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簡稱心經)
這部經很短,幾百字,但佛教教義很深,很好讀。國內有人專門念誦心經,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2.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
篇幅適中,佛學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經典之壹,中國很多佛教徒長期持有。需要註意的是,此經主要是佛陀對弟子“首解空”說的,或者是全知釋迦牟尼佛大修行人說的,非常深刻、抽象、概括。所以,這本書雖然簡單易懂,但要準確理解,還是要精讀,甚至最好有壹些實際訓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不推薦這部經作為理解佛教的第壹部經典。當然,在不知道其含義的情況下,專門去讀也是壹種很好的做法。暫時不懂佛經也沒關系。但如果妳讀錯了,甚至誹謗了,那就更糟了。
3.佛陀的如來密印已經驗證了《楞嚴經》(以下簡稱《楞嚴經》或《楞嚴經》)。
《楞嚴經》叫《開悟智慧楞嚴經》,這部經主要是佛教講給“聽得比別人多”的弟子阿難聽的。要多讀書,就是要知識面廣,對應的阿難是大弟子中最差的,甚至像常人壹樣抵擋不住女人的誘惑,很像現代人,知識面廣,修行少,所以這本書很適合現代人讀。《楞嚴經》雖長,佛祖講解詳明,佛法相當透徹明了。而且這部經典非常好,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單從文字上來說,堪稱古代文學的傑作。此經與《蓮華經》、《華嚴經》壹起,被玄華法師等佛教高僧稱為‘經中之王’。
4.《蓮花經》
此經名為《妙法成佛》,經中原文稱之為“經中第壹”,可見其重要性。這部經典也比較長,有28篇,但也比較好讀。需要註意的是,此經包含了深刻的佛教原理。在閱讀此經之前,讀者必須對佛陀有絕對的信心。否則,他們看了不信,甚至謗經,就可能受到嚴懲。還不如不看。佛陀講此經之前,有五千弟子和居士自願離開,因為沒有足夠的善業,被業障阻擋,不想聽。如果妳自信善根福有足夠的因緣,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妳就絕不會詆毀這部經。當然,妳要盡早去找,這是大有好處的。
5.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下簡稱華嚴經)
此經是釋迦牟尼成佛後講的第壹部經,最適合大根的人。釋迦牟尼剛成佛的時候,好像太陽剛剛升起,光芒照耀著群山。華嚴經裏講中小根的人是聽不到的,或者說聽到了就是沒聽到。講座結束的時候,仿佛太陽落山了,山頂上的人都在發光。相對來說,楞嚴經,金剛經,心經等。就像天空中的太陽,可以照耀所有的人。華嚴經很長,比蓮花經和楞嚴經都長。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名品,比如普賢菩薩願,普賢菩薩凈行。
6.阿彌陀佛經,7。無量壽經,8。查看無量壽經。
這三部經典都是關於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其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壹個本義),想修凈土,想在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的人,應該把這三部經典作為閱讀的首選。有句話叫‘凈土五經’,就是凈土讀這五經就夠了,其他的根本不讀也沒關系,主要是強調修行的專壹性。那麽這個凈土五經就是華嚴經裏的菩薩禱文,加在這三部經裏,還有上面推薦的《楞嚴經》裏的童淵菩薩壹章。
9.龍·阿加馬
中國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往往忽略此經,但仍將其編入大乘三藏經典。大致看了壹下,覺得主要是關於打坐等修行方面的,相信對想修行佛法的人會很有幫助。當然,之前的佛經也講了深層次的修行,但這部佛經涉及的細節更多。
10.地藏菩薩原願經(以下簡稱地藏經)。
以前的經典大多講修行,開悟智慧,教人成佛。如果要修行成佛,當然要看上面的三個‘經典之王’。如果妳想消災避禍,求福避三害,那麽藏經就是首選。現代人因緣深,修行不易。如果向上追求很難,那麽首先要避免掉下去受罪。這時候最好多讀藏經。消除罪障,積累功德,也是求佛求道的正道。
佛經是佛陀所說的話的匯編,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法是佛教組織為信眾或信徒制定的戒律或行為準則;理論是對經典和規律的解釋或闡述。它的傳說壹部分可能是為了展示佛教的神奇;其理念和實踐值得研究和深思。它把壹代人的因果延伸到了第三代人的因果,可以合理解釋壹些科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不管它是否存在,達到引導人們向善的作用。
其將佛教經典分為經、法、論三部集是以其內容為依據的,這是最基本的分類,也是最常用的壹種。經典、法律和理論所包含的內容如下:
1.佛經壹般被認為是佛陀所說的話的匯編,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法是佛教組織為信眾制定的戒律或行為準則,其基本原則壹般被認為是由佛教確定的,而系統的佛教戒律是後來逐漸形成的。
3.理論是對教義的解釋,或是對經典、法條等佛經中重要思想的闡述。在佛教中,壹般認為是菩薩或各派論者之作,但也有少數論者認為是佛本人之作。
精通佛學的稱為法師,精通經書、藏經的稱為文士,精通法律、藏經的稱為律師,精通討論藏經的稱為講解員,精通經書、法律、藏經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佛經有三個作用,壹是誘導妳去信,二是教妳如何根據不同的根儀去修行,三是印心。它的傳說壹部分可能是為了展示佛教的神奇;哲學和實踐都值得研究和深思。它把壹代人的因果延伸到了第三代人的因果,可以合理解釋壹些科學上無法解釋的現象,不管它是否存在,達到引導人們向善的作用。許多佛經都表達了佛陀的“心印”,所以達摩把“冷嘎”給了惠科(申光),說他可以“印心”。黃梅五祖以金剛經倡導印心。對比冷嘎,認為是項燕打竹後,“立從* * *。”
在我們看來,佛經的解讀文章很多,多是由義入義,可能會誤導人家的孩子。難怪聽過的人都想發言,不提倡讀經,只念“阿彌陀佛”。
的確,只要妳能“念”而不是“壹切念”,那麽“念”就空了。如果看維摩詰經中“菩提煩惱與境界無異”這句話,要達到壹定境界才能明白。只有會“轉”會“化”,才能深刻理解。再如淩雲的禪詩:“自見桃花,至今無疑。”再比如堯山說:“雲在天,水在瓶”,也是如此。
五大經典翻譯家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人。
三藏法師(公元499-569年),印度尤查尼人,精通大乘佛教。
大師玄奘三藏(公元600-664年)出生於中國洛陽(今河南偃師)。
語義網大師三藏(635~713)唐代僧人,翻譯家、旅行家。常見的姓是張。周琦(今山東歷城)人說起楊帆(今北京西南)。
不空三藏(公元705-774年)出生在獅子國(今斯裏蘭卡)。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