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隱藏]
簡介
古琴結構
古琴的定弦
古琴造型
古琴演化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彈奏方法
古琴斷紋
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名曲
古琴考級曲目
傳世名琴
古琴流派
古琴名家
古琴——七弦論考
古琴的保養和護理知識
古琴的文化內涵
對古琴的理解
古琴的彈奏技法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簡介
古琴結構
古琴的定弦
古琴造型
古琴演化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彈奏方法
古琴斷紋
古琴鑒藏要領古琴名曲古琴考級曲目傳世名琴古琴流派古琴名家古琴——七弦論考古琴的保養和護理知識古琴的文化內涵對古琴的理解古琴的彈奏技法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編輯本段]簡介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壹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壹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從全球選出人類代表性藝術,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長達七分鐘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曾經由春秋時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彈奏而與鐘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壹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得到印證。《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壹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古琴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確有對琴的描寫,古代詩詞、史書、小說、戲文、繪畫、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實、文學、藝術作品均來源於實際生活,這得有多麽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造成這種現象。所以說,古琴在我國古代民間曾經是相當普及的,至少在讀書人中是家喻戶曉。也正因為這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琴藝術終於傳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編輯本段]古琴結構
琴壹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征壹年三百六十五天(壹說象周天365度)。壹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壹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像征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裏,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壹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壹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壹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傳說舜定琴為5弦,文王增壹弦,武王伐紂又增壹弦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據說是10弦琴。聽說古時還有32弦琴。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嶽山邊靠額壹側鑲有壹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壹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壹名“舌穴”,壹名“音池”,壹名“納音”尾部壹般也有壹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壹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壹側有“天柱”,靠尾壹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余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征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閏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編輯本段]古琴的定弦
古琴調式有35種,按五聲音階定弦,音域有四個八度零壹個大二度。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壹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於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13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而定,古琴定調復雜,調式有35種之多。琴弦最低的壹條空弦音為大字組C音,定弦由第壹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聲音階排列,分別為C、D、F、G、A、c、d。古琴音域寬廣,由C—d3,***有四個八度零壹個大二度。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高音區輕清松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致的表現力。
[編輯本段]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的十四個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環佩就是伏羲式九霄環佩
[編輯本段]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壹。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制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壹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壹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壹方,皆用八寶漆灰。
[編輯本段]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玨、雷遠壹)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註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壹,“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編輯本段]彈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壹個、按音壹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註、撞、進復、退復、起等。
[編輯本段]古琴斷紋
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壹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壹。
[編輯本段]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是壹種誤解,斷紋成因復雜,多與制作過程中的漆胎處理和後期保存環境有關,斷紋的出現是遞增的過程,不可能精確到壹百年那壹天突然出現,隨著時間不斷遞增才是科學客觀的說法。從歷史傳世實物來看民國制作的古琴也有斷紋。有的傳統工藝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時就已出現斷紋,分析漆胎斷紋鑒定文物古琴非常重要的壹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幹;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鑒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制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壹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壹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準之壹,我們聽壹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沈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壹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壹般選擇幹燥墻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古代的傳世古琴由於年代久遠木質疏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現代新制古琴則不用壹定掛起,質量合格的琴平放幾十年也不會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編輯本段]古琴名曲
十大古琴名曲
1、廣陵散
2、高山流水
3、平沙落雁
4、酒狂
5、關山月
6、瀟湘水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蘭
其他著名古琴曲
普庵咒
長門怨
陽春
白雪
長清
離騷
龍翔操
梧葉舞秋風
墨子悲絲
孔子讀易
秋塞吟
雉朝飛
孤館遇神
鳳求凰
秋江夜泊
搗衣
鷗鷺忘機
烏夜啼
玉樓春曉
[編輯本段]古琴考級曲目
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古琴考級曲集所列2009最新考級曲目如下:
(部分曲目級別較原先有調整,有重名的為不同風格演奏版本)
第壹級:
1.古琴吟2.鳳求凰3.慨古吟4.蘭花花5.小白菜6.秋風詞7.秋風詞
第二級
1.極樂吟2.良宵引3.清夜吟4.湘妃怨5.雙鶴聽泉6.拉纖歌7.滿江紅8.泣顏回
第三級
1.春曉吟2.風雷引3.精忠詞4.秋江夜泊5.玉樓春曉6.映山紅7.小草
第四級
1.石上流泉2.神人暢3.酒狂4.韋編三絕5.孔子讀易6.陽關三疊7.歸去來辭8.秋夜長9.渴望10.信天遊
第五級
1.鷗鷺忘機2.楚歌3.關山月4.高山5.洞庭秋思6.碧澗流泉7.嶽阻三醉8.采茶調9.茉莉花
第六級
1.梧葉舞秋風2.長清3.平沙落雁4.平沙落雁5.獲麟操6、山居吟。7、醉漁唱晚。8、雙乙反調。9、滄海龍吟。10、普庵咒。11、憶故人。
古琴曲集(2):
第七級
1.長門怨2.龍朔操3.佩蘭4.天風環佩5.風雲際會6.春江花月夜7.山水情
第八級
1.高山流水2.漁樵問答3.漁樵問答4.梅花三弄5.梅花三弄6.唉乃(節本)7.雉朝飛8.漁歌9.漁歌10.孤館遇神
古琴曲集(3):
第九級
1.離騷(節本)2.搗衣3.搗衣4.龍翔操5.烏夜啼6.秋塞吟7.墨子悲絲8.陽春9.大胡笳10.大胡笳11.樓蘭散
第十級
1.瀟湘水雲2.樵歌3.廣陵散4.胡笳十八拍5.幽蘭6.梅園吟7.三峽船歌8.風雪築路9.春風
[編輯本段]傳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連珠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靈機式
獨幽琴·靈機式
太古遺音琴·師曠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龍吟琴·響泉式
壹池波琴·神農式
飛泉琴·連珠式
宋 代
玉壺冰琴·神農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萬壑松琴·仲尼式
鐵客琴·鳳勢式
海月清輝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葉式
鶴鳴秋月琴·鶴鳴秋月式
[編輯本段]古琴流派
壹、關於琴派的概念
(壹)什麽是琴派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壹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壹地域、同壹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壹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裏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壹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壹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壹琴派中的所謂***同特點,壹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二)琴派是怎麽形成的
琴派是怎麽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壹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壹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壹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鉆研琴學。學習同壹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漢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姜維等人!晉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壹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壹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蜀山”、“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三)古琴流派有哪些
琴派是具有***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差別主要決定於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
同壹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後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吳越地區先後還有:松江派、金陵派、吳派等;其他地區有: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等。
浙派:南宋著名琴派。奠基者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為《瀟湘水雲》。經劉誌方授與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兩人在楊瓚的主持下編纂《紫霞洞琴譜》。徐天民祖孫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為“徐門正傳”。後人稱浙派傳譜為浙譜。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處江蘇常熟,當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稱“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門”中的第三代徐曉山,曾在常熟傳琴,致使當地名手輩出,陳愛桐即其中之壹。傳至嚴徵,結“琴川琴社”,傳譜輯為《松弦館琴譜》。陳愛桐的另壹再傳弟子徐上瀛在嚴氏的基礎上加以豐富,添加了快速的《瀟湘水雲》等曲目,輯有《大還閣琴譜》,並著《溪山琴況》。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紀念該派而命名的。
廣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蘇揚州古稱廣陵,以此地為中心形成的琴派為廣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子二子繼承家學,晉京獻藝,壹時爭傳“江南二徐”。所輯《澄鑒堂琴譜》為本派最早譜集。繼起者徐祺吸收名地名曲加工整理,編成《五知齋琴譜》,為近代流傳最廣的譜集。此後,名手薈萃揚州,吳虹又在此基礎上編纂《自遠堂琴譜》,也是很有影響的琴譜。太平天國以後,該派還陸續出版了《蕉庵琴譜》、《枯木禪琴譜》等,其影響壹直及於當代。
川派:又稱蜀山古琴派,簡稱蜀派。蜀山派(川派)源遠流長,至少有2000年歷史的古琴派,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流傳最廣泛、內容最豐富的壹支古琴流派。漢代蜀山琴派名家有:司馬相如、揚雄、諸葛亮、姜維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張孔山、楊紫東、李子昭、吳浸陽、龍琴舫等人。《天聞閣琴譜》和《沙堰琴編》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漁唱晚》等曲最為流行。我國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顧梅羹,以畢生的精力貢獻給古琴藝術之發掘、整理、研究、演奏諸多方面的工作成績卓著。將減字譜翻譯成簡譜配在減字譜下,又完成了三十余萬字的《琴學備要》壹書的修改整理工作。據悉,為保護蜀山派(川派)古琴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將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專門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養古琴人才。
閩派:近代琴派。祝鳳喈為代表。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張鶴,編有《琴學入門》,陳世驥,編有《琴學初津》。
嶺南派:廣東琴派。源於道光年間的黃景星。他繼承先人的《古岡遺譜》,又向香山何洛書學會十余曲。輯五十首為《悟雪山房琴譜》。近人鄭健侯傳其學。
諸誠派:近代琴派。山東諸誠王溥長、王作禎、王露,祖孫三代以虞山派為基礎,另有王冷泉和他的學生王賓魯以金陵派為基礎。兩者匯流,又結合當地民間音樂風格,形成具有山東地方風格的諸誠派。輯有:《桐蔭山館琴譜》、《梅庵琴譜》。代表曲目《長門怨》、《關山月》都是現代流行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