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塊化石的形成,無不歷盡了生前死後的滄桑變化,但只有脫穎而出者方能登上大雅之堂。作為觀賞石中的稀少品種,人們始終追求其價值與收藏價值的提升。形奇則優、物稀則貴,在收藏、評價化石觀賞石時,可遵循“真、稀、奇、形、神、色、質、量”八字原則。
真(Genuine)
真實不偽是鑒賞的首要原則。整個化石觀賞石必須是出自大自然之手,除了主體化石,還要求同壹標本上的其他化石以及圍巖等都必須是真品。除了鑒別出經過鑲嵌、拼合處理等人工偽造品之外,還應註意辨識某些極像化石的大自然作品,如模樹石、姜結石等。
稀(Rarity)
保存數量越少、越罕見的化石越珍貴難得,如鳥化石、蛇化石、蜻蜓化石等(圖9.85)。而那些易於保存、大量產出的普通化石,其價值相對較低,如珊瑚、菊石化石等(圖9.86)。另外,在同壹塊標本上出現的化石種類或數量越多,價值就越高,這種反映了古生物在同壹環境條件下***生的現象也是比較少見的。
奇(Peculiarity)
新奇獨特的化石極具吸引力,也是收藏者和化石愛好者最想獲得的壹類。如德國曾發現壹件魚龍化石,竟保留了正在分娩的場面,其中有壹條正要出生,其余3條仍留在體內;又如在壹塊標本上呈現出矢部龍正要吞食狼鰭魚,而狼鰭魚還在奮力掙紮的生動鏡頭;恐龍蛋化石有時可見剛剛破殼而出的小恐龍;琥珀裏兩只昆蟲正在交尾……如此活靈活現、嘖嘖稱奇的畫面,大大提升了其可觀賞性(圖9.87)。
圖9.86 常見的蚌類化石
形(Shape)
主要指古生物保存的完整程度與體態的造型美。完整程度不僅包括生物體實體的完整清晰性,還要求有關資料盡可能詳盡。如同時具有陽模和陰模的標本,價值要比只有壹個模者高(圖9.88);又如帶有皮膚印痕的骨骼完整的玄武蛙化石更具收藏價值;在海百合化石中,有時還會發現螺類動物寄生於其腕萼上,這種能反映海百合與腹足動物生態關系的標本價值自然更高;植物化石中,若莖、葉、花、果均能清晰完整地***存壹體者則可謂上品之上品。
古生物的那些栩栩如生、蘊含動感的自然體態,要比痛苦慘死狀、骨骼錯位或枝葉繁復淩亂者更具美感、更令人賞心悅目。此外,化石體呈立體狀凸出巖面者優於被壓平、凹陷或僅具印痕者。如比起灰巖中與圍巖融為壹體的立體感較差的燕子石,泥灰巖中的連生壹片且圍巖風化溶蝕後明顯突出的燕子石更加逼真,乍看仿如真燕欲飛。
神(Essence)
化石觀賞石具有特殊的神韻魅力,能引領賞石者進入石中,遙想古生物世界的歷歷景象,甚至感同身受,感慨萬千(圖9.89)。就以移跡化石來說,再簡單不過的幾個線條也能使人觸景生情。如先是出現兩種移跡,當兩者半途相遇時,遺跡壹度發生混亂,繼而只剩下壹種移跡。由此推想,原是兩條蠕蟲同向前行,後來半途相遇並發生搏鬥,弱者被強者吃掉,然後強者興沖沖地揚長而去,雖然反映的是弱肉強食的殘酷事實,卻也道出了適者生存的道理。
不同的化石觀賞石具有不同的美麗與神秘,同壹化石觀賞石也總帶給不同的賞石者以不同的遐想。因此,具備這種融景於石、引人入勝的力量,同時達到悅目賞懷、耐人尋味效果的化石觀賞石壹定是收藏佳品。
色(Color)
包括化石自身顏色、與圍巖的色對比和色搭配。化石自身的顏色以稀少且不易褪色者為貴。如色彩艷麗的矽化木價值較高,若帶翠綠色者則價值驟升。化石帶有圍巖或底座的,還應考慮兩者色對比的鮮明程度和色搭配的協調程度。色對比鮮明與色搭配協調的觀賞價值自然較高。通常以底色淺、主體色深的色對比為佳,如黑色灰巖中保存有白色的珊瑚化石則為色對比度鮮明的優質化石觀賞石。若化石主體與圍巖為不同的色調,應選擇色搭配強烈且協調者。如紫紅色砂巖底板上附生有鴨蛋綠色的恐龍蛋,與附生有灰土黃色的恐龍蛋相比較,前者的視覺沖擊效果更強,恐龍蛋更明顯、質感效果更佳。
質(Quality)
指化石的牢固程度。質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化石的石化程度和石化作用的類型,有時還受風化作用的影響。石化程度高的化石,壹般密度較大,內部空隙已被充填且質地結實,不易松散;石化程度低者反之。同壹種類的古生物,由矽質、鈣質、鐵質充填和交代的石化作用形成的化石通常更為堅硬而穩定,而鎂質、泥質、炭質等石化作用形成的則松散易損。結實牢固、受風化程度低的化石要比松散嬌脆、受風化過強的化石質地好,更利於觀賞收藏與保養(圖9.90)。
量(Quantity)
指化石觀賞石的大小與質量。像恐龍、猛獁象等體積過於龐大的化石多作為博物館收藏品;而過輕過小者,也不適合個人收藏,更多的是用於科研領域,如、海綿骨針、牙形齒等微體化石,即使形體結構奇特怪異、變化萬千,但是需要透過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才能觀察清楚,這對於普通觀賞而言極為不便。對於賞石愛好者和收藏家來說,化石觀賞石的塊度以適中為宜。小者如卵似拳,如個體不大的單個三葉蟲、螺類化石等,便於手頭把玩;大者若壺似盆,如疊層石、珊瑚枝化石、震旦角石等,置於案頭或作廳堂陳設可增添自然氣息;個體再稍大者,也以大不過人體為宜,如矽化木樹幹,適於立於前庭後院,雅致怡人。
在實際化石觀賞石的鑒賞過程中,並不是死板地套用這八字標準,面面俱到地逐個評審,要懂得“主次兼顧”。其中“真”是前提;“形”和“神”是評價的根本,觀賞價值之所在;而“稀、奇、色、質、量”則是“形、神”的補充。若某壹化石觀賞石其中的壹項或兩項標準達到極優時,盡管其他方面為弱勢,也不失為壹件收藏珍品。因此,實際鑒賞時要把握要領,有主有次,相輔相成。
《觀賞石鑒評標準》中將化石的5個方面分別予以分數,然後通過總分評價其質量的優劣。
(1)形態(40分):體態豐滿,保存完整,主次兼顧,造型優美,動感性強。
(2)意韻(20分):生態背景和生存活動跡象鮮明,生物組合多樣。
(3)質地(20分):石化實體致密堅硬,異化後的礦物質特殊,印痕等保留有原生物質者佳。
(4)色澤(10分):存有原生物體顏色,或異化後石質顏色美,化石與圍巖色彩反差強。
(5)命題(10分):立意新穎,貼切生動,具有較強科學性和藝術性。
註明:古生物化石必須嚴格遵照國家和有關部門制訂的有關古生物化石保護辦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