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牌樓建於明四年(1439)。其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塔高12米。它的門口是壹個五伏五券的拱門,開在塔的中間。是內城九門中唯壹開門的城門,供奉龍車鳳凰。了望塔坐落在山頂上,有著雙重的屋檐,用灰色的瓦片和綠色的玻璃裝飾著。上下四層,東、南、西三面開有94個箭窗,可供對外射箭。箭樓有七間,寬62米,北有五間,寬42米,高24米,雙門,前有吊門(即千斤門),後有鐵葉門。
正陽門有壹座建在磚砌平臺上的塔,占地3047平方米,平臺高度為13.2米,南北上緣有高度為1.2米的城墻。城市站臺中央有壹個檢票口,門內設置了千斤閘。塔高兩層,灰瓦綠玻璃鑲邊,重檐三落結構。塔的上下四面都有門。七室寬(41m),三室深(21m)。上下都有回廊。建築寬36.7米,深16.5米,高27.3米。全塔總高42米,是北京所有城門中最高最大的。
正陽門城樓南面有壹座箭樓,占地21.47平方米,為磚砌屏障建築。頂部鑲灰瓦綠玻璃,重檐歇山頂。箭樓上下四層,南面為樓,北面為堡下;南側七間,寬62米,深12米;建築高26米,蓮城塔高38米。它也是北京最高最大的箭樓。箭樓共有四層箭孔,每層13孔(內城其他八座箭樓每層12孔),東西共四層箭孔,每層四孔。正陽門牌樓造型獨特,壹直被視為老北京的象征。
箭樓和門樓之間是甕城,寬108米,深85米。東西兩座鎖塔,下開檢票口,門上也有千斤鎖。平時,瞭望塔和東門下方的大門都是關閉的,人們進出都要繞過西門下方的檢票口。崇文門,原名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翁城左首鎮鎮海寺的鐵甲魚聞名。此外,崇文門的重稅關也讓外商望而生畏。“崇文鐵甲魚”聞名全京都。坐酒車,酒路在城外。當年的美酒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的,進京自然要走南路。酒車推進到外城左安門,再到崇文門納稅。崇文門內已指定十八家酒店統壹收賣酒稅,俗稱十八家。葡萄酒稅很重。普通的釀酒小作坊為了謀生,常常在晚上把裝滿酒的豬尿脖子掛在胸前,偷偷翻過城墻,以逃避繳納高額的稅款。這是私酒販子。攜帶私酒既辛苦又危險。他們把後背貼在城墻上,用腳和手緊緊地推刮著每壹排城磚微微凸出的部分,壹點壹點往上爬,到了城內再用繩子把身體綁住。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迫使人民為生存而鬥爭。所以當時崇文稅務局被稱為鬼門關。
從明末開始,崇文門外就相當熱鬧,大大小小的攤販,車水馬龍。護城河清澈,河上有橋,河中遊有船,兩岸種有花草樹木。綠柳迎風,紅花邀明月,美不勝收。後來護城河水逐漸淤塞,清政府和民國軍閥也沒有加倍努力。過去的風景已經壹去不復返了。崇文門到蟠桃宮的交通改為騎驢;驢認識路,不走來走去,不需要人領著,到了目的地還會接行人,不會出錯。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解放前夕。玄武門建於明代,原名順城門,正統四年改名玄武門。它是內城的南門之壹。宣武門的命名遵循“左寫右武”的古代禮制,兩扇門對應壹寫壹武,寓意“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因為有拿兵器的意圖,訓練城門守軍的守衛學校就設在玄武門外。匯流區。
宣武門,元代稱順城門,建於明朝永樂十七年北京南墻擴建時,元代定名為順城門。正統元年,明政府重修城樓,加建甕、箭樓、門樓,正統四年工程完成。張衡的《東京賦》因有“武道傳”之意,改名為“玄武門”。宣武門城樓共五層,寬32.6米。三間深室,深度23米;該建築高33米;重樓重檐,倚山傍山,灰管瓦,綠懂綠琉璃瓦,修邊。翁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墻有檢票口,門樓在上面。翁城南墻平臺之上是箭樓,樓高七層,寬36米。穿透深度21m,連接平臺高30m。
玄武門外是菜市口刑場,囚車經常從這個門進出,被稱為“死門”。值得紀念的是,甕城上的午時炮每天都響,震動北京,北京人叫它“宣武午時炮”。坐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場。犯人經刑部審定,從玄武門出,請斬。玄武門大門的天花板上刻著三個大字:“悔之晚矣”,但悔之不晚。該提問了,後悔還來得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區。南方省份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北京內城,都要經過它。很久以前這裏是著名的殺戮之地。菜市口的刑場沒有固定的地點。通常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藥店門口設立法官。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囚禁了四年的宋朝宰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終於在菜市口被殺。在刑場上,他鄭重地監督砍頭官說了壹句“我能為宋朝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就慷慨赴死了。戊戌六君子之壹的譚嗣同,曾在這裏喊出他那豪邁的遺言“願殺賊者,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則快矣”,為這片刑場平添了壹份寒意。東直門城樓與朝陽門形制相同,但規制略小,五室寬1.5m,三室深15.3m;該建築高34米;骨灰盒和西直門壹樣,四個角是直角;東西62米,南北68米;甕墻南側,建有券門,門上建有門樓。20世紀20年代初,東直門城樓入口在骨灰盒裏由東向西拍攝。門額上鑲嵌的“東直門”二字清晰可見;門頂“五伏五券”的做法也很明確;Scraggy的石頭路面顯示了時間的變遷。
東直門位於現在北京東二環的東直門立交橋西側。原為崇仁門,元代東墻中門。明代洪武元年(1368)、洪武四年(1371)修繕,永樂十七年(1419)修繕。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東直門外修建水閘,管理進京貨物。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該塔。1915年,因修建環線鐵路,甕城及門樓被拆除,箭樓背面兩側修建之字形磚砌步道。箭樓於1927拆除,僅保留箭樓橋臺,於1958拆除。1950在東直門城門北側開了壹個缺口方便交通,1965拆除東直門城樓。1979城門原址東側修建立交橋,是重要的交通路口,附近有東直門地鐵站和東直門長途汽車站。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個古城門之壹,自元代以來壹直是通往兩個首都的重要門戶。西直門可以算是古今著名的地方了。元代為大都城、易門所在地,明清為史靜內城九門之壹。這是除正陽門外最大的門。此外,西直門也是明清時期從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的必經之門,因此被稱為“水門”。
西直門是元朝至元(1267)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在金都舊城東北面建新城時所建。西直門元代叫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姊妹門。劉是西直門的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的設計。它是按照李周考帝都的理想布局設計建造的,完成於元朝22年。元十八年(1358)冬,元順帝下令修建了11帶城門的瓦罐包括合義門和城外護城河吊橋。明朝洪武元年(1368),徐達率軍攻占北京。為了防止北元的反擊,他命令華雲龍整修和義門及其附近的城墻。永樂十七年重修後,改名為西直門。明朝元年(1436),明英宗命宦官阮安等人監督修繕史靜九門塔,歷時四年完工。
施工時利用和義門原有的門洞,將原有的骨灰盒壓在新建的骨灰盒下面。史書上有記載,明萬歷四十六年,西直門塔毀於大風。西直門塔、箭樓於清乾隆五十四年大修,光緒二十年(1894)修西直門至頤和園的石板路,西直門塔同時修繕。後因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未完工即中斷。西直門城樓、箭樓、翁城1950維修。西直門城樓和箭樓在1969修建環線地鐵時被拆除,箭樓下發現元代和易門甕城地下城門,現原址已建成道路。
西直門塔底座寬40.9米,塔頂深度24米,塔高10.75米,內門高8.46米,外門高6.3米。平臺內側左右路徑寬5m,五塔寬,廊寬32m,深三,廊深15.6m,塔高32.75m。骨灰盒呈方形,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甕南面有門,門上有門樓,東北角有關帝廟。朝陽門,元代稱為七華門,是九倉糧食全部運出的大門。所以翁城門口刻著壹串谷穗,運糧車“朝陽谷穗”是南運北運時迎接神的第壹人。朝陽門形似崇文門,五間,寬31.35m,深三間,深19.2m:建築高32米;箭樓形制與玄武門略有相同,寬七間,寬32.5米,深三間,深25米。在古代,它是通往北京的主要交通路線。1915年壹次拆遷後,1956年徹底拆遷,成為歷史的陰影。另外,還有壹部同名電影叫《朝陽門》。
東邊的兩個門叫朝陽門和東直門。朝陽門是糧食進出的大門,北京百姓的口糧基本來自二處。但如今,仍有壹些老人稱她為祁華門,有時還會被誤稱為“奇貨門”,這大概也是為什麽所有來自南方的稀世珍寶都要低人壹等的原因。谷物卡車。所以朝陽門的大門天花板上,刻著壹個紋耳。糧食進入朝陽門,就儲存在附近的糧倉裏。現在朝陽門的地名有米露倉、海運倉、新太倉,都是當時儲存官糧的倉庫。
元朝第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在城邊建壹座新城,方圓60裏...分為十壹個門...東方右邊的太陽會發光,東方左邊的太陽會發光……”(順天府),而本文中位於“正東”的“啟華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
當初修建的祁華門,與其後世相比,難免簡陋,只有城樓,建築材料也只有夯土。凱爾·波羅的遊記可以作為證據。“(大都城)四周都是土墻”,他進壹步描述了與城門相連的城墻形狀。“域根十步厚,但越高越削,城頭僅三步厚”(《馬可波羅遊記》),可見當時的城墻形狀明顯為梯形。
“鄭錚十九年(1359)冬建神朔,召史靜十壹門,建甕吊橋”(《順天府誌》),七華門連同其他十門,開始由單體建築向建築群發展。明取代基,
祁華門得以保存舊名,多次修繕,最大壹次發生在明朝。工程於正教二年(1437)正月開工,正教四年(1439)四月竣工。建造了九座塔、了望塔和陶罐。工程結束後,祁華門更名為朝陽門。
朝陽門在清代也修了很多次,但是門的造型還是不是很特別。瑞典作家Xi·龍仁說,朝陽門塔的結構是普通的,它的形狀與平澤門(現在的阜成門)是壹樣的,但在細節上有所不同。唯壹的特點就是寬度比其他塔大,各尺寸數據也比較平,所以門稍微大壹點。位於西城區中部。元代為大都城平澤門所在地,明清為史靜內城九門之壹。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晉中城東北建新城,於元二十二年竣工。* * *共有城門11座,西、東、南城墻3座,北城墻2座,西城墻中間有平城門1座。城門內是通往大內宮方向的平澤門大街。街道北側有西城廣場、福田廣場、慶忌廣場、盛達壽萬安寺(現妙應寺),街道南側有金城廣場、鹹宜廣場、安福廣場。
元二十九年(1369),元順帝下令修建各種城門和護城河吊橋,包括平澤門。明代北京在大都城的基礎上建城,11城門改為9城門。除了西城墻北端縮短了2.5公裏,取消了清明門,南端延長了1公裏外,其余基本保持不變,平澤門也沿用了舊名。明元年(1436)建內城九塔,明四年竣工。平澤門改為府城門,建有塔、門、望樓、甕門、甕門,比元代的城門高。該塔是壹座三重檐的重型建築,有壹個梯形的基座,與塔壹起有35.1米高。基座頂面鋪有城磚,城磚與城墻頂面的隧道相連。其他角樓、甕城和甕城的規劃與西直門相似。市內道路也改名為阜成門大街,街道南側有巡防大廳等機構。城外的官道是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墻的規制大多沿襲明代的規制。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對城門和箭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阜成門是明清時期門頭溝運煤進城的重要通道,故稱煤門。上世紀70年代,修建了環城地下鐵路,城樓和附近的城墻全部拆除,填平護城河作為道路。
阜成門後來演變為地契,壹般指阜成門橋附近,即阜成門南、北大街,阜成門內外大街。東北部是扶綏涇街道辦事處,東南部是盛豐街道辦事處,西部是阜外街道辦事處。其中,阜成門南大街和北大街的原址是北京的內城墻和護城河。安定門,袁稱之為門。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塔建於正統四年(1439)。清鹹豐十年(1860),通州八裏橋失陷後,英法聯軍先攻安定門,後於10、13攻占北京。1915年修環城鐵路時拆除了甕城和水閘樓。1956拆除箭塔。1969拆塔。
為了出兵打勝仗,這壹關又回到了撤退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座關帝廟建在甕中,只有安定門建有真武廟,在城門中獨樹壹幟。從1924拍攝的照片來看,建築整齊,布局精致。
《安定真武》在所有流派中別具壹格。清朝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族八旗、蒙古族八旗和漢族八旗。壹* *是黃白紅藍黃白紅藍。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入駐北京後,清廷下令占用內城的房屋供旗人居住。過去住在內城的漢族人和回族人都搬到了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被八旗分為四角——兩面黃旗位於北面:黃旗位於安定門,黃旗位於德勝門;兩個白旗住東:白旗在朝陽門,白旗在東直門;兩個紅旗住西邊:紅旗嵌阜成門,紅旗位於西直門;兩藍旗居南:鑲藍旗居宣武門,正藍旗居崇文門。
其實安定門坐糞車,因為地壇附近以前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戰車回城,其實是壹種雅化,就像臭皮胡同改成壽比胡同,臭皮廠改成壽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六蹄胡同,糞廠大院改成張芬大院壹樣。這是壹個意思。北京德勝門建於明二年(1437),明清北京內城九門之壹,由城樓、箭樓、鎖塔、翁城組成。元是生德之門,是發兵打仗之門。留言是“德勝”。
此後,歷代都保持了城門和了望塔。1951年國家撥款改造。1980年,又徹底修好了。1982年,文保所成立並對外開放。1992翁城真武廟修復。目前,箭塔上已經舉辦了多年的歷史古錢幣展覽。
德勝門自古以來就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樞紐。現在德勝門是八達嶺高速的起點,連接北京北部;因為附近有地鐵車廠,積水潭地鐵站成了北京最早的地鐵換乘站。
當時德勝門城墻外和護城河之間有鐵路。這條鐵路至今還依稀存在於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因為火車擋道,有時候會耽誤去幼兒園的班車。拆鐵路應該是文革前,拆城墻是1969年冬天。
北方根據星星是玄武的。玄武主劍兵,所以發兵打仗,壹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取名為德勝門,意為“以德取勝”、“以德取勝”。壹旦發生戰爭,從德勝門派兵,安定門移兵,分別表示“奪旗”和“平安安定”。
是首都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素有“軍門”之稱。明朝永樂皇帝北伐,清朝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鎮壓大小卓叛亂,都是成功的。
明清時期,德勝門對抗來自北方的軍事入侵,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防陣地。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曾在這裏發生。
乾隆四十三年,大旱無收成。清朝末年,高宗皇帝去明十三陵,到達德勝門時,正下著大雪。除了這壹年夏天的炎熱,高宗皇帝非常高興,他做了壹個牌位祈求下雪。有壹座黃色屋頂的紀念碑,高得其他門的石雕無法相比。所以叫“德勝祈雪”。
德勝門東墻有壹門炮。但是,這把槍不是用來戰鬥的,而是用來報時的。每天中午,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鳴炮,城內百姓都聽炮聲。不過北京人管它叫“宣武正午炮”卻不說“德勝正午炮”。估計玄武門總是中午殺人,槍壹響就有人倒地,比鬼門關還出名。德勝門甕城的寶物,中間應該算個亭子吧。亭子裏立著壹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乾隆皇帝62歲時(1797)寫的禦詩。當時的太上皇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抒發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