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傳統民居有哪些?

傳統民居有哪些?

民居是人們為了方便生活和生產而居住和休養的場所。住宅建築的選址、地基、框架、室內外裝修都是以當地的民族風俗文化為基礎,通過設計來建造各種建築。民居的磚、瓦、梁、窗,無不滲透著各民族深厚的文化魅力。不同形態的居住環境,形成了不同習俗的人文精神,並被繪成五彩繽紛的中國民居風格。家居建築是民族審美意識、思想趣味、社會習俗、宗法觀念等的綜合體。無論是繁華都市的深宅大院,還是江南城鎮、鄉村的石碉樓,還是美麗大海環繞的木竹樓,都充滿了凝重、高貴、瑰麗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了人們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歷史悠久。早在遼代,四合院就已經有了雛形。歷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式。現存的四合院大多是清代遺留下來的。因為建設時間和規劃的不同,內城和外城的胡同裏的房子也不壹樣。雖然住房建設的基本格局是四合院,但內城和外城的四合院差別很大,內城胡同的房子多是標準四合院。所謂標準的四合院,是由北室、南室和東西室圍成,房屋之間用夾墻連接起來,形成壹個封閉的院落。老北京人稱之為四居室。其中廳、校長室、院子、私塾、書房、遊廊、廚房壹應俱全。大家庭甚至有花園和馬車房,關上門,形成自己的世界。四合院的精髓在於“和”字。中心有壹個庭院,用於通訊、采光和通風。

四合院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典雅,布局精致,環境幽靜。“紅門樓高露臺,青磚灰瓦”,屋頂高脊馬尾辮脊,屋檐下畫的山水雲朵,磚地對接墻,精致園林,無不滲透著中國民居建築的古韻。

北京的正規四合院壹般坐東西向胡同,坐北朝南,中軸線對稱,左右平衡,向內看,對外封閉,方方正正。四合院,無論大小,都是四間房子組成的院落。只有壹個院叫壹個院,兩個院叫兩個院,三個院叫三個院。以此類推,北京的八院九院之多,真的是深宅大院。

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和朝向不同,在空間組合上有大四合院、中四合院和小四合院。

大四合院氣勢恢宏,高樓林立,院落重疊,前廊後廈,手挑遊廊,垂花門,影壁隔斷。院內有院落,院外有花園,院落相連。這是壹座大型住宅建築,主要是為官員家庭建造的。

正房是前廊和後樓,後面有個蓋房。東西廂房南面花墻中間有壹掛花門,門內有四扇木屏風。東廂房和西廂房都有讀稿的遊廊,與吊花門相連。有的花墻在掛花門兩邊,有兩三個漏窗。正房和廂房之間,有壹個圓形的月門,可以從過道通到後院,有的還有穿堂。外院東西各有壹面花墻,中間有月門,四面青漆木屏,四面紅方字,東邊有“東墻書”,西邊有“西園書法”。妳可以從這個門去十字庭院。南室有壹條山形走廊,是山墻連接的走廊。這種布局形成了從東到西,從北到南相互連接的幾個院落。到了清代,由於爵位不同,住所的規定也有所不同,上至諸侯,下至三公。房子的地基有兩尺高,門柱用粉筆裝飾,中間的橫梁用金子裝飾,旁邊畫著五朵雜花,門釘縱橫七個。等待後遞減。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代的王宓和恭王府,它們很壯觀,還有花園。在庭院裏種植花草樹木以供觀賞。

壹般中產富裕家庭都住四合院。中式四合院壹般有五七間正房,房間內有木質隔斷或鋪地,也有部分正房和廂房有玄關。五間為三主間、二廂房,廂房為單門,所謂“三正耳”。七個房間,在主房和廂房之間,有兩個套間與主房相連。有東、西三間廂房,廂房與廂房之間有過道,可通往後院。東西廂房南面有院墻,將院落分為內院和外院。內外院都是磚場。雨過天晴,院子裏就沒水了。院墻中間有壹扇月門。為了不讓外院的人壹眼看到內院,月門後面豎起了壹面磚或木的影壁。有的在院子裏放幾盆花和壹個大魚缸。夏天搭個天花板,在院子裏乘涼。外院有壹兩個鹿屋頂。鹿頂的房子比廂房小壹點,是做廚房用的,還是仆人住的。南房七間,東邊壹間是門洞,西邊壹間是門房,門開在門洞西墻;在西邊做壹個車庫或側門。

普通人住在小四合院裏。小四合院的布局比較簡單,壹般是北屋三間,大部分用隔斷分成壹明兩暗或者兩明壹暗。東廂房兩間,南廂房三間,最東邊的開了壹個門道。大多數大門都是脊形門樓。院內有青磚地道,與各家相通。兩三代老北京人都住在這樣的小四合院裏。

北京四合院重視綠化,庭院裏種滿了樹和花,真的是郁郁蔥蔥,很優雅。老北京最喜歡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桃花等等。樹木多為棗樹和槐樹。除了種花草,還可以盆栽,澆水。最常見的盆栽花木有石榴樹、夾竹桃、金桂、印規、杜鵑、梔子花等。種石榴是“多子”的標誌。至於院前花園裏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則是庭院的日常之美。

北京的四合院是磚木結構,不用鋼筋加水泥,不用青磚灰瓦,不用磚木結合。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標準結構,重量輕,防震。整體建築色調為灰藍色,給人壹種非常樸素莊重的印象。

四合院的配套設施

四合院的大門大多占壹個房間的面積,零配件也相當復雜。只是名稱有門樓、門道、大門、門框、腰枋、塞子、走板、門枕、檻、門檻、門銷、大沿、抹灰頭、穿線帶、門心板、門鈸、插件。大門壹般為黑門,可加紅、油、黑對聯。進了大門,有吊花門、月門等。吊花門是庭院中最華麗的裝飾門,稱為“吊花”,用來分隔內外庭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庫等“外屋”,門內是居住用的臥室“內屋”。

月影墻是支撐北京四合院和大門的建築。四合院常見的影壁有三種。第壹個建在大門內側,叫做壹字影壁。這種影壁比較常見。二是大門外的影壁。這種影壁位於胡同的對面,正對著家門口,壹般有兩種形狀。平面呈“我”字形,稱為壹字影壁;飛機是“黑暗的”

形狀,叫雁翅影壁。這兩種影壁或單獨立在對面屋的墻外,或靠在對面屋的墻上,主要用來遮擋對面屋和墻角淩亂的屋檐,使從大門出去的人有壹種整潔美觀的感覺。還有影壁,位於大門東西兩側,平面呈八字形,稱為“反圖影壁”或“撇山影壁”。制作這種倒八字影壁時,大門要向內後退2-4米,在大門前形成壹個小空間,作為進出大門的緩沖。在反八字影壁的映襯下,宅門顯得更深、更寬、更豐富。

四合院的雕刻圖案以吉祥圖案為主,如蝙蝠和長壽人物組成的“福壽雙全”,插有月季的花瓶寓意的“四季平安”,以及“子孫三代”、“玉堂富貴”、“福祿犀首”等,表現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北京古老的四合院逐漸被更加便利的公寓樓所取代。

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是東方文明的壹顆明珠,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壹朵奇葩。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美,傲然屹立於世界住宅建築藝術之林。

相傳西晉末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黃河流域部分漢人為躲避戰亂而南遷,至南宋延續千年,輾轉萬裏,來到江西、福建、粵北等地。以區別於當地原有居民,稱之為“客家人”。“客家”這個詞是相對於“原住民”而言的。客家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壹方面披荊斬棘,開墾荒地,另壹方面建造遮風擋雨的地方。在當時的條件下,家族定居是抵禦各種天災人禍的壹貫要求和必然結果。為宗族遷徙的客家人就地取材,運用中原古代建築技術,仿城堡作軍事用途,創造了壹個偉大的建築奇跡——客家土樓。

土樓多為方形或圓形,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全縣有圓形建築360座,方形建築4000多座。尤其是奇怪的圓形土樓,最具傳統客家色彩,最令人震撼。

土樓不僅具有防禦敵人的功能,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采光好的特點。因為土墻厚,所以冬暖夏涼。

土樓是以生土為主要材料,配以石灰、細沙、糯米、紅糖、竹片、木條等。,反復揉捏、按壓、夯打。土樓壹般三至五層高,壹樓廚房,二樓倉庫,三樓以上客廳,可容納200至700人。土樓結構奇特,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半月形、頂椅、傘、風車、八卦等。他們各有特色,各領風騷,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土樓被譽為“東方文明的壹顆璀璨明珠”。

客家土樓壹般位於山中、谷中,形態各異,造型簡單,幾何感強,常呈方形、圓形。此外,還有壹種高低錯落、多層重疊的屋頂檐口叫“五鳳”樓,形式多樣,結構復雜。

圓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壹樓。圓形建築是最著名的客家土樓。圓形建築由兩個或三個圓圈組成,由內向外,環環相扣。圓形建築的外圈有十幾米高,共四層,200個房間。壹樓是廚房兼餐廳,二樓是倉庫,三四樓是臥室。二樓有三五十個房間,壹般都是客房,其中有壹個是祠堂,是樓裏住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設備。土樓是用當地的生土夯實的,沒有鋼筋水泥。墻基礎寬3m,底墻厚1.5m,頂墻厚不小於0.9m。然後沿著圓形外墻用木板隔成很多小房間,裏面是走廊。其中包括年代最久、年輪最多的“承啟樓”,直徑最大的“申元樓”,直徑最小的“如聖樓”。據統計,完整的圓形土樓有700多座。

方形建築是土樓中最常見的。這種建築類型的特點是先夯築壹個方形或近方形高的圍墻,然後建築中的其他建築沿著這個圍墻展開。擴建的標準規格壹般是開敞的天井和天井周圍的回廊。這幾層同樣的建築形式堆在壹起,高達六層。最後,木地板和木梁,加上瓦頂,成為土樓中最常見的方形建築。據統計,僅永定就有4000多平方的建築。目前已知最大的方形建築是建於清鹹豐元年永定縣高貝鎮的“文物樓”。

五峰樓又稱大夫第、府式、宮式或筆架樓。五鳳樓這個名字的由來,壹般有兩種版本。壹種是五峰樓的屋檐多為非層疊式,猶如鳳凰展翅,故名;二是“五鳳”是指五種不同顏色的“鳥”:粉、黃、綠、紫、白。又象征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故稱“五峰塔”。不管叫什麽名字,不可否認的是,五峰塔是客家土樓中最接近中原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築。它的特點是從外面看通常是三凹兩凸,很像中國古代的筆桿。而且所有的房子都是關於中軸線對稱的。

五峰樓有幾種不同的風格:三廳兩廳壹廂房,三廳兩邊有房,三廳後面有龍繞房,九廳兩廳。最常見的五峰塔有三廳兩側房。後廳和兩邊的房子壹般都是兩層。樓前有壹個半圓形的池塘,池塘的直徑邊靠近土樓,與之平行。夾在池塘和土樓之間,還有壹片空地叫“湯和”,客家人用來曬糧食。五峰塔大多依河而建,很多都坐落在山坡上。使得整個建築群落由南向北逐層上升。從正面看屋頂,呈現出層層下降的效果,氣勢不錯。五鳳樓所在地區禮教昌盛,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讀書獲得功名和榮譽。鑒於五鳳樓門口常有“大福地”的題字,表示主人地位顯赫,隱喻主人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步步高升,出人頭地。

除了圓形建築、方形建築和五峰建築外,還有按形狀分類的凹形、半圓形和八卦形土樓。凹土建築主要分布在閩南的南京和詔安。平和、永定呈半圓形分布,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京、粵東等地偶有八卦形土樓。其中道雲樓是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

土樓之王-承啟樓

1986中國郵電部發行了壹套《中國民居》郵票,其中福建民居是壹座相互連接的土樓,形似城堡。這座土樓就是舉世聞名的承啟樓。巨大的承啟樓,就憑這方寸郵票聞名天下。

承啟大廈位於福州市高頭鄉高貝村。相傳明朝崇禎年間破土動工,清朝康熙年間竣工,歷時三代。規模宏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相傳在建造的過程中,夯墻時總是陽光明媚,直到水從墻裏出來才下雨。承啟樓因感謝上帝的眷顧,被稱為“天助樓”。“四層高,四層樓,上下400個房間;圈內圈外,陷阱圈外,歷經滄桑三百年”,是建築的生動寫照。"

承啟樓以其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園林庭院中凝重的造型藝術,融於山川田園的詩情畫意之中,令無數遊人驚嘆不已。1981被譽為“土樓王”的《中國名勝古跡辭典》,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古跡交相輝映。臺灣省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的模型。

土樓太子鎮城樓的客家人,是從中原遷來的,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他們知道八卦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用來排兵布陣,抵禦敵人。因此,為了謀生,他們面臨著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困難。在建居民樓的時候,從安全的角度出發,他們在設計建造土樓的時候都是用八卦。最典型的是福建省永定縣土樓王子鎮城樓。

真誠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它懸掛在山頂,分為內外兩個圓圈,形成樓內樓外的格局。前門是“占蔔”,後門是“占蔔”。外樓圈共4層,每層48題,每層6卦;每個六邊形都有壹個樓梯作為壹個單元;這些卦由拱門連接。有壹堂二井(與八卦中的陰陽兩極相合)、三門(即正門和兩個側門,與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相合)、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有壹道火墻。如果壹個卦著火了,不會危及整個建築。蔔筮之間還有壹個蔔筮門,封閉自足;打開它,各方可以互相交流。小偷壹旦進屋,占蔔門壹關,就能抓住甕中之鱉。

整個建築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記,又有古希臘建築的特色,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其建築模型和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的代表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世界建築展,引起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最古老的土樓——阜新樓

福鑫大廈位於雷虎鎮下寨村。建於公元769年,距今~1200年,是永定最古老的客家土樓。占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墻體用生土夯築。阜新建築沒有石頭地基,沿襲了中原先民的建築技術和形式,充分體現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民居的密切關系。大樓周圍有壹條四米寬的壕溝,前面還安裝了壹座吊橋。底壁生土混石灰紅糖,極強。堪稱中原古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最大的廣場建築——文物建築

該文物建築位於高貝鎮商鞅村。建於清鹹豐元年,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方形土樓。當地人這樣描述:壹個人太陽升起就開始開窗,中午下樓吃飯,然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遺產建築有280間客房,565,438+0廳,占地5公頃,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整齊,組織清晰,耗時70余年,歷經三代人才建成。外墻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面積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體建築高17米,共五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建築。主樓的左右兩端垂直連接壹座四層小樓,又與平行於主樓的四層前樓緊密相連,形成壹個巨大的方形建築,從而形成壹個大“口”。內部還有壹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的是“門裏有門,樓裏有樓,重疊”。當地人叫它“公館”。中間是祠堂。前樓左右有兩個學校,孩子可以去上學。學校中間有壹座石屏,前面有壹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壹個花園、壹個魚塘和谷倉、牛棚等附屬建築。

豪宅式土樓——玉龍樓

位於福建永定縣高貝鎮,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門楣上留有“大福地”二字,掛有“父子入考”牌匾。整個建築深108m,寬5m,主體建築高11.4m。全樓25個大廳,118個房間。門樓外有壹個17米寬的太陽床,壹個30米寬的半圓形魚塘,主樓後的山坡,壹個55米長的扇形圍欄。整個建築占地近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的院落重疊,錯落有致的建築顯得和諧統壹,氣勢磅礴。

我國著名的風景園林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在參觀完該建築後,在《福建行》中寫道:“雖在黃昏徘徊,卻不忍而為之。”回家的路上,我即興作了壹首詩日:“仙山如夢,老眼自憐不迷離;宋元時風已逝,故塔非易圖。”

陜北民居

窯洞是中國陜北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蘊含著北方民族窯洞的歷史遺產。考古發現表明,軒轅黃帝部落在陜北活動的時候,是作為壹個人造洞穴進行躲藏的,恰好記錄和揭示了這種原始窯洞的信息。經過幾千年的緩慢演變,原始洞穴逐漸變成了千篇壹律的土、石、磚洞穴。據考證,最早應該始於周朝。秦漢以後發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今天的土窯。明朝中期,石頭被用作窯墻。清末民初,當地人仿照土窯模式修建石洞。現在也有了新窯洞,彩瓦,廳室分置,上下兩層,住起來更舒適宜人。

第壹院的窯洞壹般是3孔或5孔建造。中窯為主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是1和3開。從外面看,四個孔要分開開。當妳走在裏面,妳可以發現他們有隧道式的小門相互溝通,頂部是半圓形的,這樣窯洞的空間就會增大。窯洞的墻壁壹般塗有石灰,顯得潔白整齊、幹燥明亮。洞的壹邊有鍋有竈,炕的壹頭連著竈。因為竈火的煙道穿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四周的三面墻上壹般都裝飾著壹些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畫,被陜北人稱為炕魏紫。炕圍是壹種實用的裝飾,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墻壁直接接觸和摩擦,保持幹凈。為了美化客廳,許多人在炕上畫圈。這就是陜北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炕外畫。

陜北窯洞的窗戶很有講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部分,都有剪紙裝飾。他們根據窗戶的圖案將窗花裝飾得美麗大方。窗花壩被占在窗外,從外看色彩鮮艷,從內看明亮舒適,從而產生壹種獨特的光、色、調的形式美。窗格很寬敞,陽光可以自由地照射進來。

洞穴最大的優點是冬暖夏涼。冬天窯外滴水成冰,北風呼呼,窯內竈膛燒點柴火就會暖和。夏天七月熱浪滾滾窯外,窯內卻秋涼如洗,比空調還好。人們常說陜北窮,但這個窯洞是大自然賦予陜北人的深情,是他們智慧的象征。

陜北的窯洞發展到20世紀中後期,寫下了延安窯洞史上最輝煌的壹頁。1935年,中國* * *生產黨以延安為革命根據地,先後在延安鳳凰山山溝、王家屏、楊嘉玲、棗園、陸毅舊址等地修建了許多石洞、土洞。

20世紀90年代,在距離延安楊嘉玲革命舊址500米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窯洞賓館。這座宏偉的整體純窯洞建築群依山而建,八排268洞,按三星級標準建造。洞壁上掛著安塞農民畫,窗欞紙上貼著陜北剪紙。每排窯洞前都有石磨、石磨和石桌椅。有陜北農民的味道。延安窯洞旅館已成為延安旅遊的新亮點。

山西民居喬家大院

在中國的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壹樣有名,壹直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是祁縣和平遙。喬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喬家大院位於美麗富饒的山西省晉中盆地,祁縣東北12km處喬家堡村中部。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6),後擴建修繕至1912。它持續了近兩個世紀。占地面積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為六個院落,20個小院,313間房子。庭院形似城堡,三面臨街,四周是封閉的磚墻,三尺多高,上面有女兒墻和了望臺,安全牢固,顯得雄偉壯觀。喬家大院就是祁縣正廳的喬家。“在正廳,是享譽海內外的第五代商業資本家喬家的堂名喬致庸。

從高空俯視庭院布局,形似壹個象征吉祥如意的雙字“喜”。整個大院建築前低後高,符合中國傳統風水理論“前低後高,子有英雄”。

進入喬家園大門,是壹條筆直的石頭隧道,將六個院落分成南北兩排。北面有三個院落,從東到西依次稱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的三個院落分別是東南院、賽那寧院、新院。西北院附近,原來有個小院,是喬家的書屋,所以叫書房院。大院內有四個主要建築,包括六個門樓、瞭望塔和瞭望塔。每個醫院的屋頂上都有連接的走道,用作巡邏療養院。放眼整個醫院,從外面看,雄偉高大,整潔端莊;向院內望去,金碧輝煌,井然有序,展現了中國北方封建家庭的居住風貌。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精美,規範多變,不僅整體有美感,而且在地方建築上也有自己的優勢,就連屋頂上的140多個煙囪也各具特色。

喬家大院雄偉壯麗。其精美的設計和精湛的工藝充分展示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極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它的確是壹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譽為“北方民居建築中的壹顆明珠”,毫不誇張。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族有紫禁城,民宅看喬家。”

平遙古城

平遙的普通民居建築大多建於清代。這些房子面積大,用料講究。因為山西氣候幹燥,沒有被戰爭破壞,所以大部分保存得相當完好。

住宅建築布局多為嚴格的四合院形式,軸線明顯,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它由沿中軸線的幾個院落組成,三個院落壹般呈“眼”的基本形態。

庭院通常由矮墻和裝飾華麗的吊門隔開,有些庭院的壹側或後面有花園。

平遙民居的外墻都是磚砌的,而且是清水磚墻,高達七八米。它們不對外開窗,外表堅固而華麗。有些在墻的頂部做成城堡狀,像小城堡壹樣。院子裏很少種樹,迷信認為樹會引鬼入室,不得安寧。院子裏的地面鋪了磚,多建了花壇。沒有汙垢,容易清洗。

平遙的房屋裏裏外外裝飾豪華,木雕制作的精美吊門,主屋橫梁下掛的鮮花,獅子滾繡球,福祿壽的三星,象棋,字畫等。,都有壹定的風格。門窗都是木槨,大多花紋復雜,各不相同。有些門上還刻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玻璃被廣泛使用時,壹些富商使用雕花玻璃。為了保暖防寒,門窗多為雙層,屋檐下的椽子、橫梁上畫有彩畫。

街巷兩旁的宅門特別精致,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頂、懸山兩坡帶脊、兩坡不等長、半坡帶檐等。、房檐下插梁、房檐外拱等。,做法不同。有的用柱子,有的做壁柱墩,等等。大門門扇上有匾,書有《修德》、《秀琦》、《法奧》、《夏薇》、《快樂家族》。有些房子外面有裱好的石頭和拴馬的柱子,石雕精美,反映了當時這些住戶的富裕程度。全市保存完好的房屋有400多座,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在國內實屬罕見。

上海民居

上海被譽為“世界建築博覽會”。漫步外灘,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不同風格的宏偉建築,盡顯建築藝術的優雅,漫步街頭,妳會覺得獨具韻味的老房子也是壹道亮麗的風景。

說起上海民居,壹定不能忘記石庫門。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因為這種民居的外門是用石頭做的,所以叫“石庫門”。

19世紀後期,上海開始出現石庫門建築,是江南民居建築的壹個分支。石庫門巷的民居建築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中西合璧。是江南傳統的四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二樓有壹個陽臺。黑漆漆的門往往配有門環,敲進敲出的聲音在古老的石庫門胡同中回蕩。壹般進門是壹個小天井,後面是客廳,然後是井。後院是爐子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有左右廂房。壹樓竈房上面是“亭房”,上面是露臺。不過整體布局采用歐式風格。傾斜的屋頂通常有老虎窗。

紅磚外墻,門楣做成傳統的磚雕青瓦頂門頭,外墻的細節是西式建築雕刻的。後來,石庫門逐漸被上海接受。它的出現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

洋氣的現代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四合院式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的石庫門胡同文化。到上世紀20年代,上海超過四分之三的住宅都住在石庫門,現在近40%的申城居民都住在有壹個多世紀歷史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中西結合的石庫門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上海市中心的石庫門正在消失,亭子、客廳、廂房、天井、二房東、大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相關的名詞都成了老上海人的美好回憶。取而代之的是壹種新型的住宅群體。但上海很註重老建築的保存,壹些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巷作為壹整組近代優秀建築被保存下來。

雲南民居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疆低緯度高原,山川秀美,四季如春,民風淳樸。在這片神奇美麗的紅色土地上,生活著26個兄弟民族。而他們的居住自然體現了當地的民族風格:高山山區有普米族

  • 上一篇:2021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漂亮字少
  • 下一篇:妳見過最漂亮的二次元人物是哪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