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引用譚先生關於諸葛亮用人的四大理論。據譚先生介紹,諸葛亮任命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人才約有63人。從地域獎項來看,荊州28人,宜州29人,兗州3人,禹州1人,永州2人。如果以劉璋、劉備、諸葛亮三位不同時期的益州最高領導人來分,上述63人中,11屬於劉璋的老部下,24人屬於劉備的老部下,28人屬於諸葛亮本人,其中有兩人來自曹魏。當然,以上統計是否完全正確,還有待考證。而諸葛亮雖然未必對上述63人的升遷有所貢獻,但要充分利用人才也並非易事。諸葛亮的用人理念和劉備的“無處不在,各盡其能”的用人理念“有誌者事竟成”(見《祖宗傳》)。用人的方法不是壹樣的嗎?與同時期“任人唯賢”的曹操相比。曹操獲取人才的方式有六種。也就是曹操的親族,征服,人才的自首,然後人才的推薦,投降,強行征用。換句話說,曹操在用人上更多的是靠所謂的“願不願意上鉤”,在培養人才方面做的並不多,或者說並不完全是曹操的功勞。這不又抹殺了曹操的“唯才是舉”嗎?
順便說說李燕。正因為李延是傑出的,而不是懦夫,所以諸葛亮壹開始也很看重李延。首先要分析劉備為什麽把李延留在永安。李延是壹個軍事才能很好的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馬欽、高升發動武裝起義,聚眾數萬,直抵資中縣。當時劉備正在漢中激戰,國中兵力相當緊張。李嚴從未向中央要過壹兵壹卒,只用自己的五千兵馬平息叛亂。“支部黨散,知復民國”,後來在維新道郡擊敗南夷軍,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此,劉備加李嚴為漢朝輔將,“而諸葛亮由少主趙復繼承;以嚴為中心保護,統壹內外軍事,留守永安。“讓李延留在永安鎮,就是想用李延的軍事才能來保衛吳棟。諸葛亮也稱李嚴“部分如流,虛度光陰。”但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修改了戰略方針,放棄了荊州,與孫吳聯手。隨著蜀吳關系的改善,李延在永安的作用和意義逐漸降低。所以諸葛亮“移李嚴於江州,留禁軍陳於永安,皆嚴。”李炎對此不滿,覺得自己低估了自己。所以諸葛亮在漢中駐軍,“欲得平(李延)兵取漢中之鎮,難平窮,無目的。”而是要求妳分五郡為“霸州刺史”,換句話說就是另造壹個中央政府,過壹把“地方皇帝”的癮。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攻漢川,諸葛亮命李嚴率兩萬人攻漢中。而李嚴卻不顧國家安危,要求像司馬懿壹樣“開府召見”。諸葛亮不是不知道李嚴的人品。當馬可去吳棟時,馬可告訴諸葛亮,李嚴“腹中有鱗,鄉黨以為不可近”。但諸葛亮出於大局考慮,認為“天平不是罪犯的耳朵,別想追回蘇、張的東西。”(見《馬可傳》)。於是他雖然不同意李延的主張,但還是把李延的兒子李豐打成了江州總督,“龍沖之遇”。以至於大臣們對諸葛亮的做法不滿,認為諸葛亮有壹些弊端。而諸葛亮卻認為,在北伐如火如荼的時候,還不如表揚李延的缺點,讓李延報答他的恩情。然而,諸葛亮做夢也沒想到李延會如此腐敗。他先給諸葛亮寫了壹封密信,要他“榮膺九錫,晉封為王”;還是那句話,用巧妙的話來說,在後主和諸葛亮的兩邊發生性關系,企圖逃避“未能運糧”的大錯可以說是十惡不赦,罪不可赦。但諸葛亮只是“棄平(李延)為民,遷梓潼郡”,考慮到李延對蜀漢政權的諸多貢獻。可以說不是“法外開恩”!(見《李嚴傳》)並與諸葛亮、柳巖、魏延、袁林、吳懿、高翔、吳班、楊儀、鄧騭、劉霸、費、許允、丁憲、劉敏、姜維、上官刁、胡姬、閆妍、叢、。!(見《李嚴傳》,裴註突出《尚書》公文)。所謂“迷途者不可救”,看來李炎的罪行已經到了“背叛他人,疏遠親人”的地步了!
然後說明諸葛亮重用荊楚人的問題。
作者:孤諸葛2005-4-26 20:01回復此發言
-
2對諸葛亮的評價
第壹,荊州和益州的文化水平存在差異。
先說荊州。首先,荊州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極為便利。荊州大部分位於湖北、湖南境內,是中國地形的第三階梯。地勢比較平和,水流沒有它上遊的快。《隆中對》說:“荊州北依漢末,利南海,東接吳輝,西接巴蜀,是壹個武功之國。”其地從襄陽向北,經新野、南陽,可出宛、羅;南經江陵、長沙至膠州;向東,可以走長江順流而下,直到揚州;向西,可從東三縣(西城、房嶺、尚勇)經漢水進入漢中。其次,這裏土地肥沃。漢書。地理記載:“楚有江漢之慈,澤山林;江南遼闊,還是烈火熊熊。人們以魚米為食,以漁獵伐木為業,水果蛤蜊,食物往往足夠。所以很多人茍且偷生,死而積之,食而歸,不愁凍餓。”;《水鏡筆記》中記載:“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荊州,分南郡,設襄陽郡,荊州歸刺史管轄。隱居(陰),相向,壹都之會也。“第三,這裏有壹個相對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並沒有受到中原混戰的太大影響。當時的荊州牧劉表,為穩定荊州局勢,制定了壹系列措施,如接受和投降張繡、消滅盜賊、安撫當地比較有實力的地主等。幾年後,荊州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比其他州更加穩定和繁榮。後漢書。”劉表外》記載:“表善誘,威和懷。萬裏收拾,大小鹹悅。“受當時北方諸侯混戰和上述三個方面的影響,當時有相當壹部分人是來荊州避災的。曾在荀書中寫道:“關中良田盡毀,十余萬人流入荊州”(見《傳》)。除了大量避難的難民之外,他們當中還有很多足智多謀的人。”關西、兗州、河南畢業生數千人”(見《後漢書》)。劉表外》);“避荊州之士,皆是海中豪傑”(見《王燦傳》)。劉表也“立從學求儒”,所以荊州人才濟濟。除了蜀漢政權中的壹些知名人物外,還有司馬芝、崔、徐庶、、、王燦、、龐德公、韓丹春、何洽、杜襲、趙炎、、尹默、杜績等。由此看來,荊州的文化教育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我們再來看看益州。益州也有豐富的土地和相對穩定的環境。但是,有壹個致命的因素對人才的成長和文化的發展極為不利,那就是對外關系的問題。看地圖可以看到,益州基本上在中國地形的第二級臺階上,轄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宜州北部是秦嶺和大巴山。東面是湘鄂情的山區;在南方,有壹片廣闊起伏的雲貴高原。是名副其實的四封鎖之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壹方面肯定了益州“良田,富庶之地”,但同時又指出益州危在旦夕。通用代碼。《州縣法典》中有這樣壹段對益州的描述:“益州沃土,無兇年,屢山,四封鎖險,王政乏術,驕為先。”還有李白的“難於上青天!”,還生動地描述了益州的風險。我想我們不能否認交通問題對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吧?受交通問題影響,益州的文化水平應該比當時其他地區差很多。漢書。《地理誌》記載:“巴、蜀、廣漢原屬南方,秦以為郡,...風光武功,文翁鎮守蜀,教百姓讀法紀,不信道德,反以良言譏笑,崇權。”益州與外界的聯系不外乎兩種方式。壹個是漢中到關中的通道;另壹個是長江沿岸與荊州的連接。最初,隨著柳巖父子的到來,數萬人從南洋和三福地區湧入益州。但劉璋繼位後,由於與張魯為敵,漢中的通道被關閉;另壹個是受中國地形的影響,西高東低。從四川盆地到江漢平原,兩地海平面相差1000多米。海平面的巨大差異意味著長江的水落差很大。如果要從下遊的荊州搬到上遊的益州,對於當時還不是很發達,完全依靠人力的航運業來說,無疑是壹個巨大的挑戰。史書記載:“夏水漲不到幾十尺,狀如馬,船民不敢入。”當時人們把荊州到益州,這是逆水行舟,是畏途。這在客觀上阻擋了很多人才從荊州到益州尋求發展。
作者:孤諸葛2005-4-26 20:01回復此發言
-
3對諸葛亮的評價
與同時期的荊州相比,當時的益州在文化水平上應該是遠遠落後的。雖然益州自古以來就有司馬相如、楊雄等人才,三國時期也有法正、黃權、張嵩等多位世界奇才,但與人才如此之多的荊州相比,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明顯處於劣勢。而且在諸葛亮上臺之前,他們基本上都死了,投降敵人的人也確實留在蜀中供諸葛亮選擇,但很少有人為蜀漢政權效力。這無異於無形中逼迫諸葛亮在荊楚選人。而且諸葛亮長期生活和治理荊州,對荊州人才的熟悉程度遠高於益州人才,這也是壹種成功的用人方法。時至今日,這樣的選拔方式也被我們認可。看看我們對重點中學、名牌大學的渴望,再看看用人單位對名牌大學畢業生的青睞。我們不能要求用人單位壹視同仁,那麽我們又有什麽理由去批判諸葛亮的用人方法呢?
第二:諸葛亮壹直很重視益州人的使用和安排。
蜀國既然在益州立國,就必須對益州本土人才做出更好的安排。蜀漢政權建立初期,劉備十分註意聚集地方人才。“還有賀東、黃泉、李延等。均由張、吳儀、等授之。都是被張娶了,彭陽被張嫌棄,劉霸嫉妒他以前的樣子,地位顯赫,盡心盡力。有誌之士皆爭功德。”(見前主傳)。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各人才的能力,又能緩和主客內部矛盾。諸葛亮執政期間,繼續貫徹劉備的用人思想。《杜威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建興二年,丞相領益州牧,選迎皆妙而簡,以為副駕,無梁為有功曹,魏()為主簿。”劉備決定去蜀國後,自稱耳聾不能出門。但諸葛亮也“三顧茅廬”,最後請杜威做官,拜他為諫官。又如《楊紅傳傳》中記載:“時李為曹,燕未至犍為,洪已為蜀郡。虹影的書輔何笑,建功立業,舉縣官,才華橫溢。做了幾年廣漢知府。石弘仍在蜀郡。也是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人盡其才。”當時犍為人楊紅只是犍為縣令李延手下的壹個功臣。然而,由於他傑出的才能,楊紅的地位迅速上升。當為蜀郡太守時,李延仍為蜀郡太守。與直接上級平起平坐。不管多少,這原本是楊紅手下的壹個小典獄長。由於才華出眾,很快得到了諸葛亮的提拔。先後做出了成都縣令和郫縣縣令。後來文山少數民族不穩,諸葛亮提拔何笑為文山太守。在何笑的治理下,文山很快“為民所信服”。何笑先後被任命為廣漢太守、犍為太守。楊紅開玩笑說:“妳的馬怎麽跑得這麽快?”何笑回答:“我是我老公的老官,怎麽敢跑得比我老公快?”只是先生的快馬沒有鞭子。”所以當時大家都很推崇諸葛亮的“人盡其才”。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張,蜀郡人,被送到孫權那裏做了俘虜。諸葛亮命鄧騭、孫權把它帶回來,委以重任。“還以為參軍、政務、治國帶來了利潤。帶領首相府的官員。後加為漢輔將,長史不變。”(見《張傳》)。諸葛亮出祁山時,張儀、郭有誌、董允等人被諸葛亮委以“考慮得失,爭取忠誠”的重任。巴西人王平,原來只是魏軍中的壹個低級官員,漢中之戰投降劉備後,擔任守門員。當街亭大敗計時,王平命令部下“擊鼓自守”。魏軍大將張合懷疑有埋伏,不敢追趕。於是王平得以收兵,從容退兵。諸葛亮見他有真才實學,特地稱贊王平:“參軍,統五部而任營工,得寇將軍擁戴,封亭侯。”(見《王平傳》)這裏的“五部”是指川中少數民族組成的戰鬥力很強的軍隊。巴西人馬忠。原來只是總理府的壹個門檢察員。建興三年,諸葛亮攻克南方,封馬忠為相克太守。馬忠的“養慈悲心很厲害”。建興八年,“召丞相參軍,副尚書蔣琬部留任。還搞治理。”後馬忠平定南義豪周,加為“軍監,將軍,封伯陽亭侯”。”(見《馬忠傳》)。張騫,犍為人,歷任梓潼府、廣漢府、蜀郡。建興九年,來降都督兼綏南都督。諸葛亮很滿足於忠於職守。諸葛亮練武時“以張儀為前軍統帥,統領扶風郡”(見《張儀傳》)。建寧人,諸葛亮南征時被封為漢興和賈將軍。後來,他領建寧太守。永昌的呂凱,巴縣的張毅也屬於這壹類。他們都在蜀漢政權中身居要職,但比宰相、將軍略低。此外,還包括中國南部和中部的壹些少數民族首領,諸葛亮也任命他們為官員。比如孟獲當官,奚當官參軍,當官輔佐韓將軍。諸葛亮當政時期,益州本地人與荊楚外族的關系,比柳巖、劉璋時期東周人與益州人的關系好得多。”張寬大柔軟,沒有壹點權力。東周人侵老,張燦不禁。法令多,益州頗為反感。”(見《劉璋傳》和《裴註·英雄傳》)。蜀末益州人和荊楚人的矛盾(不包括魏延和楊儀之爭,兩人都是荊楚人)比同時期曹魏和東吳激烈的內部鬥爭緩和多了。蜀漢能夠與強大的敵人曹魏抗衡,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在處理益州人和荊楚人的關系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作者:孤諸葛2005-4-26 20:01回復此發言
-
4評價諸葛亮
第三,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韓曙政權必須以自己的政黨為主要執政黨。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值得討論。哪個朝代,哪個世代,其執政黨的地位與其統治者本身無關?不說別的,就拿中國的領先地位來說吧。中國是中國現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第壹個政黨。堅持領導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壹項基本政治制度。但是有誰不同意這壹點呢?(當然,這不包括壹些敵對的成分。)哪個政黨執政,肯定會提高所屬政黨在本國的地位。在專制政權中尤其如此。從我們後代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得到“厚此薄彼”之類的觀點,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再者,重用荊楚集團也不是諸葛亮主動的。在華陽國記。李守誌記載:“豫州入蜀,荊楚人貴。”對比同時期的曹操和孫權,曹操的“唯才是舉”很有特色。但在曹操統治時期,國家的軍權始終被曹實的親屬牢牢掌控。直到曹丕統治時期,非曹氏親屬才成為軍事官員。東吳的情況也差不多。孫吳實行“授兵制度”。吳棟的將軍壹般只有幾百人,最多不過兩千人。宗室將領壹般比外族將領給的兵多,最多三千。壹般東吳只有在冷戰戰敗的時候才會任命壹個總督,讓其他將領聽他的節制。
在這裏,我們來談談為什麽益州人不適合執掌蜀國大權。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還和劉璋統治時期益州治理不善有關。“劉張雖弱,自何已得天下之恩,文法壹致,互相委身,好治國,威壓不反。四川人專制,君臣之道漸為淩所取代;Pet在壹個位置,位置極其尷尬。聽話就慢。”(見《諸葛亮傳》裴註引郭沖五事)。由於宜州當地風氣不好,當地很多人也養成了不檢點的行為。比如法正的“壹餐之德,所怨,皆仇”;李嚴“治家尚小恩,安身求名,憂國憂民”;彭陽的“自傲,多有輕忽,壹度淩駕於州民之上,各種狂妄自大,自尊甚好”,而諸葛亮的用人則主張德才兼備,始終以韓曙政權為出發點。所以諸葛亮雖然在益州選擇本地人,但總是從外地人中培養和選拔自己的接班人。這是其中之壹。第二個原因是,益州人總是容易形成自己的地方勢力,自己的黨派。這也容易導致益州各方與居住在其他州的蜀漢政權發生沖突。所以蔣琬、費、姜維三人能當權,除了他們自身的才能和品行好,還因為他們是外地人,與益州地方勢力無關。另壹方面,同時期的曹魏和東吳在這方面顯然做得不好。魏文帝曹丕“以尚書令項英侯陳群為鎮軍將軍,駕隨車,錄史;尚書仆射西鄉侯司馬懿為伏軍將軍,留許昌督後方軍隊,記後臺文書。”(見《溫蒂集》和《魏略》引自裴)從此打破了非曹氏親屬所居不能擔任軍職的慣例。於是,魏明帝和曹睿把軍權交給了司馬懿。司馬懿自從南征孟達,西征諸葛亮,東征公孫淵之後,威望大增。而曹丕和曹睿卻叫司馬懿輔佐他的接班人,客觀上為司馬懿以後壹代魏打下了政治和軍事基礎。孫東吳崛起後期,孫權與東吳重臣魯迅的矛盾日益突出。最後,基於魯迅是“江東大族”的事實,又由於背後有計劃,怕接班人控制不了魯迅,再加上其他因素,有計劃地斷絕了魯迅的親黨,如先後流放魯迅的侄子顧譚、顧城、姚鑫,殺害了我“與貧著書”的妻子,最後“累而送貧”,以至於氣得死去。(見《魯迅傳》)。而諸葛亮卻提前意識到了這壹點,並制定了相應的對策,從而避免了蜀國後期的內部爭權奪利。這不得不歸功於諸葛亮的正確決策。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政治鬥爭的需要,還是從人才的選拔任用來看,諸葛亮的做法對於荊楚人和益州人之間的安排都是非常明智和必要的。對於如何使用益州本土人才,諸葛亮也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所以過分強調諸葛亮重用荊楚人是片面的,武斷的,不合理的!
作者:孤諸葛2005-4-26 20:01回復此發言
-
5評價諸葛亮
再來看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
從綜合國力來看。諸葛亮接管的蜀國,剛剛在夷陵大敗,元氣大傷。也是內憂外患的蜀國。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來自東方的數萬精銳部隊,損失了不計其數的軍事裝備,損失了傅桐、、、馮、杜魯、劉寧、黃權、等將領,新蜀漢政權被大大削弱。而且除了夷陵之戰,蜀中其他人才也相繼流失。彰武二年(222),蜀國大師許婧、掌書大臣劉巴、驃騎將軍馬超相繼去世,使得蜀國人才危機更加嚴重。除了人才危機,華南問題也越來越需要處理。蜀國建立初期,南越崔屹首領高定率部起兵,大軍到達新道郡,被李嚴擊敗。韓佳郡太守黃源在永安聽說劉備病重,於彰武二年十二月造反。次年三月,黃源乘諸葛亮在永安拜見劉備之機,率軍燒毀林瓊縣城。最後被蜀軍夷為平地。雖然平定了這兩次叛亂,但由於蜀國建立時間不長,所以“南撫壹嶽”的措施壹直沒有落實。而蜀主劉備,死於彰武三年。夷陵之新敗、元氣之失、人才危機、黃元之亂、華南問題、國主之新失,都是蜀國的內憂。蜀國的外患是指孫劉聯盟的破裂。在《隆中對》的分析中已經有所提及。東河孫權在“隆中對”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劉備和諸葛亮只是在荊州完全被奪,兩路進攻中原的戰略意圖完全無法實施的基礎上,才願意和孫吳徹底決裂。夷陵之戰後,新生的蜀國國力耗盡,但與吳棟的敵對關系仍未改善。此時,蜀國不僅要面對宿敵曹魏,還要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強大對手孫武。如果繼續長期敵視孫吳,蜀國將永遠擺脫不了外交上的被動和危機,“復興漢室,重返故都”的目標更加難以實現。毫不誇張地說“戰敗即受命於危難。”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統治的蜀國,可以說是三國中最有組織的國家。在他執政的前兩三年,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方法,謀求恢復蜀國的元氣,隨後平定了中南地區,進壹步壯大了國力。此外,他還以“嚴刑峻法”打擊“專制專斷”的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蜀國呈現出清明穩定的局面。在政治上也很好。但是,蜀國畢竟建國不久。如果從劉備取得益州算起,直到諸葛亮去世,也不過20年。相比曹魏40年的歷史,顯然沒有曹魏的歷史長。再者,曹操、曹丕、曹睿的統治水平也比較高。作為壹個優秀的政治家,曹操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魏的整體政治框架基本上是由曹操構建的。曹丕在執政的六七年間,也相繼實施了壹系列積極的政治措施,如頒布壹些有利於或關心老百姓的詔令;禁止婦女、宦官、外戚幹預政事;選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實行九品官員法。在諸葛亮死前,曹睿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比如在善於運籌帷幄、察破獄、容人直諫、不殺諫者等方面,都有過出色的表現。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的前期(諸葛亮去世前),魏國的政局也是不錯的,但曹魏比早成立20年,這對壹個正在發展的政權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就政治大局而言,曹魏仍優於蜀漢,其統治基礎也比蜀漢更穩固。
從軍事角度來看。在古代的冷戰中,衡量壹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否強大,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那個國家的軍隊數量。士兵和人民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具體體現為:士兵來自人民,人民的數量制約士兵的數量,這是壹個絕對的數量指標;另壹個是相對數量指數,指部隊絕對總人數與總人數之比。因為軍人是人民擁護的,所以軍人和人民之間必須有壹個適當的比例。蜀地廣人稀。國土只有壹個州,總人口只有90萬。然而曹魏擁有九州之地。按總典算,魏死人口440萬!當然,在諸葛亮統治時期,魏國是否有這麽多的人值得懷疑。不過,要說魏國有300多萬人口,應該是沒問題的。當時蜀國軍隊總人數約為654.38+0.4萬,平均養壹兵不到兩戶,幾乎達到了蜀國軍隊承受能力的極限。即便如此,比起魏的四十多萬大軍,還是小了不少。所以“蜀兵輕銳”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現實存在的。
作者:孤諸葛2005-4-26 20:01回復此發言
-
6評價諸葛亮
從經濟角度來說。曹魏壹直很重視經濟問題。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兗州時,他的壹個部下毛傑就向曹操明確指出了“耕植牲畜、兵馬”的建議(見《毛傑傳》)。曹操非常欣賞毛傑的建議。而且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納了趙孝和韓浩的建議,嘗試在許昌開荒,任命趙孝為典農校尉負責。那壹年,他在矽谷贏得了數百萬人的歡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趙孝死後,任俊繼任典農總司令,在各縣設置田官,招募流民,組織生產,推動墾荒。由於實行了“耕作制”,促進了曹魏的農業生產,增強了魏國的國力,很好地解決了軍糧供應,減輕了農民運糧運草的勞動負擔。史載曹操定田地,“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亦滅賊平天下。”(見《魏書》引自《武帝紀》)這為曹操統壹北方和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過去,許多不生產的難民變成了生產者。據《國源傳》記載:“袁屢作損益,治民,數民而設官,學法作業本。五年間,倉富,民爭勸其工。”所以“墾荒制”在壹定程度上也緩解了當時的階級矛盾。作為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不僅繼續實行“屯田墾荒制”,還專門設立了“擁軍計劃”,規劃軍糧,供養軍隊,進壹步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從蜀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也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恢復經濟生產。針對蜀國的新敗,諸葛亮提出了“耕者有其谷,閉門歇民”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又命李延移民兩萬人充實漢中,使因曹操大舉遷徙而荒蕪的漢中再次呈現出“男女鋪野,農民住畝”的景象。(見《蔣琬傳》)為了發展農業,諸葛亮非常重視興修水利。他專門設置了堰官,讓1200的士兵常年駐守在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保護管理。諸葛亮也非常重視工商業的發展。他十分關心鹽鐵工業的生產,並努力利用和發展蜀錦業。諸葛亮壹方面帶頭養蠶治桑,另壹方面設置專職織錦官員,組織蜀錦的生產和調撥。蜀錦是蜀國與魏、吳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其精美的品質遠勝於曹、魏。諸葛亮在增加蜀國國民收入的同時,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在諸葛亮的帶動下,蜀國大多數官員都很節儉。諸葛亮實行了壹系列開源節流的政策後,蜀國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就主觀努力而言,兩國都差不多,而舒可能在主觀努力上更勝壹籌。但是任何經濟活動的有效性也必須建立在壹定的物質條件之上。天下十三州,曹魏擁有九州,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蜀國所據的益州雖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與曹魏相比,也只是壹州之富而已。和曹魏同樣富裕的還有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所以在經濟實力上,曹魏還是有絕對優勢的。
我們再來看戰爭的本質和人民反對的問題。在三國三足鼎立沒有完全形成之前,情況比較復雜。在當時,忠於漢家仍然是號召人民的壹面旗幟。所以曹操以“皇帝為鑒”,劉備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