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北宋北方政權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哪些變化?這個變化給了妳什麽啟發?

北宋北方政權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哪些變化?這個變化給了妳什麽啟發?

宋朝建立時叫北宋,都城在汴梁(今開封市)。在和被金俘虜後,自北向南逃離金,重新建立了宋家的江山,定都杭州,史稱南宋。

北宋、南宋主要以都城南北的地理位置而聞名。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的封建王朝,建都於開封,開國者是宋太祖的趙匡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壹個強盛的朝代。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從公元1127年政權南移的時期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以來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國重新統壹了。但由於宋同時期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政權始終處於外敵威脅之下。

五代以後,在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的柴榮病死了。七歲時,恭帝繼位。當時,在神廟前接受檢閱並重返德軍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次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威逼周公皇帝的禪位,奪取皇位。趙匡胤即位後,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經過十余年的征戰,趙匡胤消除了後周勢力的抵抗,征服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即位後,交出了吳越的錢財,平定了北漢。因此,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結束。北宋疆域東、南瀕大海,北以天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接壤,西北與陜西白玉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西夏、吐蕃接壤,西南與越南接壤。

北宋* * *歷經九帝,168年左右。這160多年的歷史時期,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早期(960-997年)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統治時期。這壹時期,北宋統治者不僅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還著力改革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以確保宋朝的長治久安。其主要改革措施有:壹是軍隊改革。廢除殿前總檢、副總檢等禁軍最高統帥的職務,在朝廷設立樞密院負責調動軍隊,但沒有統壹的軍權。三大都督和樞密院職責明確,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具防禦性的法律,定期換崗,頻繁換帥,防止官兵“粘黨”第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之下有幾個謀士、唐使、三司使,分掌軍政財權,使宰相不能獨攬大權。對我們的巡撫采取了“略奪權,控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京城,擔任他的閑職。他原來的鄰縣由朝廷控制,文官被任命為郡縣、縣令,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的稅收收入,除了支出以外,都要上繳首都。變法後,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這為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高度的集權也帶來了“強幹弱支”、地方權力構成過小、軍隊戰鬥力減弱等負面後果。

中期(998-1099)是從宋真宗到宋哲宗的時期。這壹時期是北宋歷史上壹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於兩稅法、服務制、租佃制等新經濟制度的實施,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的進步,農耕技術的提高,農作物品種和產量的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觀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戶籍人口超過523萬戶,而到了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戶籍人口已經超過1246萬戶。宋太宗道道二年(公元996年)有3億多畝耕地,到了宋真宗天璽五年(公元1021),增加到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印染、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城鎮之間的貿易空前活躍,紙幣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壹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特別是舉世聞名的指南針、印刷術、火藥三大發明,主要是在這個階段得到發展和應用的。但是,這壹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量激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並加劇,導致國家財政連年赤字,積貧積弱。對此,宋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以扭轉危局。北宋影響最大的改革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漸衰落。

後期(1100-1127)是宋徽宗和宋欽宗統治時期。這壹時期是北宋最頹廢最黑暗的階段。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許多農民失去了錢財,沒有了生計,紛紛起來反抗暴政。這壹時期,方臘和宋江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無窮,外患再起。北宋與遼、夏、金長期交戰。與西夏的戰爭壹停,金軍大舉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軍攻陷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宋帝廢,北宋亡。

北宋經濟形勢

北宋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的社會經濟產值達到當時世界的80%。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和推廣有了很大發展。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進行灌溉,同時行駛動力比龍骨翻車更大的平底船也被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範仲淹《水車賦》有“器如制,水為輪助”之句,反映的就是這種有輪子,靠水或牛驅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牛少的地區推行“踩犁”。“踏犁”是人力挖掘的好工具,四五個勞力的效率是牛耕的壹半。這對解決畜力不足地區的耕作困難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在北宋時期的墓葬中,有成組的鐵農具,如犁、鋤、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說明農民重視精耕細作,增加耕作程序。北宋的農民也非常註重肥料的積累和施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肥料。所謂“以糞入藥”。當時我也知道了作物種植的深度和密度與產量的關系。農作物譜、農業儀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相繼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在宋太宗時,他在河北建了壹個惡毒的池塘,修了壹條六百裏長的堤壩和堰,立了壹個鬥門,引水灌溉,種了水稻,獲得了大豐收。清明上河圖本地1

南方水利建設成就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翰海堰、浙江翰海石塘、錢塘江大堤、西湖等。比如錢塘江大堤,前後修了很多次,真宗修的那個最有效。這種建築,吸收了五代的經驗,把石頭放在竹籠裏,堆成堤,堤外放木樁,增強了阻擋潮汐侵蝕的能力。西湖曾經灌溉了壹千多公頃的良田,現在已經荒廢很久了。哲宗年間,蘇軾被任命為杭州知府,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全部受益。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背也是當時的著名項目。木蘭北有壹條寬80米,高10米,長160米的大壩,可以攔洪,蓄水,灌溉,使農田免受旱澇災害。它仍然很強大,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手工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精細程度都超過了前代。生產技術有了顯著的發展,產品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提高。最突出的是北宋的各種瓷器。北宋的瓷器,無論是產量還是制作工藝,都比上壹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燒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制作的瓷器各有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細潤,薄青,微粉,深淺不壹;鈞窯土紋細密,釉色五色,兔絲紋;汝窯既有胭脂又有朱砂,釉色鮮艷;定窯以白瓷聞名,能制紅瓷,產品非常精美;哥窯盛產青瓷,其產品素有“千峰翠彩”之稱。景德鎮真宗年間,在江西新平設立官窯,進貢瓷器底部寫有“景德鎮年制”四個字,後來蜚聲海內外。在瓷器上雕刻和繪畫圖案是北宋時期的新創造。圖案用刀刻,針繡,板印,錐形花用錐尖鑿成圖案,用蘸粉的筆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日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北宋的瓷器大量銷往國外,近年來亞非各地也出土了大量瓷器,證明當時瓷器是重要的出口品。今天,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采礦和冶煉

北宋時期,金、銀、銅、鐵、鉛、煤的開采冶煉規模相當大。李國建是徐州東北部重要的冶鐵中心,擁有36家冶煉廠和大約4000名礦工。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養十余萬人,日夜挖掘,得銅鉛數千萬斤”。在安徽繁昌的冶鐵場,有高約2米、面積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的冶煉規模。在采礦和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數量大大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花費了14萬公斤銅和20萬公斤銀。根據政府征收的稅率,可以推斷銅的年產量為7000多萬公斤,銀為100多萬公斤,產量比唐朝高出數倍。此外,采礦和冶煉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

水運造船

北宋的都城開封,在東南的水運上非常重要。船舶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海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官辦作坊主要造油輪,同時造輪船、軍艦、運兵船,私人作坊造小船、遊船。以油輪為例。真宗年間,年產量達2900多只。北宋時期的船只,體積和載重量都相當大。惠宗建造的去朝鮮的海船叫做“神州”。預計可運載2萬多塊石頭,運載能力約1100噸。海船都是“頂平如鱗,底如刃”的尖底船,具有水深、抗風浪能力強的優點。海船上的主桅高十尺,頭桅高八尺,帆110。全船分為三個艙室,中間艙室分為四個大廳。這種艙壁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廠的首創。更何況當時航海用的是指南針,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壹大貢獻。北宋時,航海中,水手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陽,陰天看羅盤。

城市發展

北宋時期,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壹般分為廣場和城市,即居住區和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廣場”和“城市”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不是集中的方式。清明上河圖第三部分

北宋的首都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城裏有很多手工業作坊,街道兩旁有很多商店、旅社和小攤。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中國各地的百貨商店,也有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限,除了白天,還有夜市和黎明市場。城裏也有固定的市場和定期的集市。其中大索國寺壹個月開放5次,規模非常大。城裏還有“娃子”(或稱“娃子”),這裏有“勾欄”(歌舞場所)、酒樓、茶館,還有說書人、演員,成了娛樂的中心。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北宋時期,由於舊作坊制度的打破,城市中的行業分工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加重要,組織也更加嚴謹。到了唐代,壹些城市的商業區擴展到城外,稱為草市,北宋時進壹步發展。農村也有定期開放的小城市,北方叫集市,南方叫市場或集市。在草市或集市的貿易中,農產品和日用品如布、絲、竹等器皿占大頭,壹些生產工具也有交易。壹些草市、集市、集市在發達的交易所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固定的城鎮。城鎮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橋梁,城鎮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貨幣兌換

北宋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流通量也顯著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枚,北宋唐太宗以來達到每年80萬枚。之後逐漸增加,到沈宗熙寧六年(1073)達到600多萬。除了銅和鐵貨幣,黃金和白銀也被用作半流通貨幣。收稅、官俸、對外貿易都用白銀。大城市都有金銀店和兌換所,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白銀在國家稅收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從1021年(天禧五年)的88.39萬兩,增加到2020年(宣和二年)的1186萬兩。黃金雖然在流通,但並不占據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的貨幣

北宋還制作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長期使用鐵錢。由於笨重,攜帶不便,公元10年底,成都市場上出現了所謂的“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仁宗天聖元年(1023)冬,政府見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以商人爭訟不斷為借口,正式設立交子服務處,將交子改為官署,定期發行,儲備量為36萬鐵幣,流通地區仍限於四川境內。在惠宗統治時期,它被改為“尹倩”,以擴大流通面積。但貨幣不是為資本準備的,大量印制,成為人民的壹大禍害。

商水專賣

由於商業的發展,北宋政府特別重視商業稅。在全國各地設立田、務等機構收稅。宋代的商稅有兩種:壹種是過稅,壹種是對商人征收;住稅值十之三,是給坐賈的。除了常規稅,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營業稅日益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之壹。景德鎮真宗年間,營業稅只有450萬元,到仁宗時增加到2200萬元。為了搜刮更多的錢財,北宋政府壟斷了鹽、茶、酒、明礬,即政府控制了這些物品的生產,壟斷了它們的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施使封建政府受益匪淺,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是三省行政長官,另壹個是同書下的平章之事。還增設了參與政務的副相,俗稱執政,與宰相統稱為“宰”。到了宋朝,相對權力大大降低,只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和樞密院合稱為二院,掌管民政和軍事。還有鹽鐵司、戶部、支出司三個司,掌管財權,所謂省計劃。這樣三權即三司使、主將和唐朝相互制衡,從而削弱了相對權力,加強了皇權。宋代在禦史臺外設立諫院和諫官,是負責彈劾等事務的監督機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軍奪權。劍龍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監這壹重要的欽差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借著壹杯酒的時間,把武官的軍權放了出來,皇軍的領導機構改為前府和侍衛官,分別歸前府、步軍和馬軍(三帥)指揮。但是,三位統帥無權出兵。宋朝在中央政府設立樞密院,掌管軍事。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官員不得過問。樞密院雖然可以出兵,但不能直接統壹軍隊,導致軍隊統壹權和調整權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內虛外守”。宋朝有四種軍隊,即皇軍、湘軍、鄉軍和藩軍。皇軍是中央軍,是宋軍的主力。湘軍是各州的鎮兵,受地方長官控制。農村士兵是由當局抽調的壯丁。範炳是壹支非漢族的邊防軍隊。宋代的農資稅制總體上延續了晚唐兩稅法,但增加了稅捐的稅額。但是,軍官很重,造成了人民的負擔。所以王安石變法時實行免役法。

文學藝術

北宋的文藝名家很多,宋代的科舉制度讓文人得以自由發展。其中比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範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宋代的詞作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與唐詩壹起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書畫藝術中,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景色,使近600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傑作。北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壹。

科學與技術

北宋時期,因為統壹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部分地區相對和平,所以生產力和科技進步明顯。中國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揚光大的。由於戰爭的需要,火藥在宋代首次用於軍事。西方國家的現代戰爭武器是在北宋時期通過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制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印刷和造紙

雕版印刷在北宋時期發展迅速,被廣泛用於刻書。國子監刻書,後稱鑒本。私人書店印刷的書叫仿本。首都開封,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中心。北宋的紙有很多種。竹、藤、竹、麻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藝文具,漳州的冷金文具,凝霜真心,宣州的栗子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紙,都是有名的品種。有壹種漳州產的長紙,很精致。壹塊有50英尺長,但可以翻到底,又平又薄。

絲綢業

北宋時期,絲織仍然在紡織業中占主導地位。絲織品種類繁多,有50多種絲,27種綢。河北定州的絲綢(雕刻)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編織出美麗而逼真的花鳥動物。JD.COM山周的瘦,每匹馬只有壹百(42)重,看起來像霧。這些都是絲綢珍品。麻紡工業集中在東南部。淮南、江南、鏡湖、福建、廣南都產麻織。其中黃、易、元、季的布匹,乾州的白大褂,都是當時市場上的暢銷品。

外交關系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復十六州的機會。遼朝長期保持著威脅宋朝統治的統治地位。而且,在陜甘地區,夏果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北宋政府只有俯首稱臣,與遼、西夏媾和。當時與遼、西夏軍隊經常交戰,輸多贏少。軍事上的不作為帶來的是政治和外交上的軟弱,我們只能通過割地賠款來尋求和平。在和宋敬德元年,宋打敗了遼,反而訂立了“元盟”,規定宋每年給遼白銀10萬兩,帛20萬匹。仁宗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絲十萬匹,改“贈”為“受”。後來,宗申活著的時候,把河東(今陜西省)的土地割了七百裏。北宋的這個政策和戰國時期六國的政策很像。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獲得了政權。針對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局面,他實施了壹系列措施,防止武將掌握過多的兵權和地方武裝。這些措施不僅大大降低了宋軍的戰鬥作用,範仲淹還大力推行新政。

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北宋中期,內憂外患使壹些開明的統治者要求政治改革。公元1069年後,宋神宗的趙勇和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相繼實行新政。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和富商。但這場鬥爭最終還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的權力之爭,完全失去了改革的意義。新舊黨員之爭壹直持續到北宋滅亡。12世紀初,契丹背後新崛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公元1125年遼朝滅亡後,金兵軍開始南下,但北宋朝廷無意抵抗。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帶走了皇帝惠宗和欽宗,開封被洗劫壹空,作為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中世紀最大城市被徹底摧毀。

北宋歷史上有壹個顯著的特點,叫做“好君好臣,弱國”。自北宋太祖、太宗開國以來,歷經真宗、仁宗、宗申等。在惠宗之前,沒有壹個壞國王,每個皇帝都聰明勤奮地處理政治事務。按理說,北宋應該讓國家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但為什麽事與願違,導致“弱國”呢?究其原因,與當時的具體國情有關。

北宋建國到仁宗時代,官僚機構龐大,多人吃皇糧,土地兼並嚴重,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按韓非子的說法,國家如馬車,君主如車夫,臣子如拉車的馬。耐人尋味的是,北宋朝臣的熱情遠高於拉車。雖然出現了壹些肯拉車的賢臣,但車夫的車技相當不錯,也希望車子跑得快壹些。可惜屬於亮馬啦——車壞了,國家體制失靈,讓越來越多的馬擠進車裏,變成了統壹的“騎手”。其間,即使馬車夫揚起鞭子催其前進,又怎能禁止拉好馬被壓倒?即使他筋疲力盡,也無法前進多遠。有鑒於此,北宋自仁宗以來壹直致力於“修車減員”事業,尤其是在宋神宗時代,皇帝傾其所有支持王安石變法。當時朝廷不管是誰,凡是阻礙改革和變法的都被清除,就連韓琦、富弼、司馬光這樣的貴族大臣也不例外。他們的決心不大,力量也不強。但是社會的弊端積重難返,大家都願意坐車,導致改革難以推進。王安石改革國家使之強大的想法是精英們無法理解的,因為他得罪了很多親朋好友,包括介紹他並把他帶入政壇的文學領袖歐陽修。

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中,如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他們的政治才能、文化素養和個人品德在歷史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他們所代表的上層群體太吝嗇,犧牲壹點既得特權,哪怕給下層壹點利潤,以維持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他們的吝嗇使當時世界上的窮人越來越窮,社會的畸形傾向愈演愈烈,壹發不可收拾,導致國家負擔沈重,元氣耗盡,民不聊生,政府亡國。

北宋時,王安石想辦法把這輛破車修好,減少乘客,讓它繼續使用。但很多上層權貴為了不付或少付修理費,拒絕下車,拒絕修理。結果王安石的修繕計劃幾次受挫,最終流產。公元1127年,洪雁兀術率領金兵南下,活捉了惠帝和秦始皇,滅了北宋,相當於金兀術揮舞大錘,砸了這輛破車。雖然車夫和黃包車不再是同壹批人,但誰能說這不是北宋歷史上的悲劇?

研究歷史是為了展示未來。北宋的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社會改革都需要每壹個參與的階層都有相應的耐力。如果只允許普通人做出犧牲,而權貴階層的特權根本不願意碰,那麽這種改革註定是沒有前途的。改革者再有決心和勇氣,也只能像莊子說的那樣,以認真開始,以和稀泥結束。北宋歷史的悲劇足以說明這壹點。

  • 上一篇:30條8月勵誌的早安心語正能量,姑娘八月請勇敢愛
  • 下一篇:南昌本地田園旅遊景點介紹 田園風光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