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意義上看,書法是指書寫的法度。在生活中,書法壹詞有以下含義:第壹,它是壹部文字作品的代名詞或所有文字作品的總稱;第二,壹個藝術範疇壹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康有為在《易洸周爽談》中說:“唐嫣構,宋商逸曲”,從中可以看出,唐代書法追求最高最嚴謹的法度,其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之最。
書法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用圖片記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今天的文字。因為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毛筆,書法就產生了。古往今來,漢字主要是用毛筆書寫的。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和手指書法,其書寫規律基本相同,但與中國書法並不完全不同。
欣賞書法藝術並不容易。欣賞它的困難在於它太抽象了。抽象本身就在於區分再現的藝術能夠直觀地捕捉到生活的壹幅畫面、壹個場景,讓觀者參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藝術作品進行評論(當然這也需要觀者具備壹定的審美能力),比如繪畫、影視、戲曲、素描等等。對於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欣賞者具有壹定的文化藝術素養,特別是受過書法藝術的審美教育,能夠識別或感知不同線條的美感,對古代書法帖有常識性的了解,經過長期積累達到壹定的書法欣賞水平。
書法藝術的抽象應該等同於音樂和舞蹈。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長短和快慢,節奏的舒緩或流暢,音調的明度等。都與書法息息相關。其相似性取決於作者對音樂聲音或書法線條的駕馭能力,集中在生活與抽象藝術之間,以應用抽象的語言符號創造想象空間。這種想象空間抽象、不固定、不具體地反映生活,但藝術本身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對於抽象,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得出的結論也會完全不同。因此,對於觀看者來說也是不穩定的。但是,要欣賞音樂,就要掌握音樂欣賞的規律。掌握這個規律也是欣賞者的基本音樂素養。欣賞書法也要掌握書法的語言,對書法線條的美感有壹個確切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像掌握音樂欣賞的規律壹樣。
中國書法的傳統美學,壹直是與自然相結合,與自然山水、雲、風暴、閃電相比較;或者與龍、蛇、鳥獸相比較;或者相對於人文而言,晉代人狂放飄逸,崇尚暢所欲言,為書法氛圍崇尚“韻味”;唐朝的人忠義,所以唐朝的書法風格達到了“規約”;宋人繼承金代遺風,崇尚書法的“意境”。元明人更註重儀容禮儀,書風崇尚文字的“姿態”。也就是說,無論哪個書法家,都很難與時代大背景背道而馳,只是每個人都有個性差異。這就是孫郭婷所說的“過去淘氣時,現在有不同的缺點”的意思。比如形容王僧虔的書法:“謝佳之子不正,則風流人物也”;形容魏夫人的“若舞插花”壹詞,用來形容書法之美。形容王羲之的書法是“字勢雄健灑脫,似龍躍天,虎臥鳳閣……”而“每壹個‘點’都像是從山上落下來的石頭”;“每壹個‘橫’都像千裏雲霧”;“每壹次‘撇脂’都像壹頭折斷的犀牛”;“每做壹個‘豎’,就會像壹條枯藤壹樣萬歲”...其實不同的線條給人的感覺是不壹樣的,“直線”給人壹種挺拔的感覺;“偏”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弧”給人活力的感覺;“曲線”給人壹種動感;“圓線條”給人柔和的感覺;“方折線”給人硬朗的感覺,還有厚重的粗線條,靈巧的細線,渾厚的斑駁線條,無邊的飛揚白線。古人還把書法中自然、動感、渾厚、凝重的線條比喻為“漏痕”、“斷壁”、“斷釵”、“錐形砂”、“印印泥”。
所以無論是真、草書、隸書、篆書還是行書,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都是在這些不同的線條的組合和作用下形成的。歐陽詢的楷書嚴謹險峻,用筆兇險萬分,化險為夷。是簡約、硬朗、內厭、直斜線條的結合,形成這樣的風格;顏體楷書寬廣、婉約、大方,筆畫渾厚、向外,首尾轉折,多為圓筆畫。劉公權的楷書和面部結構大體相似,而劉體更傾向於挺拔蒼勁。趙萌的楷書意味深長,迷人而寧靜。這支筆采用連貫、輕盈、動感的線條風格。然後其他字體,如隸書、篆書、北碑、行書,都有相同的線條進行組合,比如歐體對應曹全碑;顏式對應石門明,趙體與王羲之壹脈相承。至於草書線條的運用,更是多變多彩。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草書,每壹次字體的變化,都伴隨著藝術美的強化過程。
有人!只能用毛筆字寫!毛筆字和書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為每個人都會寫書法!也許有的人書法寫得工整!頂多壹個寫書的!書法不壹樣!書法之所以能成為壹門藝術,是因為它具有創造性。書法家挖掘個人氣質、學術支撐等資源,形成個人風格,這就是創作。人的壹生只有壹次,書法是書法家用壹生做出的終身創作!
那麽什麽是真正的書法藝術呢?
1,中國美學原理寫作法則;
2、筆畫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準確;
3、點畫和線條同時獲得優異的表現;
4、字體結構高檔,構圖無縫;
5、筆鋒墨氣十足,神韻自然流暢;
6.點畫線條豐富多樣,人物生態;
7.壹字壹貌,防雷,氣質和諧;
8.作品呼應人心,氣象大方優雅;
9、傳統* * *性融合個性風格,雅俗* * *獎勵;
10,作品盡量避免瑕疵,突出模特的經典效果。
書法不僅是壹種文化藝術,也是壹種高雅的養生方式。安靜可以修身養性,活躍可以強健筋骨。揮墨可以強健筋骨,陶冶情操。每天都可以臨摹牌匾,沈浸在古體書法中。用筆寫字時可以全身活動,腰、臂、腕、指尖都會參與其中,氣息調整,註意力集中。久而久之,勢必強健筋骨,延緩衰老,強身健體,學習書法,是延年益壽的良方!古往今來,在書法藝術中,大多數有成就的書法家都長壽。自漢代以來,封建社會著名書法家的平均壽命為25至40歲,平均壽命樂觀。例如,唐代書法家劉公權87歲,歐陽詢84歲,余士南80歲。
字如其人,被很多人用來形容書法的內外修養和個人魅力,因為書法寫得好不好是培養個人外在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有的領導從小學習漢字,歷盡艱辛,壹舉成名。他們不僅口碑好,還能寫壹手好字,給人印象,立馬更上壹層樓!比如老壹輩領導人毛主席,書法藝術就很優秀..今天,在政治、教育、文學和藝術領域,有許多傑出的名人書法!比如楊潔篪,唐國強。
書法藝術的培養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多年的努力,不是壹天就能達到的。書法藝術沒有捷徑,練字是壹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從臨摹拓片、吟誦拓片,到創作書法作品,都要認真細致,壹筆壹畫,反復學習。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鐵棒磨成針”的魅力。所以,只有全神貫註,全身心的投入,持之以恒,靜心,才能取得正果。從事書法藝術,對磨練人的意誌大有裨益。
如果書法作為壹門藝術,能陶冶情操,磨礪意誌,那無可厚非!但只是潑墨寫幾個字,遠不是書法!要想提高書法藝術,就要不斷學習文化知識,了解書法的門道。因此,書法藝術也是顯示個人文化教養的文化“符號”。在古代,要想出人頭地,不僅要熟讀四書五經,還要參加科舉考試,爭取名利。所以古代的官員大多因為讀書多,文化修養高,所以書法出眾。書法文化的這種修養也體現在宗教文化的內涵上。比如中國歷代高僧大德幾乎都是書法大師,比如懷素大師、佛印和尚,還有現代大師啟功、趙樸初先生!書法墨水無處不在!名山大川、佛教勝地、寺廟、學校等地隨處可見書法家題寫的匾額和墨寶。
書法墨寶是古代文化交流的媒介。《蘭亭集序》、《懷仁集聖教序》都是書法愛好者的好教材。古代人通過練習書法來進行某種交流,例如,壹起唱歌和繪畫,交流他們的書法經驗等。,甚至信件和詩歌都可以作為壹種交流的形式。在互聯網還不發達的年代,壹手好字還在。互聯網時代,書法家來來往往更加頻繁和廣泛。普通的書法藝術展和書法比賽,為眾多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壹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很多人在書法圈找到了知音!
書法是書寫的藝術,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類型。書法藝術主要是通過漢字書寫過程中的筆墨造型美、點畫美、構圖美來形成審美境界,從而表現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書法藝術用抽象的“點、線、筆、畫”,把原本有實用價值的文字升華到藝術境界。正如宗白華所指出的:“中國的書法是壹種律動的自然,表達壹種深刻的生命意象的意境,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所以中國的書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為符號的階段,而是走藝術美的方向,成為壹個表達的民族,這也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的壹個特點。書法藝術中確實蘊含著深刻的傳統藝術思想,它不僅體現了書法家的品格和胸懷,而且將藝術家的精神氣質外化到作品中,使藝術貼近自然生命的節奏。人們常說“字如其人”,是對書法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的概括。比如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就體現了魏晉影響下的鮮明個性和自然性。整幅作品不僅筆法流暢,而且含蓄蘊藉,給人壹種變幻莫測、權威飄逸、生動活潑的審美體驗。
中國的書法藝術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音不能在不同的地方傳播,而是停留在不同的時代,於是文字誕生了。作家,所以是意音之跡。”(語出《林藻之書》,馬宗火編)因此,文字產生了。書法藝術最早的作品不是文字,而是壹些描繪符號——象形文字或者圖畫文字。
描繪漢字的符號最早出現在陶器上。原始描繪符號只代表混沌的壹個粗略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就出現了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工陶瓷上,有許多類似文字的符號,它們是先民的交流功能、記筆記功能和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然不是可識別的漢字,但確實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約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了壹些簡單描述類似文字的彩陶。這些符號與圖案區分開來,促進了漢字的發展。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然後是二裏頭文化和二裏崗文化。在二裏頭文化的考古發掘中,有24種刻有記號的陶片,有些類似殷墟甲骨文,而且都是單個的獨立文字。二裏崗文化被發現有書寫系統。這裏發現了三塊有字的骨頭,兩塊壹字,壹塊十字,好像是為了練習刻字而刻的。這讓文明又前進了壹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壹種模仿本能,用來形象化壹個具體的事物。雖然簡單混亂,但已經有了壹定的審美趣味。這種簡單的書寫因此可以被稱為史前書法。
如上所述,書法藝術與漢字書寫密切相關。早在3000年前,刻在龜甲和動物骨頭上的甲骨文就已經奠定了書法藝術的壹些基本元素。秦朝統壹了文字,小篆成為最重要的書法風格。今天在泰山、瑯琊、礙石、會稽的石刻上,還能看到這壹時期的書法痕跡。此後,漢代出現了豪放的隸書和自由飛舞的草書。魏晉是書法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不僅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逐漸完備,而且出現了鐘繇、王羲之、等傑出的書法家,對後世的書法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是書法藝術的又壹個全盛時期,尤其是楷書的成就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出現了顏真卿、劉公權、歐陽詢等著名的楷書家。到了宋代,受文學思潮大勢的影響,書法更註重書法家的情感和個性的表現,形成了所謂“宋人意趣”的整體藝術風格。元明清時期,書法繼承了古意,各種基本完備的書法風格也得到了相應的繁榮和發展。總之,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神韻,隋唐的尊法,宋元的尊意,明清的延續,近代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馮誌良,筆名何子倪,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易經文化中心策展人,中國百家姓博物館策展人,中國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中心策展人,北京風水博物館策展人,北京圖海書畫院首席文化顧問。馮誌良先生是著名的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法理學專家、音樂編輯、網絡新聞營銷創始人和開發者,曾提出網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2013馮誌良先生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所、哲學系特聘教授。馮誌良先生知識面廣,書畫造詣深,癡迷文史。他也是研究古代詞人和家譜的專家。馮誌良先生著有《渤海詩集》、《姓氏溯源與民俗探源》、《如何編家譜》、《如何編家史》、《如何寫自傳》、《易經新解》、《百姓尋根手冊》500余部、《中國姓氏宗譜》3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