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唐太宗千辛萬苦取得《蘭亭集序》真跡後,除了勤加臨摹之外,更在臨終之際,對即將繼位的唐高宗,表達想讓《蘭亭集序》陪葬的心願。原本也喜愛書法的高宗原本有猶豫,畢竟讓《蘭亭集序》這樣的千古佳作從此深埋於地底,實在有些不妥,但在當時的中書令褚遂良催促下,高宗最後還是決定讓《蘭亭集序》成為父親的陪葬品。 原本以為《蘭亭集序》就此消失,但在五代時期,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盜劫昭陵,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溫韜在進入昭陵後,在唐太宗正寢的東西廂列石床上,發現壹個鐵匣,裏面盡是珍貴的字畫,溫韜二話不說全部取走。 如果照《新五代史》的記載,《蘭亭集序》真本應落入溫韜手中,但根據後人記錄溫韜所盜走的物品清單之中,照道理,溫韜得此壹珍寶,應有消息流傳出來才是,「至少也應該命人拓制幾本才對,但後世完全沒有發現溫韜版的《蘭亭集序》拓本。」陜西當地的研究人員認為,溫韜應該沒有取得《蘭亭集序》。 壹九八四年,陜西省西安市西大街梁家牌樓拆除舊房時,偶然在屋檐下發現了元代《蘭亭序》碑刻拓片四幅,第四幅拓片有二篇跋文,其中壹篇為宋代蔡挺所著,他在跋文中指出,《蘭亭集序》陪葬時,被李世民的姊妹用偽本調換,真跡留存人間。至於李世民的姊妹究竟指何人,蔡挺並未多加說明,而之後的歷史文獻也未記錄,蔡挺的跋文逐成為懸案壹件。 既然唐太宗的姊妹都可能搞掉包的把戲了,那繼位者唐高宗不就更有可能?唐高宗也是壹名非常喜書畫的皇帝,他在這方面的造詣甚至超過唐太宗,這樣壹位愛好藝術的人士,見到《蘭亭集序》豈有不心動之理?想想,唐高宗心愛的武則天,也是從唐太宗死後才娶回來的,與父親***愛壹女都不怕人家說閑話了,壹本《蘭亭集序》又怎麽難得倒唐高宗。也就是因為如此,陜西考古所才敢大膽推測《蘭亭集序》極有可能就埋藏在乾陵中。 雖眾說紛紜,但長期關註《蘭亭集序》下落的大陸《 西安晚報》記者呼延思正認為,《蘭亭集序》應該還在唐太宗昭陵裏。「那時的技術與照明設備,根本不可能讓溫韜有機會完全取走昭陵的珍寶,雖然他的清單中沒有發現《蘭亭集序》,但後代的歷史中,《蘭亭集序》也不曾再出現過,所以《蘭亭集序》依然在昭陵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化為灰燼? 除了未隨唐太宗下葬外,也有人認為,當年唐太宗施詭計取得的《蘭亭集序》根本不是真跡。在壹代大導演李翰祥的電影作品《風流韻事》的其中壹段,便是敘述這段故事。故事中,唐太宗派出的監察禦史蕭翼用計騙了王羲之的後人辨才大師,而取得《蘭亭集序》「真跡」,但最後回得宮廷後才發現,自己上了辨才的當。 這雖然只是電影情節,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樣的結局也不無道理,「王氏後代應該都面臨這種被要求交出《蘭亭集序》的困境,自然也發展出壹套應對的方式。」陜西考古所認為,蕭翼也有可能被辨才騙了,「王羲之的後人智永與弟子辨才臨摹《蘭亭集序》千萬回了,已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蕭翼、唐太宗誤認為他們的臨摹才是真跡也是極有可能的。」 如此說來,《蘭亭集序》也有可能依然存放於辨才所居住的永欣寺中羅?但永欣寺在後來屢遭兵劫,而辨才之後,王氏已無傳人,如果《蘭亭集序》真的存放於永欣寺中,那下場極有可能隨著戰火與動亂化為灰燼。 《蘭亭集序》真偽的問題壹直是藝術界的焦點話題,但即使爭議不斷,大家都同意《蘭亭集序》是壹篇上乘的書法作品,它的藝術價值值得永為後世流傳。 乾陵是答案 《蘭亭集序》的真跡在何處?現在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乾陵,仿佛乾陵就是《蘭亭集序》懸案的最終解答。 然而乾陵的開挖卻是遙遙無期。「國家文物局與陜西文物局已達成***識,未來將不會開挖乾陵。」呼延思正表示,至少未來三十年以內,大陸當局對乾陵不會任何的動作。 「因為挖出來之後,維護、存放都會是壹大難題。」呼延思正表示,乾陵的東西太多、太珍貴了,挖掘過程不但很容易傷到這些珍貴文物,挖掘出來後,更容易因保護不周而使這批文物受到破壞,「除非考古所推測乾陵內部出現崩塌、損毀的危機,才有可能進行緊急開挖、搶救,否則,不會有任何的開挖計畫與行動。」 這麽看來,《蘭亭集序》依然還會是歷史學者、夢想者、小說家最愛的懸案。至於《蘭亭集序》會不會在乾陵呢?我們只能等待歷史肯不肯與我們分享這個真相了。 《蘭亭集序》經王家代代收傳,到了七世孫智永手上,他將它傳給辨才和尚。這事被喜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知道後,立刻派人召辦才入宮索取,但辨才推說,《蘭亭集序》歷經變亂,現今已不知所在。唐太宗為取得《蘭亭集序》真跡,派遣監察禦史蕭翼前往求取。蕭翼打扮成潦倒書生,與辨才成了性情相投的好友。某天,蕭翼自稱先世傳習王羲之、獻之書法,並出示所攜帶的收藏品,並以言語刺激辨才,辨才最後為了先人的聲譽,從屋頂的梁上取下《蘭亭集序》給蕭翼欣賞。蕭翼得知《蘭亭集序》存放的地點後,趁著辨才外出,取走《蘭亭集序》,辨才得知上當後,也無法爭回,最後抑郁而終。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的書法作品達15,000件,唐太宗有3,600件,到宋徽宗時尚保存243件。目前傳世墨跡則不多,真跡更是無壹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種拓本最著名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真跡後,曾令當代書法家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趙模、韓道政、諸葛貞等人臨摹。 目前流傳的《蘭亭集序》拓本不下百種,但壹般公認以褚遂良的褚臨本、歐陽詢的定武本、虞世南的天歷本、馮承素的神龍本,這4人的臨(摹)本最具代表。 其中的定武本,傳為歐陽詢臨本,據說這個版本從五代開始流傳,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到原石;耶律死後,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定武太守宋景文從民間輾轉獲得後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書法家)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5字,以區別於翻刻本。這個版本於宋代非常流行,翻刻的版本也最多。 去年4月,在深圳的壹場拍賣會中,「落水蘭亭」以起拍價人民幣3,800萬元,成為最高起標價拍賣品。 為什麽叫「落水蘭亭」?有壹段很浪漫的故事。據說元朝文人趙孟堅(字子固,書法家趙孟頫的堂哥),從元曲大師姜夔手中得到壹帖5字未損的定武本蘭亭集序,某日趙攜此帖乘舟翻復,他跳入河中什麽都不救,就只救這帖蘭亭,所以又名落水蘭亭。 落水蘭亭之所以珍貴,有兩個原因,其壹在於5字未損;其二,是這帖落水蘭亭輾轉多手,每個收藏者都在上頭題跋、蓋印,因此上頭有趙孟堅、趙孟頫等歷代名家的真跡,光是這些字跡就價值連城。 落水蘭亭原為清宮收藏,在清末民初戰亂時流失,後即消失無蹤。民國88年間曾被臺灣收藏家輾轉購入,直到去年初才又流到大陸收藏家手中。
上一篇:克裏斯蒂·海夫納的雜誌價值下一篇:關於太平天國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