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從古畫看宋代城市有多先進

從古畫看宋代城市有多先進

作者:吳鉤(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歷史研究者)

對於中國傳統社會,今人有兩種看起來嚴重對立的評價:壹種認為,古代政府是全能政府,什麽事情都管,權力沒有邊界;另壹種則提出,古代政府是小政府,政府職能非常簡單,除了收稅與司法,幾乎不提供任何公***服務。

以常理常情,便可判斷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頗。如果說中國古代政府什麽都管,那管得過來嗎?像後世的羅馬尼亞那樣設立“月經警察”了嗎?或者像中世紀教會那樣規定了“傳教士體位”嗎?顯然沒有嘛。反過來,如果說古代政府不提供任何公***服務,那居民又如何組織公***生活?特別是城市,消防、供水、環衛、交通、治安秩序、福利救濟等公***服務,該由誰來提供?

在清末上海,疏浚河道、修築公路、清潔街道、修建路燈等市政工程由壹個叫做“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的民間自治機構負責。但這是晚清紳商勢力崛起、而清代政府公***職能退化的緣故。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到宋代,卻會發現,宋政府的公***職能是相當健全的,至少跟當時的社會需求是匹配的。

從《武林舊事》、《夢粱錄》等南宋筆記,便可找到政府為滿足臨安市民生活之需而供應的各種公***服務:從城市的集中供水到發達的消防系統,從建設公***遊樂設施到為貧困市民提供福利救濟。只不過,文字的記載顯得零散,而且未免有些枯燥。好在兩年前,有壹幅收藏於美國福瑞爾美術館的《西湖清趣圖》在國內公布了全圖,讓我們有機會壹睹南宋杭州壹部分市政設施的形象。

《西湖清趣圖》的主圖長達16米,從錢塘門繪起,逆時針繞西湖壹圈,再回到錢塘門,環360度描繪了南宋西湖全景。有學者認為這是壹幅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宋畫,另壹些學者則質疑此圖為清人的偽作。我看過雙方爭論的文章,覺得質疑者的證據並不能說服我,《西湖清趣圖》即使不是宋人所繪,也必有宋朝粉本供臨摹,因為後世的畫家如果單憑想象,是不可能將南宋西湖景觀描繪得如此造車合轍的。

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看,《西湖清趣圖》的筆法可謂拙劣,難及《清明上河圖》之萬壹。但作為圖像史料,《西湖清趣圖》蘊藏著文獻未記錄的豐富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宋代杭州城市建築與公***設施的歷史圖像。

消防隊望火樓

讓我們展開這幅《西湖清趣圖》吧。在錢塘門外左邊的高處,畫家繪出壹座高聳的塔狀建築物。這是杭州城的望火樓,城市消防設施之壹。

望火樓

南宋時,臨安的街道每隔二百余步,即設壹個消防站,叫“軍巡鋪”,每鋪布置巡邏兵三至五人,“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同時,宋政府又將杭州城內外劃分成二十三個消防區,叫做“隅”,各隅分別配備消防官兵壹百至數百員,叫“潛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樓壹座,日夜派人瞭望,壹旦發現煙火立即拉響警報,駐守該隅的“潛火兵”馬上出動滅火,不勞百姓動手。宋代的其他城市也配備有消防隊,如建康、會稽、泉州、靜江等州府,均有潛火隊。《西湖清趣圖》此處所繪,當是杭州“錢塘隅”的望火樓。

按宋朝的國家工程建設標準《營造法式》,望火樓由磚石結構的臺基、四根巨木柱與頂端的望亭三部分組成,臺基高十尺,木柱高三十尺,望亭高約八尺,整座望火樓高達四十八尺左右,接近16米(按壹宋尺約等於0.32米計算)。不過《西湖清趣圖》中的錢塘隅望火樓,看起來並非由四根巨木構成,而是更牢固的磚砌結構。

壹些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似乎並不知道宋代已經出現了專職、專業的消防隊,而將1852年上海租界當局在虹口建立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視為中國第壹支城市消防隊。那麽我們不妨來比較這相隔600年的兩個消防機構,看看哪壹個更為先進。

就硬件設施而言,13世紀的消防設備無疑不能跟19世紀的比。宋朝潛火隊的常用設備是“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而沈家灣義務消防隊則從國外購入了先進的蒸汽機移動水泵。另外,沈家灣消防隊的瞭望臺高達30多米,也遠遠高於宋代的望火樓。

但從消防制度的角度來看,高下之分可能要倒過來。沈家灣義務消防隊,從其名字便可看出,這是壹個業余性質的滅火組織,說白了,消防隊員是不專業的烏合之眾,直至1919之後,這支消防隊才改為完全的雇傭制;而宋朝的潛火隊乃是由專職、專業的消防官兵組成,潛火兵平日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

沈家灣消防隊采用鳴鐘的方式拉響火警,並用鐘鳴次數來表示起火的地段。租界當局當轄區劃成若幹個防火警報區,當火警響起時,如果每隔10秒鐘鳴壹聲,即表示第壹區發生火災;如果每隔10秒鐘鳴兩聲,表示第二區發生火災;如果每隔10秒鐘鳴三聲,表示第三區發生火災。這個警報機制看起來很開腦洞。

但,且慢,來看看宋人的做法。南宋杭州的望火樓以敲鑼為火警警報,同時以旗為號(夜晚改以燈為號),指明失火方位。宋政府先將杭州城內外劃成幾個防火警報區,並進行編碼,比如,朝天門內的區域代碼是三,朝天門外的區域代碼是二,城外的區域代碼是壹,消防警報拉響後,潛火兵根據望火樓打出的旗幟(或燈籠)數目與方向,便可立即判斷出失火的方位,爭取第壹時間出動救火。

——嘿,我真有點兒懷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隊是不是從宋朝的消防制度得到靈感。

集中供水系統

2015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邊發現壹處南宋時的居民用水設施,考古現場發掘到壹口方井,井口壹側的水渠橫臥壹根木管。考古所的專家稱,“這是杭州古代的壹種集中供水系統。”如果以壹根輸水管的出土就斷言古代杭州出現了集中供水系統,未免有些輕率。不過,查文獻記載,宋朝時候,宋政府確實在杭州城建成了集中供水網絡。集中供水,放在1000年前,是相當了不起的市政工程了。

原來,杭州“本江海故地,惟附山乃有甘泉,其余井皆鹹苦”,城內地下水不能飲用。唐時杭州刺史李泌開鑿六井,引西湖之水,才解決了杭州居民的飲水問題。北宋熙寧年間,六井廢壞,知州陳襄又招募了四名工程師,重修供水工程:在西湖建造六個水口,城內整修六口井池,“以竹為管”,引西湖水儲於城內六井,供市民汲取飲用。但竹管極易堵塞,元祐年間,知杭州的蘇軾又改用“瓦筒盛以石槽,底蓋堅厚”,將竹管更換為瓦筒管道。

南宋時,杭州成為國都,“四方輻輳,百司庶府,千乘萬騎,資於水者十倍昔時”;“百萬之眾,仰給此水,其所關系尤重”。因此,對六井供水系統的維修便成了歷任府尹的重點市政工程。淳祐七年(1247),由於西湖六個水口壹帶,多被居民占為荷蕩,於是淤泥堆積,水質渾濁,嚴重影響供水。臨安政府用三萬貫會子贖回被占用的荷蕩,“鋤掘菱荷”,“開掘深廣,瀦蓄湖中之水,以資京城日用之常”。又“用石砌結,疏作石窗,立為界限,澄濾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穢不得侵,使井口常潔,鹹享甘泉”。

到鹹淳六年(1270年),新任臨安府尹潛說友再次大規模整修供水工程:壹、疏浚西湖水口,“以澄其源”;二、擴建供水管道,“更作石筒,袤(縱長)二千七百尺(接近900米長),深廣倍舊”;三、增修排水溝,“又別為溝,疏惡水,行於路之北”,供水管道與排水管道是分開的;四、修建井亭,“極宏敞,旁為神祠,置守者使無敢汙漫”。

可以說,西湖六個水口對於南宋杭州的供水系統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政府要將水口圍起來,立石窗過濾湖水,又禁止往水口扔雜物垃圾,禁止舟船駛入附近水域。這六個水口是什麽樣子的呢?《西湖清趣圖》將它們都繪出來了,依次為湧金池水口、鑷子井水口、相國井水口、楊家府水口、激賞庫水口、小方井水口。

西湖六水口

為凈化西湖水源,宋政府還在湖邊建設水閘,用於截留山洪,澄清泥沙。杭州的暴雨季節,鳳凰山的山洪挾泥沙而下,致使“泥滓侵濁西湖”,因此,臨安府“特置堤岸於湖側,引水直至澄水閘”,待泥沙沈澱下來之後,清水再排入西湖;“又有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置閘焉”。這個“澄水閘”,也可以在《西湖清趣圖》中找到:

澄水閘

公***遊樂設施

如果套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理論,城市供水系統顯然是滿足市民生理需求的市政工程,消防系統是滿足市民安全需求的市政工程。那麽宋政府還會提供旨在滿足市民更高層次之需求的公***設施嗎?

答案是,有的。

宋時杭州人喜遊樂,而西湖又是遊玩的好去處。《夢粱錄》載,西湖邊盡是皇家園林、寺院園林,“錢塘玉壺、豐豫漁莊、清波聚景、長橋慶樂、大佛、雷峰塔下小湖齋宮、甘園、南山、南屏,皆臺榭亭閣,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貴宅宦舍,列亭館於木堤;梵剎琳宮,布殿閣於湖山,周圍勝景,言之難盡”。這些園林都對遊客開放,跟今天的公園差不多。實際上整個西湖便是壹個巨型的公***園林,“湖山遊人,至暮不絕,大抵杭州勝景,全在西湖,他郡無此,更兼仲春景色明媚,花事方殷,正是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心樂事之時,詎宜虛度?至如貧者,亦解質借兌,帶妻挾子,竟日嬉遊,不醉不歸”。

為方便杭州市民出遊,宋政府在西湖建造堤壩、橋梁、碼頭。宋人稱碼頭為“上船亭”, 《夢粱錄》、《武林舊事》提到的上船亭便有錢塘門外上船亭、湧金門外上船亭、楊郡王府上船亭、惠明院上船亭、賈府上船亭,等等。《西湖清趣圖》也畫了很多處上船亭,下圖是錢塘門外的壹處上船亭:

錢塘門外壹處上船亭

此處上船亭旁邊,停泊著幾條南宋西湖特有的遊船。按《夢粱錄》的記述,西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數百舫。有壹千料者,約長二十余丈,可容百人。五百料者,約長十余丈,亦可容三五十人。亦有二三百料者,亦長數丈,可容三二十人。皆精巧創造,雕欄畫,行如平地。……若四時遊玩,大小船只,雇價無虛日。遇大雪亦有富家玩雪船”。總之,遊客要租船遊湖,非常便利。

宋代西湖最著名的長堤,當為“蘇公堤”,為蘇軾任杭州太守時所築。其時西湖為葑田所占,“湖南北三十裏,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因此,蘇軾在整治西湖之後,又利用葑田的泥土、葑草修建長堤,“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我們展開《西湖清趣圖》,便可以看到以六橋相接的蘇堤了,堤上不但種了芙蓉、楊柳,還建有上船亭、涼亭。顯然,涼亭是修建來供遊客憩息的。如果妳看得夠仔細,還會發現那芙蓉樹下與楊柳樹下,都圍著壹圈欄桿,這是為了防止遊客攀折樹木吧?

蘇堤

看圖像的魅力就在於,只要妳觀察細致,總是會有壹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在《西湖清趣圖》的孤山路盡頭,我也找到了壹處極不起眼的公***設施:宋政府在路邊安置了幾張長椅、長桌。有遊客正在長椅上休息。從這個文獻似乎未有記錄的圖像細節,我覺得可以體會到宋代杭州市政建設的貼心:妳如果遊玩累了,可以找張椅子坐下來,歇壹口氣,吃些小點心,再隨意看看身邊的湖光山色,多愜意啊,不知不覺便忘掉了疲憊。

西湖邊的公***長椅

余話

宋朝城市的公***設施,當然不是只有《西湖清趣圖》所表現的幾種,還有其他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公***工程。比如地下排水系統,到過杭州的馬可·波羅曾記錄說,“通行全城之大道,兩旁鋪有磚石,各寬十步,中道則鋪細沙,下有陰溝宣泄雨水,流於諸渠中,所以中道永遠幹燥。在此大道之上,常見長車往來,車有棚墊,足容六人。遊城之男女日租此車以供遊樂之用,是以時時見車無數,載諸城民行於中道,馳向園囿。”可知杭州城建有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再據《夢粱錄》,宋政府還會定期派人疏通這些地下暗溝:“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門通渠;道路汙泥,差雇船只搬載鄉落空閑處。”

再如福利機構,《夢粱錄》記載說,杭州戒子橋西設有“施藥局”,對前來診視的患者,以低於市價三分之壹的價錢“給藥醫治”;施藥局旁邊又有“慈幼局”,“如陋巷貧窮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無力撫養,拋棄於街坊,官收歸局養之,月給錢米絹布,使其飽暖,養育成人,聽其自便生理,官無所拘”;又有“養濟院”,凡“老疾孤寡,或貧乏不能自存及丐者等人”,政府“籍家姓名,每名官給錢米贍之”。

這些見於南宋杭州城的公***設施,《西湖清趣圖》似乎都沒有描繪出來。當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其實已繪於畫面,卻因為沒有文字標註,我們未能將它們從壹大堆尋常的建築物中找尋出來。甚是遺憾。

美國評論家李普曼說過:“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這完全正確;但同樣正確的是,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服務最多的政府。”這個“最好的政府”,恐怕只能存在於想象中。宋朝政府當然談不上是“最好的政府”,不過,跟其他王朝相比,宋政府大概可以稱得上是“提供服務最多的政府”吧。

(來源:騰訊)

  • 上一篇:什麽是紅木?
  • 下一篇:任豪和網紅聊天記錄被曝,男方言語坦誠得體,早承認就是另壹回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