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本是名詞,前清時代表“榮耀”,晚清時代表“敗家子”。關於“八旗子弟”的墮落,後人以為,是王爺們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女,或者國家沒有讓這幫子弟接受社會兵營鍛煉所導致。而我在閱讀他們的演變史後認為,關鍵因素並非如此,他們的墮落不可避免。
清兵入關,統治中國之後,“八旗子弟”的安置分兩部分:壹部分留在兵營,壹部分安置社會。走向社會的這批“八旗子弟”,由彎弓射雕的騎手轉為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這應該算是“文明程度”提高的轉變,但可惜由於“八旗後”先天底蘊不足,這種轉變難以到位,所以幹脆“變形”為紙醉金迷的公子哥――持著折扇、提著鳥籠招搖過市,身後簇擁著家丁打手。因為別無所長,他們壹不務農,二不做工,只是在社會遊蕩。
留在兵營的這部分“八旗子弟”,雖然壹如既往接受軍事訓練,但壹則因為他們的父輩功勞,成為國家軍隊的“特殊人群”,二則由於他們進入和平年代,久疏戰事,所以戰鬥力的下降不可避免。
前期“八旗兵”趁勢入關,借漢人內亂之際橫掃中原,血洗江南,殺出了“威名”。“八旗兵”在關鍵的山海關壹戰中發揮了奇兵的作用,曾經叱咤風雲、馳騁疆場的李自成農民軍,打得過吳三桂,卻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對手,可見“八旗兵”戰鬥力何等強勁,堪稱當時最好的“精銳部隊”。
等到了中後期,所謂的康乾盛世,留在兵營裏的“八旗後”也開始坐享百年戰果,他們比社會上的浪蕩子弟還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鴉片戰爭時期,“壹桿煙槍”已成為他們的主要標誌物。
晚清時期,無論是留在兵營裏的“八旗後”,還是走向社會的“八旗後”,已經到了“惟知抽鴉片、提鳥籠”的境況,什麽樣的醜事都幹得出來。對於“八旗子弟”的蛻變,清朝統治者並非沒有察覺。明王朝因為腐敗亡國,清朝的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教訓上還是比較用心。清朝基本沒有昏君,他們幾乎個個“勤政”,而且比較清心寡欲,整體不太貪婪。
出於國家政權不變色的考慮,清朝歷屆領導人都試圖挽救“八旗子弟”,他們督促王爺們加強對子女的教育,並組織了不少“社會鍛煉”運動,希望以此來讓那幫子弟保持“艱苦樸素、驍勇善戰”的作風。
譬如雍正時期,發布“京旗移墾”政策,組織“京旗移墾”運動,把居住在京城壹帶的閑散旗人,移往東北從事農業墾殖,自食其力,壹是為了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二是為了讓這幫子弟經受勞動鍛煉,希望重振八旗威風。
然而,總體收效甚微,京城這些子弟們沒有幾個願意去,即便去了,也空手而歸,繼續等著皇家供奉。被圈養了太久的寵物,已徹底失去了掠食的野性。他們陶醉在京城花天酒地度日的生活中,每天琢磨著怎麽使生活更好玩些,遛鳥、唱戲、賭馬、鬥蟋蟀成為他們的強項。
在他們的盛世末期乾隆朝中,“八旗後”成了街頭巷尾的當鋪裏最受歡迎的客人,因為國家頒發的錢餉不夠他們花費揮霍,所以只好寅吃卯糧。他們把祖輩聚斂的翡翠玉石、古董字畫等寶物全拋出來。
並非沒有家庭教育,也非沒有社會實踐勞動,但是“八旗子弟”還是不可避免地墮落了。
這是為什麽?
清朝“八旗子弟”間,有句流傳幾百年的口頭禪,即“漢人無累,旗人有累”。所謂“累”者,即“資本、老本”也。意思是“漢人沒資本、老本,他們有資本、老本”。
而資本、老本是什麽?無非是仰仗他們的祖先當年曾以血肉之軀,出生入死,殺出了壹個清王朝。因此,他們覺得有恃無恐,認為坐吃俸祿理所當然。他們依仗父輩的特權,對漢人具有強烈的優越感,由“橫”而“驕”,在社會上隨心所欲、遊手好閑。
他們吃祖宗在戰爭中聚斂的大量財富、帶著暴發戶心態,揮霍錢財,壹擲千金,生於錦繡叢中的新貴“八旗後”,驕奢淫逸是為常態。
“八旗子弟”所仰仗的“累”,用現在話言之就是:特權與既得利益。父輩們壟斷了社會資源、無需公平競爭、王二代們坐享其成、隨心所欲。
特權與血統壹樣,既能造人,又能毀人。“八旗後”博得了令天下人不齒的貶義稱謂――八旗子弟。清中晚期,他們連洪秀全的農民軍都打不過,只好以漢治漢,靠曾國藩辦“民兵”才滅了“太平天國”之“亂”。
待世界真正的列強從遠方地平線上出現時,“八旗後”更無招架之力。1860年的英法聯軍,1900年的八國聯軍,區區萬把人,都輕而易舉地攻破北京城。操著冷兵器的“八旗勁旅”匆忙披掛上陣,結果在壓境的堅船利炮面前,壹敗塗地,作鳥獸散。
遊手好閑的“八旗後”,連自食其力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守疆衛國?他們只是希望靠“變賣國土”換得茍延殘喘的好日子。然而,歷史終於不再給他們機會了。辛亥革命以壹營的嘩變就推翻了愛新覺羅氏對中國的統治,“八旗後”的總代表皇帝破產了,“八旗後”全體成為破落戶。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史,“八旗子弟”堪稱最具代表性的“犬子群”,而他們的蛻變,其根本由來不是因為王爺們沒有教育好他們的子女,而是因為他們“有累”所導致的必然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