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宋朝,年號建隆,是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繪畫、書法、雕塑、書籍雕版印刷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而作為科學技術和藝術結晶的宋代錢幣,在這壹段歷史時期也呈現出了色彩繽紛爭奇鬥艷之勢。兩宋的錢幣制度,是以錢為主,絹帛等實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銀日漸重要,紙幣也已出現和流通,是兩宋貨幣制度的突出特點,但銅錢仍占有重要地位。
兩宋是中國錢幣史上最復雜的時期,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壹、最早發行了記年錢。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錢背開始記年,所鑄錢“淳熙元寶”背上標有“七”字,表明此錢鑄造於淳熙七年,比歐洲的記年錢早了300多年。
二、最早發明了紙幣。北宋真宗年間,由當時四川的富商首創“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三、年號錢最多。從北宋“太平通寶”到南宋“淳熙元寶”的300多年裏,皇帝改元頻繁,***鑄行了49種年號錢。
四、出土量最大。宋朝的鑄量不壹定最多,但宋錢的出土量是最大的。在湖北黃石的西塞山,壹次就曾出土了11萬公斤的錢幣。此外在我國其它地區也有大量宋代錢幣出土。
五、最先創造由皇帝親筆書寫的錢文——“禦書體”。宋太宗趙光義開始自題錢文“淳化元寶”,而宋徽宗趙佶更是以獨創的瘦金體書寫了“崇寧、大觀”通寶等。
六、錢幣的流通區域性明顯。當時的中原、華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通行用銅錢,四川則使用鐵錢,山西、陜西兩地是銅、鐵錢並用,廣東是兼用金銀。此外,全國各地皆有流通紙鈔,或限於某壹地區,或可通行全國。
七、錢幣的面額復雜,名稱變化多。宋錢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當百、當五百等不同的面額,經常是壹紙命令就把當十錢改作當五錢行使,經常變動。宋錢的寶文名稱不壹,更是增加了混亂。其銅錢有元寶、通寶、重寶等,鐵錢有珍寶、之寶、洪寶等壹二十種之多。
八、錢文書法多樣。宋朝的錢文書法多樣,有創新、對稱、復合等特點,且多出自名家,從禦書體“淳化元寶”行書、草書入錢文始,篆、隸、行、草、楷等五體具備,篆書體中又有九疊篆文“皇宋通寶”,楷書中有徽宗的瘦金書,書法或秀麗嫵媚,或蒼勁挺拔,神采飛揚,氣象萬千,形成了宋錢書法藝術的特色。
宋元通寶
宋代的第壹種鑄錢是“宋元通寶”,鑄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錢文順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後宋太祖傳位於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當時四川及福建出鐵錢。福建所出鐵錢,背郭清晰,鑄工頗精,大受歡迎,於是又推出壹種直徑4.2厘米的當十大錢,書法鑄工均不錯,背穿上有壹個圓點,可能是壹種紀念錢,現存世不多。這兩種“太平通寶”都為五代風格,而鑄工精整,深厚淳樸可比開元錢。
淳化元寶(金幣)
淳化元寶(金幣背面)
“淳化元寶”是宋太宗改元為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時所鑄,是最早的“禦書錢”,錢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均為宋太宗所書。此外四川等地所鑄的淳化鐵錢,錢文也有禦書體的。五臺山出土發現有金質“淳元元寶”供養錢,背上左右有佛像。在宋太宗至道年間(公元995-997年)又鑄行了“至道元寶”,錢文也有真、行、草三體。
宋真宗即位後,在鹹平元年(公元998年)按例出“鹹平元寶”銅錢,錢文楷書,直徑2.4厘米,錢文旋讀。有種大錢直徑有4.2厘米,錢文也有正楷,旋讀。此錢書法尚可,應為流通幣。但此外還有壹些闊邊大、小錢,文字鑄工粗精不壹,未必是政府發行的流通貨幣,或許都有紀念性,數量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鑄行“景德元寶”銅錢,錢制同前,錢文為楷書,是禦書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鑄“祥符元寶”,有背文星月及光背無文兩種。另外有壹種闊邊錢,有當十、當五兩種,也是分背星月和背無文。此外還鑄有“祥符通寶”,為禦書錢,有大小兩種,是用來賞賜大臣的,故而鑄量較少。從此也開始了“元寶”、“通寶”同時流通的情況。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鑄“天禧元寶”。
皇宋通寶(九疊篆)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間改元九次,也發行了九次年號錢。在這段時期裏宋朝的錢監增多,管理上卻不十分嚴格,各地錢監所出的錢,版式銅質差別頗大,鑄工精細程度也相去甚遠。天聖年間所出的“天聖元寶”,明道年間所出的“明道元寶”,以及景祐年間所出的“景祐元寶”,錢文書法皆有篆、楷兩種,其直徑輪廓也完全相同,為“對錢”。這壹階段的鐵錢,仍有當五、小平兩種。寶元年間,因為年號帶有“寶”字,用為錢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寶”,有銅、鐵兩種,銅錢版式較多,壹般篆、楷成對。此外有壹種篆書體錢——九疊篆“皇宋通寶”,或稱之為“九疊皇宋”,應為壹種賞賜錢,鑄工精美,數量極少,為極罕見品。慶歷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進攻陜西等地,宋朝派兵討伐,因而鑄行“慶歷重寶”當十錢,以解軍需之用,此錢直徑2.9厘米,錢文楷書,有順讀、旋讀兩種;又有當十鐵錢,直徑3.2厘米。兩國交戰延續了三年,北宋國力大損,錢幣不斷減重,同時又大量地發行紙幣,因而造成物價上漲,至戰爭結束時改當十錢為折三流通。至和年間,曾鑄行“至和通寶”和“至和元寶”,小平銅錢,光背無文,有篆、楷兩體成對,大小兩種。此外有“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嘉祐元年出“嘉祐元寶”及“嘉祐通寶”,皆為小平錢,銅質。
宋英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鑄“熙寧元寶”,皆小平銅錢;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鑄“熙寧重寶”當十錢,這是為經略西北邊陲所出,後來不斷減重,以致於此錢版式較多。到熙寧六年時(公元1073年)改為折三使用,後又改為折二,從此每年發行折二錢。此外還有“熙寧重寶”鐵錢,有小平、當五兩種,錢文楷書旋讀。熙寧小平錢中有背文記監的。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出“元豐通寶”,有小平,折二銅鐵錢,錢文篆行成對。版式頗多,有傳為蘇軾所書的“東坡元豐”。神宗在位時期,平均每年鑄錢四百多萬貫,在宋朝是鑄得最多的。
宋哲宗時期鑄過三種錢,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鑄“元祐通寶”銅鐵錢。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篆楷成對,小平錢中有背文“陜”者,較少見;鐵錢有折三錢,錢文篆、行成壹對。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出“紹聖元寶”及“紹聖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篆行成對,另有隸書小平錢,較罕見。鐵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也都成對。通寶錢中有銅鑄小平壹種,錢文楷書,光背無文。通寶鐵錢也僅見小平壹種,此外有鐵母錢,背有“施”字的極罕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鑄“元符通寶”,有銅、鐵兩種,均有小平、折二,篆、行成對。此錢書法較精美,氣勢雄渾。鐵錢有壹種“元符重寶”,為折二錢,書體清秀,傳世不多,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