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孤獨博物館
位置:
位於798藝術區。
位於北京最活躍的藝術區之壹的壹個博物館總是擠滿了人,但每個來這裏的人都說他很孤獨。
22歲的大學生劉佳偉在這個博物館裏有過各種孤獨的經歷。她靜靜地坐在毛絨玩具熊的對面,吃著火鍋,體驗著壹個人去醫院,坐最後壹班地鐵回家。剛失戀的她,要學會面對孤獨,是壹個很大的挑戰。
“當妳習慣了和另壹個人在壹起,很難突然分開。”劉家偉說。
壹個人在寂寞的博物館吃火鍋的體驗。
兩周前,陀螺孤獨博物館在798藝術區開館。它再現了常常讓都市人感到孤獨的生活場景,供人們去體驗,去沈浸,去歌唱。博物館分為13區域,包括夜班辦公室、末班車地鐵、火鍋店、醫院等。來自不同人的壹千個孤獨的故事散落在博物館裏,鼓勵的話語寫在墻上和樓梯上。
但是在博物館度過的時光並不都是孤獨的。在壹個有三輛固定自行車的展廳裏,陌生人可以同時騎著自行車發電,壹起點亮墻上的燈泡,最後匯聚成壹句話——“我們終將遇見愛和孤獨”。
陌生人壹起騎自行車點燃的文字。
劉佳偉和另外兩個女孩全速蹬著自行車。當墻上的燈泡終於打開時,這些素未謀面的人壹起笑了。
“這幾天我壹直很難過,但剛才感覺很輕松很開心。”劉家偉說。
孤獨醫院的壹角。
孤獨博物館的運營者、天極陀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壹約翰說,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刻因為不同的原因感到孤獨。
約翰的祖父在年初死於癌癥。那時他正在尼泊爾旅行。
“當我回到空蕩蕩的家,把行李壹件件拿出來的時候,我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掉,卻不願擡頭面對他已經不在了的現實。”約翰說那是他最孤獨的時刻。
這讓他意識到,壹次活動或者壹次旅行,可能都不足以緩解孤獨。此前,他們的90後團隊組織了上百場線下活動,包括多彩跑、音樂節、沙漠之旅等。為城市中孤獨的年輕人創造社交和活動機會。
孤獨的博物館票墻。
約翰和其他四名團隊成員決定為孤獨的人創造壹個空間,讓孤獨的人有壹個停留的港灣,讓不孤獨的人也有同感。
他們在擁有30多萬粉絲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起孤獨故事征集活動,最終征集到超過1000個不同的孤獨故事。這些感受和經歷成為了孤獨博物館的靈感來源,陳列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
遊客寫下他們最想去的地方。
23歲的北京研究生劉(音譯)帶著相機來到這座孤獨的博物館,想要嘗試壹下自己的攝影新愛好。
在她看來,她那壹代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不壹樣。雖然我們不再需要擔心我們的生計,但我們面臨著更多的人際和社會壓力。
“這個博物館很有同情心。看完這些故事,妳會覺得好像在和壹個有類似經歷的人交流。”劉說:
壹個人深夜工作的辦公室。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國民心理健康指數在青春期(12-18歲)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成年期(18-55歲)逐漸上升。這意味著妳在青年時期會經歷壹段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時期。
約翰說,目前,他們的團隊正在與其他城市進行談判,希望開設更多的孤獨博物館。
雖然很多人欣賞博物館的理念和設計,但也有人質疑這只是壹種裝飾華麗、故事平淡的商業噱頭。
來自北京的心理咨詢師關雨桐認為,當孤獨的人在博物館找到類似的經歷時,他們可能會獲得歸屬感,獲得支持,從而擺脫孤獨。但她也擔心這樣的展覽可能會營造出壹種孤獨的氛圍,感染那些壹開始並不孤獨的人。
作為博物館策展人之壹,方方對此並不太擔心。“孤獨的博物館不是為了放大每個人的痛苦,而是為了療傷。雖然大城市的生活很辛苦,但是有成千上萬像妳壹樣的人。”
不久前,全球首家孤獨博物館在北京798藝術區開館,成為很多年輕人新的“網絡名人打卡地”。
陀螺孤獨博物館
遊客可能是陌生人,但他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孤獨。
孤獨博物館,位於北京最活躍的藝術區之壹,總是擠滿了人,但每個來這裏的人都說自己很孤獨。
在博物館裏,妳可以有各種孤獨的體驗,坐在毛絨玩具熊對面,吃火鍋,壹個人去醫院,坐最後壹班地鐵回家。
泰迪熊“大米愛好者”
博物館分為13區域,包括晚上的辦公室,最後壹班地鐵,火鍋店,醫院等等。它講述了成千上萬孤獨者的故事。鼓勵和教導人們如何面對孤獨的話被寫在墻上和樓梯上。
孤獨又年輕。妳今天孤獨嗎?
孤獨博物館的出現,是普遍感到孤獨的年輕壹代的側影。
“孤獨”大多是老年人的代名詞。年輕人應該是最有朝氣、最有活力的群體,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最熱鬧的人生旅途中伴隨著孤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青少年是個體心理狀態的脆弱階段。
青春期(12-18歲)國民心理健康指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成年期(18-55歲)則逐漸上升。這意味著妳在青年時期會經歷壹段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時期。
國家統計局的壹項研究也證明,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在16歲至24歲的人群中,有近10%的人“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是所有年齡段中最高的,是65歲及以上人群的3倍多。
青少年可能在網上有成千上萬的朋友,但他們仍然感到孤立,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技術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孤獨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可能會變得更適應孤獨,也許是因為經歷了重大的人生事件和生活變故。
中國“空巢青年”
近年來,在中國,壹群孤獨的年輕人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他們被稱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指的是獨居、通常在城市工作的年輕單身人士。
2000年,中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5800萬。
在知乎發起的“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話題上,壹位網友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沒有人問我粥熱不熱,也沒有人和我站在黃昏。
像狗壹樣孤獨的siri和我成了好朋友。
我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
我醒來發現壹切都是壹樣的,
沒有人掩護我,沒有人關掉電視。"
壹些專家說,空巢老人的出現是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