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將人性分為三個部分來論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學(至於這個分類原則的標準何在,昨晚我舍友問到這個問題,我無言以對,今日看重新看書,休謨提到“知性和情感這兩篇是單獨構成壹系列完整的推理連鎖的;我欣然利用這種自然的劃分來試壹試壹般讀者的趣味”[見原書第壹、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謨的人性論是建立在精神科學的研究方法基礎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從分解人性組成部分開始----這也是本書難讀之處,中國論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觀點,然後尋找論據,而缺少系統分析,因此很多學者認為中國至今沒有自己的人性論而僅僅擁有人性觀(中國人的研究思維模式大多是從現象中尋找經驗概括,後產生理論,再用理論來解釋現象;西方人的思維大多從理論出發提出假設,然後通過觀察現象來檢驗理論),而休謨也沒有具體的給出人性的確切定義。知性成為休謨考察的起點。
壹、知性
因為時間與精力的關系,對於知性部分的閱讀並不完全,也因為我所要研讀的主要部分在於情感和道德學,所以對於第壹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觀念的起源於時間與空間觀念上。
知覺(perceptuns)是第壹個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觀念(idea)。這兩個概念貫穿於整個人性論始終,並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於此。印象:初次出現於靈魂中我們的壹切感覺、情感和情緒;觀念: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觀念都可以分為簡單與復合,“壹切簡單觀念和印象都是互相類似的;而復合觀念和印象既然由簡單觀念和印象形成,我們就可以概括的斷言,這兩類知覺是精確的相應的----我們的全部簡單觀念在初出現時都是來自簡單印象,這種簡單印象和簡單觀念相應,而且為簡單觀念所精確的復現”(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為感覺(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們所不知的原因開始產生於心中,後者大部分由我們的觀念得來,即由我們反思而得來。是我們對外界可感知的性質(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們相應的觀念之前產生,但卻出現在感覺印象之後,而且是由感覺印象得來得(p19)”。
觀念則可分為記憶(memory)觀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觀念,前者復現於壹個印象和壹個觀念之間,後者復現時完全失去活潑性,成為壹個純粹的觀念。想象,這個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裏也將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通過想象我們的“同情”才能夠產生,因而出現驕傲、謙卑等情感。“記憶的主要作用不在於保存簡單的觀念,而在於保存它們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該變它的觀念(p20)”觀念是我們對物質的廣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觀念之間的推移可以有三種方式:類似、時空接近和因果關系。其中因果關系被休謨看作是我們進行邏輯思維,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進行推斷的唯壹可能。
構成我們思想和推理的***同題材壹般是產生於我們簡單觀念之間的某種結合原則的那些復合觀念,復合觀念有三種表現方式:關系(relation)、樣態、實體(substance)。
關系,把兩個觀念在想象中聯系起來,並且比較之,即是這兩個關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結合起來的。休謨將所有的關系分為7大類:類似關系(resemblance)、同壹關系(identity)、空間和時間關系、數量和數目的比較關系、輕重關系、相反關系(contrariety)、相對關系(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由觀念所完全決定的關系有類似關系、相反關系、輕重關系(性質的程度)、數量或數的比例;不由觀念所決定的關系有同壹關系、時空中間的位置、因果關系。
所謂實體,只是壹些特殊性質的集合體的觀念。樣態則是由壹些分散在不同主體中的簡單觀念所構成,它們所表象的性質不是被接近關系和因果關系所結合的,即是接合在壹起,也不能被認為是復合觀念的基礎。(概念的)變與不變是區分樣態與實體觀念的標準。
休謨所提到的空間觀念是廣袤,我們的觀念是廣袤的最小部分的妥當表象,因為我們的最小觀念限制了我們對空間的再分割,而廣袤的無限性表現在於無限的擴張性,並非可分割的無限性(從巴別塔的啟示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追求無限的擴張時,註定會回到原點)。休謨進壹步指出,兩個物體間的距離概念,即廣袤,是由我們的視覺得來的感覺,或是由這些感覺產生的某種內在印象。空間的基本單位是數學點。時間具有連續性,兩部分之間不可再分,時間的基本單位是剎那。在空間與時間之中填充著真實的對象或存在。從空間和時間的維度來看,因果關系的必要條件是接近關系,因為必須先確立時間上因先於果,並且二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因果關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對知性部分的理解,對於概然推斷的缺失,十分遺憾,但時間有限,留待以後再讀。
二、情感
休謨在論述情感的過程中,仍然首先關註到印象,將感覺印象解釋為原始印象,由苦、樂等感官印象組成;將反省印象解釋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類似情感的情緒組成。情感的對象是自我,例如驕傲(pride)對於自我便產生優越的情感,謙卑(humility)便產生不夠優越的情感。休謨在談論情感的時候很註重“同情”的作用,並且通過想象而產生我們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間的推移。
在休謨看來,情感存在於兩個觀念之間,即“呈現於心靈的第壹個觀念”(表象著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觀念(表象著情感的對象)。在原因當中又可區分出發生作用的性質和那種性質所寓存的主體(如,美的性質和美的所有者)(p313),驕傲和謙卑是根據自然的原則而產生的,並且每個不同的原因並不是借壹個不同的原則適合於其情感的。“驕傲和謙卑的每壹個原因,並不是借著壹種各別的、原始的性質適合於這些情感,而壹定有或多或少的條件是這些情感所***有的,並且是它們的效能所依據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同成分,休謨提出了三種對於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響的特性:1.觀念的聯結(當壹個觀念呈現於想象中時,其他相關觀念也就隨之進入心靈);2.印象的聯結(印象間也有和觀念壹樣的聯結,與觀念的聯結不同,只存在類似關系);3.以上兩種聯結關系是十分互相協助、互相促進的,當會合於同壹對象上,推移過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謨對於情感的發生機制的壹個描述。緊接著,休謨提出,情感的兩個特性:1.對象----自我;2.苦樂感覺。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兩種假設的特性:1.它們對自我的關系;2.它們產生獨立於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樂的傾向。休謨推理出自然對某些印象和觀念賦予某種吸引作用,並且壹經出現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關的印象或觀念來。因此,他斷言,凡與我們自己關聯著的壹切愉快的對象都借觀念和印象的聯結而產生驕傲,而反之則都產生謙卑(p325)。同時他提出了5種限制,即1.凡與我們有關而產生苦樂的每樣事物,也同樣都產生驕傲和謙卑;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對象,不但要與我們自己有密切關系,而且要為我們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們少數人所***有的;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對象,必須不但對我們,並且對其他人也都顯而易見;4.根據這些情感的原因的變化無常,以及這種原因和我們自己聯系的時期的短暫得來的;5.通則不但在其他壹切情感上有極大的影響,就是對驕傲與謙卑也有極大影響。
與驕傲與謙卑不同,愛與恨的對象是我們意識不到他的思想、行為和感覺的某壹個起他的人,刺激起愛與恨情感的原因是復合原因,因此這個對象並不是這些情感的原因,並且單獨也不足以刺激起這些情感。我們知道想象很容易由遠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遠(比如,我們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較小的對象轉移到較大的對象---妻子、母親轉移到丈夫、父親,但是反之則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休謨認為愛與恨這類較“遠”的情感轉移到驕傲與謙卑這類較“近”的情感是比較容易的,反之則困難。通過這種想象,我們可以對我們對於富人的尊視做出解釋----同情(壹種心理上的分享),這與富人所擁有的所有物和我們希望沾到禮儀的心理,***同構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類感情產生和轉移的重要概念。
愛與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其壹是靈魂中純粹的情緒,即驕傲與謙卑;其二是愛與恨不自足欲望的產物(有壹個努力求達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與憤怒(通過心靈的原始結構與愛和恨結合)。靈魂的原始性質分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達不到完善的,殘缺、拙劣的情感,即惡意(使我們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時,對於他人的苦難或不幸發生壹種喜悅)。在考察別人的品質和境況時,我們若是考察它們本來真實的樣子,就產生愛和恨;把它們與我們自己的品質和境況相比,則產生謙卑和驕傲。這兩種考慮結合起來便產生尊重和鄙視。
在論述完驕傲與謙卑、愛與恨之後,休謨開始闡述意誌與直接情感。休謨將直接情感定義為:直接由禍、福、苦、樂所發生的印象。屬於這壹類的有欲望和厭惡,悲傷和喜悅,希望和恐懼。意誌(will)便是苦樂的直接結果。“意誌只是指我們自覺地發動自己身體的任何壹種新的運動、或自己心靈的任何壹個新的知覺時、所感覺到和所意識到得那個內在印象”(p437)。考察意誌,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問題。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結合和心靈的推斷,前者可以根據性別、年齡、政府、生活狀況和教育方法來考慮(壹致性);後者表示心靈由恒常的結合形成原因和結果的觀念,並借這個觀念的影響感覺到必然性。“物質的活動應當被認為是必然的活動的例子,並且壹切在此方面與物質處於同壹地位的東西,都必須被承認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構成因果關系的壹個必要部分。
主導情感往往會吞噬微弱的情感,而習慣則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對於時空點的報導產生了想象,遠隔的效果空間比時間小得多。直接感情與間接感情的作用順序如下:美的概念產生快樂的情感,從而產生直接感情、意誌和欲望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體屬於自己,因此產生驕傲的間接情感,回歸到快樂,成為增強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三、道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