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
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裏曾經是“我的樂園”。為什麽說是“我的樂園”呢?“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壹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裏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壹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雖然這麽有意思,但是有壹處誰都不敢去,是什麽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
為什麽呢?“因為相傳這園裏有壹條很大的赤練蛇。”於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壹下,可就兩樣了。”
於是作者又想到雪地裏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裏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裏,作者用壹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魯迅曾經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這壹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幹側面。從先生來說,壹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壹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
從學生來說,壹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願意了解新知;二是壹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遊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麽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第壹,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了兒童特別的感覺。
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出兒童的羨意。至於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這裏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壹帶”,這是壹種順序。第壹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壹種順序。
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壹種順序。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於聯想。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
這些必要的聯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麽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壹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壹個是多麽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壹個是多麽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表現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壹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還有壹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壹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壹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
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麽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聯想。
對於為什麽要寫這壹內容,歷來看法不壹。有的說是表現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
2.能幫我寫編關於茭白的文章嗎茭白 (廣州有種植,叫草菇)
茭白是我國特有的水生蔬菜。世界上把茭白作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國和越南。
古人稱茭白為“菇”。在唐代以前,茭白被當作糧食作物栽培,它的種子叫菇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麥、菇)之壹。後來人們發現,有些菇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無病象,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這就是我們現在食用的茭白。這樣,人們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開花結果,繁殖這種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為蔬菜。現在,人們反而把那些健康的、會抽穗結果的茭白看作是退化、野生種了。
茭白屬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際有白色匍匐莖,春天萌發產生新株。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莖,頂生大圓錐花序,雌雄同株,雌花在上,雄花在下。結狹圓柱形穎果,這就是“菇米”。
茭白性喜溫濕的氣候,適於粘壤土生長。古代的茭白為秋季壹熟茭,到明朝時選育出了夏秋兩熟茭。
茭白在我國從東北至華南都有栽培,以太湖流域最多,著名品種均出於無錫、蘇州和杭州壹帶。它味道鮮美,有壹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之功能。
3.關於玉露的詩句《鵲橋仙·纖雲弄巧》
秦觀(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臨江仙·鬥草階前初見》
晏幾道(宋)
鬥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
羅裙香露玉釵風。
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行雲終與誰同。
酒醒長恨錦屏空。
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
4.樸素的美食詩詞竊以為對生活體察至細至微之人當識得美食之佳趣。
對美食的體驗經歷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對其背後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獨特考察。倘若這個品嘗美食的人有點考據癖,他定會查查什麽地方出產食物的原材料,什麽時候發現奇妙的烹制方法,什麽人將其發揚光大。
《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壹時,除去其本身拍攝美食獨特視角,很大壹部分原因也在於它對美食背後的故事的探尋。回顧中國的古代文學,不難發現那些寫出絕世佳作的大文豪們大都留心生活,而其中嗜食會食者又占了絕大多數。
可見留心生活的人自是不會放過美食的樂趣的。中國古代詩詞中有不少描寫美食的句子,筆者選取了幾首寫美食的古詩,研究了古詩、美食和地理背後的千絲萬縷。
壹、李白和雕胡飯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這首詩是李白在五松山借宿壹位荀姓老婦家後心懷感激之作。詩的第五第六句寫到“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何為“雕胡”?雕胡指的就是茭白。茭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中國多生長於長江湖地壹帶。
而五松山在什麽地方呢?安徽銅陵縣。銅陵在長江邊上,水資源豐富,適合茭白的生長。
茭白作為“江南三大名菜”之壹,味美鮮甜,口感脆嫩,是難得的美味佳品。而茭白飯則是廣受歡迎的壹種烹調方式。
茭白,米飯配以壹點香菇外加壹勺豬油就能成就壹盤茭白炒飯,很家常的味道,亦是道地的江南美食。可以想象,在壹個樸素的農婦之家,主人家端出這樣壹盤清香誘人的茭白飯,茭白映“素盤”,月光下瑩瑩卓輝,是何等“秀色可餐”。
無怪乎李白嘆壹聲“三謝不能餐”。歷史上除了李白還有很多人也對雕胡飯大加稱頌,譬如杜甫“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又如宋玉《風賦》雲:“主人之女,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
小小茭白能在走遍天下,嘗遍四時之味的文人們的記憶之中占有如此地位,不得不說江南水土之肥,美景、美人、美食壹個都不落下。二、梅堯臣和河豚魚 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梅堯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茍所失,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這首詩是梅堯臣在同範仲淹的壹場酒宴上作的。
彼時梅堯臣剛卸任浙江建德縣知縣,而他的好友範仲淹時任饒州知州。範氏懷著寬慰友人的心思邀請梅堯臣同遊廬山,在其款待梅堯臣的酒宴上,有壹位客人講起河豚味極鮮,勾起了範仲淹的饞蟲。
梅堯臣卻認為,僅僅為了享用河豚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險,是非常不值得的。即席賦詩壹首,婉勸範仲淹不要冒險品嘗河豚。
這首詩湊巧的讓梅堯臣名滿天下,而河豚竟壹時有“梅河豚”之謂也。而梅的這首詩之所以壹時名聲大噪還得益於梅堯臣的另壹位好友歐陽修的大力推薦。
歐陽修在他的《六壹詩話》中專門寫到“梅聖俞嘗於範希文席上賦《河豚魚》詩雲: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
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歐陽修說“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二句道盡了河豚妙處。
且壹探其“妙”。河豚在中國多出沒於沿海,江河。
在長江汛期,春夏之際易於捕撈。中國古代最早的有關食用河豚的記錄是《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敦水”之中“多肺肺之魚,食之殺人”的文字。
“肺肺之魚”指的就是河豚。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人食用河豚並有致死的情況了。
待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盛產河豚,吳王將之推崇為極品美食,河豚甚至享獲“西施”美名。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
早期吳越民眾以尚武逞勇為風氣,大抵也正是這般豪邁的氣魄才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氣罷。相比之下,盡管梅堯臣寫出了形容河豚美味的絕妙佳句到底卻少了那份為了美食拼命的精神氣兒。
三、符曾和元宵 上元竹枝詞 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說到元宵當是人人皆知的美食。符曾這首詩的前兩句“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筆者以為寫的是核桃酪湯圓。核桃酪湯圓的特點就是核桃配桂花,核桃的堅果味和桂花的清香搭配,健腦強身,是為佳品。
詩裏的馬家指的是京城的馬思遠,此家的元宵當時極為出名。元宵美名,世人皆知。
然而,元宵節與吃元宵的習俗卻不是同時產生的,其間相隔了大約壹千多年。元宵節是在漢武帝時期得到發展和重視,關於元宵節的“發跡”民間還有諸多傳說,其中東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較富有浪漫情懷。
而人們在元宵節開始食用元宵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壹統賦》。
5.描寫白的詞語有哪些描寫白的詞語有哪些 :
漂白、
白面、
白日、
白米、
清白、
白蟻、
道白、
白菜、
自白、
白話、
明白、
雪白、
對白、
白兔、
潔白、
白紙、
煞白、
蒼白、
乳白、
慘白、
白晝、
白鷺、
斑白、
白癡、
瑩白、
白熱、
茭白、
露白、
補白、
白色、
白首、
表白、
白搭、
白領、
白藥、
白費、
頒白、
白雉、
白契、
白鏹
6.描寫“面條”的詩句有哪些1、朝饑食齏面甚美戲作
作者:陸遊
壹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
譯文:壹碗加了姜蒜的面,親手做成了面片湯,相比於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麽不相同。
2、江東竹枝詞四首 其四
明代:陸深
明月垂楊獨樹橋,橋西熟酒好良宵。紅香細剝鶯哥嘴,嫩白鮮羹玉面條。
譯文:明月照著垂楊獨樹橋,橋西熟酒好良宵。細細剝開色紅而味香的茭白,就像鶯哥的嘴壹樣。嫩嫩白白,巧作鮮羹,香玉拌面條。
3、過土山寨
宋代:黃庭堅
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
湯餅壹杯銀線亂,蔞蒿數筯玉簪橫。
譯文:天天吹南風放縱篙撐,正好吹北風我將遠行。面條像銀線壹樣散亂分布在碗裏,蔞蒿幾片像玉簪橫放在面上。
4、刀削面
《山西諺語》
壹葉落鍋壹葉飄,壹葉離面又出刀,
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譯文:用刀削出的面葉壹片接著壹片下鍋,刀壹片壹片的削,面像銀魚落水壹樣在鍋裏翻白浪,柳葉乘著風下樹梢。
5、朝饑食齏面甚美戲作
宋 陸遊
壹杯齏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擁茅檐日,山茶未用烹。
譯文:壹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脹大了。坐著茅檐日,山茶都沒有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