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的詩句 1. 關於禮儀的詩句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離婁下》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歌德:《親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務之壹,是使人在他純粹的物質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國能夠達到的範圍內成為審美的人.———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禮貌是壹個人自己的真實思想中進行選擇的藝術.———阿.史蒂文斯:《德.斯蒂爾夫人》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麽,卻能得到壹切.———瑪.沃.蒙塔古:《書信集》禮節是所有規範中最微小卻最穩定的規範.———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禮貌是博愛的花朵.不講禮貌的人談不上有博愛思想.———茹貝爾:《名言集》使壹個人偉大,並不在於富裕和門第,而在於可貴的行為和高尚的品性.———奧維:《名人名言錄》禮儀不良有兩種:第壹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約翰.洛克:《教育漫話。
2. 關於禮儀的詩句
1、《荀子.富國》商朝:禮之正於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木工的黑線用以判曲直,圓規與直角尺用於量度方與圓。
2、《禮記·經解》商朝 荀子: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
把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最重要的“道”,實際上即是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把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最重要的“道”,實際上即是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5、《群書治要·經解》商朝 荀子: 夫禮之於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
人立身處事必須遵照執行的基本原則。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處,就壹定會跌倒沈淪。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文明禮儀3. 文明禮儀的古詩有哪些
1.《經》詩人: 李嶠 朝代: 唐代
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五千道德闡,三百禮儀成。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
2.《絕句》詩人: 呂希哲 朝代: 宋代
禮儀三百復三千,酬酢天機理必然。寒即加衣饑即食,孰為末節孰為先。
3.《絕句》詩人: 王大烈 朝代: 宋代
弧矢重懸舊禮儀,郎君又產玉麟兒。便煩著眼從頭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4.《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張霸》詩人: 林同 朝代: 宋代
幼也知孝讓,居然合禮儀。休疑汝尚小,須信我饒為。
5.《元日》詩人: 四錫 朝代: 宋代
去年元會立班時,簪紱光輝與禮儀。今日洺川逢歲旦,延留賓客樂昌期。朝雲暖潤輕陰散,晚日融明瑞景遲。遙念皇州春色早,宮花欲發萬年枝。
4. 有關禮的名言和詩句
1、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馬克思
2、時間可以治愈壹切創傷。——米南德
3、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雷巴柯
4、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莎士比亞
5、做大事的,眼光應當看到未來,力量需要用於現在。——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壹分鐘。——達爾文
7、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的利息;日計不足,歲計有余。——富蘭克林
8、切莫垂頭喪氣,即使喪失了壹切,妳還握有未來。——王爾德《書簡》
9、勝利往往是從堅持最後五分鐘的時間中得來成功。——牛頓
10、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詩《青青園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滿江紅》
14、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劉安《淮南子》
15、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白頭吟》
16、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鮑照《擬行路難》
17、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先秦《呂氏春秋》
18、時乎時乎不再來。——司馬遷《史記》
19、壯而怠則失時。——管仲《管子·形勢》
20、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劉安《淮南子》
古詩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5. 關於“禮”的古詩詞有哪些
1、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佚名《周頌·豐年》
2、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杜甫《憶昔二首》
3、抑此皇父,豈曰不時?胡為我作,不即我謀?徹我墻屋,田卒汙萊。曰予不戕,禮則然矣。——佚名《十月之交》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桃波壹步地,了了語聲聞。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6、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蘇洵《六國論》
7、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幹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8、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杜甫《百憂集行》
9、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杜甫《望嶽三首·其三》
10、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雲拼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6. 關於禮儀的名人名言
禮儀 ●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獻生) ●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培根) ●禮儀是在他的壹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壹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壹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舉行盛大的葬禮,與其說是向死者誌哀,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生者的虛榮(拉羅什富科) ●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麽世俗(喬·艾琪渥斯) ●壹個人如果在街上註意觀察的活動,我相信,他壹定會在靈車上發現最愉快的表情(喬·斯威夫特) ●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哪怕是主持葬禮的特權(詹·拉·洛威爾)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左傳) ●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元·許衡)。
7. 關於禮儀的名言
1、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孟子 ?2、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3、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
——赫拉克利特 ?4、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情感。——梅裏美 ?5、禮貌像只氣墊,裏面什麽也沒有,卻能奇妙地減少顛簸。
——約翰遜 ?6、沒有禮貌的人,就像沒有窗戶的房屋。——維吾爾族諺語 ?7、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禮記》 ?8、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孔子 ?9、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
——清.顏 元 ?10、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美.愛迪生 ?11、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壹件大事。
——英.洛克 ?12、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法.盧梭 ?13、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法.孟德斯 ?14、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麽都值錢。——西班牙.塞萬提斯 ?15、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貌。
——德.歌德 ?16、生活裏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壹切學識都重要。——俄. 赫爾岑 ?17、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
——荀卿 ?18、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丘明 ?19、美德是塊寶石。
——英國.約翰·洛克 ?20、有禮貌不壹定顯得有智慧,無禮貌卻常常顯得很愚蠢。——美.蘭道?。
8. 求關於文明禮儀的口號、名言、故事
口號:1、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講文明,重禮儀.3、講文明語,做文明事,當文明人.4、微笑是打開心鎖的鑰匙.5、文明禮儀,從我做起.6、不學禮,無以立.7、文明禮儀,從我做起.8、禮儀、禮節、禮貌、文明、文雅、文化.9、禮儀是壹種文明規範,禮儀是壹種素質修養.10、禮儀體現的細節,細節展現的是素質.故事: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