化相關重大考古項目發掘研究傳播工作的通知》,南陽黃山遺址入選河南省黃河文化9項重大考古項目之壹。?2020年5月3日和5月4日,中央電視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紀錄片《南陽黃山遺址》上下兩集,展示的M18酋長墓和精美的獨山玉鉞,為廣大觀眾揭開塵封數千年的歷史面紗。?2020年11月,“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陽黃山遺址,並將其列為“考古中國重大新成果”之壹。項目最終被納入了“考古中國”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課題。黃山遺址,又壹次進入了國家級考古研究層面。?2021年10月《獨山玉文明之光——南陽黃山遺址獨山玉制品調查報告》(簡稱《獨山玉文明之光》)壹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由南陽師範學院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江富建、喬保同、周世全、王建中等玉文化學、地質學、考古學、歷史學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團隊,在2003年至2006年間對黃山遺址進行了30余次的考古調查,並在對發現的大批獨山玉制品等進行深入研究基礎上撰寫而成。?2022年3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南陽黃山遺址入選“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大考古項目之壹。?2022年3月31日,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每個年度舉行的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河南南陽黃山遺址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2年4月1日,南陽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包括黃山遺址在內文物發掘、利用、保護等情況。計劃建設內容包括遺址核心區本體保護、考古遺跡的復原展示、遺跡展示館建設、遺址博物館等,使其承擔“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閑”三大功能。黃山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列入省“十四五”文物工作規劃和市重大建設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初步建成。 第壹次挖掘成果**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黃繼光小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對黃山遺址進行勘探,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布區。“黃繼光小隊”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考慮到後期保護等問題,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第壹次發掘時間並不長,成果卻豐富。發現了大量紅燒土,不同時期房基10間、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征,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圖片上傳失敗...(image-612c35-1652066382959)]
▲現藏於河南省博物院等“中華第壹鏟” 中華第壹鏟 出土的5件獨山玉玉制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制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采歷史前提了500余年,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治玉、用玉的歷史空白。其中壹件玉鏟,距今約7000年左右,被稱為“中華第壹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的第壹展廳。“中華第壹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幹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此次試掘,壹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長篇的生動描述,考古成果能被當時最權威的史書收錄,足見其分量。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壹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壹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壹起,有的獨成壹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竈,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墻分開,***設壹個竈址。這裏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壹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墻,辟為壹大壹小兩間,隔墻壹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竈坑。” 第二次挖掘新發現 2018年5月至2021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連續性主動考古發掘。
▲南陽黃山遺址考古現場黃山遺址不間斷使用了4000年,遺址總面積超過30余萬平方米,目前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分三個發掘區:山頂臺近2000平方米,發掘深度1至2米,均未到底;山東壹臺與山下西崗地各200平方米,挖深0.5至2.5米,最深7.5,均到生土。地層堆積山頂臺仰韶早期至屈家嶺文化堆積厚3至5米,基本由多層房址和墓葬疊壓而成,遺跡極其豐富復雜。
黃山遺址新發現主要有兩部分,壹是屈家嶺文化時期(距今近5000年)的墓葬;二是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間約2000年)房屋遺存。 “前坊後居”的坊居式建築群 黃山遺址發現的仰韶文化“前坊後居”的坊居式建築群是國內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築之壹,墻體存留高,內部設施齊全,大批遺物原位保存,再現古人制造玉石器與生活的基本場景,完好保留了建築技術和日常生活的細節,被專家稱為“龐貝式”遺存。[圖片上傳失敗...(image-1752fe-1652066382959)]
▲F1與F5航拍[圖片上傳失敗...(image-28f69-1652066382959)]
▲F2部分陶器修好後全景仰韶時期F1、F2房址以及工房遺址,都是木骨泥墻經烘烤的高臺式長方形多單元房基,呈前坊後居的布局,除居住生活功能外,主要磨制生產玉器石器,還生產骨鏃和骨錐。房基的地面多有砂石漿殘存,根據成分分析發現,殘存的砂石漿大部為獨山玉石和砂巖磨石粉的混合物,為玉石作坊的定性提供了關鍵證據。F2、F1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體量大、結構復雜,國內罕見,堪稱全國同壹時期最高等級的房子,目前基本可確定為玉石器加工人員住宅。保存完好程度十分罕見,同時發現了作坊工房遺跡,為研究江漢地區仰韶文化大型復雜建築地面以上結構、建築技法、功能分區等提供了直接參照標本;出土的壹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的空白,基本上完備了玉石器制作工藝流程。F2是東西方向,由3套壹室壹廳單元房加壹座兩面坡式工房組成。三座單元房墻體殘高80多厘米,墻體是木骨泥墻,厚度8至15厘米,推測建造時把木頭編成籬笆再糊上厚泥,晾幹成墻,或者糊泥後兩邊火燒,把墻燒得像磚壹樣硬。三座單元房每間都超過20平方米,前廳後室,有朝南的房門,屋內殘存有竈圍、陶器、礪石等。部分室內地面,像水泥地般光滑堅硬,是鋪上泥土墊平後,地面再用火燒壹次,類似現在的二次粉刷。三座單元房裏,竟然還有推拉門裝置,地面有槽,裏面裝著帶滑道的龍骨。F2保存極為完好,三單元房頂和墻壁塌陷的瞬間,都原封不動保留下來了。先民的各種壇壇罐罐,也都原封不動封在裏頭,沒有壹寸挪移,時光靜止在房屋坍塌的那壹瞬間。 F1是南北方向,由5個壹室壹廳單元房組成,墻體最大殘高40厘米,還有陶器、礪石、玉石器殘次品等重要遺跡。F2、F1房子周圍,都有半地穴式工房,工房內裏有冶玉制石工具。這意味著先民已將作坊區和生活區分開了。[圖片上傳失敗...(image-361bd4-1652066382959)]
▲仰韶F2-4:47陶缸與缸內底解玉砂[圖片上傳失敗...(image-f371b8-1652066382959)]
▲仰韶晚期作坊F32南部墻基與石工具石料堆 “掏心法”手鐲制作工藝 除了大型玉石生產作坊外,此次還發掘出土了獨山玉、大理石、黃蠟石、石英巖等大小不壹的原材料以及石器、陶器等殘片,可以想見當時作坊產品的豐富多樣。
▲壹組漢白玉手鐲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殘片等,據此推斷古人通過“掏心法”工藝來制作手鐲。五六千年之前的原始社會,天然條件所限,加工石器特別是硬度較高的玉器,難度很高,對那個時期的石器玉器用具,加工過程壹直是謎壹般的存在,只有各種推測,少有具體的實物證據支撐。考古人員發現壹套漢白玉手鐲的原料、半成品、成品殘片等,據此推斷距今5000年——7000年前的人類是通過“掏心法”工藝來制作手鐲。將圓餅形的漢白玉的邊角進行打磨,使其外緣接近手鐲形狀,然後琢磨其中心部位,待其磨薄後,疑似通過敲擊的方法去掉這壹部位,使漢白玉成為圓環狀,最後再經過精細打磨,制成圓潤美觀的手鐲。 黃山遺址的發現的這些幾千年前古人丟棄的殘次品,佐證了古人治玉的壹種制作工藝,讓這個千古之謎,有了非常靠譜的答案。[圖片上傳失敗...(image-d80a45-1652066382959)]
▲石鉆頭系列(上)與石磨棒系列(下)大鉆頭、二鉆頭、三鉆頭……大到拳頭,小到指頭肚,五個從作坊遺跡中發現的鉆頭展示了古人制作玉器的重要工具實證。當時的工匠將以砂石為原料做成的鉆頭綁在木棍的壹端,纏上麻繩制作弓鉆,木棍的另壹端壓上壹塊石頭保持穩定,從而進行“切磋”和“琢磨”。除了鉆頭,南陽黃山遺址中還發現了石錘、石磨棒等手持石質磨玉工具,不同精細度的銼、錛等,在它們上面,還能依稀辨認出曾經加工的痕跡。 屈家嶺文化大型高等級墓葬區 黃山遺址是壹處居葬合壹、統壹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仰韶房址緊鄰的屈家嶺文化大型高等級墓葬區,是黃山遺址的另壹重要發現。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24座墓葬(距今近5000年),這些墓葬方向壹致、排列有序,頭枕白河足蹬獨山,多數人骨保存甚佳,從陪葬的物品來看,社會成員等級分明,梯形獨木棺、雙玉鉞、象牙飾、單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豬下頜骨成為“酋長”類墓的標配,作為財富象征的豬下頜骨總數多達1600多個,堪稱新石器遺址之最。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遊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群。[圖片上傳失敗...(image-468f0c-1652066382959)]
▲權力象征的獨山玉玉鉞 權力象征的獨山玉玉鉞 M18墓:墓主人遺骨身高1.65米左右,呈東北西南向安臥墓內。左手持武力象征的弓箭,右手擎權力象征的獨山玉玉鉞,足部放置大量象征財富的18個成年家豬下頜骨,並隨葬有玉器、石器、陶器等。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也是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壹身的禮儀玉器,由此表明墓主人生前擁有權力、武力和財富,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象征權力的玉鉞,由雜色獨玉打磨而成,呈“風”形,外形與斧頭相似,打磨平整光滑,刃部超薄,呈墨綠色,散發逼人的寒光。鉞的上部有壹個完整的圓孔和壹個半圓缺孔,整體造型完美。[圖片上傳失敗...(image-60de78-1652066382959)]
▲屈家嶺文化墓葬玉鉞系列[圖片上傳失敗...(image-2e20ec-1652066382959)]
▲屈家嶺大墓M77與陪葬坑M77大墓:最令人震撼的是400多塊豬下頜骨由小到大排列,分層擺放,環環相扣,應屬於聚落“最高層”人物。從保存完好的人骨判斷,墓主身材高大,身邊放置的長弓勁矢和玉鉞,顯示出社會領導者的威嚴。M171為女性墓葬,頭骨位置有壹排細小的骨片,每壹塊骨片長約1厘米,兩端打磨圓滑,有細小的孔,推測是串綴起來的冠飾。這個墓的豬下頜骨目前發現了20多塊,可以看出墓主人在女性當中的地位不低。墓中還放置有十幾個女性墓獨有的小陶罐,大小可放於手掌中。推測可能是放置化妝品的容器,目前已將罐內殘留物送往北京化驗。[圖片上傳失敗...(image-791312-1652066382959)]
▲M172象牙編織針特寫M172同樣是女性墓葬,不同尋常的是,頭骨左側出土了壹把疑似象牙質的編織針。專家認為,這些成束骨針應該具有編織功能,進壹步清理墓葬,或許可以找到編織材料,不論是植物、動物毛發或絲,都將為我國史前紡織考古提供重要材料。M166為剛剛發現的大墓,才露出棺形壹角,其形制規模更是超出了M77,目前清理豬下頜骨就有100多個,猜測隨著發掘展開,應該有更多的驚喜出現。 新石器時代“運河與碼頭” [圖片上傳失敗...(image-5577cd-1652066382957)]
▲碼頭護坡2021年,考古人員在黃山腳下發現了“碼頭”性質的遺跡——直徑約50米的半月形港灣。發掘出壹條長約500米、寬27米、深7米的人工河道遺跡。人工河道與連接起通往獨山的自然河,和其他河流壹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完備了遺址與獨山、蒲山玉石資源供給體系,進壹步驗證了這裏曾是以玉石開采、加工、物流為壹體的基地和運輸港口,專家稱其為玉器加工、制作、銷售的“工業園區”,這也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史前碼頭性質的遺跡,體現出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利用能力。 新石器時代獨山玉、石器制作中心 獨山產玉,黃山遺址以玉聞名,黃山遺址出土的玉石材料極其豐富,以砂巖質的制玉石工具為大宗,約2.3萬余件,另有玉器116件、獨山玉半成品或廢品500余件、玉片3518件、玉料4500余件。其中三塊礫石上繪有褐紅色的人物勞動、臥豬、蘭草寫意圖,讓人叫絕。 [圖片上傳失敗...(image-7ae213-1652066382959)]
▲屈家嶺文化彩繪磨石墩人物面[圖片上傳失敗...(image-486514-1652066382959)]
▲距離黃山遺址2.5公裏、盛產獨山玉的南陽獨山遠景 黃山遺址與獨山玉文化 “文化在宛,獨山古玉,黃山天琢。”黃山遺址距離獨山不遠,獨山有獨山玉,這是人類最早利用獨山玉玉這種優質材料的證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黃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不斷取得的驚世發現,把產玉的獨山和采玉、治玉、用玉的黃山“捆綁”在壹起,是目前我國已知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玉制品最多的遺址之壹;大量獨山玉制品與獨山玉料***存,是目前南陽地區乃至黃河流域與江漢平原間最大的壹處新石器時代獨山玉加工場;黃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地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關鍵時間為研究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關鍵材料,也有望推進獨山與黃山成為國家文物局世界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項目。 華夏玉都5000年玉產業的發展根跡 站在黃山頂上四面眺望,南陽黃山遺址山河環抱,北邊的豐山、蒲山,西南邊的獨山護衛遙望,玉帶般的白河從東邊山腳下流過,西邊是已經被湮沒的古河道,蜿蜒通向遠方。獨特而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裏成為壹個時期內集加工、交流玉石器為主的(玉石器制造基地+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遺址。因獨山玉石具有很強的唯壹性和標識性,目前在全國20多個遺址出土的獨山玉器疑似“黃山造”,反映了該遺址生產的玉石器交流範圍已遠遠超出了南陽盆地。可以設想,5000年前的黃山熱鬧非凡,“玉器工坊”旁,港口中,或是從周圍縱橫的道路上,工人們把獨山的玉料、蒲山和豐山的石料搬下船,又將加工好的玉器通過水路陸路輾轉,走向中原、流通江漢,帶往更遠的部落……
▲盛產獨山玉的南陽獨山遠景南陽黃山遺址與南陽獨山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考古確定了黃山遺址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時期這裏就采集和打磨獨山玉,黃山遺址這裏出土的制玉工具距今已有5000多年,出土文物的數量和品種的豐富程度都讓幾千年後的我們驚嘆不已,更重要的是,先民們在這裏還是“團體式”的規模化生產加工玉石器,而且還是大型的玉石加工中心,從仰韶時期、屈家嶺時期,壹直延續至今,數千年過去,這裏從事玉石開采加工的產業基因序列壹直不曾改變。
5000多年後的當下,黃山南3公裏的獨山依舊存在,獨山玉依舊在開采,全國最大的玉石加工基地也在30余公裏之外的鎮平如火如荼的發展,這裏有近30萬人從事著玉器和玉器相關的產業,這裏被譽稱“玉雕之鄉”和“中華玉都”。黃山遺址大型玉器生產作坊的發現,證實5000多年前的南陽就是玉石器生產“基地”,尋根溯源,這給南陽玉文化產業以莫大的歷史自豪感,對確立“中華玉都”的地位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 獨山玉壹直為王公貴胄所青睞 獨山玉,作為南陽文化的代表符號之壹,從仰韶文化時期至今,已刻進了這片土地的基因之中。獨山玉哺育了壹代壹代的玉雕人,獨山玉從南陽的山河之中走出,因特殊的紋理與光澤,被苦心尋找,耐心切割,精心琢磨。生活在黃山的先民們,用勤勞的雙手褪去蒙昧,創造了多姿多彩的獨山玉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壹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黃山遺址的發掘,將獨山玉的應用利用歷史確定在5000年以前,將黃山遺址的獨山玉鏟斷代定位於良渚文化的玉琮之前。1952年在河南安發掘出土的獨山玉鱉,距今約3000年,是獨山玉俏色雕的鼻祖。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早有專家推論為獨山玉所治,被奉為“天下所***傳之寶”,但在歷史的更叠中,石沈大海,成了千古之謎。現存於北京北海團城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後用壹塊巨大的獨山玉料琢制而成的酒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型玉雕作品,也是最大的獨山玉雕件。這些都是獨山玉曾經輝煌的有力證明,也***同揭示了獨山玉作為四大名玉之壹的尊貴基因密碼。如今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南陽人的“獨玉情結”不散,中國文化的“玉之品格”仍在。壹脈相承的獨山玉雕刻技藝和南陽玉文化在這裏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有序傳承,健康發展。[圖片上傳失敗...(image-4c88d0-1652066382959)]
▲鎮平石佛寺國際玉城 關於南陽玉產業和獨山玉的壹些疑問和思考 黃山、獨山、鎮平,石佛寺,5000年來的緣分皆因壹種玉。透過黃山文化遺址,玉人、獨山玉、玉文化產業終於找到了綿延幾千年根脈淵源!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延展.......5000年的歷史長河裏,壹種文化、壹個基因是如何傳承下來的?黃山文化遺址將帶給我們深深的震撼和思考!1、南陽黃山遺址早在石器時代就成為中原地區的玉雕雕刻中心,在少有的文獻典籍記錄中,除了漢代南陽獨山的玉街寺以外,記錄和遺跡甚少,到了近現代,鎮平的石佛寺逐漸成為中原玉雕的核心生產集散地,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核心產區的位置是怎樣壹路西遷至30公裏外的鎮平?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壹個新的玉雕集散中心?這些都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也需要考古為我們揭開歷史謎底。2、南陽獨山玉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成為“王”的用玉,在秦代以後的壹千多年中以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的身份輝煌千余年,但是如今卻逐漸被邊緣化,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尷尬局面?也都是我們研究和思考的範疇。南陽黃山遺址的不斷考古發現,引起文博考古學術屆的巨大關註,足見其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巨大價值,我們也希望通過考古挖掘、研究科考的不斷展開,逐漸揭開歷史神秘的面紗,通過壹段段碎片的梳理,還原出壹段鮮活的民族記憶,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