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早在周朝和春秋時期,用土規測量日影的方法就確定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二十四節氣就是把壹年分成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取壹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每個節氣大約相隔半個月,分為十二個月。月初稱為節氣,月中稱為“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物候關系密切。立春、長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的開始,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是最熱、最冷的時期;白露、寒露和初霜表明低層大氣中有水汽凝結;也反映了氣溫下降的程度。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情況和程度;刺、清明、小滿、芒草是反應物氣候和作物生長的特征。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者對天文、氣象、氣候長期觀察、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它們是中國勞動者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它們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開展農業活動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壹般更適合黃河流域的農業活動。為了便於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甚至有人寫了壹首七言律詩。
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壹年四季重復,是中國農歷的壹大特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季節的變化和氣候的變化,否則,我們永遠不能指望有好的收成。在沒有天體觀測儀器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只是用智慧和耐心創造了這種獨特的“二十四節氣”歷法,為後代提供了準確的農耕氣候信息,使我們能夠
1.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意味著春天即將降臨大地,壹切創作活動即將開始。每個人都對這壹天的到來充滿了喜悅和希望。
2.雨——是立春後的第14天或第15天,排在第二位,也是農事中非常重要的節氣。此時土地解凍,雨水豐沛,正是農事如火如荼的季節。
3.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在雨裏遊泳後,妳會隨著“春雷”歌唱。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春雷驚醒了冬眠的昆蟲,“驚蟄”的意思是提醒農民及時播種,註意蟲害。
4.春分——這是二月的中性氣氛。春分在天文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壹天。太陽正好在黃道和赤道的交點上,晝夜壹樣長。春分也是世界上的壹個大日子。正是紅杏枝頭春意盎然,草長鶯飛的季節,無限春色美不勝收。
5.清明——“清明”,兼顧節氣和民俗,含義不同。節氣的“清明”是春分後的半個月,此時春天已經過去了壹大半,是華南的雨季。所以詩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死……”。清明這壹民俗,是祭祖掃墓的日子,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壹種慎終追遠的精神。
6.谷雨——清明節後十五天是谷雨,意思是“雨生百谷”。此時氣候十分清爽,地裏的莊稼長勢喜人,雨水充足,正好滿足了糧食生長的需要。
7.長夏——表示夏天已經開始,這是四月的壹個節氣,“夏”就是“大”的意思。到了農歷四月,春天種的植物都已經長大了,所以叫“長夏”。
8.小滿——意思是田裏的稻麥雖然後來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飽滿了。莊稼離豐收還有壹段時間,未來可能會遭遇幹旱、蟲害、雷雨,但還是不敢滿心歡喜。
9.芒籽——是農歷五月的節氣,被稱為五谷生芒結籽的季節。
10.夏天的至日——預示著夏天已經到來。這壹天最長是因為地球不是正圓,以23度傾角繞太陽公轉;而且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每天的晝夜長短都不壹樣。夏日至日。地球繞著夏季至日轉,我們在北半球。球和日是最長的,但南半球正好相反。
11.小夏——是農歷六月的節氣,意為炎熱。氣溫雖高,但未達到酷暑的極致,故稱“小夏”。
12.大暑——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最後兩個節氣。過了半個月,氣溫慢慢攀升,壹天比壹天熱,熱得不得了,就是大暑。
13.立秋——是下半年的第壹個節氣,又是金秋來臨。在“立秋”節氣中,古代帝王有所謂的“迎秋”儀式;在民間,立秋還有“嘗新事物”、“祭祖”的習俗。
14.酷暑——立秋半個月後,秋後會出現壹股酷暑,讓人感覺悶熱,而不是“秋老虎”,即“酷暑”。此時的炎熱,有人戲言是夏天的“倒影”,是夏神不願驟然離去,封存了余熱,加深了人們對它的記憶。
15.白露——是農歷八月的節氣。白露之後,陰氣越來越重,晨露壹天比壹天濃,凝結成白色水滴,故稱“白露”。
16.秋分——是農歷八月的中氣。“秋分”這壹天是秋天的中心點。過了這壹天,就是秋天的後半段,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
17.寒露——通常出現在農歷九月初,天氣由冷轉冷。人們在早晚接觸到朝露和夜霧時,往往會感到清涼,故名“寒露”。
18.初霜——是農歷九月的中氣,形容深秋冰凍、露水結冰的景象。此時,到處都是壹片蕭條,但壹般的收獲已經接近尾聲,農民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他們辛辛苦苦幹了三季,看著糧食入庫,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19.立冬——是冬天的第壹個節氣,意味著結束。當壹年的時間序列到了立冬的時候,所有的生物都會走到盡頭,準備躲避寒冷,所以被稱為立冬。
20.小雪——正是農歷十月中旬。小雪天,陰沈沈的天空陰沈沈地覆蓋著大地,天氣開始變冷,但又不太冷,雪也不大,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小雪後十五天,是“大雪”。雖然他們之間的距離只有半個月,但溫差很大。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已進入嚴冬,蒙古南下的強大寒流籠罩了整個黃河流域,被稱為“大雪”。在雨山、何歡等降雪的臺灣省,大雪的節氣壹般在“冬季至日”之後,第二年1月至2月間,受到大陸高氣壓寒流的襲擊。
22.冬季至日——通常在農歷的11月,陽歷的12月22日或23日。在冬季的至日上,北半球的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陰郁寒冷的天氣達到頂峰。在傳統習俗中,每家每戶都在冬天的至日上準備壹鍋“湯圓”,每家分開吃,吃了之後收獲壹年。民間有“補冬”的習俗。
23.小寒——小寒是臘月初十的節氣,因天氣寒冷而得名。此時,中國大陸的壹大半被冰雪覆蓋。而在臺灣省,只有當大陸的冷氣團來襲時,天氣才逐漸變冷,何歡山、阿裏山、玉山等高山上只有雪花和薄雪。
24.大寒是壹年二十四節氣的廟後。雖然離“立春”不遠,但氣溫卻是壹年中最低的。此時的華北、華中,河流冰封,高山積雪,壹派殺戮景象。在小寒到嚴寒的日子裏,如果收成不好,農民就苦了。嚴重的話很多人會凍死餓死。然而,這種悲慘的情況在臺灣省很難看到,只有少數流浪者會在寒流來襲時被凍死。
壹月:二月:
20歲的時候四周漆黑壹片,大雪壹年接著壹年幹。聽說雷米如泥,春分有雨,令人震驚。
但是當初春天氣晴朗的時候,農民們不會努力耕作。月中要三年壹遇,到處都是棉豆麥。
三月:四月:
初壹風雨相遇,人們擔心沿村瘟疫,長夏東風少病,初八果實多。
在雷明甲子陳賡的那壹天,人們認為蝗蟲會損害水稻和谷物。如果清明風從南方開始,預測收獲會很大。
五月:六月:
端陽有雨是好年景,耳聞雷美也是好年景。三伏天酷熱難耐,但天河的糧食很多。
夏天的至日風從西北方向吹來,瓜菜園被煎熟了。如果此時沒有危險,將會是三個冬天的雨雪天氣。
七月:八月:
令人擔憂的是初秋沒有下雨。凡事都不會有壹半的收獲。秋天的天氣白雲很多,到處都是歌聲。
如果夏天下雨,就算強也很難留下來。這個時候最怕閃電,冬天米價怎麽樣。
九月:十月:
初壹,霜降侵民,重陽無雨晴。立冬那天,來年再來高田,簡直是浪費時間。
月中有火的人生病,如果打雷,菜價就會上漲。這壹天更是倫子之日,災預報傷民。
十壹月:十二月:
初壹多病,雪中有災。如果壹年的第壹天有六個牲畜災難,如果來年有大雪和幹旱,
冬天的至日,天晴下雨,明年我們要唱太平歌。如果今天天氣好,農民們明年會發財。
節氣和農時
種田沒有規矩,全靠天氣。初春太陽在轉,雨水在河邊。驚鴉啼,春分滴幹。清明忙著種谷子,谷雨忙著種地。長夏鵝毛活,小鳥都過來。當芒被種下時,每個人都很高興,但是在夏天的至日卻找不到棉花。小暑不熱,大暑在三伏天。立秋忙著打靛藍,夏天忙著磨刀鐮刀。千年在割地,秋分無田。寒露未寒,先霜已變。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雪變成了冬天的月亮,冬天的至日持續了九天。小寒買辦忙,大寒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