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很喜歡那些用古箏演奏的流行歌曲,覺得特別好聽。但是我有個同學就覺得流行歌曲太俗,而古箏是高雅樂器,不應該去彈流行歌曲。我就總想不明白,到底什麽樣的是雅,什麽樣的是俗呢?箏友:阿蘇 阿蘇,妳好。在文藝領域,“雅”和“俗”壹直以來就是爭論不斷的話題。在古箏藝術以及各種藝術評論中,也經常會看到有人把“雅”和“俗”拿出來說事。那麽,到底什麽是“雅”,什麽是“俗”呢?“雅”和“俗”之間的關系微妙而復雜,關於這二者之間的論文恐怕稱得上是汗牛充棟。但是壹直以來,並沒有人實實在在解釋壹下到底什麽是雅,什麽是俗。在壹般人看來,二人轉肯定沒有古琴來的高雅,但為什麽會這樣呢?為什麽趙本山壹定是俗的,而黃梅戲演員就是高雅呢?為什麽音樂廳正襟危坐聽交響樂是高雅的,而茶館裏喝著茶水嗑著瓜子聽郭德綱相聲就是通俗甚至是“三俗”的呢?為什麽過去京戲是通俗的,而現在京劇藝術就是高雅的呢?為什麽演奏所謂的“古曲”就有人認為雅,而用古箏演奏現代的流行歌曲就有人認為俗呢?有人試圖從文化學、歷史學、美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諸多學科諸多角度全方位來論證什麽是高雅文化,引經據典顯得極其淵博,當然也很唬人。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這壹向是某些專家用以展示自身學術水平壹個手段。可惜,經過這樣的專家壹番論證後,大家就更不明白到底雅是怎麽回事,俗是怎麽回事了。那麽到底什麽是雅,什麽是俗呢?我就來說說我的壹家之言吧。我認為,所謂“雅”和“俗”其實並不是完全人為界定出來的,二者之間有個很有意思的客觀標準,我們完全可以從經濟學出發來對其加以闡釋。簡單來說,區分某種藝術形式是雅還是俗,最根本的標誌其實就是看欣賞它是不是要付出成本——時間、精力、金錢等。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越大,門檻越高,這類藝術也就越“雅”,反之就越“俗”。那些被認為是“雅”的藝術,往往是要欣賞者付出較高的機會成本,而欣賞那些“俗”的藝術,機會成本就很低,甚至接近於零。這裏我用了經濟學中的壹個比較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簡單來說,機會成本就是指妳為了從事某件事情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比較熟練地掌握這個概念是很有助於分析雅俗問題的。以看趙本山的小品為例,我想大家幾乎不需要任何學習和思考就可以看到捧腹大笑——不必先默念“生旦凈末醜”的口訣,也不需要花什麽錢去購置相關書籍進行認真學習。只要懂中國話,能聽得懂演員們說什麽大概都能笑起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欣賞趙本山幾乎沒有任何門檻,套用壹點理論就是:欣賞趙本山從而獲得愉悅,機會成本幾乎為零。所以,它必定是“俗”的。趙本山是二人轉演員出身,二人轉是壹個出自田間地頭的曲藝形式,壹開始面對的就是農民、車夫等沒有什麽文化素質的勞動群眾,它的欣賞群體裏甚至還有土匪這樣的文盲暴力集團。所以,它自然很容易欣賞,不可能有什麽門檻。很明顯,趙本山的小品藝術承襲了這樣的“低門檻”風格,所以,他也就不得不被壹些自以為很有水平的人壹次次地評價為“低俗”,哪怕他給前所未有的龐大觀眾群體帶來前所未有的笑聲和愉悅,他也必定是“俗”的。 趙本山的小品娛樂了幾百億人次,但是仍然要被壹些評論家扣上“俗”的帽子。 流行歌曲也是壹樣。無需任何事前培訓,壹般人都可以去聽,並可以從中得到滿足。高興了吼兩嗓子“大河向東流”,或者談戀愛時低吟淺唱“老鼠愛大米”,這都不需要付出什麽成本。即使作為追星族,去了解壹些喜歡的歌星的小檔案,其復雜程度也絕對要低於了解深奧的藝術理論美學理論。類似的還有相聲等通俗的藝術形式,因為欣賞它們的機會成本極低,這也就決定了它們必定要被貼上“通俗藝術”的標簽。而那些通常冠以“雅”的藝術形式就不壹樣了。對於這樣的藝術,欣賞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來學習壹些相關知識,甚至還要投入不菲的金錢,才可以做到真正欣賞它們,從這些藝術中獲得愉悅或者滿足。以最為著名的高雅音樂為例,凡是高雅音樂的愛好者,都必須要對音樂知識有壹定的了解,不然基本無法欣賞,而這樣學習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比如,作為壹個高雅音樂的愛好者,妳首先就要了解壹支交響樂隊都有哪些樂器,要準確地將樂器名字和樂器外形對上號。而這項最基本的任務就不是很輕松可以完成的。經常有人會把小提琴和中提琴、單簧管和雙簧管搞混。除此之外,還應再明白壹點樂隊的基本編制情況,這更是壹個讓人頭大的任務。但這還不算完,妳還要多少有壹些音樂方面的知識儲備,要知道壹首作品是什麽形式——是波爾卡還是協奏曲,是奏鳴曲還是回旋曲,作品大概分幾個樂章等等,還要能基本判斷出聲部之間的不同和彼此配合的情況。另外,妳還大概要對作曲者的生平有些了解,對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把握,這樣妳才能更好地欣賞作品的內涵。妳不能把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搞混,更不能聽不出來肖邦和李斯特的區別。對了,對樂團的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與同壹個指揮合作同樣的壹首作品,維也納愛樂樂團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出來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壹樣的,當然票價也不會壹樣。對指揮的了解更是妳在朋友面前炫耀的必不可少的功課,若是不能說出卡拉揚與小澤征爾的區別,不能字正腔圓地說出“巴倫博伊姆”這樣的名字,那壹定是會被圈裏人笑的。看到了嗎,只不過去音樂廳簡簡單單聽個音樂會,就要這麽麻煩。學會分辨樂器音色,記住諸多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樂隊的風格,熟悉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特點,明白樂隊的大概編制……學習了解這些東西,要花多少精力呢?況且這些都是相當基本的音樂知識,幾乎是每壹個自稱是音樂愛好者的人都必須了解的常識。藝術品鑒賞更是這樣。比如妳要知道元青花是怎麽回事,進口的蘇麻利青和國產的青料有何不同,“柴官汝哥鈞定”六大名窯的代表風格都是什麽,鬥彩和琺瑯彩的區別,和田玉和岫巖玉有何不同,王羲之到底有沒有真跡傳世,“蘭亭”到底哪個摹本最接近真跡,梵高和畢加索到底是不是表親……而且,壹般喜愛文玩的人士大都要收藏幾件,即使不算很貴的收藏也動輒幾萬,壹不小心買了贗品,更是血本無歸。這個門檻也比聽相聲二人轉高吧。 這是壹只青花瓷盤,若是真的元代青花瓷或者明清官窯,最少也得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若是偽造的,頂多也就值個幾十元。這個行當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貨物售出概不退換,自己眼拙買了假貨只有自己打落門牙和血吞,沒人給妳維權。古往今來,多少收藏家都有“打眼”的經歷。由此可見,搞文物鑒賞的門檻不低,所以這也是很風雅的壹項愛好。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那些被認為是“雅”的,究其原因,就是欣賞它們的機會成本較高。而這些欣賞者因為付出了很高的機會成本,那麽必然期待著有更大的回報。欣賞藝術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是完全屬於個人的,很難說從音樂廳裏得到的愉悅就遠大於從茶館裏聽相聲或者小劇場看二人轉得到的,而且,這種個人感受也很難去炫耀和對比。所以,為了使付出獲得足夠的回報,就只有在輿論上提高自己所欣賞藝術的社會地位,以此來獲得壹種榮耀,進而產生足夠的滿足感。於是,這些付出較高機會成本的人,就有了充足的意願和強烈的動機來為自己所欣賞的藝術形式進行論證和宣傳,證明自己欣賞的東西是“雅”的,順帶著也就表明自己是高人壹等的,以求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感。而那些付出較低機會成本去欣賞所謂“俗”藝術的人,本來付出就極少,習慣了低投入高回報,也就不會有那麽強烈的動機和意願去為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爭得壹個什麽好聽的名頭。在這裏,是否有強烈的動機去給自己喜愛的藝術爭壹個“高雅”的定位,在幾百甚至幾千年裏的雅俗分流過程中應該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再仔細研究壹下也會發現,被認為是“俗”的那些藝術形式不但欣賞起來機會成本低,從事這類藝術的準入門檻也往往較低。換而言之,掌握這樣的藝術形式壹般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成本。以聲樂為例,流行歌曲的表演門檻壹般就非常低,哪怕五音不太全的歌手也可以被包裝成歌星發專輯。而被認為是高雅藝術的美聲唱法,不經過幾年十幾年的刻苦訓練是很難有所成就的。而在不同領域裏面,壹般來說搞器樂的往往會自視清高壹些,因為器樂演奏所需要的技術壹般都比較特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不經過刻苦訓練,根本無法掌握復雜的演奏技巧。而影視演員相對來說就要“俗”壹點,因為影視演員的那些表演技巧往往都很生活化,甚至是越真實越貼近生活越是好的表演。曾有壹位評論家說過:會撒謊基本上也就會演戲,再好的演員都比不過政客。雖然這個評論是在特定的語境下說出來的,但是不可否認,影視表演的門檻要低很多。很多影視明星往往培訓幾個月就可以參加影視作品拍攝,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任何表演訓練,但這也不妨礙他們壹炮走紅。而器樂演奏者們往往都有著十幾年以上的功夫才能有壹定的機會。可以看出,其中的機會成本差距不是壹點半點。即使是同壹種藝術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往往會有不同的轉變。而這仍然是與機會成本聯系在壹起的。京劇就是壹個不錯的例子。在過去,茶館、戲園子裏聽京戲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壹種休閑娛樂形式,非常大眾化,很通俗——當年比較雅的是昆曲。但是在如今,誰要是再喜歡京劇,或者呆著沒事哼上幾段,往往會成為“雅”的象征。這個例子也可以用上述理論來進行解釋。在過去,由於娛樂形式很少,地方戲曲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壹個平民化的項目,其中京戲是最有代表性的。在幾百年前,欣賞京戲這樣的戲曲,其機會成本並不高——因為沒有太多的藝術形式可以選擇,並且幾百年前的京戲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距離也並不像今天這樣遙遠。但是,在流行歌曲、電影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繁盛的今天,欣賞京戲這樣的藝術機會成本就要高很多了,無論是生旦凈末醜的行當區分,還是手眼身法步的講究,以及每出戲的故事情節等,都需要欣賞者熟知。所以,京劇也就變得“雅”了起來。古箏藝術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根據流行歌曲改編的箏曲很容易被人認為是比較通俗的。而那些所謂的“古曲”,則往往會被冠上“雅”的帽子。其實很多所謂的“古曲”其藝術價值並不如現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為欣賞這種“古曲”的機會成本要高,欣賞人群少,所以也就使這種並不壹定很有藝術性的古曲帶有了“雅”的屬性。當然,藝術現象是非常復雜的,還會涉及到歷史、人文、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完全用機會成本的區別來解釋“雅”和“俗”,大概也不免掛壹漏萬。不過,我還是覺得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解決大部分雅和俗的界定問題。(作者:趙勃楠)
上一篇:冬天濰坊有什麽好玩的地方下一篇:十二星座有哪些獨特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