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轉壹響壹“哢嚓”,這是啥?
如果沒有壹定年齡,很可能會壹頭霧水。如果有壹定年齡,肯定就忍不住樂了,太熟悉了!
三轉:自行車、手表、縫紉機。
壹響:收音機。
壹“哢嚓”:照相機。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幾樣東西可是緊俏物品,它們是最時髦的東西,也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有了這幾大件,連搞對象都容易多了。
自行車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咱們中國可以說是自行車大國,因為北京的小胡同多,而自行車是人們最方便的交通工具。那時您就看吧,早晨六七點鐘的時候,北京的街面上凈是騎車上班的人們,那自行車壹輛挨壹輛,如果趕上紅綠燈,那自行車就連成壹片。綠燈壹亮,自行車群就像壹條巨龍遊向前方,很是壯觀。那可是在當時咱北京的壹大景觀呢!
那時的人們對自行車充滿了向往和熱愛。尤其是年輕人,都渴望擁有壹輛自己的自行車。當時的自行車有三大品牌特受人們的喜歡,壹是上海產的“鳳凰”牌,壹是天津產的“飛鴿”牌,壹是上海產的“永久”牌。這三個品牌的車有兩種型號:壹種28型,壹種是26型。男青年喜歡28型,女青年喜歡26型。樣式上也分為兩種,壹種是大鏈套單支架,壹種是半鏈套雙支架。這其中大鏈套會更受歡迎壹些。顏色上壹般都是黑色,女式26型也只有紅色,僅此而已。
在當時,像這樣的緊俏商品壹般的情況下不單要錢,每輛車大約壹百五六十塊,而且還要票兒。這票兒是由廠子裏發的。有了票兒還得起五更排隊,才能買上壹輛乘心如意的自行車。像我們大雜院中的發小文山,那時也買了壹輛飛鴿牌自行車,高興得不行,買了不少的彩色玻璃絲,把車把、大梁都用玻璃絲纏起來,真的挺好看!沒事兒的時候就擦他的自行車,把車擦得鋥光瓦亮的,非常的幹凈、美觀。那時誰能騎上壹輛28型大鏈套的新自行車走在胡同裏都能招來人們羨慕的目光,自己也覺得非常牛氣。
還有壹種自行車不能不說,那就是半鏈套雙支架加重自行車。那時“永久”牌和“紅旗”牌加重自行車,大約價位在壹百八十元左右。這種車皮實耐用,後輪兩邊的鐵支架能帶好多東西,三四百斤的都不成問題。很受京郊人們的歡迎。像趕個大集,進城送個糧、送個菜的,都非常實用,您瞧多好!
手表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手表算是高級的奢侈品,是人們追求向往的目標。如果誰能戴上壹塊手表的話,那心裏是美滋滋的,走在街上滿臉春風。時不時地還擡起胳膊捋捋頭發,其實是顯擺他那塊手表,讓大夥都看壹看,我也有手表了!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上海手表廠出產的“上海”牌手表,走時準確,樣式美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而北京手表廠出產的“北京”牌手表也是壹塊響當當的牌子,也特受歡迎。而且這兩種表的價格都是120元。您別小看這120元,擱現在不算什麽,可在當時那也算壹筆大錢呀!
您想呀,剛入廠的學徒工壹個月才掙18塊錢,幾年之後二十多歲了也才掙三四十塊錢,每月刨去飯費、月票等雜七雜八的事兒,要買壹塊120元的手表您說難不難哪?怎麽辦,就得從牙縫裏刮,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努力攢錢,壹年之後能買上壹塊手表就不錯了!
到了七十年代,上海手表廠推出了新產品,新款“寶石花”牌手表,那手表真是漂亮,高字平盤,尤其是手表上的壹朵寶石花真是好看,能和外國名表梅花相媲美。我那時也20多歲了,1975年我攢了壹年的錢,才買了壹塊“寶石花”手表,望著那亮晶晶的新手表,心裏真是高興。不怕您笑話,就是這塊表,到現在我還用著。
那時除了我上述所說的國產表之外,外國名表在北京也能買到,我三哥參加工作比較早,他就攢錢買了壹塊“大羅馬”,我記得他當時花了小二百元呢!這個價位對於普遍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能買上壹塊國產表就不錯了。對了,我當時還記得幾塊外國名表,如歐米茄、梅花、百浪多、英格、浪琴等。得,說說而以,買不起!
縫紉機
過去穿衣也比較緊張,買衣服要布票兒。所以當時流傳這樣壹種說法:“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可見,當時多窮了!那時家家差不多都有針線笸籮,裏面裝的都是針頭線腦,雜布頭兒什麽的,用起來方便唄!那時的縫縫補補都是手工,如果能有壹臺縫紉機那該多好呀!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也成了家庭追求的目標。壹來,可以縫縫補補,補出來的衣服平整、美觀,比手縫的好多了。二來,有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小媳婦能把舊衣服翻新,能改變衣褲的樣式,能把大改小,真的挺棒!三來,放在家裏是件擺設,很有派。
當時,以上海產的“飛人”牌和“蜜蜂”牌為最好,北京產的燕牌也很不錯,價位都在150元左右,要想買還得勒緊褲腰帶攢錢才能買。在我們住家的胡同裏,有好幾家都有縫紉機,您瞧多好!
收音機
“壹響”就是收音機。過去在咱北京,老百姓都管收音機叫“話匣子”,也有叫它“戲匣子”的。那時沒有電視機,而收音機就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娛樂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我是***和國的同齡人,從小看的是新電影,聽的是新廣播。那時,收音機的節目真是豐富多彩,有戲曲,京劇您能聽到很多名家唱段,如:梅蘭芳、馬連良、裘盛戎、袁世海等。也能聽小白玉霜、新鳳霞、馬泰、魏榮元等評劇名家唱的精美劇目。
能聽到侯寶林、郭啟儒說的相聲,也能聽到李潤傑說的快板書,此外還有那山東快書、京韻大鼓、單弦等許多的曲藝節目,時常把人逗得前仰後合。還有袁闊成、連麗茹等名家說的評書,真叫人聽了上段想聽下段。還有那胡松華、郭頌、馬玉濤、郭蘭英、王昆、楊洪基等名家大腕演唱的歌曲,真是叫人百聽不厭。少兒節目也很精彩,尤其是孫敬修爺爺講的故事,是多麽的吸引人呀!
不多說了,反正收音機挺招人喜歡的。可畢竟那時人們還窮呀,如果誰家能有壹臺收音機,真的很不錯了。就拿我們住的那個大雜院來說吧,楊伯伯是公***汽車售票員,他家有壹臺5個燈兒的收音機,個兒挺大,“牡丹”牌的,價格我忘了,每次他壹開收音機,都能吸引同院的街坊,尤其是孩子們(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愛聽裏面的節目。其樂融融,美好!
照相機
照相機,也是那個年代青年們追求的大件兒目標之壹。
記憶中,那時常見的照相機不外兩種,壹種型號為135,壹卷膠卷能照36張。壹種型號為120,方形能照12張,長形能照16張。
那時沒有彩照,都是黑白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二十歲出頭,年輕,正是愛玩的時候,壹有機會就會用我大哥的照相機去拍照片玩兒。那是壹臺“海鷗”牌相機,上海產的,120塊錢,質量相當好,照出的照片特別清晰。因此,我在那段時期留下的壹批珍貴的相片,現在都還保存著呢,沒事時拿出來看看,總讓我想起那 *** 燃燒的歲月,還有那些同學、同事、兵團戰友、老街坊等。
後來,我參加了工作,有了壹點經濟基礎,也花壹百七十多元買了壹臺“紅梅”牌相機,帶閃光燈,中國常州生產,質量也相當棒,我用了幾十年。直到2013年,女兒給我買了壹臺新相機,小巧玲瓏,比壹盒香煙還小壹點兒,裝在衣兜裏非常方便,女兒對我說:“這是數碼相機,您隨便照,它不用膠卷兒,想照多少就照多少,不好的可以隨時刪除。”有了這款新相機,我那老“紅梅”就成了“文物”了。也難說,現在膠卷都沒有賣的了,那老式相機不能不淘汰了。如今人們大都用手機拍照,連數碼相機也可以不隨身攜帶了。
三轉壹響壹“哢嚓”就是這些。它們是遠去的歷史,也是難忘的記憶。(來源:北京晚報,作者:陳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