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粗略統計,全世界收藏的元青花典型器,目前大致為300多件。流散在中國本土以外的“總***不過200件左右”(日本三上次男著《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這些元青花分別藏於“英國、法國、美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國”,其中,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和伊朗阿德比爾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後者收藏30多件。國內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後陸續出土的”(呂成龍《元代青花瓷器識鑒》,2004年第2期《故宮博物院院刊》)。
然而近年來,市場上的元青花卻成百上千甚至數以萬計地出現。有些藏家,兩三年裏就可尋覓到“正至型”元青花數十件。臺灣壹位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簡直富可敵國,在其2004年年底出版的16開豪華本圖案中,各式元青花精品總數達270余件,遠遠多於伊朗和土耳其兩國所藏。而市面上類同“大衛德瓶”的標準器,據2004年第5期《收藏家》介紹:“投送與‘至正型’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同類器物的稿件紛至沓來,天津、陜西、大連、蘇州都有投稿,據目前所見,已出現五對同類瓷瓶(圖4)。這五對瓷瓶看圖片與‘至正型’標準器完全相同,區別只是頸部有銘文或沒有銘文(閃淑華《祁門古陶瓷廠與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其實,從圖片看,筆者認為這類貌似大衛德瓶的“至正型器”,在紋飾上的漏洞還是可以找見的。例如,該瓶頸部蕉葉的邊線,被畫成幾乎呈對等的雙邊線、且雙邊線內留白;主題龍紋的頸脖竟粗壯如蛇,有別於元龍的細頸、細脖特征。這些,明顯屬於破綻。至於上文中提到的五對“大衛德瓶”,愛好者手中實有數字遠不止這些,因為更多“大衛德瓶”的持有者,對擁有超級藏品則秘而不宣,懷著所謂“悶聲大發財”的心理。
元青花為何失蹤
目前,有關元青花的討論非常紅火。讓諸多有識之士大惑不解的是,對於中華民族的這麽壹大筆珍貴遺產,炎黃子孫以前怎麽就視而不見,還要有勞外國學者來指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什麽?實際上,這都是明太祖惹的禍,由於洪武皇帝當時采取高壓手段,竟使明清兩代近30個皇朝的臣民、乃至我們父輩,在以往600年裏,只知有明青花而不知道有元青花!
中國歷史上,秦朝時曾出現過“焚書坑儒”鬧劇,上世紀七十年代也發生過“破四舊”悲劇。那麽,在明代立國之初的華夏大地上,是否有過類似的愚蠢行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無數事實表明,曾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誓言蠱惑人心的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對於蒙元文化的載體元青花必定大開了殺戒,而且當時的聲勢、“萬眾響應”的轟轟烈烈程度,很可能壹如文革時期我們所經歷過的“革命”運動,亦是那般波瀾壯闊。這樣說,基於以下幾方面既成事實:壹、自明朝建立後,元青花為何只存在於地下、存在於天高皇帝遠的國外,而中華大地(地面)上則無影無蹤、幾乎不見傳世品。二、皇宮內承傳有序的漢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為何獨獨沒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剿滅又有誰敢;若不是發生過全國性的驚天動地“聲討”,又怎會波及到內宮。三、知識分子為何違心、連成書於洪武二十壹年的我國第壹部綜述全國名窯的瓷器史專論《格古要論》也不講真話,面對色澤靛藍美麗的元青花,作者不以為然地概述為七個字:“白底藍花者,甚俗”。四、洪武朝官窯器為何要置傳統紋飾固有的“***性”於不顧,執意同前朝(元代)花紋較勁(參見下壹節):妳右我左;妳下我則上。這番意識形態上的針尖對麥芒,意味著什麽?而這壹同清王朝在紋飾上跟前朝情意綿綿(明末與清初的許多青花瓷,由於紋飾上的過分相近,其年代常讓人難以辨識)和在款識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窯精品、包括壹些官窯器,常常無所顧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號寄托款)大相徑庭的情景,又說明了什麽?上述種種現象,只存在壹種解釋,那就是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出於政治動機,把屬於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壹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為“異端”,並施行了壹項不見史載的野蠻摧殘,才導致元青花從中華大地上突然蒸發,才讓代代相傳相襲的紋飾語言(亦即傳統紋飾),在元明時分,出現了驟變。
朱元璋是中國“文字”始作俑者(《辭海》“文字獄”),壹條人命抵不上壹個諧音的歷史由此開啟。又冒天下之大不韙,讓十二生肖中的“豬”(諧音“朱”)從明朝消失。洪武十三年五月,為撤銷丞相這壹職務、讓皇帝能直接統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胡惟庸案的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權擴張的冤魂”。據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毛佩琦教授說,“《明史》還記載說,胡惟庸被處死時,‘反跡尚未暴露’”,而丞相“胡惟庸被定罪的‘通蒙古’、‘通倭寇’這兩條‘反跡’,卻是在十年以後,亦即在洪武二十三年時發現的”(2005年9月27日、中央十臺《百家講壇》、中國人民大學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藍冤獄》)。由上可知,朱元璋不但荒唐,還對蒙古舊統治者懷有非常深刻的偏見。因而,對於亮麗的元青花瓷,心胸狹窄的明太祖表現出獨特“雅趣”,並最終在全國範圍內把元青花砸個稀巴爛,再踩上壹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也就在所難免了。
有關明代建禦窯廠的時間,史料上有洪武二年和洪武三十五年兩種說法。筆者以為,耿寶昌先生的推斷甚合客觀。即明代禦窯廠的建立,當在洪武二年。原因不僅僅“照第二種說法,則推斷出洪武時期無官窯瓷器;現在壹般認可第壹種說法(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P9頁)”,還因為朱元璋辦事向來雷厲風行,壹部210卷《元史》不足兩年時間便由宋濂等人於洪武三年“匆促成書”。而立禦窯廠造洪武瓷封殺元青花,不但較修元史簡單又見效快,還可通過社會上層堂而皇之廣告天下黎民。這等要事,顯然是越早越好,豈能坐等三十年而不求朝夕。
大相徑庭的元末明初青花瓷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為典範,還包括“延祐型”和壹些形、紋簡陋,銷售層次較低的青花瓷(圖5)。為提高“目鑒”科學性,本文在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與洪武瓷的區別,談壹些膚淺的認識:
1、大花大葉,葉為滿色,但花朵不填滿色,且外部繪有較明顯的空白邊線。山石、海水、人物、動物紋等(圖6)亦相類,紋飾內露白。明洪武朝,花卉紋多為大花小葉,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規矩,花心均以網格紋為飾,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層,兩層與四層的少見。
2、纏枝蓮葉,“葉形多呈葫蘆狀,或有壹至五個尖瓣”(孫瀛洲)。洪武時,葫蘆形葉子不如元瓷的規矩,葉子的尖瓣呈三至七個不等,器物的質量,壹般以葉子畫四個尖瓣的為精;多數葫蘆形葉子塗滿色,少量的葉脈留白;葫蘆葉形體瘦弱,不及元代粗壯,但造型活潑、多姿。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壹組(如青花雲龍紋象耳瓶),有的畫二組(圖7),構成上下對應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壺和盞托的變形蓮瓣邊飾為單體形式排列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大多呈並攏(***邊)型(圖8),並貫穿於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作分開狀(圖9),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並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洪武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後,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大都呈並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無不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明後,蕉葉的主脈均予以留白,呈中空型。這壹留白畫法,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對比非常醒目(圖8)。
5、如意雲頭紋(亦稱“雲頭紋”、“雲肩紋”、“垂雲紋”)。雲頭與兩雲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大多呈前後相背形態(圖10),即如意雲紋兩雲腳間的尖頭,與雲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而洪武,如意雲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方向大多壹致(圖8、圖11),很少有例外,並沿襲至永宣。然而,自成化起,如意雲頭的兩尖頭既有朝向壹致的,亦有相背的,並無常規。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圖9)。有的回紋呈規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畫成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無不為壹正壹反兩方相連的形式排列組成(圖8、圖11)。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壹筆環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後,除少數邊飾仍作壹正壹反兩方相連排列外,多數回紋邊飾呈整圈壹筆環連式,並延續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輕盈。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腭有須,上頜壹般無須,但至正十壹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狀細鱗片(圖12)多見,以留白的魚鱗紋片少見,後者龍紋更加精美(如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壹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壹道卷草紋(圖9)或雲頭紋(圖13)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圖8)上,洪武以後消失。
9、元代紋飾采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壹筆點畫,這就是所謂“壹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即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煉得不如明清瓷細致,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圖14 1),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圖14)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11、除執壺、玉壺春瓶(圖13)外,器物的底部壹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裏部掛半截釉”(孫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口端)多露胎(圖14)。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圖10),這亦是特征,仿制品卻常在蓋內也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墻較寬、較厚,給人壹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征之壹。
13、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堅實,小件器的胎體都較薄,胎體甚至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而仿制品則不然,小件器亦顯得很厚實。
14、除露胎較高的壹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圖14)。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多見於元至明代中期。
15、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最容易出現土蝕痕跡。由於元器的內壁多數為蕩釉,而竹絲修胎痕處的釉最薄,故土蝕痕跡常常以竹絲般的條狀出現。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D3%F9%D7%F0%B9%DB%D2%F4/blog/item/8f8099d3c16bf7de562c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