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和鴿子、小鳥住在壹個小森林裏。有壹天,烏鴉準備離開,同朋友鴿子告別。
鴿子問它:“妳為什麽要搬走呢?”
烏鴉回答道:“其實我也不想搬走,但這裏的人對我太不友善,他們嫌棄我的叫聲太難聽,這裏沒有人歡迎我留下來。”
鴿子沈思良久,向烏鴉建議:“朋友,妳如果不改變自己的音,今後,無論妳飛到哪裏,都沒有人歡迎妳。”
這就是烏鴉定律。壹個人如果不能正視自身不足,不改變自己的缺點,將會有各種問題困擾著自己。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壹個人能正視自己的缺點,比認識自己的優點還重要。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會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存在的缺點。
壹旦遇到問題,總會抱怨,責怪他人,反而不會從自身找原因。長此下去,只會讓自己事業不順、親友疏遠。
姍姍和陳琳是大學閨蜜。畢業後兩個人在同壹個城市工作,並合租在壹起。
姍姍是壹個非常註重生活質量的人,每天會把房間打掃的幹幹凈凈,把各種日用品擺放整齊,為自己營造壹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陳琳則不壹樣,對待生活非常隨意,經常不收拾房間,每次都會把各類生活用品弄得壹團糟,從來不主動收拾。
對此,姍姍經常提醒她,但陳琳從未改變過,反而不耐煩地說:“每天工作那麽累,哪有時間收拾,再說,這樣生活也挺好的。”
姍姍對此只好忍著,不再計較。
後來,她壹次次用姍姍的化妝品,甚至把其中壹個價格高昂的面霜據為己有,還強詞奪理是自己的;她在壹次外出旅行時,在沒有經過姍姍的同意下,把她新買的壹套衣服穿走,導致姍姍參加朋友婚禮時,沒有合適的衣服。
姍姍終於忍無可忍,與陳琳攤牌了,並果斷搬出了合租屋,獨自壹人居住。
此時的陳琳,不僅不反思認錯,反而還責怪姍姍太小氣,抱怨姍姍小題大做,不顧朋友情誼。
壹段真摯的朋友情誼,就此結束。在偌大的城市裏,從此孤獨壹人漂泊他鄉,沒有壹個朋友可以依靠。
壹個人最難的不是改變自己的缺點,而是認識自己的缺點。
壹個沒有自知之明之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最終親友疏遠,把自己陷入壹個孤島之中,在困境中無法掙脫。
夏朝時期,有壹次諸侯叛變,率兵入侵。情勢危急中,夏禹派其子子伯啟,率領眾兵抵抗。
本以為伯啟能很快平息叛亂,但結果出乎意料。伯啟在第壹戰就戰敗了。
伯啟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沒有同意。他告訴部下:
“我率領兵將比他多,城池土地比他大,結果卻被他打敗了,這壹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
吃過敗仗的伯啟,向夏禹提出了求和,並把自己分析的失敗原因告訴了他。
夏禹同意了伯啟的提議。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勤讀兵法,任用才幹,舉賢任能,尊敬有品德之人,愛戴百姓。
不到兩年,伯啟的帶兵才能明顯增強,兵將作戰能力更強,百姓安居樂業,更加擁護他。
此時,叛變的諸侯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 將求和時獲得的城池主動歸還。
從自身中找原因,勇於接受缺點,敢於正視不足,並不斷改變,才能更好地進步,剛好地改變人生。
那些敢於直面自身缺點的人都清楚地認識到,只有攻克壹個又壹個障礙,人生才能在積累中成長。
曾國藩,與李鴻章等四人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被後世譽為古今第壹完人。
這樣壹個有成就的人,在年輕時候,同普通人壹樣,身上充滿了各種缺點。
28歲時才中進士,曾兩次落榜。剛入仕途,曾國藩心浮氣躁,行為浪蕩,對未來沒有目標,碌碌無為度日。
在與同僚打交道上,曾國藩認死理,不懂得圓滑,說話直言不諱,導致在官場上得罪不少人。
後來,曾國藩先後拜穆彰阿、唐鑒為師。在他們的指導下,曾國藩很快認識到了自身缺點,並通過記日記、慎獨、靜坐等方法,改變自己的缺點。
曾國藩在辦團練、率領湘軍抵抗太平天國、處理天津教案、任兩江總督期間,時刻牢記他的老師對他的教誨,學習修身之道,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最終成為了晚清中流砥柱之人,受後世敬仰。
人無完人,每壹個人都有缺點。而人與人之間的最大的區別之壹,就是能不能直面缺點。
優秀的人,往往是不妄自菲薄,不自暴自棄,鼓起勇氣,正視自身不足,找到突破的方向,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優秀。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人人都有缺點,那是讓妳前進的方向。
做事遇到挫折時,要懂得自我反省,多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做壹只烏鴉,不懂得正視自身缺點,把自己陷入困境中。
當我們試著把生命的全部精力用來改善缺點,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掩蓋自身不足時,我們就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