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出準確的信息
盜墓,又叫搶劫、掘墓、掘墓、拉墳、拋墳、拋屍,屬於強奸罪,是指進入陵墓或者地下遺存盜竊埋藏物的行為。盜墓壹般不偷屍體,而是偷陪葬品,因為屍體是不能換錢的物質。
盜墓行為往往會影響到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工作,因為盜墓賊往往先於專家掘墓,他們的目的通常只是為了墓穴中價值高、精美的隨葬品,而且很有可能在盜墓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墓穴的完整性。
盜墓也可能是為了報復。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郭子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縣)破吐蕃。那年12月,盜墓賊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民間傳言是余朝恩發的。
朝廷擔心郭子儀會出兵造反。事件發生後,郭子儀進入朝鮮哭訴道:“我掌管軍隊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不能禁止暴力。傷殘軍人的墳墓太多了。此臣不忠不孝,天譴也。”
盜墓歷史悠久。比如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秦始皇陵曾經被盜墓賊挖掘破壞,兵馬俑手中的武器大部分被拿走,陵墓也有被放火的跡象。估計是項羽幹的。他推倒了兵馬俑的士兵,並把他們斬首。
比如直到1968,在漢代墓葬中發現了兩套玉衣。人們壹直以為玉衣的存在只是壹個傳說,但現在大多數人都相信大量的盜墓賊偷走了其中的大部分。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就有學習醫學和美術的學生從停屍房、住宅、墓地等地盜屍來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記載。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都曾從殯儀館或墓地盜屍,通過解剖了解人體,使他們的作品更加完美。但這種行為通常被認為是盜屍,而不是盜墓。
中國古代有句話,有事死如意外,所以墓葬中會有大量的陪葬品,尤其是達官貴人,陪葬品更加豐富,這也使得盜墓違法犯罪活動越來越猖獗,尤其是古代帝王的墓葬,讓盜墓者垂涎三尺,看了很多盜墓影視作品。其實中國的古墓並沒有影視作品中描述的那麽神奇。
擴展數據
歷史和文化
檢查1
1.古墓是生命終結時的最後壹次定格,也是儲存墓主人生活時代壹些文化信息的寶庫。重疊式古墓歷經滄桑,往往因為各種原因遭到破壞。最常見的破壞形式是故意挖掘。盜墓在歷史上相當普遍,甚至成為壹些地區的地方習俗,壹些家庭的謀生手段,壹些社會群體的行業特色。
2.司馬遷寫中山的風土人情,註意到“挖墳”的普遍性。雖然挖墳盜墓是壹種“強奸”,但在當時,也有人因此而發家致富。西漢時,無法無天的貴族作惡多端,盜墓竟是驕橫兇悍之人的嗜好遊戲,於是出現了“國內葬藏,盡皆掘出”,“造墓無數”的情況。
漢代壹些嚴重的社會動亂,如七國吳楚之亂,推翻辛莽王朝的大暴動等等,都有大規模盜墓的記載。漢魏時期,出現了盜墓高潮。據說曹操的軍事集團甚至設置了名為“法丘中郎將”和“莫金隊長”的官職來指揮盜墓。
3.所謂“賊群蚊蠅”、“荒墳鋤聲”、“骷髏頭半出地”、“白骨縱橫交錯”等唐詩,也反映了盜墓的流行。在唐代宗,郭子儀父親的墓被盜,有人懷疑這是余朝恩導演的。
而郭子儀在司令部談到這件事時,承認他當時統領的軍隊也有許多破壞陵墓的行為。據史書記載,從唐末到五代初,除了唐高宗和武則天,關中的唐帝陵墓被壹座壹座的盜走,無壹幸免。
宋元明清時期的盜墓和毀墓歷史是獨壹無二的。盜墓作為壹種政府行為,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中原金朝支持的偽齊政權對兩座北京墓的大規模破壞。劉玉曾設立負責墓葬發掘的官員,即“河南陶沙官”和“汴京陶沙官”。
元代蒙古貴族信任的僧人有盜掘南宋墓葬的行為。明朝萬歷年間,宦官陳豐辦理李妻楊墓被民間盜掘案,受“奪大量黃金”的信息引誘,甚至“得知了中國的墓葬情況”。武昌市民反對其惡行,壹度掀起激烈的抗議浪潮,幾乎形成暴動。
4.盜墓的盛行,在各個朝代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記憶,所以有“自古及今,沒有不死之人,沒有不死之墓”的說法。
5.對墓主人陪葬品財物的追求,是古代盜墓最常見的動機。晉人皇甫謐主張薄葬,說“富貴厚葬,能激奸詐”。盜墓賊對墓葬的無情破壞和對死者的極度羞辱,壹般都是因為對寶藏的“渴望”。
雖然所謂盜墓的“奸詐之心”是從重葬開始的,但大致可以解釋為“自古不見墓”的主要原因是對“富貴”的渴望。
6.對陪葬品的壹些特殊需求,也是我們在分析歷代盜墓動機時不能不關註的。宋代有盜墓取犀帶、玉帶的歷史案例。有些人甚至挖開父親的墳墓。張邦基的《墨莊漫錄》說,宋徽宗喜愛古代青銅器,於是當地官員開始挖掘墳墓,以供他們的商品。
陶弘景墓被盜,據說是為了搶《丹砂珍本》。盜墓賊將“僵屍人肉”分入藥中,盜走屍骨以“結合藥餌”,是盜墓史上的佳話。挖掘前人墓葬,取其建築材料為己用,也是壹個值得關註的歷史現象。
在河南南陽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可以看到金人發掘漢墓,使用漢畫像石作為墓葬建築材料。在江蘇徐州也發現有人用漢墓重葬晚唐。這種現象在文獻中也有所反映。
檢查2
7.在中國古代的權力鬥爭中,挖掘政治對手及其家人的墳墓曾被視為壹種極端的互相仇視的手段。挖墳墓是另壹種形式的政治懲罰和迫害。盜墓、割棺、鞭屍都是用來發泄政治仇恨的。在《左傳》中,也有過挖墳報仇的歷史案例。
司馬遷講的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露其身,鞭笞三百”的故事,在民間影響廣泛。清朝雍正年間,發生了壹起著名的呂留良被屠殺事件。
8.盜墓技術的發明和傳承在《史記》中有所體現。而相應的反盜墓技術也逐漸成熟。比如將盜墓賊與疑似墳墓或虛墓混淆,用石墻鐵壁和儲沙加強保護,用機弩、暗火、毒煙等方法殺死盜墓賊,都有各自的防盜效果。
9.傳統禮制對墓葬的保護表明了中國文化對宗法制度的重視。歷代有很多禁止盜墓的法律。輿論也嚴厲譴責盜墓。在古代,這樣的民間傳說很流行。盜墓的時候會遇到雷電雨聲,風和霧,鼓和角的聲音或者神獸的警告。如果妳無視這壹警告,妳將經常受到嚴厲的報復。
10.另壹方面,從古至今,關於盜墓與重生奇跡之間關系的傳說很多,甚至正史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我們也看到,盜墓這種不光彩的行為,有時會導致原本皇家貴族獨有的寶物流散在民間,讓許多埋藏在屍骨旁的絕世珍寶重新找回了古代文明的光芒。
這種盜墓行為則具有與原始動機完全無關的工藝史和藝術史意義。古董多來自盜墓,由此推動的金石學研究進步,具有積極的學術和文化影響。竹簡多次豐富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寶庫,有時發現途徑是由於盜墓。
比如紀忠遺書的發掘,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幸事。當然,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往往因為文化品位差、鑒別能力差、行為粗暴,在盜墓現場或轉賣途中被直接銷毀。這種行為嚴重破壞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是不可原諒的。
11.盜墓對考古工作的幹擾和破壞,不僅表現在許多墓葬在盜掘中破碎、丟失,還表現在無知的盜墓者往往只根據市場價值尺度進行選擇,壹些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文化價值的文物被破壞,雖然可能得不到古董商的重視。
此外,墓葬對考古工作的意義不僅表現在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上,還表現在那些看似沒有直接商業價值的遺跡中,其實都蘊含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這些現象往往被野蠻發掘所不可挽回地破壞。盜墓嚴重損害了考古工作,至今仍有明顯表現。
壹些非常重要的文物因非法挖掘而出土,但其發現的地點和其他相關遺物仍不清楚,因此無法實現其考古價值,從而使原本可能通過科學考古工作對了解古代社會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材料無法發揮作用。這些都讓關心和熱愛中國歷史文化的人深感痛心。
百度百科-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