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俳句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香蕉體”(即“香蕉體”)的代表作品,其特點是簡潔嚴謹,“幽默達至真誠”,閑適典雅,情意纏綿,纖細秀麗,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雅俗共賞,語言含蓄雋永。日本學者高濱段麗陽在《理解和欣賞俳句》中介紹:“這首詩是香蕉文化新時代建立的壹大標誌。不同於以往滑稽的俳句,這句話如實描繪了真實情況,有頓悟的意味。有壹天,芭蕉壹個人住在地川草庵時,聽到院中古塘傳來的水聲。那聲音是由青蛙跳入水中引起的。因為周圍極其安靜,所以水聲特別清晰。在這首俳句中,芭蕉體會到,道學的生活並不是滑稽和散亂的,而是在這樣壹個安靜的地方。”
這首俳句的特點是外表平淡,內涵深刻,形式短小,回味無窮。在寧靜的古池塘邊,壹切都是寂靜的,壹切都似乎靜止不動。突然,傳來壹只青蛙跳進水裏的聲音。全詩戛然而止,仿佛壹切都已完結,又仿佛壹切都沒有完結。這首俳句雖然在形式上寫完了,但在讀者心中並沒有寫完。它總是在告訴讀者壹些東西。這個敘述,仔細分析,包含以下“余味”。第壹,聽覺的余味。青蛙跳進池塘時,它跳水的聲音是“撲通”、“啪啪”還是其他聲音?很耐人尋味。第二,視覺回味。俗話說“壹石激起千層浪。”青蛙跳進池塘後,池塘裏的水由小到大泛起漣漪,層層擴大又消失,久久縈繞在讀者眼前,讓人遐想。第三,意猶未盡。英國詩人布萊克曾說:“從壹粒沙子看到壹個世界,從壹朵野花看到壹個天堂,把無限放在妳的手心裏,永恒就在壹瞬間。”梁的翻譯生動地表明,在藝術家受到generate啟發的那壹刻,理性主義者和機械論者堅持嚴格準確地區分塵世間的沙粒、天上的野花、有限與無限、瞬間與永恒進入了無差別的契合狀態,世界恢復了統壹,人性恢復了和諧。香蕉的俳句和這個差不多,但是很獨特。
首先,俳句表現了在閑適中實現生命活力的獨特東方思想,從而“順乎自然”、“返乎自然”。古老的池塘四周壹片寂靜,池水表面壹片祥和,增添了壹份寂靜感。在這種古老的寂靜中,只有極度安靜和無憂無慮的人才能聽到青蛙突然跳入水中發出的清晰而微小的聲音。俳句壹方面以蛙聲入池襯托心靈的寧靜閑適,另壹方面又以春天青蛙醒來的跳躍聲,在靜謐祥和的氛圍中,展現出充滿生命覺醒與沖動的生機勃勃的春天氣息。水聲過後,古池塘的水面又恢復了寧靜。在這樣壹個奇妙的時刻,動與靜達到了完美的結合——表面上是無盡的寧靜,但內在卻蘊含著大自然生命的律動和大自然的無限神秘,以及詩人內心的激情,余韻猶存,回味無窮。在詩人看似沈默、假唱的輕松自然中,也體現了東方人特有的“師法自然”和“回歸自然”的思想——創造是沈默的,萬物適時運動,但終究會回歸自然,萬物都能在沈默與閑適中師法自然、融入自然。
其次,這首俳句體現了禪宗的壹些哲理。禪宗是壹種非常東方的宗教。它具有“梵我合壹”的世界觀理論,壹方面強調世界的空性,另壹方面重視在“空”的世界中體驗和捕捉積極的生命,使個體生命回歸永恒的現實以達到“梵我合壹”。為了達到“梵我合壹”的境界,禪宗強調個體的直觀體驗——頓悟,“青竹皆法身;陰郁黃花的普通現象世界,無非是般若波羅蜜多,整體把握存在的本源——展現永恒的瞬間,從而進入壹種梵天我同、物忘、宇宙心靈合壹的奇妙、美好、快樂、神秘的精神境界。這首俳句通過古塘、蛙聲入水、水聲等普通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宇宙真理——“梵我合壹”的直觀表達和把握。壹個寂靜的古老池塘凝聚著神秘空靈的“過去”,而從冬眠中醒來的青蛙則象征著生機勃勃的“現在”。青蛙跳入水中發出聲音的壹瞬間,“過去”和“現在”在直觀的頓悟中突然融為壹體,而水下的聲音和漣漪則無限延伸到無邊的未來。就這樣,芭蕉通過青蛙入水的意象,直觀地展現了時間的絕對同壹性——過去、現在、未來統壹在壹個神秘的瞬間,彌漫著禪的淡泊“空”的境界;從冬眠中醒來的青蛙象征著生命的復活。古代池塘中的水是生命之源,從生命中覺醒的青蛙跳入池塘,是個體生命回歸永恒現實並與之融為壹體的象征。就這樣,在這首只有17個音節的短俳句中,芭蕉用直觀的方式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禪宗的理想境界,展現了個體生命與宇宙的哲學關系。
這首詩有兩個藝術特色。壹個是即興和自然。這種詩往往是“文章自然,妙手難得”。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長時間的醞釀,在壹個神奇的時刻,在壹個外物的觸發下,比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時發現了萬有引力,詩人豁然開朗,不假思索,就即興創作了這支筆,好像是得心應手(“春草長在池塘裏”,中國晉代詩人謝靈運說。二是以動寫靜。詩人寫沈默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用靜止來寫靜止,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無聲勝有聲”。壹種是以動寫靜,如中國六朝詩人王績的“蟬靜於林,音宮山更靜”。松尾芭蕉擅長以動寫靜。他的另壹首著名俳句《寂靜,蟬兒鉆進了巖石》(林林譯),用主觀感受誇大了極度的寂靜——它讓人覺得蟬兒已經滲入了巖石。這首俳句也不例外。印度詩人泰戈爾1916年訪問日本時,讀了,稱贊道:“夠了,不必再寫多余的詩了。日本讀者的腦子好像長了眼睛。古老而古老的水池被遺忘了,安靜而黑暗。青蛙跳進水裏的聲音清晰可聞,可見這潭水有多靜!”這首俳句影響很大,以至於20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俳句學會的出版仍然使用《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