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柏林墻"存在的歷史以及歷史意義或者是後果是什麽?地鐵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柏林墻"存在的歷史以及歷史意義或者是後果是什麽?地鐵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墻,1735年在如今勃蘭登堡門的位置上豎立起了壹座城門,城門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因此得名“勃蘭登堡門”。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現在是德國勃蘭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經是勃蘭登堡王國和普魯士王國的發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蘭登堡門僅為壹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它的設計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紀初 在柏林城墻1786年至1802年間的擴建工程中,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蘭登堡門,用以紀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壹。而領導普魯士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腓特烈二世不僅贏得了“腓特烈大帝”和“軍事天才”的稱號,也為繼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壹個穩定的普魯士。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巖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1793年,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裏德·沙多夫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壹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壹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壹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壹手執杖壹手提轡,壹只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這尊勝利女神雕像曾被誤傳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從來都沒有以帶翅膀的形象出現過,在歷史檔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蘭登堡門設計者朗漢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證實了雕像為勝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侖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同年10月23日法國軍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後拿破侖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德語:Retourkutsche)。在進行修復的同時,雕像上的橡樹花環中還被添加了象征權力的鐵十字勛章,這枚普魯士鐵十字勛章是申克爾在1813年根據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議設計的,如今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誌。直至德意誌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皇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門孔出入。 19世紀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墻,柏林城幾乎所有的城門也在當時被拆除,勃蘭登堡門是至今仍存在的唯壹壹座柏林城門。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沖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臺掌權,開始了納粹的統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中,當蘇聯士兵在勃蘭登堡門上撐起紅色旗幟的時候,德國士兵用大炮轟擊,雕像受到嚴重損毀,僅剩的壹只馬頭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館的展覽廳內,而現今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重新鑄造的。 4、冷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決定重建勃蘭登堡門,雖然東柏林和西柏林當時仍相互敵對,但是在勃蘭登堡門的重建工程中卻合作很好,東、西柏林的文物修復專家根據在二戰中搶拓下來的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壹套駟馬戰車及女神雕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東柏林市政大會決定將雕像上的鐵十字勛章和鷹鷲撤下,因為他們代表著普魯士的軍國主義。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墻開始建造,勃蘭登堡門正好處於隔離區中央,無論從西側還是東側都無法通過,只有東德邊境士兵才能夠登上勃蘭登堡門。柏林墻在勃蘭登堡門後劃了壹道弧形並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作為德意誌統壹象征的勃蘭登堡門成了軍事禁區,也成了德國分裂的標誌。 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西柏林市市長魏茨澤克曾說過:“只要勃蘭登堡門還關著,德國統壹問題就沒有解決”(德語: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澤克擔任德國聯邦總統,5年後又連任壹屆,勃蘭登堡門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最終得以重新開放。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裏根在訪問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前說:“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墻!”(英語: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兩德重新統壹前夕,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1992年,經過徹底維修後的銅車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蘭登堡門上。 5、德國統壹 1989年是柏林墻建造後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墻倒塌。12月22日,在東德和平轉變的框架下,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的赫爾穆特·科爾走過勃蘭登堡門,東德的最後壹任總理漢斯·莫德羅在門的另壹端迎接科爾,標誌著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隨後隔離區被完全拆除,德國人民在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墻上跳舞慶祝。 重新開放後的勃蘭登堡門1991年整修完畢,鐵十字勛章和鷹鷲也回到了勝利女神雕像上。由於勃蘭登堡門的砂巖構造長年缺乏保養和受到環境損壞,其後又經歷了長達22個月的修繕,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該日是德國統壹12周年紀念日。 勃蘭登堡門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積破壞,勃蘭登堡門周圍的建築均被炸毀。戰後柏林分裂,東西柏林由於屬於分屬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設規劃進行了重建,而勃蘭登堡門地處東西柏林的交界處,因此兩側的新建築風格迥然不同。柏林墻建造以後,勃蘭登堡門雖屬於柏林市的市中心區,但被隔絕在柏林墻的隔離區內,兩側的廣場因此淪為壹片荒地。柏林墻被拆除後,勃蘭登堡門因為其特殊的象征意義,壹躍從柏林分裂的標誌成為了城市統壹的象征,從而成為城市建設的中心和重點。 修復過程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廣場周圍的重建建築遵守了嚴格的城市建設規定: 新建築的形狀、大小和風格必須同以前的廣場風格相壹致,現代建築與傳統的建築風格融為壹體[13]。緊貼勃蘭登堡門左右兩側的李伯曼大樓(德語: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樓(德語: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築繼承了原建築的風格,但又比原建築略高,以便拉近同勃蘭登堡門的距離,從而更加烘托出了勃蘭登堡門和巴黎廣場的結構。勃蘭登堡門東南方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阿德隆飯店(德語:Hotel Adlon),它重建後壹部分為歷史風格,壹部分則為現代建築風格。法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美國大使館和藝術學院等也紛紛搬回了它們在巴黎廣場的原址,都是按二戰前的圖紙重建的。 勃蘭登堡門西側建造以柏林動物園為代表的大規模城市綠化帶,是普魯士皇家園林總監林奈先前對柏林城市綠化作出的出色規劃,加上勃蘭登堡門右側華麗的菩提樹下大街,由此構成了柏林的“東西軸線”,軸線從勃蘭登堡門下經過,連接起了柏林東部政府區與西部商業和園林區。 20世紀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經討論勃蘭登堡門是否應允許汽車通行,反對者認為汽車廢氣將導致砂巖構造的勃蘭登堡門損壞,而且汽車通行將破壞勃蘭登堡門前巴黎廣場上的安靜和秩序。如今勃蘭登堡門不允許機動車通行。勃蘭登堡門周邊地下則有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通過。 象征意義 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征著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誌帝國的第壹次統壹和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之間的分界線,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征。 1990年兩德統壹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壹和歐洲重新統壹的象征。

  • 上一篇:二十四節氣插畫海報——北京北海公園哪裏可以買到節氣門票?
  • 下一篇:傳統節日端午節祝福短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