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看看當年的歷史,還是要說壹句“唉!關公!”因為“大意失荊州”未必真的全是關羽的錯。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問題,回答壹下。
第壹種說法,也是最原始、最深入人心的說法,是關羽驕傲輕敵,在荊州東線沒有做好保護孫吳的工作的情況下,貿然進攻北方的曹仁,導致荊州失守。這就是現在成語中所說的大意失荊州的由來。
還有壹種說法在近代開始流行。據說是因為關羽和劉備的政治路線偏差很大,劉備是王,關羽是漢,所以關羽不聽劉備的統籌安排,而是主動伐魏。關羽和劉備的關系,和於迅和曹操的關系差不多,所以劉備這次沒有出兵增援關羽,導致關羽失去荊州,兵敗麥城而死。也就是劉備靠曹操和孫權殺了關羽。
第三種說法是,諸葛亮重新安排對荊州的保護,並不是為了排斥異己。調動荊州軍隊進攻曹仁的命令是諸葛亮發出的。關羽當時只是在執行大本營的命令,這個命令本身就是有瑕疵的,或者說是故意的,就是沒有後續的保護和應對。目的是除掉關羽。
我認為以上三種說法存在壹定的邏輯缺陷,核心疑點在於荊州作為魏蜀吳交匯的核心戰略點,必須作為首要的攻防要塞,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關羽本人都不會把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當回事。除掉關羽,可以解除其他將領的職務,削減他們的軍權然後調回成都。關羽要北上,他壹個人能行嗎?關羽是熟悉春秋的將軍,這點常識還是有的。
我們來看看當時荊襄九郡的戰略分布:東漢時期的荊州有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七郡。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占領了南方的長沙、零陵、貴陽、武陵,加上江夏。曹操北得南陽,從南陽分出襄陽、南翔兩個新縣,加上江夏;孫權占領南郡加江夏。
劉備借荊州之言南郡。孫權將南郡轉給劉備,劉備駐守南郡,直接接壤曹操的襄陽防區,孫權的部隊擔任二線防守。劉備占領淅川後,為了讓孫權牽制曹操東線,集中兵力在漢中與曹操西線作戰,劉備歸還了靠近孫權東線的桂陽、長沙、江夏三郡,保留了靠近淅川的武陵、零陵、南郡。
這是壹個非常關鍵的戰略信號,就是劉備把戰略進攻的重點轉移到了漢中,於是在漢中集結了張飛、魏延、黃忠等將領和主力,劉備已經沒有余力同時在東線向曹宣戰了。防守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是關羽明確的任務,關羽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後備力量。壹旦曹魏和吳棟從北方和東方襲擊,他們自己的駐軍力量不足以同時作戰。
這裏有必要多說。劉備帳下不是有兩個將軍叫馬超和趙雲嗎?只派壹個去幫關羽不是可以嗎?趙雲的問題在於他不是武將,這也是有爭議的(劉備從來沒有重用過趙雲)。然而,馬超是壹個新的領導人。何況他的老單位龐德也倒向了曹操。劉備對馬超沒有多少信任。別人真的找不到壹個能像曹操手下的張遼壹樣獨立的將軍,這是劉備集團的壹大短板。
還有壹個誤解。大家都認為是關羽發起了對曹仁的戰爭,但實際上曹仁是受曹操之命,作為征伐南方的將軍前來討伐關羽的。關羽有兩個選擇。壹是放棄外圍防線,堅守南郡,等待劉備支援;二是主動爭取壹舉擊潰曹仁的軍隊。為什麽沒有選擇堅持下去,主動出擊?因為關羽知道自己的攻強於守,自己的性格也不是那種固守待援的人,所以選擇了攻與守。但關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守衛南郡等三地,而不是硬要北伐。
後來七淹軍逃出龐德的禁令,把曹仁困在樊城,差不多達到了關羽的目的。此時,來自張遼和黃旭的第二批援軍的到來,扭轉了雙方軍力的對比。關羽無力贏得正面反擊,呂蒙趁機偷襲武陵、零陵、南郡,關羽退守麥城。當關羽從苦戰的麥城突圍到離益州不超過20公裏的林州時,遭到東吳潘璋部馬忠的伏擊,被俘身亡。
關羽失去荊州的原因如下:
1.劉備戰略重心轉移到漢中,導致兵力分布不平衡,關羽守備兵力明顯不足。即使關羽堅守南郡,結局還是壹樣。
2.關羽的性格,劉備和諸葛亮都很清楚,所以東聯盟吳棟的具體實施應該由西川大本營來完成,而不是關羽本人。
3.劉備打敗曹操,攻占漢中,應該迅速做出決定,還是繼續從漢中壹口氣攻下長安,牽制曹操的軍隊,防止曹操發動東征戰爭威脅荊州;或者調動西川東線與荊州接壤的部隊增援關羽,因為誰都知道曹操睚眥必報的性格對於失去漢中和失去夏是不會無所作為的,唯壹能想到的復仇計劃就是荊州的關羽。
4.關羽唯壹做錯的是,在被禁七軍淹沒的時候,他不得不及時返回南郡,以保持雙方力量的平衡。
5.如果把南郡還給孫權更明智,關羽的軍隊將撤退到零陵和武陵,呂蒙將是第壹道防線。
6.孫權對關羽的幕後攻訐至今仍為人詬病,因為小三郡換來了孫劉聯盟的瓦解,短期之利忘了發展重點方向上的失誤。但是,對於荊州這個重要的地方,拿在別人手裏,就相當於在自己家門前埋下了壹顆定時炸彈。孫權也需要地理上的緩沖地帶,也可以牽制劉備的發展。拿下荊州至少可以讓他穩坐老二的位置,而且對江東的傳承極為有利。
在分析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之後,我們再來談談失荊州對蜀漢的影響。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從隆中對(曹璐隊)說起。這是諸葛亮提出的戰略思想,也是被後世神化的重要依據。具體如何,我就不引用了,大家隨便找。
事實上,當時曹的各個陣營中都有壹個戰略對立面,壹個是毛傑提出的,壹個是魯肅提出的,還有壹個就是眾所周知的諸葛亮版。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進行了實際的分析,這三個人都是大師。
但作為壹部大家耳熟能詳,後人推崇的諸葛亮版《隆中對》,其實並不為後人所推崇。例如,《吉翔》這本書就涉及到蘇洵對草堂的看法。蘇洵認為諸葛亮只是以關羽為荊州守將,以在西蜀建立根據地為主力,很難達到兼顧的目的。孔明認為,如果有高山和狹窄的通道,就有可能避免滅絕。事實上,西蜀的風險是很難守住的,不可能守在壹個角落裏。按照這個地圖更不可能拿下中原。蘇洵還形象地舉了壹個例子:要成為富人,必須四通五通占領京城,集天下之利。而妳賺了壹點利潤,就藏在家裏,天天養著。是求不虧,不是求財。如果小偷來了,妳怎麽知道自己真的不會丟?民國創始人毛澤東贊同蘇洵的觀點,並評論說,原來誤以為是隆中對(引用),相隔千裏,分作兩股勢力。最終關羽劉備諸葛無敵。不過毛澤東也高度贊揚了連孫的反曹策略,因為和當時的情況很像,所以草堂應該屬於五五開。
這裏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大意失荊州”的荊州,現在已經不是湖北管轄的地級市了。屬於漢代十三州之壹,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州,可以說是極其重要。以隆中為參照的內政原話是‘北依漢、綿,利,東接,西接巴、蜀,故此為用兵之國!’事實上,荊州從未完全落入劉備手中。赤壁之戰後,荊州壹分為三,北部四郡歸曹操,東部三郡歸孫權,西部三郡歸劉備。
雖然荊州大部分仍在曹操手中,但基本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思路——先穩荊州再取益州。這樣我們要出兵,就可以雙管齊下,壹條路威脅洛陽,另壹條路可以媲美長安,主動權在蜀漢軍隊手裏。如何佯攻,如何進攻,主要完全看諸葛亮的心情。這種打法讓曹操很不舒服,因為壹個涉及到首都許昌,另壹個目標長安屬於舊都,政治意義上不能丟;從戰略上講,這兩個兵就像兩把尖刀刺進了中原腹地。如果局勢穩定了,他們就聯合起來,然後把戰線直接推到曹操眼皮底下。如果東吳再來,最後很有可能會再打壹場“官渡之戰”,但這次能不能贏還真不好說。因為這些原因,曹操才會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才想著遷都,也就是做壹個戰略縱深。
但是荊州失守了。對蜀漢來說,或者簡單地說,對諸葛亮來說,失去的不僅僅是進攻線,更重要的是人口和士兵。眾所周知,在魏、蜀、吳中,魏人口最多,所以兵多,蜀、漢人口最少,兵也比較單薄。據《三國誌》等史書記載,關羽對曹魏發動襄樊戰爭時,帶了約三萬精兵。那麽有理由推測關羽將在荊州留下至少65,438+0,000兵馬來保衛吳棟。所以對於鎮守荊州的關羽來說,大概有4-5萬兵馬。這個時候屬於蜀漢的巔峰時期,劉備在益州大約有65438+萬兵馬,所以總* * *大約是15萬。但關羽戰敗,荊州直屬的五萬兵沒了;夷陵之戰,劉備填兵五萬左右。長此以往,諸葛亮只剩下5-6萬士兵。可以說,鎮守益州的各部都捉襟見肘,不可能再搞什麽運動了。
所以從劉備去世到諸葛亮第壹次北伐用了五年時間(223 -228)。這五年,諸葛亮平定雲南,不僅是為了穩定大後方,也是為了尋找和用兵泛濫。最後,第壹次北伐,諸葛亮征集了6萬人左右(6萬人指能打仗的,後勤運輸人員不算,約為654.38+萬人)。
不管蜀漢軍隊能否借東吳把守的荊州,據說區區六萬人根本不足以支撐分兵。
因此,根據目前的研究,諸葛亮第壹次北伐時,在內部已經偏離了隆中對的戰略思想。他的進攻路線不再是指向長安,而是指向涼州,或者說順勢打下永州西部。
可以說諸葛亮第壹次北伐的時機把握的非常好,甚至有可能超過預期值。其實北伐的戰略目的是從四川走出來,以便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否則,如果魏軍停止整個出口,蜀漢只能在自己的壹畝三分地上發展,用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但由於街亭戰敗,北伐完全不可能。不過從戰略角度來說,涼州被困幾十萬人也不算壞。但從人才的角度來看,蜀漢第壹次北伐直接間接損失了中層,將損失多達11人,但得到的只是壹個姜維,得失真的不好說。
現在看來,第壹次北伐是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壹次,接下來的四次有些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戰鬥。至於第五次北伐的失敗,有很多因素,但武功還是在渭南,可以說是受關羽失荊州的影響。
所以,沒有了荊州,蜀漢就缺少了壹個像樣的出兵之地,損失了幾十萬人,把自己變成了“甕中之鱉”,使得他在人才雕零的時候,不得不壹次次北上,從而消耗了大部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