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從宋徽宗的《文會圖》談北宋官窯的鑒定

從宋徽宗的《文會圖》談北宋官窯的鑒定

《文會圖》(縱184.4厘米,橫123.9厘米)是北宋趙佶以及宮廷畫家***同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該圖描繪文人雅士會集於庭院飲酒賦詩的場面。經年的老柳古槐下,文人們鋪陳巨案,案上的盤碟酒卮排列有序。案旁坐飲者、交耳相語者、顧盼者、持具侍者***十八人,另有兩人樹下立談。

從歷史角度看,《文會圖》中文人使用及待役人員正在準備的茶具,都是北宋時期才出現的茶器。《文會圖》雖是壹幅人物畫,但畫面還呈現出對園林、家具、服飾、發式、茶事器具等事物的細節描繪,亦為觀者打開了壹條視覺性的“接近”歷史真相的通道,具備“以圖證史”的功能。

古代瓷器的真偽鑒別是壹個世界性的難題,各種儀器的檢測都有局限,只能作為輔助參考。國際國內的大拍賣行贗品率越來越高,中小拍賣行更是贗品橫行。古玩市場則魚龍混珠,沒有過人的經驗和專業能力很難挑到真品。

傳統的標型學是考古標型學的簡稱,有的稱為鑒定學、眼學、器物學、器物形態學、類型學。

所謂標型學原理,就是學術界對古器物的斷代,以古墓藏出土的同類器物為“標型”,比照“標型”來斷代。它是判斷相對年代的壹種方法。標型學汲取生物學中的分類學原理,按照外部形態研究考古遺跡遺物的演化順序 。其方法是:將遺跡和遺物按用途、制法和形制歸類,根據形態的差異程度,排列出各自的發展序列,確定器物的相對年代關系 。對不同文化的遺跡 、遺物類型進行比較,還可以判定文化之間的承繼或相互影響關系。考古學研究的實物遺存總是具有壹定的形態,而任何實物遺存的形態總是有壹個發生、發展(形態上局部的變化)和消亡(完全消失或轉變為另壹種形態)的過程。類型學通常根據遺物所處的地層進行反復排比,以獲知其形態演 化的規律,借以推知其相對年代。還可以通過同壹時期內不同遺址器物的比較研究,了解不同地區間文化聯系的性質和程度。

由於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對文物鑒定仍采用目鑒形式,故鑒定學又稱眼學。眼學是壹門經驗學,科學上可稱之標型學。簡單地解釋就是當被鑒定物出現時,鑒定者馬上在頭腦調出庫存資料比對;如沒對應的資料馬上進行下壹輪類比,隨後做出判斷。

宋徽宗的《文會圖》中,就展示了宋人日常用器的習慣。擺放在桌子上和侍童端來的酒盞,就是上下壹套的,分為盞和盞托兩部分,並且是同樣的質地顏色。

茲石樓機構收藏的這件北宋汴京官窯茶盞類型,可能就是宋徽宗《文會圖》中茶盞的原型,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僅見壹例。從直觀比對看:

壹、顏色壹致,皆為青灰色。中國古人們崇尚玉器之美,青瓷恰恰迎合了古代文人們這種喜愛翠色冰肌質地的心理。因青瓷器皿表面所上的釉色中含氧化鐵成分,經烈火燒制後的成品,表面呈現出青綠色。這種色澤清幽明凈,它傳遞出壹種碧水青天般的幻象,凝聚了美玉般的質感,因此,歷代名窯無不以青瓷為美,孜孜不倦地追求青瓷如冰似玉的質感和神韻。而青瓷也並非為壹成不變的青色,它的釉色常常因燒制時釉的成分不同、燒制工藝不同,呈現出色彩的細微差別,有的偏藍、有的偏綠、有的偏黃等,但都統稱為“青瓷”。民國許之衡先生在《飲流齋說瓷》中稱:“ 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宋代文人由於受到儒、佛、道、禪等傳統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的影響,對青瓷更是喜愛有加,寓以較高的審美精神和人格品質,追求“天人合壹”的理念,將對韻味、境界的追求融入尚青的觀念之中,成為宋人對青瓷賞玩的標準。較之唐的鮮艷,明清的俗麗,宋代青瓷釉質細膩、色調質樸、韻味高雅,而這種色調往往與自然融合壹體,可遇不可求,即所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的最高審美境界。

二、型壹致。將《文會圖》上的茶盞局部放大看,正是壹種兩節四分的造型。下壹節為托,由圈足圓底、十二瓣形承盤、橢圓形座組成壹個牢固的整體;上面是六瓣蓮花形杯。實物與圖上的器物各部分的比例也驚人壹致。

陶瓷藝術大家楊永善認為,在造型方法上,宋瓷講究的是象形取意;在造型程序上,宋瓷則以精益求精見長;在造型誌趣方面,宋瓷表現的是詩意盎然。蓮花盞似未盛開之蓮花,線條高雅清秀,溫柔婉轉,極具美感的同時傳達出人們對高尚品行的推崇與贊美,將瓷器深層次的意蘊表露無余。其優美的造型具有仿生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特點。

形制美的典範化是宋代陶瓷發展到成熟階段後,必然出現的壹種現象,它標誌著這種藝術形式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道家所蘊涵的委婉淳厚、天人合壹的審美觀給當時的瓷器造型打上了深深地烙印。在道家美學的影響之下,宋代瓷器風格意蘊表現出自己的祥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以清新質樸為本,與“自然英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處。動中寓靜的審美追求,充分體現了人與物的和諧,自然與物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深化了自然天成、天人合壹的審美情趣。同時,理學在宋代的盛行也是當時人們追求瓷器造型簡約、充滿自然韻味的重要原因之壹。宋代的瓷器不僅在造型上追求刪繁就簡,而且在意蘊上也常常以高麗清雅為勝,顯示出宋代瓷器獨特的自然雕琢的美學氣質。它排斥理性化的特征,挺拔秀麗的外形正是宋代人簡約平淡,清逸典雅審美觀的反映。

仿古淳樸美。宋代的瓷器深受當時復古之風的影響,故而展現追逐古代禮儀之風尚。不僅因襲商周時期瓷器的渾厚莊重的造型之風,還效仿了漢代禮器和銅器的精密美煥。宋代的瓷器從總體看,陶瓷的造型簡潔、優美,為我們創造了卓越的美的工藝形象。器物的恰當比例與尺度,使人感到減壹分則短,增壹分則長,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這是宋瓷所以在千百年來,為人們所賞識的原因。因而,從這個角度上說,宋代瓷器所彰顯出來的文化沈澱,使其成為壹個時代的標記,在美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意義。

三、新老的判斷。老瓷器光澤裏的油質感使器物表面透出寶光,新瓷器光澤直白而刺眼,無油質光澤;瓷器沒有掛釉的底足則能看出胎質。由於地域不同的土質差異,使南北宋官窯的胎質產生較大差異。由於古代交通與貿易的局限,所有瓷窯皆為就近取土,北宋官窯窯址位於現在河南開封,當地的瓷土土質潤細,色偏灰白,

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鈞皆產自河南,且胎質相似,近於類似汝窯的香灰胎,胎釉顏色相近,所以掛釉部分基本上是看不到胎質顏色的,也有口沿和出筋部位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駁釉現象的,其露胎處會看到鐵褐色,但不是胎質,而是護胎釉的顏色。

南宋的官窯和哥窯(哥哥洞窯)則產自現在的杭州,胎土呈鐵褐色,瓷器不好掛釉的口沿和出筋的部位通常會出現露胎,露胎部位出現的胎質呈深紫色,不掛釉的底足胎質呈鐵褐色,通常稱“紫口鐵足”,這也是判定是否為南宋哥窯、官窯的壹個重要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南北宋官窯、哥窯存量少,實物上手機會難,更缺少南北宋官哥窯實物同時上手比對的機遇,以前的研究者通常泛稱宋代官窯、哥窯的主要特征為“紫口鐵足”。幾百年來以訛傳訛,造成歷史上對南北宋官窯、南北宋哥窯的鑒定和斷代出現“斷片”的現象。

四、釉面開片的時代特征。開片本是由於坯釉結合不好而導致釉面開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窯的紋片如蟹爪、如冰裂紋,成為壹種獨特的線紋之美,結合如玉的淡雅青色,變成壹種無法復制的天作之合。其獨特的坯釉配方和燒成技術早已失傳,這些人們不能完全控制和設計的效果不能稱做裝飾手法,它是壹種材質之美,是壹種本質的美。

最後對比壹下北宋官窯和新仿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大約創建於我國北宋政和年間,南宋學者葉寘在其《坦齋筆衡》中道:“政和間,京師(今河南開封)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另壹學者顧文薦在其《負暄雜錄》中也有關於“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清代學者陳瀏在其《陶雅》壹書中所言:“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能識之者。”說明在清代時,宋代官窯已是個傳說了。

北宋官瓷當時作為國家禮器的創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銅器為主,是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 的壹部分,以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也即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作品件件有典,稟賦深義,加上徽宗本人藝術王者的身份和愛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壹是禮器,主要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與徽宗個人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徽宗個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為“文房四寶”,其之所以能成為壹個系列,主要在於北宋官瓷筆洗的造型千變萬化,計有直口、荷口、葵口、壽桃、弦紋、獸頭、獸耳等多種樣式,器形可謂琳瑯滿目,無有窮盡,充分體現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創造。

北宋官瓷外觀的總體藝術特征可概括為: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蟹爪冰裂,釉面瑩潤,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樸無華,不獨無什麽精美雕飾和裝飾,也更無什麽艷彩塗繪,其完全憑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紋片之美抵達其冰清玉潔、神韻天成的美學境界。清乾隆帝為北宋官窯賦詩:“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窯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摩挲真是樸之樸,詠嘆仍非觚不觚。合贈何人合長吉,簪花得句負奚奴。”

  • 上一篇:黃梅收藏
  • 下一篇:關於觸動心靈的作文800字5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