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摘期——采摘開始的日子,俗稱“割山”,開放時間多在長夏前兩三天。大部分茶農都把這視為“法定”時期,視為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據老茶農雲,近四十年只有兩年,開山期是個例外。壹是1910年天氣早,開山期在長夏前17天,即谷雨後3天;壹是1925年提前削山,長夏前19天,茶剛下山,已是日立第二個夏天。另外,過去40年的開山期都在長夏之前,最早4天,最晚1天。1939年和1940年武義主要石料廠的開采日期如下:
開山日期由主持茶廠的包頭決定。包頭必須在清明節前後幾天,在全廠聘請臨時制茶工,準備好所有申請材料。直到開山前七八天,每天都要走訪各個茶園,確定開新茶的實際情況,以確定開采日期。最後決定在三四天前上山。開山前兩天,所有的主工都必須來工廠,只有采茶的婦女才能在開山當天來工廠。
上山那天,全廠工人天壹亮就起床,包頭在楊太白(相傳楊太白是江西撫州人,是研制武夷山茶的始祖)的寶座前,點上蠟燭和香,以示供奉。這時候各種禁忌都有,最主要的就是禁字。按迷信說法,禁言是為了不得罪山神,以方便今春采集。早餐要站著吃,嚴禁坐著吃。飯後,包頭和茶花師傅(負責采摘的工頭)帶路,去茶園采茶。包頭放了壹槍就送了。茶工離開工廠到茶園才能說話,也不能回頭。按照迷信的說法,他們出廠回頭看,春天就會患眼疾。回頭看說明妳對工作沒有誠意,妳觸犯了山神,受到了山神的懲罰。這實在是愚蠢可笑。到達茶園後,茶花師傅指導采茶工采茶。大約壹個小時後,包頭來到茶園,向采茶人散發黃色煙霧。然後所有的禁忌都結束了,采茶人可以安心地抽煙,開始說話了。此時霧初散去,溫暖的陽光照在美麗的宜山上,於是山歌與笑聲相對應,異域物產巖茶做成了,它的前期工作在山歌的笑聲中完成。
就采摘期而言,最好開在霧天,陽光明媚的時候,壹直開到下午壹兩點。在這段時間之前或之後,由於水分太多,或者采後處理不周到。直接影響差的品種,所以珍貴的品種就在這個合適的時間采摘。以晴天為例,每天采集茶葉的次數、每次采集的茶葉種類、成品差異如下:
第五次後的茶青被茶師認為不盡如人意,因為萎雕發酵處理時間短,難以達到盡善盡美的目標。其實下午1點到5點,采集的鮮葉含水量少,采收後稍有枯萎,也就是在室內發酵。如果不是因為處理上的困難,做出來的茶質量不會比中午前收的差。至於下雨天采集的茶葉,都是普通的菜茶,做出來的茶都歸入名種。在雨天,由於鮮葉中水分較多,鮮葉含水量的多少對茶葉的品質影響很大,不僅直接影響茶葉采摘和運輸的難度,還間接控制鮮葉的活力和品質、滋味。根據專家的研究結果,在正常天氣下,新鮮葉剛從樹上采收時的含水量為7%至8%,其葉片的幹物質含量約為2%至3%。鮮葉水分過多,蒸發慢,阻礙了酶的作用,使處理達不到預期目標。下雨天要烘烤,要加熱材料,要用柴火,必然導致煙味沖進茶質,使茶葉變質。所以下雨天泡的茶,水渾濁,氣味淡,有煙味。水仙、烏龍等單串,除非萬不得已,不要在雨天采摘。不得已而為之,所謂“不得已”,就是經過幾天的陰雨天,茶葉會長到壹定程度,過了壹天就太粗太老了。到目前為止,雖然他們屬於水仙單叢,但他們不能幫助他們采摘,但只能盡力在加熱,枯萎和發酵的過程中補救。制成的茶有時或幾乎不能與晴天采摘的茶混合。而經驗豐富的包頭和“岱山”制茶師,基於豐富的經驗,可以對氣候變化和鮮葉生長緩慢做出準確的判斷。好茶被意外犧牲是不常見的。第二春采摘期在第壹春前30 ~ 40天左右,這取決於山地肥沃或貧瘠,耕作管理精細或粗放,氣候不同。比如茶園的栽培精細完善,大多在第壹個春茶後30天采摘兩次春茶,芽非常豐富。不然就晚了,茶葉數量少,質量差。原因很明顯。
牛竹
武夷茶鮮葉采摘是初加工的重要基礎。即使不是茶葉,上等咖啡豆的等級也是看采摘時的標準。精致、精細、精制焙炒是實現巖茶制作品質的三個重要環節。采摘巖茶時,稱之為“開山”。1943的普查中,說開山期大致在長夏前兩三天。記錄只有1910,1925異常,1910為前期天氣溫度,斷山期為谷雨後三天。1925年,長夏是種摘名為‘茶下山’的巖茶日期的後壹天。現在巖茶的采摘期剛好和1910,1925差不多。要麽是谷雨後幾天“開山”,要麽是“長夏”是除闕舌品種之外的所有茶最初制成的日子。這種情況應該屬於歷法不準導致的農事時間紊亂。因為現在不太重視歷法,也沒有人更改調整歷法,只能通過茶葉的發芽狀況來判斷。不同品種采摘時間不同。早生品種發芽最早采摘,直到綽號“不知春”的鳥舌末端。在谷雨-長夏期間,這些品種根據發芽情況陸續收獲。
包頭,其實是有經驗的。除了組織工具和生產準備,還要根據大概的‘開山’時間,提前兩天組織人員到位,做好開礦準備。
進山的第壹天,工人們天壹亮就起床。但我個人認為,楊太白公和林福泉,根據當時人口普查的口述記錄,是江西撫州人,是武夷茶山的祖先。因為來武夷山制茶的大多是江西人,而江西人把自己對自然神的傳統信仰帶到了武夷山,這是正常現象,不能說明武夷茶確實是江西山的鼻祖。經考證,個人認為“陽太白公”其實是道教“地宮”的變體。江西和武夷山都是道教聖地,村民都有土地廟。王之神榜是土地神崇拜的壹種形式,其內容要麽是用文字書寫的各地土地神的名字,要麽是畫出來的土地神。另壹種重要的土地神崇拜形式是全宅神懸像中的國王像。可能是王榜神崇拜形式的延伸。滿堂神是指由壹個道士或壹群和尚、壹個社區或壹個寺廟收集並在儀式建造期間懸掛在祭壇上的神像。土地神是當地道教儀式必須邀請的神。但在道教儀式中壹般位於神譜的最底層。這突出了兩個方面。首先,在儀式中請神和尊神的壹個原則是按照神的級別由高到低。土地神壹般都在最底層。其次,儀式的壹個原則是,呈文的神的級別由低到高。也就是說,當天呈文的神的等級低於第二天呈文的神,以此類推。無論儀式的規模如何,土地神在第壹天的儀式中必然是呈現的對象,壹般的稱謂是“福主殿”,或者是“福主王”、“福主鄉”。
除此之外,男王還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被稱為“福主王”的社會公眾;另壹種叫“公王”或“福主王”,但不屬於社會公。男國王和男與女之間有壹個大致的分界線。從職責範圍來看,伯公是最小的,壹般是某壹片田地或者某壹片山林。最常見的伯公神是田波公和開荒地楊泰波公。顯然,對公叔的崇拜源於人們對山野的剝削,與民生直接相關。社會工作的範圍比伯公大,但很少超出村界。公王辦的範圍比較靈活,可以是壹個村的壹角,也可以是壹個村民小組。相應地,人們在稱呼伯公、射公、公王時的“混淆”也是單向的。壹般來說,有稱大叔為社會公眾的情況,但沒有稱社會公眾為大叔的情況;有公稱為公王的情況,但沒有跨村的公王稱為公王的情況。也就是說,人們會用壹個職業範圍更大的神的名字來指代壹個職業範圍更小的神,而很少反過來。伯公、社公、公王在民間崇拜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也體現在儀式中。壹般來說,有專門為大眾和國王準備的儀式,但沒有專門為大眾準備的儀式。可見,楊泰波(白人)男,只是換了個地方再次成為茶葉生意的“鼻祖”。?
采摘期間,最好帶著露珠散去,下午壹兩點開始曬太陽。與綠茶不同,巖茶的品質直接決定了內質的質量。在露水散去之前,水分過多,導致茶葉品質達不到細膩的要求。因此,大多數稀有品種都是在晴天中午前後采摘。原表很清楚。第五次接近日落,此時溫度和光照都不適合進壹步枯萎。但由於產量限制,也做出了壹些平庸的品種。下雨天盡量不要采茶,但由於茶葉是“前三日貴,後三日草”,如果下雨天發芽快,會導致陳化後無法制作。由於生產原因,茶農偶爾會在雨天采摘茶葉。在這種情況下,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他們肯定是不願意在雨天買茶的,因為雨天的茶葉制作無論如何都是很到位的,湯色容易渾濁,口感單薄,但是對於盼了壹年的茶農來說就難了。有壹次,在壹個下雨天,我在巖石區看著采茶工人下山采茶,我渾身濕透了。我覺得我太挑剔了。下雨天喝茶,厭惡感立馬煙消雲散。茶,說到底,在某種程度上是壹種妥協,但其實是慈悲和包容。因為現在有無煙炭,所以下雨天泡的基本茶不太可能有明顯的煙味。
(林福泉虎妞本文轉自掃野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