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榮訪談錄
記者:劉正坤 李潔思
新編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將於11月14日20:30分在央視十壹套正式播出,該片的上映無疑是戲曲界和影視界的又壹次強強聯手之作。2008年對戲曲界和影視界來說是大喜之年、好事連連,從年初到年末已經熱炒了近壹年的影視大片《梅蘭芳》可以說是陣容強大、來勢兇猛。如果說12月是京劇梅派的“芳香人間”,那麽11月就是評劇新派的“霞光滿天”了。
眾所周知,新派藝術創始人新鳳霞是評劇這壹劇種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戲曲界,大師梅蘭芳、常香玉等形象都曾相繼被搬上了電視熒幕,為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劇的繼承人、新鳳霞的得意弟子,北京劉秀榮評劇團團長,劉秀榮懷著對恩師新鳳霞的追思和敬仰,和年輕的評劇團骨幹們,用三年的時間打造了新編評劇《新鳳霞》。該劇2005年壹經登臺就引起了全國戲迷的熱烈歡迎和大力追捧,尤其是在評劇故鄉石家莊首演時更是萬人空巷。2008年5月5日,基於評劇《新鳳霞》的特殊意義和廣大觀眾的要求,央視戲曲頻道和新聞電影制片廠開始聯合錄制《新鳳霞》同名電視戲曲藝術片。
據悉,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不僅在內容上再現了評劇大師新鳳霞臺前幕後的感人故事,而且在表現形式上也秉承了新派兼容並蓄的創作風格,致力於表現形式的創新,創造性地融入了歌舞、河北梆子和豫劇的元素,是評劇代表作《花為媒》、《劉巧兒》之後,又壹推陳出新的經典之作。
古遊網作為引領旅遊文化的網絡媒體,專門開辟了以藝術文化旅遊為主題的“藝術之旅”專欄。“藝術之旅”專欄組有幸在評劇電視藝術片《新鳳霞》開播之前,采訪了該片的主演,大師新鳳霞的弟子、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老師,壹同與廣大網友聊壹聊評劇藝術片《新鳳霞》臺前幕後的故事,以及評劇大師新鳳霞的感人經歷。本次訪談的內容版權屬於古遊網,希望相關媒體在轉載時註明出處。若有網友對該片和大師新鳳霞,以及劉秀榮老師有何疑問和建議,請登陸古遊網藝術專欄(/vauthor.asp?aid=11762&cid=396&pg=1)在線留言,我們會積極幫助廣大網友和戲迷聯系劉秀榮老師以及《新鳳霞》劇組。
古遊網《藝術之旅》專欄(以下簡稱古遊網):劉老師您好!
劉秀榮:妳好,古遊網的朋友們大家好!
“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臺,是我壹生的夙願……”
古遊網:劉老師您當初是出於什麽原因,決定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臺的呢?
劉秀榮:
我的老師新鳳霞是評劇表演藝術中的代表人物,她開創了評劇革新的先河,是名副其實的評劇藝術大家。同時她也是舞臺下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人民藝術家。我與老師***同生活、演出20年,她對我的印象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對我壹生的藝術演繹之路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新老師在其壹生中,不管是對藝術做出的貢獻,還是在生活中給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搬上舞臺,是我壹生的夙願,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部戲曲讓更多的戲迷和年輕人了解新鳳霞老師身上珍貴的人格魅力和她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諸多挑戰中我是很興奮的……我還出了壹身的冷汗”
古遊網:學生演老師,乍壹聽感覺好像沒什麽難度,但是如果仔細琢磨壹下,這事不那麽簡單,尤其要演好壹位大家熟知的人民藝術家,這本身就是壹個挑戰。您在策劃、表演這部特殊的評劇時有沒有遇到什麽困難呢?
劉秀榮:
我曾經演過不少的角色,少女、才女、美女等都演過,但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段,要想將老師新鳳霞的形象,從二十五歲演到七十歲,這其中確實有很大的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年齡段跨度大,另外還有:聲音化妝跨度、造型設計跨度和人物心理變化的跨度等都是很大的挑戰。
雖然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和挑戰性吧,但畢竟我對老師的性格、每個年齡段的藝術追求以及她事業發展的基本脈絡還是比較熟悉的,加上自己多年來壹直以老師為榜樣,所以在整個劇目的表演過程中,在諸多挑戰中我是很興奮的,可以說是壹種享受,所以我願意接受這些挑戰,並且是主動接受這些挑戰。
為了把老師演好,包括前期的策劃、劇本、音樂、服裝等各個方面我都是親自參與並把關。盡管如此,在審片的時候,我還出了壹身的冷汗,因為我生怕演得不像,沒有把老師寶貴的精神演出來。但是在審片的過程中,我看大家都是頻頻點頭,對劇中25歲的新鳳霞還是很認可的,我的心裏才踏實了壹些。
當時演的是周總理在中南海觀看老師演出《劉巧兒》,還有老師結婚時洞房花燭夜的精彩選段,都非常具有挑戰性。最後大家滿意的笑容和掌聲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我感到很幸福、也很知足。
“張百發……哭了……老師的兒子吳歡……也哭了”
古遊網:劉老師您在表演《新鳳霞》的過程中,最感動的是什麽事情呢?
劉秀榮:
在全國劇協紀念新鳳霞老師的大會上,我們評劇團曾在北京表演過《新鳳霞》劇本中的壹折,盡管只有壹折,給我留下的印象卻是最深的,也是最讓我感動的。當時老市長張百發也參加了這次大會,他可是壹個大戲迷啊,是我們評劇的倡導者和吶喊者。當我們演出完畢,再次登臺謝幕時,老市長抱著鮮花走上舞臺,望著我許久都沒有說話,因為他哭了。這也是讓我非常感動的。而且在場的還有老師的兒子吳歡,他也哭了,他給我送上了壹束鮮花,趴在輪椅前好像是兒子陪伴在母親的身旁。當時很多觀眾也是壹邊抹眼淚壹邊鼓掌,很長時間都沒有停止。開始我還奇怪怎麽大家都哭了,後來我感覺到是因為大家太想念新老師了,所以觸景生情都哭了。
“既好看又好聽……情不自禁地就跟著哼哼”
古遊網:新編評劇《新鳳霞》剛推出時社會反響很大,很多人都被這部評劇中所反映的人物和故事所感動,並且作品中包含的歌舞表演也讓觀眾感到耳目壹新,當初劉老師您是怎麽想到要融現代歌舞表演於其中呢?
劉秀榮:
我認為任何壹個美的事物都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老師是這部新編評劇的中心人物,她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是貫穿整個戲曲的靈魂實質。但是美的事物同樣需要好的媒介將他們串聯起來。所以在劇本每個環節的編排上,我都大膽的嘗試的在每壹場的起始以老師的代表作《報花名》、《花為媒》的經典唱段作為引導,同時配以舞蹈的表現,這樣從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角度來說都是美的享受。既好看又好聽,並且這也符合我們評劇新派壹貫的創作思路和藝術追求。
後期制作時,當時有很多的工作人員都耳濡目染的學會了劇中的旋律,大家都說是情不自禁地就跟著哼哼起來了。其實這些靈感也都是源自當年老師所倡導的革新精神。
整出戲曲裏還穿插了如《春天的故事》、《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這樣年輕人也耳熟能詳的現代歌曲,其實也是有其特殊意義的。通過不同藝術旋律的融合,可以使我們的傳統評劇煥發出新的活力。借鑒現代的旋律也是為了更好的與時下人們的認識所吻合,這樣才能讓更多不了解評劇藝術的年輕觀眾也比較容易的了解評劇、接近評劇、最後愛上評劇。
“11月14日在央視十壹套……現在我希望將這筆財富與大家***享”
古遊網:我們知道今年是評劇大師新鳳霞逝世1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新編評劇《新鳳霞》將被改編成同名電視藝術片。這無疑是對您近年來表演的壹種肯定,也是對《新鳳霞》這部新編評劇的嘉獎。在這部戲開播之前,劉老師您寄予這部藝術片怎樣的期望?您希望觀眾從中體會到哪些更深刻的含義呢?
劉秀榮:
當然我期望廣大觀眾可以承認這部評劇藝術片,同時我也希望大家不要過多的要求我的形似,因為畢竟老師新鳳霞是壹位美女,我只能盡最大努力的做到神似多壹點。所以在這裏我也請求大家可以原諒我形似方面的不足,當然如果不原諒我,我也非常高興,有不同的聲音向我提出意見也是對我的壹種鞭策和鼓勵,只要是友善的我都會虛心接受。
我老師的壹生充滿了艱辛和苦難,無論從事業到愛情,她都遇到了非同壹般的挫折,尤其她中年殘疾後的藝術追求之路更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艱難。但是這些困難在老師看來都是可以邁過去的,都是可以克服的。她的壹生從不停步,任何困難對她來說都可以解決的。所以老師身上的那種不畏懼困難的精神、勇於與困難抗爭的精神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這也是老師留給我的壹筆精神財富,現在我希望將這筆財富與大家***享。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個片子了解人生的真諦,從中領悟、學習老師的忍性和韌性。
“臺上演戲,臺下做人”
古遊網:從今年年初開始,由陳凱歌導演,章子怡、黎明等眾多電影明星加盟的《梅蘭芳》已經在影視界、戲曲界熱炒了近壹年的時間。很多影迷是追星族,但是更多的觀眾是被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和牽動的。其實同樣,我們的廣大觀眾朋友也很想知道,劉老師您的老師新鳳霞究竟是個怎麽樣的人呢?
劉秀榮:
新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臺上演戲,臺下做人”這話聽起來好像是大套話,很泛泛,但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言如其人的。我給大家舉了例子,妳們就比較清楚了。
首先臺上老師是個表演大家,這點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正應了那句老話“臺上壹刻鐘,臺下十年功”。新老師在身患殘疾的情況下還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她不服輸、也不服老、更不屈服於病情,他依然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所以我在表演老師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時總會難過的哭出來。
生活中,我的老師是壹個善良、和藹、時時想著別人的人。從前老師家中有壹些來自鄉下的小阿姨幫忙打理家中的雜活,她經常會將糧票、布票什麽的送給這些小阿姨來補貼家用,和她們的關系都非常和睦。
同時她也是壹個很風趣的人,我記得91年我和老師壹起去香港演出,當時港內著名的廚藝大師阿壹鮑魚先生為了表示對我們的歡迎,送來了壹條價值不菲的鮑魚。當時壹條鮑魚的魚頭就值4000港幣,但是我和老師都不會吃啊,黏黏糊糊的,這時老師就向我做了壹個鬼臉,私下裏跟我說“這鮑魚又貴咱們又不會吃,還不如退回去換成錢咱們買點生活用品送給需要的人更實用。”當然最後出於禮貌我們並沒有真的退回去,但是從這些小事也可以看出老師是無時無刻都想著別人的。
另外老師也是壹個很謙卑的人,在那次香港演出的過程中,老師就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以前是看老師敬學生,現在是看學生敬老師。小劉啊,這次可是老師沾妳的光了呢”其實,老師說這話主要是為了鼓勵我,但是不難看出老師自始至終做人的謙卑態度,這也是讓我們眾多弟子都終身受用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