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static/431096252009717105653880/
另外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畫四大代表畫家的統稱。主要有兩種說法:壹是指趙孟頫、真武、黃王鞏、王蒙,見明代王世貞《易顏淵》附錄。二是指明代董其昌《榮泰別誌集》所載黃、王蒙、倪瓚、真武。第二是受歡迎。還有趙孟頫、高、黃、真武、倪瓚、王蒙,合稱為“六元世家”。畫風雖各具特色,但主要是在五代東元、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影響
元四家在山水畫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四人都是江浙人,擅長水墨山水,也在竹石上作畫,是典型的文人畫風格。他們生活在元末社會動蕩的時代。雖然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境遇不同,但他們的不如意都是相似的,在藝術上都受到了趙孟頫的影響,通過他們的探索和努力,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技巧達到了壹個高峰,對後來的繪畫尤其是“南宗”畫派影響很大。
編輯這段元代的畫
山水畫是元代最流行的畫種,其創作思想、藝術追求和風格都反映了畫壇的主流傾向,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元初,山水畫家以錢選、趙孟頫、高為代表。他們都對傳統山水畫進行了認真的探索,通過復古尋求新路。選錢的方法都不錯,作品多描繪古代隱士或家鄉山水,用筆簡單,墨竹手卷。
意境稚拙脫俗,善畫青綠山水,師從唐代南宋的李思訓、李昭道、趙伯駒,融入文人畫的筆法和神韻。他過著壹種枯燥的生活,他那種“不為世人所求,不以贊美撓心”的人生態度也讓他的畫清麗雅致,隨時不趣味,獨樹壹幟。高龔克在米芾、董源、李成之間變化,形成了渾木秀潤的獨特風格。他的造詣很高,筆法很強,經商富有,擅長山水和墨竹。元初為趙孟頫、錢玄所驅。尤其是趙孟頫,擅長畫鞍馬、人物、山水、花鳥、竹石——水墨、工筆、寫意,是最全面、最難得的大師和通才。他畫尚古,主張向唐宋學習,常自詡“無愧唐人”、“粗古之意”,對後世許多畫家影響很深。元代中後期,元四家以各自創新的風格和凝練超然的藝術手法,將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即《嘉禾八景圖》。
代表了這壹時期山水畫發展的主流。元代人物畫遠不如山水畫、花鳥畫繁榮。由於民族、階級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復雜,大多數畫家消極地回避世界,忽視生活。尤其是文人畫家,主要以山川、枯樹、竹石抒情,而忽視了人事的表現。所以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畫很少。隨著宗教的普及,佛教和道教的人物畫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在藝術方面,壹些畫家借鑒了文人畫的筆墨技巧,也取得了壹定的成就。劉觀道師從晉唐,元初集大成者,筆法端莊紮實,人物性格舒適。何成繼承了南宋的章法,為元代人物畫開辟了道路。師從李,其筆流暢勁健,人物栩栩如生。線條畫采用淡墨渲染,突破了壹般的線條畫程序。錢選的人物畫自晉唐以來就有研究,其服飾圖案多來自顧愷之、高古、遊思邈。他的作品穩而不滯,在古拙精致優雅,形成自己的風格。任仁發的鞍馬學唐人,筆法細膩流暢,風格明麗。
它保留了唐朝的許多傳統,但也有自己的風格,與元初的趙孟頫齊名。擅長用簡單的方法畫人物,師從李。他用筆流暢飄逸,形象真實逼真。他被譽為“妙在當下”。王逸擅長畫人物肖像,用筆細致,造型準確,表情生動,成就在元代肖像畫家中最為突出。顏回在宗教人物畫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筆法粗獷豪放,與南宋梁楷的潑墨法略有相似,在墨水暈染上呈現凹凸效果。
編輯這壹段,真武
真武(1280-1354),浙江嘉興人,博學孤傲,隱居鄉間,在杭州以賣卦為生。他的畫家巨然善用濕墨,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特點。遊Xi畫了壹幅漁父圖,表現了無垠的天氣。都是江南名山。水墨圓潤潤澤,筆法簡潔紮實。他喜歡作灑脫的草書題字,被譽為詩畫三絕。真武常披麻長衣,山水大師巨然創新,善作墨竹。他的畫風沈郁蒼茫。傳世作品有《西山圖》。
嘉禾、水鄉等八景。
編輯這壹段王蒙
王蒙(1308-1385),湖州人,元末明初人。曾任明初泰安知府,後被牽連入獄而死。他師從祖父趙孟頫學畫,長大後與黃、倪瓚等多有交往。他喜歡用焦墨幹渴的筆,用細小的苔蘚點作畫,畫面稠密飽滿。他的畫多表現隱逸,筆觸、場景多變,構圖飽滿,紙張飽滿,色彩對比強烈,筆法古樸。擅長畫江南林木蔥郁的景色,潤澤多彩,意境悠遠。代表作品有《清邊隱逸圖》、《夏日山居圖》和《清邊隱逸圖》。
《春山讀圖》等等。
編輯這壹段,黃
黃(1269-1354),常熟人,自稱“松雪寨中小學生”。年輕的時候做過小官,因為別人的事被卷進了監獄。出獄後,他改名“壹峰”,成了道士,開始畫畫。50歲後隱居杭州,潛心山水畫。被推為“元四傑之冠”,他的山水“山色豐茂,草木蔥郁”,擅長畫水墨畫和淡絳兩種山水。黃師從叔父趙孟頫,集宋代諸子之長。晚年“躺在壹片綠心裏,望著白雲”,深入大自然去觀察、去領悟,形成了自己的“清而固靈,淡而滿骨”。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耗時7年完成,高33厘米,橫長396.6厘米。把富春江兩岸幾百裏的精華都收在他的筆下。畫家將中心與側翼、尖筆與禿筆、長短幹筆、濕筆與麻相結合,確實是山水畫中的傑作。而<雪快時清圖>簡單的筆觸對比水墨,第壹輪水墨就鮮明獨到。
編輯這壹段,倪贊
簡介
倪瓚(130l-1374),字鎮人,又名玄英,別名井滿民,網名居士,擁有竹陽閣、滄浪漫石、曲全厝、海月居士等。,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並改名為Xi軒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出生於無錫市梅李沱村。爺爺是老家的大地主,家財萬貫,農村。我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三兄弟,同父異母的倪兆魁,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他曾“宣常州道錄”,“提杭州道開元宮之事”,“賜名素謂神明應拜道長,並給主持人壹些忠告”,“特賜真人之名,在玄學漢語中為純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英。元代道教上層社會地位很高,享有各種特權。沒有勞役和賦稅的痛苦,也沒有官場的疲憊。相反,有壹種額外的賺錢方式。倪瓚從小由大哥撫養,生活極其安逸無憂。倪兆魁邀請同鄉“真人”王仁甫為他當導師。在這樣的家庭熏陶和教育下,倪瓚養成了自己不同尋常的人生態度,清高超然,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沈浸於詩畫之中,與儒家理想中的天下大相徑庭。因此,在我生命的盡頭。少年的倪瓚,家境殷實,生活寬裕,卻沒有養成紈絝子弟的習慣,抱著自己的學習和修養不放。家中有壹座三層藏書樓“清壁閣”,藏有經書、史書、藏書、佛經、道書等千余卷。倪瓚每天在樓上讀書寫詩。除了認真研讀經典,他還涉獵佛教和道教書籍。米青館內還有歷代著名的書法繪畫,如三國鐘繇寫的《薦季表》,宋代米芾寫的《海嶽廟圖》。倪瓚每天早晚把玩這些名作,尤其是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姚遠圖、郝靜的秋山圖,潛心臨摹和模仿它們的神韻氣質。同時他也經常出去觀光,看到有價值的風景和東西就隨便畫。他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仔細寫生,經常帶著全圖回來。壹方面,倪瓚註重傳統技法的傳承,博采各家之長,刻苦鉆研,為他後來的繪畫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壹生
泰任五年(1328),大哥倪昭奎突然去世。隨後,母親邵和老師相繼去世,倪瓚悲痛不已。他曾經靠大哥享有的特權,後來傾家蕩產。倪瓚成了普通的儒生,家庭經濟日益困難。懷著悲涼的心情,他自己寫詩,詳細描述了自己當時痛苦的環境。從元歷三年(1330)到十壹年(1351)這二十年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壹時期,倪瓚交遊廣泛,朋友多為僧人、道士、詩人、畫家。他的詩大多也是和這樣的人壹起唱的。他最好的朋友張博昱是壹位著名的道士,倪瓚為他精心繪制了竹石圖。黃是他所推崇的另壹位著名畫家,也是當時道教全真教的著名人物。他比他大32歲,因為他的道學很深。黃曾花65,438+00年為倪瓚繪《江山勝覽圖》長卷二十余尺,是黃淡絳山水的代表作之壹。卷軸的標題是鄭智五子(65,438+0348);倪瓚當時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僻、遁世的性格,這也反映在他的繪畫中,作品表現出壹種蒼涼、淳樸、幽靜、疏朗的意向。從元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間,倪瓚漫遊太湖。行蹤不定,遊遍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以詩畫自娛。這壹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時期。他仔細觀察太湖美景,了解其特點,對其進行濃縮、提煉和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和新的筆墨技法,從而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法奇特,畫法簡單。近看是壹脈土坡,旁邊種著三五棵樹,還有壹兩個茅屋草亭。中間上部留白以示湖波清麗,晴空萬裏,遠山恬靜恬淡,境界深遠。這種風格前所未有。這壹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1354)、余慶丘吉(1355)、怪石落圖(1360)、舒婷堯森圖(65438+)。元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妻子蔣病逝,倪瓚受到極大打擊。大兒子死得早,二兒子不孝。他在生活中越感到孤獨,就越抑郁,不知所措。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叫倪瓚去北京辦事,他不肯去。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他寫了壹首名為《體言真武》的詩,詩中說他不甘為官。他在題畫詩和書上只寫了甲子年,不需要洪武形成年。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留在江陰長涇鄒家。中秋之夜,他因脾氣壞而筋疲力盡,就去齊友之名醫夏顴家求醫,中途在住下。倪瓚病重,於農歷十壹月十壹日死於夏府,享年七十四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江陰的西麗,後來又被安葬在無錫容英山腳下的祖墳裏。
軼事趣聞
倪瓚清高孤傲,迂腐不事世俗,壹生未曾為官。明代編纂的《雲林遺事》中說,有壹次他留客,夜裏聽到咳嗽聲,第二天早上奉命仔細搜索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設他吐在窗外的梧桐葉上,就叫他趕緊剪掉,放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壹個傳說:“吳王”張士誠的哥哥張士信,曾經派人請他用畫絹作畫,並給了他很多錢。倪瓚大怒,撕毀絲綢退錢。沒想到有壹天在太湖劃船的時候,遇到了張,被打了壹頓,倪瓚當時就無語了。事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鬧了就俗了。”倪瓚曾寫過壹首詩來形容自己的感受:“白眼看低俗事,清詞屈英,富貴足,思名。”
評價
倪瓚三絕詩書畫。倪瓚的繪畫開創了壹代水墨山水畫風,與黃、真武、王蒙並稱“元四大家”。畫風簡約,風格天真恬靜,以淡然取勝。他的作品大多畫太湖周邊的山川,構圖取平原風光。他擅長畫枯樹和竹石茅屋,景物極其簡單。他的畫大多是用幹筆打磨,筆墨極其簡單。所謂“有意無意,若輕若疏”,形成壹派蒼涼蕭條。在元代四大流派中,倪瓚在文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何明·梁軍說:“雲林·舒達下令不許有灰塵。”明代江南人以是否收藏他的畫來分雅俗。他的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產生了數百年的影響。至今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壹,《大英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倪瓚畫的山水,主要表現的是太湖的景色,近處是坡樹,遠處是遠山,中間是壹個大湖。意境幽靜,蒼涼淒涼,沒有俗塵。他的畫很少用色彩,筆墨簡潔明了,以少勝多,深受明清畫家的喜愛。後世很多人常把繪畫說成是“模仿雲林的筆法”,可見其書畫的巨大魅力。倪瓚是壹位個性獨特的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壹個野韻大師,參禪學道,遍遊天下。帶著冰天雪地的神韻,寫出了他獨特的質樸、簡約、質樸的風格。文徵明和董其昌都高度贊揚了他的書法。文徵明評價說:“倪先生人格高尚,熱情有晉宋之氣。”董其昌評價說:“老天真,米遲(即米妃)只差壹人。”倪瓚的書法與葛壽鐵學相比,風格完全不同,難免招致非議。如香木指責倪瓚寫的時候又苦又寒酸。就算是老彭那壹年,最後也不會有好的。"現代書法家李瑞卿說:"倪玉書寒瘠,不失晉人之氣勢,林中有弊。比如詩裏有深刻的理解(陶淵明),但不是肉食者能解決的。倪瓚的傳世作品有《郵票三張》、《月初舟楫》、《客堂詩帖》、《陳詩卷》、《同率作詩》、《同作詩》、《兩簡慎言》、《雜詩帖》等。
編輯這壹段元代的四幅畫。
真武傳世作品
漁父圖、雙樹園平原圖、秋江漁隱圖、秋山圖、清影圖等。
王蒙傳世之作
清邊的隱居與春山在上海博物館的讀書:葛誌川的遷徙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秋山草堂圖》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傳世作品
九峰降雪圖軸、天池石崖圖(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南京博物院)、富春大陵圖(南京博物院)、秋山清幽圖(上海博物院)、富春(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為張。
倪瓚傳世作品
江岸望山,竹樹野石,西山六子,水竹居,松亭,獅子林卷,西林禪房,靜寒松,邱琳山彩圖,春雨新月圖。有水竹居圖、過膝齋圖、漁村秋吉圖、山林鷗圖、幽澗寒松圖、秋亭美樹、怪石、傳世竹樹圖。
編輯與本段相關的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元四家作者:楊劍鋒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4-1 ISBN:9787807497387版式:16價格:78.00元。
內容簡介
在元代,由於復雜的民族矛盾,造就了獨特的文化背景。漢族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受到歧視,在思想上受到壓抑,所以許多畫家和文人隱居,投身自然,以尋求所謂“梵我合壹”的正統精神。正是這種超脫的生活,使他們常常親近自然,直接從自然中獲取題材,從而使他們的繪畫更加超脫。而元四家則是當時文人畫家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創作思想、藝術追求和風格都反映了當時畫壇的精神取向。元四家主要指黃、王蒙、倪瓚和真武。他們的繪畫風格都是從五代董源和北宋巨然的山水畫演變而來的。他們深受趙孟頫的影響,講究筆墨,崇尚趣味,詩書入畫。它們是元代文人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乃至今天的山水畫家都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