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根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漢族的先民壹般生活在黃河中下遊,西起龍山,東至泰山。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該地區的兩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壹般認為是漢族先民的文化遺存。
發現: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山東省章丘市)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城子崖地臺的西斷層上,他發掘出了與石器和骨器共存的帶有黑色光澤的薄壁陶片。這引起了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此後,考古學家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壹批以精美打磨的黑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發現,將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文物命名為“龍山文化”。
遺跡: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在河南、陜西、山西和湖北發現了這壹時期的文化遺跡。但因其文化特征不同,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桃寺龍山文化,合稱龍山時代文化。這壹時期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城市遺址的發現。比如在山東,除了城子崖龍山遺址,還有日照藥王城遺址、壽光王城遺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處遺址、臨淄天王村遺址。河南境內有淮陽平涼臺古城、陸毅欒臺遺址、登封王成剛遺址、鹽城郝家臺遺址、輝縣孟莊遺址。龍山文化在中國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壹時期,陜西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快輪制陶技術較為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蔔等巫術活動也很流行。從社會形態上看,當時已經進入宗法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進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分布:龍山文化遺址大部分分布在山東半島;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和湖北也發現了類似的遺址。這種文化的特點是有許多薄、硬、有光澤的黑陶,特別是蛋殼黑陶(分布在日照和章丘),所以又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還有大量的石器、骨頭和蚌類。他們主要以農業為主,經營狩獵、捕魚和飼養牲畜。有骨相占蔔的習慣。青銅可能已經出現。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可能與龍山文化有關。
歷史: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吳金鼎,在距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進行了壹次假期實地考察。4月4日,他路過龍山鎮程子崖,不經意間回頭看了壹眼。路溝旁懸崖的橫斷面引起了他的註意,壹條綿延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在陽光下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五次考察城子崖,發現了大量色澤黑亮、表面光滑的陶片,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吳金鼎很快向他的老師李記先生報告了他的發現。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的李記先生是中國第壹位人類學、考古學博士,正是他主持了1930城子崖遺址的第壹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龍山文化的發現。
從1930到1931,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最傑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不久,它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我國出土的古代陶器多為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人的獨特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蛋殼杯壁,厚度只有0.5毫米,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別說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也很難燒制出這種顏色的陶器了。1949之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最初所謂的龍山文化,其文化體系和來源並不單壹,不能僅僅視為壹種考古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國考古學家給文化起了個名字作為差異。總的分類是:山東龍山文化,或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以龍山鎮命名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繼承大汶口文化和嶽石文化,放射性碳測年並加以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於豫西和豫東,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中原早期龍山文化,有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時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地區,繼承了廟底溝二期文化或這壹時期的遺存,發展成為中原中華文明早期的青銅文化。對放射性碳進行了年代測定和校正,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王灣三期、後港二期和立法臺。陜西龍山文化,或稱克勝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省境內的涇河、渭河流域。對放射性碳進行了年代測定和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山西襄汾新發現的陶寺遺址是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代表,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西南部。放射性碳的年代測定和校正是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
類型:1930 ~ 1931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其下層有突出的深色有光澤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故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的遺跡,與仰韶文化不同。很快就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首次發現了依次堆積的小屯(商代)、龍山、仰韶“三層”,並明確了它們之間的相對年代關系。20世紀30年代,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包括黃河中下遊地區,還包括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域差異,分為山東沿海、豫北、杭州灣三個區域。龍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史前時期之壹,後港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身。
1949之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最初所謂的龍山文化,其文化體系和來源並不單壹,不能僅僅視為壹種考古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特征,給它們起了文化名稱,以示區別。壹般的方法是:
山東龍山文化:或典型的龍山文化,即最初以龍山鎮命名的口頭文化,後為嶽氏文化,用放射性碳測年並校正,約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遺跡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早期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大約在2900 ~ 2800年前。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地區。商城廟底溝二期文化,或這壹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中華文明早期的青銅文化,有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距今約2600 ~ 2000年。壹般可分為王灣三期、後港二期、立法臺三種類型。
陜西龍山文化:或客家文化的第二階段。主要分布在陜西境內的涇河和渭河流域。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大約在2300 ~ 2000年前。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山西襄汾新發現的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山西西南部。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約2500 ~ 1900年前。目前這些文化暫時以省名區分。今後,通過深入的比較研究,如有可能,應以有代表性的遺址名稱分別命名。至於30年代杭州灣的龍山文化,已被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點:中原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工制作,口邊壹般用慢輪修整。壹些器皿如易拉罐也采用了壺身和壺底分開制作後“合底”的新成型工藝。灰陶的燒制溫度約為840℃。在龍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的壹些元素仍被保留和繼承,如杯、敞壺、折壺、閉壺和尖底瓶,而雙耳壺、三耳壺、深腹壺和圓柱壺。這壹時期陶器的裝飾紋樣以籃紋為主,有的陶器在籃紋上還裝飾有幾個甚至幾個附加的堆紋,主要用於強身健體。
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占壹定比例,黑陶數量增多。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都達到1000℃。手工制作仍是主要方法,但制輪技術的創新有了進壹步發展,壹些陶器已經成型。主要容器造型有杯、盤、碗、罐、壇、鼎、甑、容器蓋、容器座和新興容器。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繩紋和籃紋,也可見少量的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在繼承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蘇北和遼東半島,距今4000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輪制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陶器的形狀相當規則,壁厚非常均勻,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白陶。黑陶的燒制溫度為1000℃,紅陶為950℃,白陶為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砂三種。細泥黑而有光澤,學者稱之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制陶業高度發達的水平。素面或拋光面最多,裝飾花紋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痕、孔洞等。造型很多,主要有:碗、壺、壇、罐、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這是另壹個。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鬼臉三腳架腿和圓形三腳架腿是最具特色的,這在其他文化中並不多見。
黑陶是壹種黑亮的黑陶,陶胎薄,骨相致密。它是龍山文化中最精美的陶器。黑陶燒制時,采用封窯煙的滲碳方法,陶器表面呈現暗黑色光澤。它的表面被打磨得很平整,只有壹些弦、劃痕或孔洞。黑、薄、亮、新是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壹種薄壁黑陶,又黑又亮,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代表了這壹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灰燼
黑八隊遺址
黑八隊遺址位於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是公認的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古堆遺址占地面積約654.38+0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積澱厚重,文化內涵淳樸,出土遺物豐富”。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蚌類和角。中國龍山文化也源於此。此外,網友坊和立法平臺等網站也在這壹領域。黑八隊的傳說:每年黑八隊都會長高半尺,約20米見方。黑八隊上曾經有壹棵大樹,高高的樹上曾經有晾衣服、被褥、鞋子。路人驚訝不已,傳為珍寶!傳說的可信度很低!但是黑古堆遺址確實存在!現在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古堆遺址有力地證明,早在4000年前,人類祖先就在龍崗這片廣袤平坦的土地上勞動和生活。
王耀城遺址
藥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曾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首都面積比兩座城市的廢墟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首都。該遺址發現於1934,省政府於1977公布為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遺址面積比兩鎮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遺址文化層壹般厚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為主,有大汶口、嶽石、商周、漢代。藥王城遺址作為考古學上有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壹,是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開發較早的聚落,屬於山東龍山文化藥王城類型。
藤花落遺址
這是我國第壹座雙壁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第壹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我國發現的50多座龍山文化城址中最完整、最適宜聚落形態考古的遺址,對研究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該地塊位於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為654.38+0.5萬平方米。解剖龍山文化內外雙壁後發現,外城平面為圓角矩形,由城墻、城邊、城門等組成。城市周長1520米,面積約141375平方米。內城平面近圓形正方形,位於外城南部。由城墻、城外道路、城門和前哨組成,周長806米,面積40560平方米。內城發現各類房屋35座,其中壹座面積為110平方米的大型徽派房屋,可能是與宗教、祭祀、集會有關的場所。
騰華落遺址發現夯土臺、基坑、灰坑、灰溝、路、溝、水田、石埠頭等遺存200余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米、木樁及各種動植物標本2000余件。
丁八隊遺址
丁八隊龍山文化遺址占地約4500平方米。1978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研究所支宏遠帶領文物調查隊在此進行發掘和考察。經勘探,文化層分為三層:第壹層,1米深,含灰陶片;第二層,2米深,包含黑色和灰色的繩狀陶器碎片;第三層,3米深,包含方格和籃子圖案的灰色陶器碎片和木炭灰。文化層厚約3.7米,遺址保存完好。1981年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遺址內考古人員發掘的大量陶片和器物可以看出,灰陶較多,胎質細膩,燒制溫度較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松,燒成溫度低。灰陶以輪法制作,表面光滑,飾以繩紋和弦紋。紅陶手工制作,表面粗糙,表面素凈。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的,沒有發現繞足或裝足器。因其主要特征為龍山文化,故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曾被認為是仰韶文化,但直到1959年廟底溝遺址發掘才搞清楚。1959廟底溝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其疊加於仰韶層之上,在文化性質上具有仰韶至龍山的過渡性質。因此定為龍山時代早期,該類型遺存以“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代表。
從丁八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來看,都是手工制作,沒有輪制的痕跡。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少見。大型器物眾多,文物遺存豐富,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點。它們是龍山文化中的早期遺存,因此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淄博遺址
紫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100米的壹個高臺上。因為這裏以前是古城(不是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當地人也叫“東城頂”。
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和北面是懸崖,高約2.5米。有壹層厚約壹米的米黃色文化層,斷續出露於地表,內含豐富的文物。
收藏的文物有:單孔扁斧、長方形扁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穿孔石、石碗、石鑿、石鐮、石矛。石器全身打磨,刀刃鋒利,制作精美。陶器主要是灰陶和黑陶。
據考古人員調查,這是壹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研究青島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河南遺址
200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發現了比殷墟遺址早600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大型城址。
這次考古* * *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140米的城墻、壹座房屋地基、壹座陶窯、兩座鵝卵石鋪成的地面花紋,出土了石斧、蚌鐮、骨簪等器物和大量的陶片鼎、陶罐、、陶碗等。特別是在建築地基中發現的兩種用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目前僅在龍山文化考古中發現。其中壹座,面積約10平方米,外形酷似老虎。專家認為,應該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或祭祀有關。
景陽岡遺址
位於景陽崗村西。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佐首先在這裏發現了景陽岡遺址。1979期間,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試掘。
遺址北部清理了1龍山文化灰坑和1春秋墓葬。灰坑剖面上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度約為1.5m..上層為耕土,灰褐色,遍布陶器碎片和動物骨骼;耕種的土層之下是漢代、商周的文化層;最底層是龍山文化的積澱。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大部分是生活用具。在灰坑底部發現了壹具完整的牛骨架,似乎是祭祀用的,對研究古代牲畜的起源、訓練和祭祀有重要意義。此外,還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也有收藏。春秋墓是壹座有豎孔的長方形坑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深3.2米。墓底中間有壹個長方形的腰坑,坑內有壹只頭朝東的殉道犬。墓中出土陶器、銅器、骨器1770余件。1994年,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配合陽谷縣景陽崗公園開發建設項目,尋找另壹處龍山文化城遺址。城址平面呈近橢圓形,東北-西南走向,西端較窄,中部呈弧形。南北長約1150米,北端寬230米,南端寬330米,中間最寬處400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同年年底至1996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鉆探和試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經過發掘,發現地面無遺跡,地下城墻保存完好。在古城遺址的東北角,有壹條南北向的運河穿過。從運河西壁可以看出,耕土下有嶽氏文化城墻殘體,其外側為東周城墻殘體所破。嶽氏文化遺址壓下龍山文化城墻,運河從頂部到底部的高度超過1米。渠底被淹,無法打井。估計渠底以下的城墻不止幾種類型。運河墻上裸露的龍山城墻內側夯層向內傾斜,厚重不規則,城墻外壁陡峭,打破了內城墻的灰坑,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在城市遺址的中心,有兩個遺址,大的和小的,是由原始的自然山丘部分加工而成的。大小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以純黃褐色砂夯打為主,上層為灰花土。夯具分圓棍夯和石夯,夯窩明顯,夯面清晰。出土文物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較少,紅褐色陶器占壹定比例。出土文物除陶器外,還有壇、鼎、罐、壺等。特別是在1996年春天挖掘的壹個灰溝裏,發現了壹件矩陶片,屬於壹件小泥磨光黑陶壺的肩,其余部分呈三角形。從雕刻的形式來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後,燒制之前雕刻的,是龍山時代的人制作的。從字的形狀來看,似乎和甲骨文有關系。景陽崗龍山文化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黃河流域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城內大小梯田布局清晰,遺存豐富,為研究該地區龍山文化面貌與中原龍山文化乃至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線索。
1977年2月65438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6月獲首屆“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場堡遺址
茌平教場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墻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30米,保存高度接近2米。它是用黃沙和粘土搗成的。根據鉆探結果,城墻大致呈圓形,東西略長,面積約5萬平方米。同時在城墻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基坑和祭祀坑,出現了人祭現象。
教場鋪遺址位於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4600 ~ 4000年之間。自2000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四次發掘。其中,2001發掘的三座陶窯是山東發現的最完整的龍山文化群。
除新發現的4300年前古城墻外,發掘區還發現了4300年前的20座房屋、500多個灰坑、7處窯址、10個基坑和1座墓葬,出土各種陶、石、骨、蚌質地的出土文物近千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組組長梁長河研究員認為,近年來的發掘為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過程提供了更加詳實的第壹手資料,對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島膠南遺址
膠南歷史上以“東方之國”著稱,文化燦爛。截至1987年底,寶象山共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處:朱茵鄉向陽、大張壩、郭家河巖、王家河巖、膠南鎮逍遙、張家樓鄉河頭、瑯琊鎮姬家店子、上團、東皂湖、藏南鄉錢瑩、英後、趙高。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膠南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在這些遺址的地面上暴露出大量的陶器、蚌類和人骨。石斧、鏟、刀、鏃、陶罐、陶杯、玉環、泥雕洞、高足杯和蛋殼陶杯遺跡都有出土。海青龍山陶器以黑陶聞名,但也有紅陶和白陶。龍山黑陶的造型和制作方法多種多樣,但其主要特點是壁薄,造型精美,表面黑色拋光。許多黑陶是用輪子或手工制作的,最後用球拍和鐵砧完成。這種陶器色澤黑亮,有壹種獨特的審美情趣。易程春、海青、龍山黑陶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了這壹古老的生活和祭祀用品,發現了它不同尋常的美,壹種帶有原始氣息的古拙美。正是這種質樸的美,恰恰符合了今天人們追求回歸自然的時尚,從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黑藝。
延伸閱讀
2007年5月,在美國權威學術雜誌《人類遺傳學》上發表了壹篇文章:《長江沿岸歷史人物的Y染色體》,其中有壹組數據非常驚人。
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前)古骨DNA的研究,確認龍山文化居民的Y染色體SNP單倍型為O3-M122,僅含O3和O3e亞型,無其他類型,與現代漢族主體部分完全壹致。也就是說,漢族主體部分的父系祖先完全來自古代中原,也就是龍山人。
單看O3,各地漢人至少有60%-70%來自龍山文化。對比2004年《中國人Y染色體證據影響下的中國人口進化遷移史》壹文中的數據,我們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人到西北的蘭州,與5000年前的古代中原人並無不同。今天的漢人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裔,父系O3在漢人中壹直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5000年來都沒有改變。龍山文化,特別是廟底溝遺址,有精美的玫瑰紋黑陶,被認為與“花-花”部落有關,崇拜光是這個部落的特點,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民族的祖先來源。如今,在漢藏語系的各個分支中,胡、古、化、卦、號等詞根都有鮮明的含義,如苗語的卦、畬語的胡、漢語的好、藏語的古等詞根都有鮮明光輝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為是華夏部落,漢族的祖先。
當代漢族的其他譜系來自中國的其他文化來源;例如,長江流域其他古文化的居民也有很多漢族祖先。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和吳城文化也構成了漢族重要的祖先來源,占10%-35%,平均約20%,主要影響南方漢族,對北方漢族影響相對較小;再比如,北方漢族的其他世系主要受紅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響,而南方漢族受這些影響較小。
多數學者根據龍山文化存在的時間段,猜測傳說中的堯舜禹夏可能在龍山文化的範圍之內。尤其是山東日照的藥王城遺址,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據古籍記載,堯帝的部落也住在這附近,堯帝被稱為唐濤家族。陶寺的名字是否千年不變,引起了很多聯想。
在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龍山文化將吸引更多的粉絲,將相關研究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