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北山莫夼像景點簡介

北山莫夼像景點簡介

北山,原名龍崗山,位於大足縣龍崗鎮以北1.5km,海拔545.5m..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山頂(俗稱佛灣),發掘於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末紹興)。崖壁長約300米,高7-10米。密如蜂窩,石窟分為南、北兩段,壹般編號為290 (1-100為南段,101-290為北段)。其中雕像264尊,凹版畫1幅,經典建築8座。

簡介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龍崗鎮東北15公裏處,海拔527.83米..寶頂山摩崖造像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和小佛灣造像。是被譽為“第六代祖師爺傳穆德拉”的趙誌鋒在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惜春至淳祐年間)所刻,歷時70余年。那是壹尊雕像。

聖壽寺依山而建,雄偉壯觀。趙誌鋒始建於南宋,但在元明兩代被兵敗,並在明、清兩代兩次重建。現存山門、天王殿、地師殿、大雄殿、三佛殿、燃燈殿、維摩殿等七殿為清代重修,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系統模型化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方的壹個U型山灣內。崖壁長約500米,高8-25米。東、南、北三面山崖上雕有雕像,壹般編號為31。依次雕刻的是護法像、業障輪中六大司圖、浩瀚寶亭、華嚴三賢、千手女神、佛教故事、釋涅槃聖跡、九龍太子浴、孔雀王經偽裝、毗盧道場洞、父母恩偽裝、雷音地圖、方便佛感恩偽裝、佛經偽裝、六消費圖、地獄偽裝、劉犇像偽裝。所有雕像都圖文並茂,不重復壁龕。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南北向。它的主體建築是壹座石祭壇,高2.31m,東西寬16.50m,深7.90m。壇壁石砌,石室石砌,上面雕滿佛菩薩像,編號9號..主要有佛塔、七佛壁、報恩洞、寺廟的月輪佛龕和十惡圖、皮鑾洞、華嚴三聖洞、灌井龕等。

石窟的特點

寶頂山的摩崖造像表現出許多不同於中國早期石窟的特點:

寶頂山摩崖造像是國內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向世俗信眾傳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眾受戒修行的內院,有完整的體系和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有“唐瑜部王”劉本尊事跡的圖片和畫冊,20多尊主像中雕刻有劉本尊和趙誌鋒“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手法在石窟藝術中獨樹壹幟..大佛灣千尊主題不贅述。洞穴之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也有形式上的聯系,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以六息、唯心開始,以劉本尊開悟成佛結束。其間有教學原因,有教學行動,有教學結果,形成壹個體系。它已經配有經文,詩歌,頌歌等。變相的,而且是圖文並茂,和藏經不壹樣。是歷代藏經未收錄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經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造像重在闡發哲理,將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理學和道家的心性融為壹體,兼收並蓄,表現了宋代中國佛教思想的特點。

④寶頂山摩崖造像是中國石窟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雕塑的內容和表達力求生活化。比如,父母的恩情通過壹系列日常生活情節,如要孩子、受孕、分娩、結婚、送行等,生動地展現了他們嘔心瀝血養育孩子的過程,生動感人。《放牛圖》長30余米,雕刻出雲霧繚繞的臨泉山溪,穿插“十牛十放牛”,以抒情的方式再現了放牛的生活。再比如獨奏笛子的吹笛女,內心充滿喜悅的養雞女,酒後糊塗的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的醉酒畫面,都歷歷在目。雕刻大師體驗生活的精妙,再現生活的精準,令人驚嘆。

⑤寶頂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藝術的傑作,在許多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是以能夠震懾人心為原則,以此來激發信眾對佛教的虔誠。雕塑、裝飾、布局、排水、照明、支撐、透視等。,都很註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比如千手觀音1007雙手屈曲舒展,高低不平猶如孔雀開屏,光芒四射。3l米長的聶像只露了壹半,構圖絕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在有限中見無限的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被偽裝成詭異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堅韌,受苦的人在呼救;尖刀、鋸子、煎鍋、冰塊、沸湯等各種酷刑,慘不忍睹,觸目驚心。覺遠洞穴中的幾十個雕像雕刻精美,他們的衣服像絲綢壹樣,他們的基座像木雕。洞口上方開有天窗用於采光,光線直射洞心,使7與內部光影相映,神秘莫測。華嚴高大的三個圖標立在懸崖上,身體前傾,成功避免了透視變形;畫框褶皺舒展,披肩掛肘至足,手臂支撐,讓文殊手中的百斤石塔千年不倒。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山泉,九龍沐浴王子計劃在懸崖之上雕刻九龍,將泉水引向中部龍口,讓涓涓的泉水沖刷和迎接王子多年,為雕像增添了活力,是壹種因地制宜的模式。

此外,寶頂山摩崖造像中仍有16銘文,文字為11576;碑文、遊記、詩詞44篇4020字;刺繡裝飾49件,8031字。其中,1174-1252所刻碑文,以及1425年劉壹撰寫的《重開寶頂山石碑》壹書,對寶頂山石窟史乃至中國密宗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南山,原名光華山,位於大足縣龍崗鎮南2公裏,海拔514米。雕像雕刻於公元1131-1162年(南宋紹興時期),崖面長86米,高3.5-10.2米,壹般編號為15。其中有五個佛龕,包括三清古洞、後土聖母院、龍洞洞、真武大帝祠等道教題材。

在大足石刻中,11-13世紀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國道教石窟中最集中、最完整的。保存完好的有五處,以南山為例。如五號三清古洞* * *像為421,由道教最高神“三清”主宰。上面鐫刻著2世紀道教從早期的老先生、三官崇拜,發展到有明確神靈和命令的“三清”、“四皇”信仰的史實。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這個石窟是雕刻最精美的;就內容而言,它是反映宋代道教制度最完整、最系統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宗教、歷史和藝術價值。

南山碑刻28處。其中,1250年何光貞《王蒙奏折》碑,記錄了13世紀中葉川東遭受蒙古軍隊襲擊掠奪後的基本社會政治歷史,保存了許多珍貴的第壹手史料,具有“以碑證史”、“以碑補史”、“以碑斷代”的重要價值。其余碑文多為佳作。簡介

石門山位於大足縣龍崗鎮東20公裏石馬鎮新生村,海拔374.1m。雕像雕刻於1094-1151年(北宋少聖至南朝後期紹興)。雕刻的崖面總長71.8m,崖高3.4-5m。總號是16,包括雕像洞穴12。此外,還有20尊雕像、8塊石碑和銘文、8份耕作記錄以及溫唯壹、溫居道、賽等工匠的姓名。

石門山摩崖造像是佛道壹體的造像區,尤其是道教造像。比如長城外的二號玉皇大帝千裏眼雕像,眼睛像兩只鈴鐺,仿佛能看到千裏之外;耳朵醜,張耳認真聽;二是肌肉結實,肌腱外露,手法誇張。七號皇帝吳彤有壹只腳,他的左腳獨立於壹個風火輪,有著寬闊的前額和深邃的眼睛,寬闊的嘴巴和厚厚的嘴唇,穿著壹件飛行長袍,它像風壹樣來去自如。10號黃三洞共有35尊造像,造型典雅精致,衣紋疊展,手法逼真,“人味”多於“神味”。編號12以東嶽皇帝和淑明皇後為中心,共有98尊東嶽皇帝寶元像。反映了10年至13年(宋代)東嶽家族在道教神靈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神龕、水月觀音神龕、釋迦牟尼神龕、十賢觀音七鉗、孔雀明王靖邊洞、鶴立迪母神龕等。其中以六號十聖觀音洞最為精美。

  • 上一篇:21世紀前十年的世界搖滾明星!
  • 下一篇:南陽府衙聯系電話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