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 ~ 1925)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紀念堂為三牌坊的宮殿式建築,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條幅。紀念館內擺放著孫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墻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綱要》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門、碑亭、紀念館、墓室。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看起來像壹個躺在綠色地毯上的“自由鐘”。山腳下的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塔尖,半月形的正方形是鐘頂的弧形,墓頂的墓頂像壹個鐘擺錘。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 * *有三座東西平行的山峰。主峰是北峰,其他是天寶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就在那裏。中山陵是中國現代偉大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紀念堂為三牌坊的宮殿式建築,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的橫幅。紀念館內擺放著孫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墻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綱要》全文。中山陵於1926年春開工,1929年夏竣工。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墓門、碑亭、紀念館、墓室。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看起來像壹個躺在綠色地毯上的“自由鐘”。山腳下的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塔尖,半月形的正方形是鐘頂的弧形,墓頂的墓頂像壹個鐘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喪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圖案獲得了壹等獎。呂彥直還被聘為陵墓的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造型的組合、色彩的運用、材料的表達、細節的處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色彩和諧,從而增強了莊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壹座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面有中山博士用金字書寫的“博愛”二字。從拱門到祭壇,共有392級石階和8個平臺。臺階由蘇州花崗巖制成。這是壹座宮殿般的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個字。大廳裏有壹尊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高4.6米,栩栩如生。它是世界著名雕塑家保羅·蘭多夫斯基的傑作。雕像周圍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紀念館東西擋土墻的大理石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遺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綱要》。廳後有雙墓門,兩扇前門為銅質,門框為黑色大理石。有壹幅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橫幅“偉大的精神終結”。雙扇為單扇銅扇,門上刻有“孫中山先生墓”石刻。入口為圓形墓,直徑18m,高11m。中間是壹個長長的墳墓,上面放著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下面埋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深5米,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專門從湖南運來兩萬棵杉木和梧桐樹,種在這裏。30多年來,中山陵不斷修繕擴建,全園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郁郁蔥蔥,美不勝收。
陵墓入口處有壹座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面有中山博士用金字書寫的“博愛”二字。從拱門到祭壇,共有392級石階和8個平臺。這裏是壹座宮殿般的紀念館,紀念館的門楣上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天地正氣”四個字。大廳裏有壹尊孫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它是世界著名雕塑家保羅·蘭多夫斯基的傑作。雕像周圍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紀念館東西擋土墻的大理石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遺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綱要》。大廳後面有壹個雙門,有壹個“孫中山先生墓”的石雕。入口是壹個圓形墓,中間是壹個長墓,上面是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雕像,下面埋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孫先生去世後,身體歷經磨難。原來,孫中山生前曾下令葬禮儀式和棺材樣式仿照列寧的格式,以便人們瞻仰遺容。但孫先生去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未能及時送達,只好暫時放在整體式玻璃蓋棺中,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內。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經死亡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屍體無法再被後人看到,只好掩埋。6月1929,1,遺體從北京移至南京。當時,壹個從美國訂購的銅棺材被放置在橫臥雕像下方約5米處。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移至臺灣省,但由於炸墓必然會對遺體造成損傷,便放棄了,最終將其安全地保存在中山陵。
音樂臺在中山廣場的南面。舞臺占地近250平方米,舞臺後方建有大型弧形照明墻,高11.3 m,寬16.7 m,具有聚聲功能。舞臺前有壹個月牙形的荷塘。池前沿斜坡建有扇形觀眾席,可容納3000余人。
佛經大樓也被稱為孫中山紀念堂。位於中山陵和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由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065438+10月發起,於次年65438+10月完成。這座建築是專門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文章而建的,包括主樓、僧室和碑廊。主體建築為宮殿式建築,形似寺廟建築。它有三層,底層是演講廳,還有壹個夾層禮堂。二樓有藏經、讀經、學習的自習室。三樓是藏經樓。建築後部有壹座回廊式建築,長125m。墻上鑲嵌著馮玉祥將軍捐贈的“三民主義”理論全文題詞,青年團6講138篇,共計155000字。每講由書法家張乃公、陳天喜、連連海、、、鄭宏年、陳仲景、蔡蕓、胡棣、彭、王、李宣亞、、鄧飛翁等書寫。是壹批珍貴的文物,書法篆刻俱佳。
中山陵位於中山
雄偉的鐘山,六朝古都南京東郊,為南京名山之首。古稱金陵山。戰國時期,楚國在此建金陵城,此山因此得名。漢代稱鐘山,東晉稱紫金山,東吳稱蔣山。因為山中有紫色頁巖,遠遠望去山頂,紫雲滿氣象。
中山東西長7公裏,南北寬3公裏,壹周長30公裏。它是蘇南茅山殘存礦脈寧鎮山的最高峰。整座山呈弧形,中部向北突出;東段向東南延伸,止於馬群和麒麟門。西段向西,在太平門附近入城,隆起的是富貴山,蓋舟山,雞籠山。山勢蜿蜒,形似壹條巨龍,故稱“中山龍蟠”。
中山有三座山峰,呈筆桿狀。主峰在中心的北面。北峰海拔448.9米,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南部的第二座山峰是小貓山。第三座山峰位於西部,叫天寶山。群山環繞,溪流環繞,湖泊眾多,尤其是北部的玄武湖,南部的夏紫湖,燕雀湖和琵琶湖。
中山氣象壯闊,地勢優越。自古以來就與南京的風風雨雨融為壹體。古都南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發展,幾乎在中山地區留下了豐厚的積澱,留下了清晰的印記。自六朝始皇帝孫權以來,中山壹直是帝王陵墓和英雄的埋葬地。自六朝以來,中山壹直是江東佛教的繁盛之地。從六朝到近代,中山都是軍事重地,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在中山遊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尤其是在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期間,多少慘烈的戰役在中山打響,多少英雄在中山浴血奮戰。人文景觀眾多的中山,歷史風光豐富,200多處令人眼花繚亂、錯落有致的名勝古跡和紀念建築掩映在松柏之間。中山是古都南京的驕傲和聖地。
中山風光,當以中山陵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為最。中山陵位於紫金山中茂山南坡,前臨平疇萬裏,後臨蒼崖張騫。它是由中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融合了中國古代和西方建築的精華。它莊嚴、簡單、獨特。陵園整體呈“警鐘”格局,寓意“令天下達道”。陵墓建設從1926開始,至1929年6月1,主體工程歷時三年多,1931第二次完成整個陵墓工程。在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周圍,有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而修建的永睦路、奉安紀念館、寶鼎、音樂站、面食小王子館、楊誌館、光華館、行鑒館、藏經樓等壹系列紀念建築..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山陵公園內還建立了享譽海內外的中山植物園和陵園溫室。中山陵兩側,有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國民黨政客等近代民主革命的壹些重要人物。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重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陵園,並增建牌坊、紀念館和塔。在靈谷寺無量堂改建的紀念館裏,鐫刻著北伐和抗戰陣亡將士的名字和軍銜。據統計,當時* *刻的碑文有10塊,名字有33000多個。在中山北麓,還有壹座莊嚴肅穆的空中烈士陵園。墓碑上鐫刻著3306名為抗戰犧牲的中美蘇烈士的名字。
中山陵建築群前後,是明陵建築群。明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後的陵墓。陵園占地廣闊,從下馬坊到獨龍富寶城,周長22.5公裏,縱深2.5公裏。它是明代最大的陵墓。整個建築群分為兩部分:從下馬坊出發,途經禁碑、神烈山碑、大津門、沈工聖德碑亭、雨荷橋、石祥勝、石王柱、石翁仲、淩杏門,是孝陵的導向部分。過了淩星門,向東北拐,就可以進入陵園的主體建築,依次是金水橋、武文坊門、孝陵門、孝陵堂、內紅門、方城明樓、寶城。地宮位於寶城之下。明陵的神道長2400米,曲折幽深。中間壹角是梅花山,孫權陵就在那裏。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帝王陵前開闊直接的神道截然不同。明墓內地面木質建築雖全部被士兵破壞,但整體布局宏偉,殘存建築氣勢恢宏,圖案清晰,技藝高超。尤其是明太祖和馬皇後的出土墓葬,在幾百年來“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門為棺”等民間傳說和歷史軼事的渲染下,更顯神秘。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址,在中山的太陽下監造了壹座規模宏大的明陵,還為跟隨他征戰沙場、開創事業的開國功臣們“埋下了中山的影子”,形成了“山外皆峰為臣子”的布局。據史料記載,十余位明初開國功臣葬於中山陰* *中,碑樹與陀相連。至今,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祁陽王李文忠、吳良、姜公、吳鎮、海公、皖公等墓葬基本保存完好。石獸錯落,翁仲混雜。
在中山的風景中,佛寺歷史最悠久。六朝時期,鐘山有70多座寺廟,龔凡寺廟眾多,鐘聲和鐘聲不絕於耳。隨著時間的滄桑,歷代有起有落,至今只有山左側的靈谷寺還大。特別是靈谷寺的無量殿,高大,全為磚砌,所以又叫無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同類建築。中山其他寺廟大多荒廢,如梁武帝元年(520)在中山頂部修建的大愛經寺。這是最宏偉的寺廟。梁武帝的蕭炎曾登門題詩,展示蕭統王子和他。這座寺廟後來毀於戰爭,今天仍能看到它的廢墟。中山現存的宗教建築,如無量殿、包公塔、致公殿、丁琳寺等。,都是重要的歷史遺跡,只有很多後人會重建。然而,在中山山頂或半山的山谷之間,我們可以看到殘垣斷壁的廢墟,古寺廢棄的遺址,以及六朝時期中山佛寺的繁華景象。
中山文物也挺有特色的。就碑文而言,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大詩人李白所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贊寶芝僧碑,即天下“三絕碑”,名聞遐邇。最初建於中山獨龍府,後隨靈谷寺遷至此址。墳頭村附近的陽山石碑,就是明太祖朱迪下令挖掘的。它原本是用來雕刻孝陵聖石的石碑。其碑、體、基座巨大,高73米,總重量654.38+0.5萬噸,被稱為“絕世碑”。中山三峰上建有中國第壹座現代天文臺,還保存有渾儀、簡易儀器、天球儀、標準表等珍貴文物,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此外,中山北峰上梁的昭明太子讀書臺、南宋中山丁琳寺著名愛國詩人陸遊的摩崖石刻、明代夏紫隱居的道教“三十壹洞”等都是中山的名勝,文化氛圍濃厚。
鐘山蜿蜒起伏,猶如遊龍,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山與湖的連接地帶,以及幾個低丘,城墻和城堡如傅貴,覆蓋舟山和基隆山湖周圍。特點是山光水色結合,山、水、城、林融為壹體,相得益彰。從鐘山望去,玄武湖有煙柳五洲,春風十裏,燕雀湖波光粼粼的墻影,夏紫湖美麗的明珠。讓人感到輕松愉快。富貴山,覆蓋舟山和雞籠山秀峰高聳,林木蔥郁。山林中自然生成的野趣,加上巧妙精致的建築,使中山風景區成為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緊密結合的傑作。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六朝、明初、近代是其歷史發展的三個黃金時期,留存在中山的歷史遺跡和紀念性建築也最為集中和突出。中山的風景是南京悠久歷史的見證,是開發旅遊資源的寶庫,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我們要珍惜和保護中山的文物古跡,大力宣傳中山的名勝古跡,積極開發中山的旅遊景觀,使中山在建設壹個融古都風貌和現代都市於壹體的新南京的事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山陵園組織的歷史演變
壹、喪事籌備處(4月4日1925-6月30日1929)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做了安葬的準備工作,推選、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樹侃、、、、、林煥亭、陳去病負責先生的安葬,並將墓址選在紫金山。
第二,峰岸委員會
1929 65438+10月14豐安委員會成立,6月1929 1日,國民政府舉行豐安儀式,將孫中山先生遺體從北京移葬至南京中山陵。
三、總理墓地管理委員會
7月1929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墓地管理委員會。葬禮籌備委員會當天被取消,所有處理的事宜都移交給首相陵墓管理委員會處理。
四、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偽監管的南京市工業局園林管理處成立偽中山陵園辦公室,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委派褚敏毅等組織成立偽開國元勛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五、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8月1945,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委會派出第壹批人員返回南京,接收偽中山陵,恢復陵園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確頒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改為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在動蕩的局勢下,中山陵園管委會只是做了壹些小修小補。
六、中山公墓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軍控委員會成立,10年5月2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之前,中山陵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中山陵園管委會7月成立。同年9月,整風委員會成立支部,高以林任主席。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建局。管委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8.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開始“文革”,同年6月撤銷城建局。1968年4月,中山陵革命委員會成立。1970 65438+10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增列鐘山區為鐘山公墓範圍,實行黨政統壹領導。
九、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委會決定撤銷中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局壹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X.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衛發(1996)第19號“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處”,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中山陵在保護和恢復現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和景區,集景觀、文物、古跡、人工園林藝術於壹體,呈現出多功能的旅遊景區。
王越寺位於西湖的西北角,北山路西段的北側。
王越廟是歷代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地方。嶽飛是南宋抗擊金兵的主將,卻被秦檜、張浚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反叛朝廷,被誣陷致死。嶽飛被殺前,在供狀上寫了八個字:“天天明,天天明”。嶽飛被殺後,獄卒順順冒著生命危險,擡著嶽飛的屍體,越過城墻,匆匆安葬在九曲叢祠旁。22年後,宋孝宗下令處死嶽飛,並懸賞500元尋找嶽飛的屍體,以隆重的儀式將其移葬在棲霞山下,也就是現在嶽墓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也就是嶽飛死後63年,朝廷立他為鄂王。
王越寺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明代更名為景泰“忠烈寺”,歷經元、明、清、民國興衰,代代相傳至今。現存建築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1918年大修,1979年全面翻修,使嶽廟更加莊嚴。
寺內有壹尊彩色嶽飛雕像,雕像上有壹塊巨大的牌匾,上面有嶽飛的草書:“還我河山”。正殿右側是嶽飛墓,四周石頭環繞。墓碑上刻著“宋嶽·王鍔之墓”的字樣。在他兒子嶽雲的墓旁。墓兩側有明代雕刻的文武俑、石馬、石虎、石羊。在金字塔形的臺階下有、王、、張浚四個跪著的雕像。墓前的照壁上,有明代朱紅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柏是稠密而莊嚴的。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遊客參觀嶽廟。前門為兩層重檐建築,巍峨莊嚴,中間懸掛“王越廟”的豎匾,後面是壹個庭院,中間是青石鋪成的走道,兩旁是參天古樹。正殿烈士廟重檐中間掛著壹塊橫匾,是葉劍英題寫的。正殿正中是壹尊色彩斑斕的4.5米嶽飛雕像,身著紫色繡袍,臂上金甲,盡顯武將英氣。嶽飛生前沒有資格穿繡袍,所以穿了繡袍,因為他後來被封為鄂王。
廟的兩面墻上有明代莆田人朱紅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雕像上掛著“還我河山”的橫匾,是嶽飛的筆跡。左右兩側分別有“忠信”“英雄忍辱”兩塊橫匾,由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已故西陵印社社長沙孟海題寫。正殿後面有丈母娘紋身等巨幅壁畫,展現了嶽飛保家衛國的英雄業績。大廳的天花板上畫著壹幅百鶴圖。373只鶴造型生動自然,可謂嶽飛剛正不阿的象征。主廳西面有壹組花園。入口處有壹個仲晶柏亭,裏面有8段枯柏。據說這棵柏樹原來在大理寺的風波亭邊上。嶽飛被殺後,它也死了,後來它被移到嶽墳邊上,叫柏。經鑒定,這棵枯柏並非南宋古柏,而是松科植物化石,距今已有1.2億多年的歷史。
進園,北有碑廊,南有碑廊。北面陳列著嶽飛的詩文,南面陳列著歷代修廟的記錄和歷代名人的詩詞。花園中間有壹座石橋,名叫仲晶橋。過了仲晶橋就是陵墓,形制簡單,是按照南宋1978重建時的建築風格建造的。陵墓附近有壹口井,名叫中泉。墓室的入口是嶽飛墓園,墓道兩側有壹對石馬和石虎石羊,而嶽飛墓的中間有三對石俑。墓碑上刻著“宋嶽·王鍔之墓”,左邊是嶽雲之墓。墓碑上刻著“宋繼中侯嶽雲之墓”,兩座墓保持了宋代的風格。墓前壹對望柱上刻著壹副對聯:“善惡自古冰炭同,今評其名真假。”包括秦檜在內的四人的鑄鐵跪像被放置在墓後的兩側,受到人們的唾罵,留下了持久的遺產。墓後重門旁有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鑄奸臣無辜”。在墓地的壹側,有另壹組花園,它們被改造成嶽飛紀念館,供遊客參觀。
原來供奉嶽飛父母的鐘奇廟,現改建為嶽飛抗金歷史文物陳列室。嶽墓,又稱嶽墓。嶽飛被殺後,獄卒把他的屍體埋葬在於北山腳下。宋孝宗即位後,他被禮節性地重新安葬在這裏。陵園門口有壹座“仲晶拜亭”,亭北墻上有為馮玉祥題寫的“民族英雄”碑文。進入陵園大門,兩側有石廊,陳列著歷代石碑125塊。北廊是嶽飛詩詞劇本的字跡。南朗是歷代名人題詞,嶽廟幾經重修。現在的嶽飛墓是按照南宋1979年翻修時的建築風格設計的。墓兩側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翁仲為明代遺物。墓下有四個鐵雕像,雙手背在背後,跪在墓前,即誣陷嶽飛的四人,即太貴、王石、張浚、萬依。跪像後墓上有雲:“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鑄無辜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