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關鍵詞:玄牝,玄牝之門,用之不勤。這三個詞語連接起來,老子想跟我們說明什麽道理呢?人與道與天地如何相互感應,相互連接?而人又如何讓自己住在道中,道又是如何運用的?
何為玄牝?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是謂"指之前所說的是用來描述後面所說的,前面的內容都是用來解釋後面的。谷神不死,是玄牝,玄牝之間是天地根,"谷神不死"不是壹個詞,是"谷",
"神","不死"是狀態,谷和神是內容。谷,山谷,很幽深,幽靜的山谷,比如"沈珠在淵",寶珠沈在深淵裏面,比喻很幽深、深邃,前面第四章道沖不盈也講過了,淵兮,似萬物之宗。谷,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在最凹陷,最低處,最幽深,最幽靜之處,內心極其幽靜之處。
老子講的道不是散發,而是讓我們內守,內守守到極其幽靜之處,內心極其幽靜叫谷。當內心極其幽靜之後,谷中有神。
就像我們人內心極其安靜時,聽別人的話,就能聽明白了,觀察事物,世間萬物也能看得清楚了,分析問題也能分析到點上了,與人交流也不會發生沖突了,作規劃也不會目光短淺了,這就是谷神。當內心像深谷壹樣凹陷深邃之時,能容萬物而又幽靜不凸顯,能到如此,那麽心中自然就如神。
因為無我,沒有壹個我,有我就凸顯了,凸顯就是山,人我兩座山,人有我就會有執著,有執著就會有分別,沒有我,就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就越來越低,越來越凹陷,越來越深邃,高人是深不見底,這就叫谷神。谷神不死,不死,就是不生,不生才能不死,凡是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就像壹棵樹,它有生的那天,就有死的那天,人有情緒,有發出來的那天,就有消失的那壹天。天地萬物皆如此,有生必定有死,不死,說明他不生,因為不生,所以不死,指我們的內心保持足夠的沈靜,靜到極致之後,不起念,此時的心不會被欲望所幹擾。如果人的心被欲望幹擾,他壹定會起念,如果他不被欲望所幹擾,他壹定是對欲望看得透了,才不會被幹擾,他的心能沈下去,心能沈下去,就是能夠做到不被欲望幹擾而不起念,這需要我們細細去體驗。
我們的心如何不會被幹擾?不生,不死,心保持不起念。心念壹起道心失,清靜心失去了就是死。不死就是指清靜心不失,清靜心不失,始終保持,這叫玄牝。玄,深邃的真理,玄之又玄的真理,不可用言語表達的智慧。牝:雌性,玄牝:
玄妙真理的母親,比作源頭。整篇道德經,裏面講到很多雌性的概念。"知其雄,守其雌(二十八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五十二章),"有,名萬物之母"(第壹章),"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老子在道德經中很多都提到了這個概念,為什麽?因為萬物本來都是生出來的,有個母體。玄,玄妙的真理,也是有母體的,也是有生的。
不是講不死不生嗎?心保持極致清靜時,是我們的本體保持不動,本體不生不死。當遇到外界的事情時,事情過來了,它就能生出智慧,如果事情過來了,妳的心動了,那生出來的就可能不是智慧,是所動心的念頭,比方說今天有人跟妳講壹件事情,妳的心清靜,就能原原本本看出他所需解決的問題,人家需要幫助,妳能給予幫助就幫助,人家有偏頗,妳給他糾偏。但如果我們的心不清靜,有傲慢,妳可能會說,這個事情怎麽不知道啊,指責別人; 如果妳內心對別人有防犯,妳可能會說,妳為什麽這樣,或者是開始推托。內心有念頭的,反應出來的都不是純凈的,出來是有雜質的。玄牝,如何能夠生出玄妙智慧來。那顆至深,至幽,至靜的心,就是我們的天性,人的天性保持不動,外面的事情過來了,自然有應對。玄牝,玄妙智慧的源頭,自然生發的,有時候我們與人聊天,他總是在與妳推來推去說不到重點,為什麽?心不靜,心浮在外面,所以每個人要學會把心沈下去,做谷神,方有玄妙智慧產生。
玄牝之門,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天性、真性,有玄妙智慧的源頭,那麽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實際上都用真性在交流,或者說都能交流到真性,什麽意思呢?都用真性在交流。本來兩個人都沒有用真性在交流,但是呢,壹個人因為會引導,而慢慢的引導,感化到對方,也用真性去交流,由兩個人到三個人到所有人。所有人都有玄牝,所有人的玄牝集合起來,所有人都用玄牝做事情,世界會是什麽樣子呢?世界就是壹片安祥,壹片寧靜,那就是人間凈土,人間極樂。玄牝之門,打開我們那道玄妙智慧源泉的門,他後面是道,推開那扇門,裏面是廣袤無邊的道,道體就在那裏,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道體裏出來的壹部分。就好像我們每個人是由母親生出來壹樣,我們的天性都是從道裏面出來的。
玄牝之門的後面是廣袤無邊的大道,就像打井 ,每家都有井,每壹口井裏面都有水,井裏面的水是分開的,還是壹體的? 每家的井看上去是分開的,但實際上,下面的水源是壹體的。就像玄牝之門 壹樣,看上去每個人是不同的,妳是妳,我是我,但是打開這扇玄牝之門,背後的道都是壹樣的。同壹個廣袤的天地,同壹個廣袤無邊的大道,那就是我們***同的本體,所以叫同體大道,生育天地,生天生地,天地由此而生,是為天地根。
天地根我們要會用,去除小我,去除我執,進入到自己的天性,再去感知別人的天性,能與別人感知天性,幫助別人認識真正的自己。當人能夠回歸天性的力量,那是與自然相合的,是極其快樂的。
綿綿若存,看上去好像沒有做什麽,其實大家在天性中很快樂,而且是長樂,所以叫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不勤,不刻意去用它,不會整天去煩它,累它,而是用之則應,去之則盡,不會造作,這叫做用之不勤。
總結第六章,講三個最核心的點,第壹,我們的天性是什麽?第二,每個人的天性後面都是壹個根本的大道。第三,用道而行,依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