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介紹
蘭州博物館蘭州博物館的所在地,原是白衣寺舊址。據寺內清鹹豐所立《重修白衣寺塔碑》記載:“白衣寺為前明王所建。
相傳是公主的功德,至今已有400多年。
“白廟坐北朝南,有兩個院落。
前院為白菩薩殿,內有白色觀音像,故名白廟。
東邊是伽藍寺,西邊是土地廟,後院是白塔。
白衣寺塔是壹座實心磚塔,高約30米。塔基呈方形,錯落有致,長寬約7米,高2.8米,四面刻花。
塔的下部呈碗狀,高8米。
正南塔基交界處有壹座佛龕,外嵌壹副對聯,現已模糊。據民國報載,對聯為:玉柱玲瓏皇帝坐,金城保千古恩。
碑文為:太華道士崇禎韋辛夏夢知紀據考證,從碑文來看,對聯的作者是蘇明王鑄知書,他崇尚道教,“太華真人”是他的綽號。
塔的上部為八角錐形,高度約為18.5米。它有十二層密檐,每層的每壹側都設有壹個佛教神龕,裏面有96尊佛像。每層每個角上掛有壹個風鈴,全塔也有96個風鈴。
塔剎高約1米,形似寶瓶。
壹般的佛塔都是奇數層,而白壹寺寶塔是偶數層,這在佛塔中極為罕見。
1986年,在維修百益寺塔時,塔頂發現30余件珍貴文物,其中金線、名貴玉雕觀音簪、寶石魚藍觀音簪尤為珍貴。
白衣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顯示
收藏中的佛像
蘭州歷史文化展以“弘揚蘭州文物精華,展示蘭州百年風情”為展覽宗旨,展出馬家窯、齊家、新店文化陶器、白依寺塔館藏文物、佛像、青銅器、東漢明器等200余件文物。,聚焦蘭州古代先民創造的古代文明,啟迪人們對蘭州黃河文明的認識和熱愛。
“精品書畫作品展”* * *展出蘭州本土著名書畫家作品78幅,展現明清時期獨具地域特色的隴上書畫藝術魅力。
珍貴的收藏品
旋渦鋸齒紋耳彩陶鼓泥紅色陶器。
器物上端為直管,下端為大喇叭,大喇叭邊緣有六個突出的胸釘。
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打擊樂器之壹。
西周奎文青銅簋。
腹部幾乎呈長方形,下面有向外翻的圓形足。
獸頭有兩只耳朵,從獸頭下部到腹部底部有兩只耳朵。
主要的裝飾圖案是卷軸形的龍紋,以雲雷紋為基底。
特征活動
民俗與傳統——漫談端午及清末民國時期蘭州書法家作品展等展覽經常舉辦,讓觀眾從多角度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每年不定期舉辦藏品鑒定鑒賞活動,義務為民間藏家提供藏品鑒定咨詢服務。
甘肅省博物館
博物館簡介
“古絲綢之路三千裏,黃河文明八千年。
甘肅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中國人的祖先伏羲和女媧的誕生地。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古“絲綢之路”甘肅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是中國文物大省之壹。甘肅省博物館還擁有歷史文物、現代文物、民族文物以及古生物化石和標本。
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我們博物館有豐富的收藏品,包括宋、元、明、清瓷器、木雕、絲綢和繪畫。
其中以彩陶、漢簡、文獻、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珍品的收藏最為突出。
這些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了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除了常規的實物展覽,為其提供更加開放的展示模式,讓隱藏已久的文物為廣大群眾所欣賞,讓古老的中國歷史文明為世界所知曉,無疑是最佳選擇。
我們試圖通過網絡建立壹個移動的虛擬博物館,在這裏,凝固的歷史將與移動的現代信息有機結合,為我們提供跨越時空的交流。在這裏,它將向妳展示甘肅省博物館的另壹種魅力。
建館以來,通過考古發掘、征集和捐贈,共收集歷史文物82000余件,其中堪稱精品的歷史文物3000余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壹級文物720余件(組)。
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這裏收藏了豐富的瓷器、木雕、絲綢和宋、元、明、清的繪畫作品。
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奔馬、車馬,武威磨子子漢墓出土的禮器簡牘,幹灘坡出土的醫療簡牘,唐代涇川大雲寺舍利金棺,敦煌藏經洞北宋春華二年“報父母恩,改經”帛畫等,都是國內外知名的文物。
此外,東漢的青銅奔馬和魏晉的“郵圖”畫像磚已分別被定為國家旅遊和郵電的標誌。
博物館收藏的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最大的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劍齒象骨骼化石。
還有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合川馬門溪龍古化石標本,世界聞名,影響巨大。
2006年,甘肅省博物館新館修復竣工並開放。新館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其中收藏倉庫面積7600平方米,展覽面積9000平方米。是集辦公區、收藏倉庫區、展覽區為壹體的智能建築。擁有多種現代化設施,實現全方位形象服務。大屏幕和電視觸摸屏可以提供大量的彩色圖形信息供觀眾隨意選擇。
同時,互聯網國際網站使甘肅省博物館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享受到了網絡資源。
編輯此主題展覽
新館建成後,根據甘肅省文物的特點和優勢,面向社會推出“甘肅彩陶”、“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古生物化石”三個永久性主題展覽,並於2007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佳展覽獎”。
“甘肅彩陶”展廳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匯處。它位於黃河流域的上遊,這裏有非常豐富的古代文化遺跡,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
甘肅是中國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
省內史前遺跡分布密集,文化內涵豐富,出土器物數量多,品位高,在世界彩陶文化中占有無可比擬的地位。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保存了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堆積,與河南、陜西等地仰韶文化遺存壹致,為解決仰韶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近百年的考古研究表明,甘肅是中國彩陶的發源地,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延續時間最長、種類最多、類型最豐富、制作最精美、圖案最華麗、藝術價值最高的地區。
“甘肅彩陶”展廳的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青銅時代的彩陶相得益彰,最引人註目的是寬帶三足彩陶碗、人頭形口彩陶瓶和大地灣名畫。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覽館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覽館
駝鈴陣陣,羌笛悠揚。
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燦爛的歷史文化藝術瑰寶,展現了古代文明的輝煌。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示了420多件系統反映古絲綢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青銅奔馬儀仗隊、漢唐絲綢制品、佛教造像、金銀器皿、唐三彩、元代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覽館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背景,展示了甘肅發現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包括楓樹館、海洋動物館、恐龍館、黃河古象館等。
介紹了地球和生命演化過程中,在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發現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相關知識。
其他臨時展覽
多年來,甘肅省博物館先後推出了甘肅佛教金銅像、甘肅古代書法藝術展、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書畫展、甘肅精神、抗震救災圖片展、新幹大洋洲商代青銅器精品展、新疆絲綢之路文物展、野生動物——人類的自然遺產。
此外,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還組織博物館誌願者開展“博物館之友”活動,舉辦科普講座,專家講解,“送文物進校園進軍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為博物館教育創新實踐提供了廣闊平臺。
歷史的發展
1939年,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成立甘肅省科學教育館。
1943年更名為國家甘肅科教博物館。
1950,更名為西北人民科學館。
1956,正式命名為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