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二戰的問題?

關於二戰的問題?

Webley & Scott 左輪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45英寸(11.4mm)

彈夾:7發

該槍經過多年的研制,在二戰中得到廣泛的運用,這和Lee Enfield 4型步槍的情況差不多。早在1904年,就發展了壹種.455口徑的全自動手槍,但此槍的尺寸、後座力和易卡殼等原因使英軍沒有采用。此後,開始研制.45口徑的半自動手槍。

Lee Enfield 4型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10發

Lee Enfield 4型步槍是在對非自動步槍經過30年以上的精心改進的基礎上研制的。該槍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蘇格蘭人,後移民美國)研制的1895式步槍。1895式步槍發射6毫米高速彈,但它的筆直拉動的槍栓在戰鬥中證明是很不方便的。

1907年,帶短彈倉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槍被引進英國,幾年後Lee Enfield III型隨著出現。這些步槍都使用了壹種轉動工作的槍栓,而不是筆直的。這種方式能使壹名訓練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鐘15發的速度射擊。在壹戰中,這些步槍成為英國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對SMLE設計進壹步簡化的基礎上,在1928年,誕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槍。該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

Sten 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 自動

口徑:.352英寸(9mm)

彈夾:32 發

射速:550發/分

在1940年,壹系列的災難都降臨到了英軍的頭上,當時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沖鋒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制的。它設計簡單、廉價、易於大量生產,雖然它沒有隨著英軍而流行起來,但事實證明它是壹種有效的武器。該槍的許多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彈倉口易變形、彈倉彈簧強度不夠……。不過不要指望在眾多的車庫和小工廠中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武器。在二戰中,該槍產量超過400萬支。

布朗式輕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風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30發

射速:500 發/分

輕機槍首次出現是在壹戰的後期,當時的中型機槍普遍不能隨步兵沖鋒,這導致了德國MG08、英國LEWIS、美國布朗寧輕機槍的出現。在30年代,LEWIS被英國版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即布朗式輕機槍取代。

該槍使用英國.303英寸彈藥,最明顯的特點是30發彎曲形彈夾從上方插入。由於它只有22.25磅重,壹個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壹把槍配備兩人,壹人負責攜帶彈藥和裝彈。盡管它射速不高,但實戰證明,它在各種環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馬克 I 型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水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250發

射速:450發/分

HIRAM MAXIM原是壹個美國工程師,在十九世紀80年代移民英國。1884年,MAXIM展示了他的新武器——第壹個真正的機槍。以MAXIM的機槍為原型,VICKERS(壹個英國武器制造商)生產了這種水冷式機槍,它成為英軍在壹戰和二戰中使用的標準中型機槍。

該槍使用了可快速更換的槍管和可容納4公升水的鋼制護套,這使它可以保持數小時連續射擊,提供強大的火力。該槍性能可靠,使其得到廣泛的使用。不過,和其它水冷式機槍壹樣,它重量過大,連三腳架在內重達38公斤;再水的重量和彈藥使它很笨重,開火時移動不靈活。

二戰美國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8發

簡介: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準配置步槍。

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壹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采用,直到1943年壹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壹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湯姆森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

彈夾:20和30發、50發(彈鼓)

簡介:JohnT.Thompson曾參與發展`03式步槍和Colt.45手槍,湯姆森沖鋒槍的原型槍於1920年春天誕生,盡管它有優秀的測試參數,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沒有采用它。湯姆森Colt公司鑒定了生產15,000支該槍的協議,即1921式。這批槍的生產壹直持續到二戰前夕。在1940年,美國陸軍訂購了20,000支該槍;在1941年,陸軍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單。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可靠,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工作。

主要的缺點是太重——超過10磅,缺乏穿透力(這也是二戰中所有沖鋒槍的***同缺點)。

0.30英寸(7.62mm)M1919A4式重機槍,是美國軍隊的制式武器,也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主要重機槍之壹。它是M1917Al式勃朗寧重機槍(水冷式)的改進型,其主要改進是去掉水筒,改水冷為氣冷。它的壹大特點就是槍管外部有壹散熱筒,筒上有散熱孔,散熱筒前旋合助退器。它發射0.30英寸(7.62m)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彈頭之初速為792~823m/s,由250發彈帶供彈,理論射速為450~600發/min,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254mm,槍全長為1044mm,槍管長為610mm,瞄準基線長為353mm,槍身重為14.1kg,槍架重為6.36kg,槍全重為20. 46kg,槍架高低射界為-45°~+ 27°,槍架方向射界為360°。

0.30英寸(7.62mm)M1919A6式重機槍,此槍是M1919A4式的改進型,由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制造,它是美軍使用的主要機槍之壹。此槍的構造和M1919A4式基本上相同。兩種機槍相比,M1919A6式比M1919A4式重量要輕,這樣增加了機動能力,在散熱筒前增加了兩腳架,增加了魚尾形的槍托,這樣可以兼作輕機槍用。它發射0.30英寸(7.62mm)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彈頭之初速為792~823m/s,由100或250發布彈帶供彈,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254mm,槍全長為1346mm,槍管長為610mm,槍身重為14.7kg,理論射速為400~500發/min。

二戰德國

毛瑟卡賓98K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5發

簡介:在1935年德國正式采用短卡賓98式(Karabiner 98 kurz), 壹直沿用到二次大戰之後,為德國的主力步槍。 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 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 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 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 壹般而言, 1944年之後的98k,因為戰爭情勢的轉變, 制造品質也每況愈下。 後期的壹些步槍, 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98k的特徵, 除了標準毛瑟的刺刀座, 葉片保險, 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 準星護罩, 下彎拉柄, 槍托在拉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

毛瑟卡98K,壹直是二戰德軍所有地面部隊士兵的標準裝備,榴彈發射器和刺刀可裝在槍口

這種槍比較常見,可是在性能上比不上美國的M1

MG42式輕/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容量:50/250 發

射擊速度:1500發/分

簡介:MG-34改良的型號,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壹,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壹樣的聲音留

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

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MP38/40,每彈閘30發子彈,可折疊的外形,開發的初衷是為了提供給戰車和潛艇乘員使用,隨著量產型的增加,逐漸分配到部隊小隊長或SS突擊小隊人員中。

產量比較高,性能可靠,不過彈夾壹次只能裝32發,比不上紅魔的PPS-43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MP38沖鋒槍,是具有沖鋒槍特點的第壹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在1940年至1944年間,***生產了1,037,400余支MP40沖鋒槍。

MP44突擊步槍——由STG44和MP40改進而成,做輔助機槍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德國陸軍設計師路易斯·施邁瑟開始研究利用短藥筒的全自動步槍。實驗證明普通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使其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此後,自動步槍壹直使用短藥筒彈藥,並且開始取代普通步槍、輕機槍。施邁瑟設計的原型槍MP43非常成功。1944年,該槍定名為MP44型,壹年後改稱突擊步槍。目前可找到的資料顯示1945年的阿登戰役中德軍士兵第壹次使用了該槍,MP44給它的敵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聯很快就生產出了他們自己的改進版MP44——聞名世界的AK47突擊步槍

性能數據

MP43/44式

口徑:7.92mm

初速:500m/s

有效射程:500m

槍口動能:1666J

理論射速:500發/min

自動方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偏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 彈匣 彈匣 彈匣

容彈量:30發

全槍長:940mm

槍管長:419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5.1kg

瞄準裝置

準星:球形,帶護圈 覘孔式

配用彈種 7.92×33,mm槍彈

毛瑟卡賓98K步槍

GEWEHR 1943式半自動步槍

GEWEHR 1943式半自動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兩個5發彈倉

幾乎每壹種武器德國都生產出了世界壹流的產品,但在半自動步槍上他們始終不如美國的M1型步槍。該槍在性能上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可靠性也不太好,所以始終沒能取代毛瑟1898式步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彈夾:7發

簡介: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壹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壹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壹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扔到了壹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壹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的武器,盡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M1 加蘭德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8發

簡介:M1 步槍,又稱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準配置步槍。

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壹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采用,直到1943年壹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壹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毛瑟卡賓98K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5發

簡介:二戰德軍所有地面部隊士兵的標準裝備,

榴彈發射器和刺刀可裝在槍口。毛瑟1898式步槍是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步槍的原型,包括美國的SPRINGFIELD

1903式步槍。它使用的7.92mm毛瑟彈,從1888年開始生產壹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該槍性能優越、工作非常可*,

它和它的變形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軍廣泛用。98K型卡賓槍比標準的98式短6英寸。

MG42式輕/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容量:50/250 發

射擊速度:1500發/分

簡介:MG-34改良的型號,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壹,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壹樣的聲音留

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

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步槍:毛瑟98(7.92毫米)對三八大蓋(6.5毫米)

沖鋒槍:MP40對100式(沒見過)

突擊步槍:STG44對(日本沒有)

機槍:MG42通用機槍(與現代機槍比毫不遜色 7.92毫米)對歪把子(最可笑的機槍,用漏鬥裝子彈,6.5毫米)

日本輕機槍。1922年(即大正11年)制成,故名。槍長1.1 米,全

重加。2 公斤,口徑6.5 毫米,射速每分鐘500 發,彈匣可裝彈30發,

彈藥可與三八式步槍通用。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易出故障,裝彈較費力。需要壹個人打,壹個人往漏鬥裏塞子彈。

用於侵華戰爭,因其槍托弧形折向壹側,故中國稱之為“歪把子機槍”。1939年在

其基礎上改進為九九式機槍(該年為日皇紀元2599年故名),口徑為7.7 毫米,但

因生產能力不足,裝備不多。

附2:德國MG42通用機槍資料

口徑----7.92mm

初速----755m/s

理論射速----1200發/min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

發射方式----連發 二戰坦克

第壹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壹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註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壹。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二戰中德國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沖鋒槍,V1V2飛彈,BF109戰鬥機,ME262噴氣戰鬥機,多拉卡爾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點就是質量好了產量卻始終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產量不到100,ME262噴氣戰鬥機性能非常優異,據說在空中只被擊落過壹架,但是只造了幾百架。相反,蘇聯的東西性能雖有差距,但是產量驚人,T34坦克整個二戰中造了十萬零三千四百輛,波波沙沖鋒槍制造了八百萬支,各種口徑的迫擊炮超過三十萬門,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性能上的不足。

二戰期間的6年間,世界各國***生產並裝備了約29萬輛坦克 。

很多,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國家,南美國家,歐洲的有如下:

愛爾蘭:其政府傾向於軸心國,拒絕英國使用基地的要求,但有壹些愛爾蘭人在英軍中服役,另外北愛的首府貝爾法斯特遭德國轟炸後,愛爾蘭曾出手救援。

瑞士聯邦:其采用武裝中立,瑞士空軍在整個二戰中擊落了30架越境的德國飛機和數量不詳的同盟國飛機,雖然看起來它是比較中立的,但它在二戰中對德國起的作用相當的驚人,說它是德國最有力的盟友壹點也不過分。

聖馬力諾***和國:來自聖馬力諾的誌願者曾在意大利軍隊中參戰。並有壹次被皇家空軍空襲的紀錄。這次空襲造成了約60人死亡。二戰期間,聖馬力諾收容了十萬名難民,而她本身的人口只有壹萬五千。而在1944年9月21日,聖馬力諾對軸心國宣戰。做為壹個這樣的國家,它的表現的確讓人佩服。

列支敦士登公國:列支敦士登在1868年就宣布解散軍隊,最後壹名士兵死於1905年,這種國家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葡萄牙:葡萄牙從19世紀拿破侖戰爭結束之後起就壹直是英國的附庸國,希特勒曾經有入侵葡萄牙的打算,但後來還是作罷。其獨裁者薩拉查博士讓葡萄牙長期處於中立狀態,在雙方中左右逢源,狠狠地賺了壹筆。葡萄牙曾派出500人的綠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原因沒人知道。二戰中後期,在英美壓力下,同意亞速爾群島為盟軍使用,這是個典型的墻頭草。

瑞典王國:這個國家的表現的確不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德國沒興趣去占領它,它卻能通過鐵砂出口收入頗豐。但是壹直在做提防德國入侵的準備。丹麥和挪威的抵抗運動以瑞典為後方基地。其福博斯公司生產的火炮在二戰中打下了不小的名氣。而且瑞典還營救了大量的猶太人,瑞典在匈牙利的特使瓦倫堡解救了近13萬名猶太人!可他本人卻在被蘇軍俘虜後被押到莫斯科秘密殺害,理由是他的家族控制的福博斯公司曾為德國生產軍火!

西班牙:老謀深算的佛朗哥壹直在左右搖擺,但德國在英倫空戰中的失敗使他終於把持住了。在二戰中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做買賣,給雙方出口鎢是西班牙最大的收入,從盟國方面進口糧食和石油(其中不少加價賣給了德國……)西班牙在45年4月11日與日本斷交。至於西班牙的藍色師團名氣倒不小,但我實在找不到他們的戰鬥記錄。

土耳其:凱末爾死後土耳其的內部是相當的混亂,但還是保持住了中立,其中首相格拉喬盧曾經在42年發表支持軸心國的言論,鼓吹希特勒消滅俄羅斯是偉大的功績,並且集結26個師在土蘇邊境對蘇聯造成了壓力,介於這兩國在歷史上是世仇,這點行動是很正常的。土耳其還是德國唯壹的鉻來源,搖擺不定的土耳其人在45年二月才對德國宣戰,考慮到聖馬力諾這種國家都載4年對德宣戰,只能說凱末爾的臉都被這幫家夥丟光了。

梵蒂岡教皇國:中立國,但其在幫助納彩戰犯出逃的事情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過羅馬教廷從來就不是什麽好東西。

馬耳他騎士團:十字軍時代的產物,1099年獨立並有主權的特殊團體,據說現在花五萬美圓就可以在那裏買個騎士頭銜,誰錢多燒的可以去過把癮。中立國。

安道爾公國:中立國,由法國和西班牙***同管理。

坦克:虎王(讓同盟國聞風喪膽 88毫米炮)對雜牌坦克(多為37毫米炮,兩顆手雷解決)

飛機(戰鬥機):ME262(噴氣式飛機,掛有空對空導彈)對零式

海軍:U艇(也是令盟軍聞風喪膽)對大和號(被潛艇幹掉了)

單兵反坦克武器:鐵拳火箭(擊穿250毫米優質鋼裝甲)對(日本沒有)

主要作戰方式:坦克沖鋒,閃擊戰,步兵持沖鋒槍沖鋒 對 拚刺刀

第1節 德國1號輕型坦克 第2節 德國2號輕型坦克 第3節 德國3號中型坦克 第4節 德國4號中型坦克

第5節 德國黑豹式中型坦克 第6節 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第7節 蘇聯T-34中型坦克 第8節 蘇聯IS系列重型坦克

第9節 美國M-4中型坦克 第10節 日本“坦克” 第11節 英國各型坦克 第12節 美國其他坦克

第13節 美國坦克殲擊車 第14節 蘇聯其他坦克 第15節 蘇聯突擊炮 第16節 德國坦克殲擊車

第17節 德國其他坦克 第18節 法國坦克 第19節 意大利M系列坦克 第20節 瑞典Mtrv M-42中型坦克

第21節 完結篇

二戰艦船

第1節 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第2節 美國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第3節 英國戰列艦 第4節 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

第5節 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 第6節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第7節 英國戰列巡洋艦 第8節 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第9節 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第10節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第11節 日本其他戰列艦 第12節 日本航母

第13節 日本巡洋艦(1) 第14節 日本巡洋艦(2) 第15節 英國南安普敦級巡洋艦 第16節 意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第17節 美國重型巡洋艦 第18節 美國輕型巡洋艦 第19節 美國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第20節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第21節 日本驅逐艦 第22節 美國其他戰列艦 第23節 中國寧海級輕型巡洋艦 第24節 意大利其他戰列艦

第25節 日本伊-400潛水航母 第26節 英國戰鬥級驅逐艦

二戰飛機

第1節 德國JU-87轟炸機 第2節 梅塞施米特 Me-109戰鬥機 第3節 福克 FW-190戰鬥機 第4節 梅塞施米特 Me-262戰鬥機

第5節 德國其他飛機 第6節 蘇聯伊爾-2攻擊機 第7節 日本零式戰鬥機 第8節 日本其他飛機

第9節 英國颶風式戰鬥機 第10節 英國噴火式戰鬥機 第10節 波音 P-26“玩具槍”戰鬥機 第11節 美國P-38戰鬥機

第12節 美國P-39戰鬥機 第13節 美國P-40戰鬥機 第14節 美國P-47戰鬥機 第15節 美國P-51戰鬥機

第16節 蘇聯米格-3戰鬥機 第17節 蘇聯拉沃金戰鬥機 第18節 蘇聯雅克-2/4系列轟炸機 第19節 英國劍魚式攻擊機

第20節 美國B-17轟炸機 第21節 美國B-29轟炸機 第22節 德國HE-112戰鬥機 第23節 意大利CR.25轟炸機

第24節 意大利MC.200系列戰鬥機 第25節 德國ME-163戰鬥機 第26節 法國D.520戰鬥機 第27節 法國MS.406戰鬥機

第28節 德國HE-111轟炸機 第29節 美國F-6F戰鬥機 第30節 P-82戰鬥機 第31節 美國B-32轟炸機

第32節 美國PV-1/2巡邏機 第33節 美國B-26轟炸機 第34節 瑞典SAAB-17轟炸機 第35節 瑞典SAAB-18轟炸機

第36節 德國Bv-222水上飛機

二戰其他兵器

第1節 德國88毫米高射炮 第2節 德國“卡爾”600毫米自行迫擊炮 第3節 輕兵器 美軍篇 第4節 輕兵器 英軍篇

第5節 輕兵器 德軍篇 第6節 德國其他高射炮 第7節 蘇聯“喀秋莎”火箭炮 第8節 德國自行榴彈炮

第9節 輕兵器 日本譜

重型巡洋艦 第18節 美國輕型巡洋艦 第19節 美國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第20節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第21節 日本驅逐艦 第22節 美國其他戰列艦 第23節 中國寧海級輕型巡洋艦 第24節 意大利其他戰列艦

第25節 日本伊-400潛水航母 第26節 英國戰鬥級驅逐艦

二戰飛機

第1節 德國JU-87轟炸機 第2節 梅塞施米特 Me-109戰鬥機 第3節 福克 FW-190戰鬥機 第4節 梅塞施米特 Me-262戰鬥機

第5節 德國其他飛機 第6節 蘇聯伊爾-2攻擊機 第7節 日本零式戰鬥機 第8節 日本其他飛機

第9節 英國颶風式戰鬥機 第10節 英國噴火式戰鬥機 第10節 波音 P-26“玩具槍”戰鬥機 第11節 美國P-38戰鬥機

第12節 美國P-39戰鬥機 第13節 美國P-40戰鬥機 第14節 美國P-47戰鬥機 第15節 美國P-51戰鬥機

第16節 蘇聯米格-3戰鬥機 第17節 蘇聯拉沃金戰鬥機 第18節 蘇聯雅克-2/4系列轟炸機 第19節 英國劍魚式攻擊機

第20節 美國B-17轟炸機 第21節 美國B-29轟炸機 第22節 德國HE-112戰鬥機 第23節 意大利CR.25轟炸機

第24節 意大利MC.200系列戰鬥機 第25節 德國ME-163戰鬥機 第26節 法國D.520戰鬥機 第27節 法國MS.406戰鬥機

第28節 德國HE-111轟炸機 第29節 美國F-6F戰鬥機 第30節 P-82戰鬥機 第31節 美國B-32轟炸機

第32節 美國PV-1/2巡邏機 第33節 美國B-26轟炸機 第34節 瑞典SAAB-17轟炸機 第35節 瑞典SAAB-18轟炸機

  • 上一篇:值得收藏
  • 下一篇:關於鉆石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